山西襄汾尉村跑鼓车


“跑鼓车”是为纪念唐代名将尉迟恭而举行的一种集祈福与健身为一体的民俗活动。它融鼓乐表演与体育竞技为一体,将鼓与车、韵律与运动完美结合。2011年,尉村跑鼓车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锣鼓艺术,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相传黄帝曾以兽皮为面制成大鼓,声闻百里。到了尧舜时代,鼓乐艺术更为完善,从陶寺遗址出土的土鼓、鼍鼓、陶鼓和铜铃可以看出,那时以尧为首的方国首领已经有了完整的仪仗队。锣鼓已经成为祭祀、迎宾和战争的主要乐器。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大小诸侯纷纷争雄称霸,公元前632年4月,以晋文公重耳为首的晋国军队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取得霸位,此后延绵称霸150余年。当年大胜归来的晋文公在故绛之地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锣鼓齐鸣,百姓欢庆,众诸侯国纷纷前来祝贺。如今,在襄汾赵康晋城一带有两个村子,一个叫杨威,一个叫史(示)威,相传就是当年晋文公耀武扬威的地方。

隋朝末年,诸侯混战,唐王李世民屯兵河东一带,大败刘武周,李世民有感于战争中战鼓的催战、督战作用,命名锣鼓为威风锣鼓。为欢庆胜利,他亲自创作了《秦王破陈乐》,当今流传在汾城、新绛一带的钟鼓乐《秦王点兵》就是据此改编而成。

锣鼓,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战争、祭祀和欢庆胜利。古时作战,以剑、矛等冷兵器拼杀,而战车却是冲锋时的“杀手锏”。两军开战时,双方的战车首先闯入敌阵,战鼓车紧随其后,擂鼓激励冲锋兵将的士气,从而留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作战名言。在冷兵器时代,那种“车辚辚、马萧萧”的战争,战车的多少是决定一方胜败的关键因素,而在战场上为冲锋将士擂鼓助威、激励呐喊的鼓车,更是血腥战争场面不可或缺的精彩一幕。

千古奇观跑鼓车

唐太宗李世民一统天下之后,分封浴血奋战、屡建功勋的尉迟恭的“采邑”在汾城姑射山一带。唐朝官员以“职分田”代替俸禄,尉迟恭大约分得1000亩“职分田”和大约3000亩的“永业田”。而其封地因曾是当年晋国流亡国君鄂公的地盘,因此尉迟恭的封号才定为“鄂国公”,尉村也叫“职田庄”。

尉迟恭并非尉村人,《旧唐书》记载,他是太原朔州人。尉迟恭保唐王李世民平定天下后,因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整夜担惊受怕睡不着觉,便命尉迟恭、秦琼二将为其值夜。虽然平安无事,可李世民看二将每夜值夜太辛苦,就叫画家吴道子把二人的影像画出,贴与宫门两侧,果然神鬼无犯,这也是中国最早“门神”的起源。

尉迟恭被封为“鄂国公”后,既不用再当门神,又多年无战事,在“职田庄”内一面屯兵屯田、一面训练部队,闲暇之余颇感无聊。一日,他突发奇想,何不让自己的部队模拟战争场面,进行部队的“实战”演习。于是,两支部队便车马厮杀,各自阵后的“鼓车”擂鼓助威,响声震天、气势穿云,在高台上观看的尉迟恭开心地哈哈大笑。此后,兵将们闲暇无事时便用“鼓车”模拟两军厮杀,以此为乐,过过打仗的瘾。

尉迟恭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并祈祝一年风调雨顺,便在每年清明节过后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其中最精彩的就是跑鼓车表演,跑鼓车也由马拉车改为人拉车,此传统随后沿袭千年。

鼓车与鼓车赛事

顾名思义,鼓车乃鼓与车的集合,车由古代的战车演变而来。车身、车轴由槐木或榆木制成,车轮、车辐木制铁镶。车长11尺,车宽2.8尺。鼓由古时战鼓演变而来,直径4.2尺,高2.4尺,合成泽地萃卦,象征群英荟萃、鲤鱼化龙;鼓皮,正面用公牛皮,背面用母牛皮,象征阴阳和合;鼓帮,双层内外撑合,结实耐用,中有空隙,别具音响;鼓边圆形铆钉,金光分明。钉数208个,也取八卦中的泽地萃卦;鼓饰,区分严格,五鼓画图各异,分八卦图、二龙戏珠图、神兽角端图、秦琼打虎图、和合二仙图。

跑鼓车比赛时,鼓车上各站两人,一人擂鼓,一人鸣锣,象征“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不过,作为体育娱乐活动后,比赛中的锣不只是用于收兵,鼓与锣铿锵相和,一曲《秦王点兵》打击乐曲,催人奋进、昂扬士气。前面拉车的数十上百健儿皆穿古代武士服饰,一声呐喊声震天宇。隆隆的鼓车滚过,溅起漫天尘埃,刹那间,鼓乐声、呐喊声,惊天动地。

历代鼓车赛事开始前,均要举行隆重的祭鼓仪式,请有德高望重者踩辕。踩辕之人,站于车上鼓前,以此树立精神文明之楷模。据尉村村民说,如踩辕者德望不昭,即使上了车,也没人拉或有人撂套。辛亥革命后,踩辕者的身份资格就不太严格了。出钱即可,钱归院分所有。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都有人竞标,争抢第一跑(踩)。

鼓车与鼓车文化

自从2700年前出现“跑鼓车”,至唐代尉迟恭由军用到民用以来,尉村作为古河东鼓乐文化的发源地,从“充实”到“发展”,直至今天薪火相传,绵延不断。鼓车文化遍披周围数村,气势宏大壮阔,甚至波及青海、河南等省市。

相传,最早的跑鼓车,是四车比赛,实行淘汰制,最后进行决赛。比赛双方各自雄赳赳、气昂昂、不见输赢不罢休。赢的一方还要拉着自己的鼓车扬眉吐气,满鼓车圈、亮相威风;输的一方除了埋怨,还要总结经验来年再战。相传,比赛过程中,四邻八乡的老百姓齐聚尉村,尉村大小街道条条曝满,人们疯狂的喊嚣为自己心仪的一方加油助威。整个村庄,一片沸腾。

明清时期,尉村跑鼓车进入极盛时期。到了康乾盛世,尉村的经济文化得到长足发展,从龙寺引来的水让村里连年丰收。村里外出做买卖的,纷纷回村置购房屋;读书风气日盛、科举顺畅。受满族习武风气的影响,有着崇文尚武历史传统的尉村健儿,先后出过四个武举人和一个解元进士。

据说,在道光年间的一年农历三月十六庙会期间,村里的两个“院”跑鼓车比赛进入鏖战。西北院的鼓车“飞”出南门,紧随其后的东南院“鼓车”也随即弛出。就这样,双方饿了吃,累了歇,歇完继续跑。一不小心就跑到了河南洛阳白马寺,至今寺里还保留着尉村当年的鼓车。据此,有关专家认为,尉村“跑鼓车”就是现代汽车拉力赛的前身。

鼓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明清时代,尉村的鼓乐文化辐射四面八方,除了同村竞技,也和邻村相互比赛。先是南、北膏腴、三公村,再往南参与的就有大赵、小赵、北赵一带,也就有了“高一如盘尉村像篮”的说法,说的是膏腴村子跑鼓车的路线像个端菜用的盘子,而尉村跑鼓车的路线则像个盛馍的篮子。相传,位于汾阳岭安咸平村的禹神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二举行祭禹大奠,附近七个村庄都要在祭禹大奠后进行鼓车比赛,而且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比赛期间,撞死人不偿命。于是,妇女、小孩及体弱多病者都是站在远处观望。这种盛景,一直到日本侵略中国才结束。上世纪70年代末,大赵村关帝庙后一家老人的院落里,还保存着当年的跑鼓车,只是没有鼓,再往后,就不见了踪影。

尉村的“跑鼓车”之兴衰,与经济国运有极大的关系,伴随着国运昌盛而昌盛,国运衰败而衰亡。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经济萧条,尉村的跑鼓车赛事也时断时续。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度红火了起来,跑鼓车又开始在民间娱乐中亮相,改革开放后,村民群情振奋,1989年,激动人心的“跑鼓车”又开始掀起高潮。

“兵车方弛东南地军鼓又鸣西北天”、“旋乾转坤飞车逐鹿叫将点兵擂鼓进军”,我们相信,“跑鼓车”这朵盛开在民间的奇葩,必将走出尉村、走出襄汾、跑向世界,擂响震惊寰宇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