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蓬莱婚嫁习俗


那些关于婚嫁前期的习俗

不知道这些关于婚嫁前的习俗,除了蓬莱以外,别的地域是不是相同。

一、相亲

相亲,也就是民间俗称的打对面,即通过媒人介绍,男光棍与女光棍见面。过去信息不够通畅,媒人的范围也较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基本限制在这一范围内。见面之前,媒人往往会把对方夸得特别好,长得矮的,说人家壮实、实诚,高瘦的,说是苗条特别斯文有气质,反正是专捡长处讲。二十多年前还流行看照片,媒人把两人的照片传来传去,先睹为快。当然,这些照片往往也是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妈妈、姨妈、婶子大娘等精挑细拣的,既要展示姣好的面容,也要体现不凡的气质,甚至考虑到人物背景后面足以反映家境的住房、汽车、厂房或其它固定资产。待双方对照片里的人没有异议,再组织见面。见面地点或选在男方家或选在女方家,单位里也行,媒人家也可,好事的一方亲朋往往会一起去考察。当然,媒人在当面介绍两人认识后,其它人随即撤出,留出空间供两人交流。交流时间的长短,往往决定着是否继续交往。第一印象相当重要,说多了被误认为轻佻、张狂,话少了会说内向、木讷。一般交谈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八字基本就撇出去了第一笔。当然,这次见面通常话题是家里几口人,都在哪里工作,有什么业余爱好,有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有什么发展方向,等等。现在的相亲,比以前更直接、更直观,也更讲究策略,媒人只需组织一场集体活动,两人同时参加,既省了单处的尴尬,也可更清醒、全方位地认识对方。当然,现在许多年轻人省略了媒人也省略了相亲的程序,他们通过电子网络、微信,自行找寻意中人,成功的范例身边不少。

二、看家

这是第二道程序。只要女方准备要去男方家看家,就说明女方认可了男方的人。看家,实为考察男方的经济状况和家人的情况。在媒人、婶子或姨妈的陪同下,女方来到男方家,以看家的名义,与男方家人见面。男方家露面的,除了父母、哥姐弟妹,就是叔婶或姨家人,不会过多。当天中午,不出特殊情况,男方家要设宴招待媒人及女方。精明的女方如果对男方的家境、家人没有意见,会积极参与到饭菜的准备中,一则显得精神头儿足、有眼事儿,二则显得不拿自己当外人、感觉与男方家人很亲近,三则也同时展示一下自己的刀功、厨艺,为自己在男方家人眼里加分增添砝码。因为双方都比较陌生,所以媒人就显得至关重要,需要左右逢源,找双方有共同语言的话题,努力营造喜庆、融洽的氛围,不至于冷场尴尬。

三、订亲

在农村,订亲仪式甚至超过了婚姻登记的隆重。订亲,就说明,双方都认可了这门亲事,那结婚证,不过是一个本本儿。参加订亲的,男方那些比较亲近、平日走动得勤的亲戚往往都要参加。男方要准备订亲礼,包括一枚订婚金戒和耳环、手坠等若干金玉饰品,衣服、鞋子、袜子等成套的衣服或者面料等,还有从101、到1001,到10001,到现在的100001不等的礼金,取百里挑里到十万里挑一的意思,用于表明在男方家人眼里女方的优秀,同时也表明男方家的诚意,展示一下经济实力!在农村,订亲多选择农闲季节进行。这一天,女方是要改口叫男方父母“爸爸”、“妈妈”的,那万里挑一的礼金里,也包含了改口费。当然,男方家少不了设宴款待亲友。自此,女方即可以媳妇的名义来往男方家,帮助干农活,过节送礼品,没人会有其它不恭敬的议论。还有,通常订亲仪式也是结婚仪式的前奏,一般不过半年,新人即会步入婚礼殿堂。

紧张的婚礼前奏开始了。缝制被褥是必须的。几铺几盖(被褥被统称作铺盖)现在不太那么讲究,但好像不管男方、女方都取双数,四铺四盖或者六铺六盖,只是图个吉利数字,所谓四平八稳六六顺。就像鲁迅的小说《祝福》里的说的一样,祥林嫂之所以帮人准备祭祀的物品被撵走,就是因为她不是“完整的人”。“完整的人”也叫“全乎人”,指的是夫妻和睦、家有男丁、家人没有出意外事故暴亡、没有患上不治之症的,当然,还必须是人缘好、办事利落、热情待人的妇女。

结婚的四道程序

会亲家

会亲家,是蓬莱新人结婚当天,双方家长在男方家里必须履行的一道程序,包括见面和宴请两个场景。这会亲家看似简单,其中的规矩却远比说话儿复杂得多。

首先,会亲家是要提前约定的。这约定,不是指时间上,而是指参加人员的范围上,也就是亲疏远近。在蓬莱的部分乡镇,通常情况下,女方亲戚参加者都是男性,爷爷辈儿的考虑到年纪大,一般不便出场。父亲、舅舅、姑姨父、叔伯这些长一辈儿,是一定要参加的。如果这些长辈儿人数相对较少,比如只有三两位,那就会把与新娘平辈儿的哥哥、弟弟们也带上。一旦哪家的代表不能参加,或者已不在世,那他的长子会直接上位来替代,否则就失了礼节。但也有女性同时参加的例外,比如蓬莱城里也就是现在的登州、紫荆山、蓬莱阁三个街道,以及蓬莱城西的北沟镇,什么姑姑娘姨、妗母婶子、姐姐妹妹,统统要去。像国际通用的礼节一样,对应着女方家的亲戚,男方家的相应亲戚也应到场以示对“娘家客儿”的尊重。当然,这些都要在结婚仪式前双方商定,为的是便于统筹安排接送车辆和坐席,以免规格不对等失了礼节、准备不充分涨了桌儿(赴宴人员比原计划的多出好多,需要增加坐席的桌子叫做“涨桌儿”)。

接着就是会亲,也就是正式进入剧情。当接亲的婚礼车队在男方家的村头或居民小区外被闹亲的人截下,负责现场统筹的“大聊”(婚礼主管)或者摄像师,会在燃放鞭炮前,告知先放行亲戚再闹。男方家长在安排人员接过椅子、香油瓶、行李箱、花饽饽等陪嫁品的同时,要主动上前给坐在第三台车(一般头车为新郎新娘车、二车为伴郎伴娘车)上的亲家开车门儿以示热情,然后恭敬地迎接到屋内,落座。宾主分列坐好后,男方父母会当众表示欢迎,并向女方亲戚逐一介绍自家亲戚,舅舅排在第一位,然后是姨父、姑父,接着是伯伯叔叔,最后是哥哥、弟弟。女方家长随即介绍女方的亲戚。自此,双方亲戚也就算结成了新的亲戚关系,互称“新亲”,其中比新人高一辈儿的,都互称“亲家”。由于在屋内受场地限制,介绍时点头致意或者相互握手都没有一准的讲究。然后新亲们自由寒喧,除有以前认识的,大多说些“今天天气真是好”、“两个孩子真有福”等客套话。当然,作为主角的真正亲家,会拉着手说些“闺女在家不听话,你可多担待”,“放心吧,俺会当亲闺女一样待她,不能叫她受了委屈”等等交接的话。

最难的,是安排坐席和陪酒。蓬莱民间有父子不同席、隔席不说话的说法,意思是不是一辈儿人不能同在一桌儿上吃饭,不是同一桌儿的不能相互敬酒。而且蓬莱民间一直尊崇舅舅为大,即便日后父子分家舅舅也必得参与而且拿主要意见。这样,双方的舅舅必在一桌儿,而且女方舅舅必在主客位置落座。让人为难的是,这舅舅可不是按计划分配来的,男主桌儿上,亲家两人外,在农村通常安排五至六人讲究七上八吉利,在城里宾馆里也顶多安排八人凑够十人,再说双方的姑父、姨父也是高客,比量准了正好凑一桌儿最为圆满,如果多出三四个可就让“大聊”挠头了—挤一桌子坐不了,拆成两桌儿人太少又不能把别人添进去。每每此时,活泛的“大聊”会与主家沟通后,把多出的三四人全部安排到其它平辈儿的桌上,而且全部坐主客位置,以显尊重。需要注意的是,主家和“大聊”要提前考察好,掌握亲家和自家亲戚之间的关系以及酒量、酒德,不能把有矛盾、不来往的安排到一起,也不能把滴酒不沾、逢酒必醉、酒后失德的人凑一桌儿,否则就会话不投机半句多,闹个不欢而散难以收场。陪酒更是不容易的差事儿,如果男方家陪酒的不顶用,会邀请一些在村里、在社会上的“体面人”,支部书记村主任、经理大款科局长,陪着喝酒陪着说话,酒得勤添满添,话得说到说好,追求的是新亲高谈畅饮,尽兴而不醉酒,营造出浓浓的新亲不差老亲的亲密、融洽氛围。待送走摇晃着出门、反复握手道别的新亲,会亲家的节目才算最终圆满落幕。

接亲

不说前期恋爱时的纠结磨合,只说进入结婚仪式的四道程序。确切地说,不完全按时间顺序进行,应该称之为四章。分别是接亲、闹亲、会亲和宴亲。今天先说说接亲。

接亲是整个婚礼的第一步。当然,出发的前题是装饰好的婚礼车队已经就位、安排好了伴郎、戴好了胸花、吃过了早饭以及贴喜、贴粉色窗户纸等家里一切准备妥当了。

通常伴郎的数量与伴娘的数量是对等的,都是偶数,要么二位,要么四位,最多的也见过六位的。伴娘、伴郎都要求是未婚的兄弟姐妹或者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或者新郎、新郎特别要好的未婚的同学及朋友,也叫“死党”或者“闺密”。伴郎、伴娘的着装不能太不讲究,花色上没有特别强调,起码着装要正式一些,干净利落型,以显示对婚礼的重视、对新人的尊重。当然,挑选伴郎伴娘也有讲究,如果伴郎、伴娘个子高、样子帅、皮肤白、脸蛋俊,都超过了新郎新娘就不太合适,容易使他们成为焦点,而使新郎新娘在婚礼仪式中暗淡失色。嘴巴巧、身体棒是最好的,能够以舌为矛、独战闹亲的群英,能够一人抵五,冲破重重阻拦,直接挺进目标。

接亲时新郎出门通常是要燃放鞭炮的,祈求个来去平安,也标志着一场婚礼正式起幕。

有经验的摄像师会导演系列节目,比如父母给新郎喂饭、整理衣服领带、嘱咐车辆慢行来去平安,伴郎给新郎鼓劲儿,新郎自行整理衣冠、发型、冲着镜中的自己自信地笑或者傻傻傻地笑,在持手捧花出门前,接受亲朋的夹道鼓掌欢送。有的还在这时拍摄一张新娘到家前的全家福合影。

在鞭炮的硝烟未散尽之前,一名伴郎急急地跑向头车,殷勤地为当天的最高长官――新郎官打开车门、一手张开垫住车门上框,以防止大官碰头,新郎与父母、新月挥手作别时,车队缓缓启动,踏上接亲进程。路上,如果交通状况允许、时间充裕的话,摄像师会安排车队摆出一溜顺、双面开、交叉行、六车展、八车排等不断变换的阵式,并顺势拍下新郎挥手车窗外那得意、自信的止不住的笑。

闹亲

闹亲,是咱们胶东地区结婚活动中必须上演的节目。只有“闹”方显气氛热闹、和谐,同时也表明喜主家的人缘好、人脉广。如果冷冷清清没人闹场,像西方婚礼那样新人牵手缓步前行,怕是要被非议很长时间的。

闹亲讲究个度。闹得轻了,没意思。闹得过了,乐极生悲。闹得不合适了,生出尴尬,没法收场。此前多次听说,闹亲的人把新人闹进了医院,甚至闹去见老马了,都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在蓬莱,闹亲不论辈份、身份、年龄和性别,人人可参加,但以新人的平辈居多。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脑筋急转弯、文娱表演、高难度亲吻啥的都行。通常分四个场次展开。第一场,新郎接亲去到新娘家时。第二场,接亲回来要进家门时。第三场,新人抵达举行仪式的宾馆门前时。第四场,晚上闹洞房。当然,新郎次日陪新娘归宁(回门、搬九)在岳父母家往往也要被闹。闹亲大多不是难为新人,目的一则检验新郎智商和应对能力,二则试探新郎的教养及耐性,三则为加深新郎对自己的印象增进感情。

第一场,接亲去到新娘家。当鞭炮响起报告新郎驾到时,新娘家闹亲的人就会层层关闭大门--大街门、正屋门、新娘闺房门。街门关好,一些人会登上平房向下观望,帮助闹亲的出主意。通常闹亲者会要求新郎大声叫门,把“爸、妈”叫得响亮、含糖。门里的爸妈起先大多佯做没听见或者没听清,新郎往往要在其它声音的有意干扰下扯破嗓子喊好几遍,里面才肯应声。各色堵门的人就会纷纷伸手索要红包或者喜糖、喜烟,并信誓旦旦地表明自己说了算,只要满足了自己的要求准保开门。新郎照办后,闹亲的当事人接过红包,打开检验人民币的面额大小,满意了即退后让其它人上前,不满意的往往刻意展示出小额人民币,以“埋汰”新郎不够大方。有的贪心的闹亲者,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索要红包,那架式非要把新郎惹火不可。新郎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大脑高速运转来应对每一个闹亲人提出的问题、要求甚至是命令,但往往是顾此失彼、防不胜防、应接不暇,手里的红包全部被抢的事情时有发生。伴郎此时的作用一是帮腔解围,二是控制闹亲首要人员,三是使出蛮力在合适的时机撞门或者旋绕进院打开街门,以智取胜。吵够了,闹够了,给足了,才依次打开街门、正屋门,拜见岳父母。然后费番周折打开闺房门,接受伴娘的考验,跪地求婚、起誓保证、腻歪地喊出十几种对新娘的爱称、翻找婚鞋等节目都表演完了,伴娘也拿到了意想中的红包,这才可以圆满收场,抱或者背着新娘出门。

第二场,接亲来在家门口。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反正拦着不让新人轻易进门。要么叫你表演亲吻,要么叫你背着或者抱着新娘走规则的步子、做高难度的动作,或者边缓慢行走边高声歌唱。当然,也免不了要发放红包。冲进家门时最为惊险,可谓一片混乱,甚至新娘挤破了婚纱,新郎挤掉了胸花,有的挤破了手机屏,有的人手指受伤,有的人满头热汗。当然,进门后根据录像、摄影师的安排,新人同啃糖块或苹果、抢吃面条及水饺等闹场也是传统的剧目。

第三场,新人抵达宾馆。在拍摄完外景后,新人大多会在十一点二十前到举行仪式的宾馆。这时,被邀请的客人也陆续到场。因为上班不能在当天上午去新郎家的同学、朋友,这里指定放不了闹,其中也不乏“报答”当年新郎闹腾的人,这时新郎可就惨喽,蹲下、站起,抱着新娘走一步唱一首歌、上一台阶亲吻一下新娘,不把新郎新娘折腾得上气不接下气,往往是不肯罢休的。

第四场,闹洞房。这一闹现在不管城里还是农村,相对少了很多。包括听墙根儿、藏床底儿、恶作剧等诸多类型。听墙根儿、藏床底儿就是在新房窗外或者婚床下偷听新人的对话,恶作剧是指在婚床上提前布阵,藏上钉子、虫子或者容易刺痒、黏性超强的东东,极尽捉弄之能事,以新人出洋相为乐。现在人们的夜生活丰富,电视、电脑的吸引力会大过这种吸引力,即便闹洞房,也往往只是象征性地简单表示一下,草草了事。

宴亲

所说的宴亲,是指安排喜宴招待亲友。

通常男方家要先后安排四次桌儿。

第一次,尝菜。也就是提前到预订的宾馆品尝菜品,以确定到底要哪些菜,以及布菜的顺序。参加尝菜的,一般有等结婚当天前来帮忙的大聊(总管)、特别要好的亲朋,新娘新郎也可参加。参加的人不能白来,要在吃菜、喝酒、聊天的当口,仔细琢磨菜的色、香、味以及上菜的次序是否合理、配料是否够档次、菜量是否适度以及咸淡酸辣。当然,蓬莱婚宴必上的三大件儿--海参、大虾、鲍鱼必须够个头、够新鲜、做法够讲究、式样够好看、口味必须好。还有四喜丸子,也叫狮子头;以及西芹开心果、糖醋鱼、加吉鱼、玉米甜汤、水果甜汤基本都是固定的菜,烤鸭等可上可不上。其它的菜,都要在推杯换盏中敲定。当然,有时参加的,还的司仪、摄影师,为的是顺带商量一下婚庆活动方案。

第二次,落桌。就是在结婚的头天晚上,提前酒店摆设酒席。邀请的,要么是高官,要么是富商,也可能是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这些人一般都很忙,或者结婚当天不便在公开场合露面,但对于喜主来说,绝对都是“高客”。他们吃的菜与第二天结婚喜宴的一样,喜主为表示对这些特殊身份人的尊重,以及对以往对自己、对自家人事业、生活上帮助的感激,有的会拿出高于结婚喜宴标准的高档烟酒招待。但一般是和次日的标准一样的居多。晚上时间长,他们可以慢慢吃、慢慢聊,时间相对充裕,而且也避免了与太多熟人在大厅共同进餐来回打招呼或者被敬酒的尴尬。喜主会像喜宴当天一样,逐桌敬酒,表示感谢。新郎、新娘一般不参加,因为传统风俗是,结婚之前的一天,新人不见面。

第三次,喜宴。也就是结婚当天最正式的那次吃喜。前来参加的,有新郎家的亲戚、朋友和同学、同事、战友,也有新娘家前来会亲的亲戚,当然,也包括那些“帮忙儿”的。这些“帮忙儿”的有的一大早就到酒店,贴喜字、搬烟水酒糖、搬爆竹礼炮等。要安排总管来统筹安排如何迎客、如何安排桌儿――这通常就在尝菜时就确定了的,新人桌儿、公亲家桌儿、母亲家桌儿以及新郎的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桌儿,都得安排在靠近舞台的位置,其中新人桌儿必须居中,以显示其重要性。新郎、新娘的舅舅、姑父、姨父都是大客,一定要安排好。并且有“父子不同席”的说法,也就是说,不能把父亲和成年的儿子安排在同一张桌子上。除了新人的同学、同事和战友,一般不安排男女同桌儿,这在摆放酒水时就明显区分开来的,男桌上白酒、上香烟,女桌儿只上红酒、饮料。有的细心的喜主,会在收取礼金的桌子旁边或者大厅的墙上,张贴大红的喜榜,列出桌号、座次,明确主陪副陪。如果是龙凤席,收银处会放出醒目的标牌,明示男方、女方。现在不时兴在舞台布幔上粘贴新人的姓名,而是摆放张挂有大幅新人婚纱照的海报。酒店通常会为每桌儿免费呈送一盘蛋糕和六个咸淡不一的小菜。这种喜宴上菜速度非常快,在仪式结束后,一般二十分钟就有吃饱离桌儿的。

喜主会根据桌儿的数量多少,在合适的时机开始逐桌敬酒,但必须是前面说的海鲜三大件儿上齐。敬酒一般都由大聊(总管)带队,新郎、新娘及新郎的父母、新郎的伯父参加(龙凤席的话新娘父母也同时参加,并负责分头向亲家介绍他们的亲朋),另选一名新郎的平辈儿跟着提酒瓶并负责给喜主的家人倒酒,当然这些“酒”通常要么是饮料,要么是白水,敬酒只是一种仪式,真喝谁能受得了?遇到特别要好的朋友、战友、同学桌儿,新郎、新娘会被以陪酒的名义灌酒,新郎、新郎往往会以“敬完再回来喝”为托辞而离桌儿。喜宴结束,新人和新郎的父母送完客,才算一场喜宴结束。

第四次,谢宴。喜宴结束后,喜主为对各位帮忙的亲友乡邻表示感谢,同时对当天中午他们只顾着忙活没有吃好、喝好表示歉意,当晚还要设宴款待。这次相对简化,以喝酒为主,酒通常是中午散场后,帮忙儿的亲朋收拾起来的桌子上喝剩的白酒、红酒。喜主此时也卸下了思想包袱,会陪着真正喝酒以示诚意,就像歌里唱的,“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关于婚礼的那些繁琐事儿

结婚,是人生的重要过程,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都是人生重大的转折点。婚礼,往往从订亲开始拉开序幕,迎娶、归宁随后,法律意义上的办理结婚登记,多夹杂在此期间进行。但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婚姻登记往往没有婚礼仪式那么隆重、热闹。婚礼进入正题,基本上是从结婚头天“落桌”开始,也就是提前宴请辈份高、职位高、影响大的高客,以及帮忙的亲朋。婚礼的落幕,于归宁(女方回门,咱们叫搬九)当晚设宴答谢帮忙亲朋而结束。

很多人家见婚发愁,不知道程序,不明白规矩,不懂得如何摆布,焦头烂额,没有头序。跟拍过二十多场婚礼的我,相对平常人接触婚礼肯定多些,感觉,其实没有什么可愁的,举办一场婚礼,无非包括居家、酒店、车队、录像拍照几大部分,但需要统筹考虑。接下来,简要向你介绍一二。

居家部分。新郎家――要考虑红纸糊楼下井盖,沿途墙壁或者行道树上贴喜字或者挂红绸、绑气球,这些通常在结婚当天早晨天亮之前完成,多由新郎同辈亲友来做;要准备好包括新郎、伴郎及车队、录像照相师傅以及帮忙亲朋在内的早餐,当然车队师傅及录像拍照的可在装饰婚车时安排专人就近就餐,多是水饺或者水饺加上四六素菜;要准备新娘到家后招待亲家(娘家亲戚)的点心水果,一般共计六盘;准备用于拍摄的道具饺子、面条及红碗、红筷,当然,饺子、面条不用太多,饺子要小巧,一口吃一个的那种规格,面条要宽,所谓婆家给新媳妇准备的宽心面;准备大小红包,小红包多是给闹亲的,一元、两元、五元、十元、五十元均可,大红包一为儿媳妇的改口红包,二为闹亲激烈时“打开尴尬局面”的,三为答谢新娘家送亲时扛椅子、捧香油瓶的人,一百元、二百元都行;准备各种身份的胸花,什么新郎新娘、爸爸妈妈、七姑八姨、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姑父姨父、总管迎宾、佳宾等等;准备鞭炮,包括礼炮、响鞭,视情确定多少,只为营造气氛,不必浪费太多;准备压喜床上的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早生贵子);准备拍外景时与其它新人碰面交换的信物,手绢、顶针、小挂件、小卡通等均可;准备新婚戒指一枚或者两枚,其中一枚是满足拍摄外景时创意需要。以上物品都准备好后,另需安排专人贴喜字、放鞭炮。鞭炮要放两次,一次是新郎出门去接新娘时燃放,祈求来去顺利平安,一次是接回新娘到家时燃放,就是报喜的作用。再说新娘家,需要准备红包袱,里面要有红盆、红框心形手持镜子两面、红梳子两把,以及雕有龙凤、双鱼(身背鱼仔)、牡丹等精美图案的面塑喜饽饽;准备“香油瓶”,通常是一对,用红绳绑扎结实;准备红椅子,要扛到婆家,过红日子。当然,至于预订婚纱、饰品、礼服以及新娘上妆等事宜,则需另行安排,有的喜主把化妆师请上门,全家人的化妆,一次搞定。

酒店部分。与婚庆公司或酒店对接好拱门、舞台灯光、红地毯、香槟塔、蜡烛台等事宜,确定司仪,如果时间允许,需要与司仪搞好沟通,了解具体的程序、需要配合的细节、需要提前准备的物品等事项;要明确一名总管统筹烟酒糖的摆放及酒桌数量、位置的安排,香烟通常在客人基本到位的情况下逐桌分发。另,需要安排专人燃放鞭炮。个别喜主在正式婚礼头天宴请高客及帮忙人员,也有的归宁喜主在结婚当晚重新设宴招待帮忙人员以示感谢。有的把新郎新娘的大幅婚纱照片,摆放在酒店大堂入口或者舞台的两侧。嗯,还有,需要约请“账房先生”,来接纳亲朋的贺喜礼金。如果是新郎新娘两家一起办宴,也就是龙凤喜宴,要在账桌上摆放“男方”、“女方”以示区分。咱们北方的喜宴和仪式安排在中午,南方一些城市比如南京就安排在晚上。据说,在俄罗斯,安排在周六、周日的都是二婚。

车队部分。婚车一般安排6辆或8辆,全是喜庆的红车,或白色头车(取白头偕老之意)后跟6辆红车。装饰婚车一般在当天早晨五点半开始,六点赶到新郎家集合。所用的新人手捧花、车载鲜花、气球、彩带均由婚庆公司负责。车队在拍摄完外景到达宾馆后即撤离。最好在车队早晨进家门时,送上喜烟喜糖,租车费用通常与队长结算。另,考虑到邀请客人餐后送行,需安排送亲车辆。

录像拍照。摄像师、拍照师多不自带车辆,一般需要单独安排,需要上口能够敞开,或者后盖打开。安排龙凤席时,通常两个录像、两个拍照,新郎、新娘各跟一套。其中,摄像师往往是主导,全程导演除舞台以外其它各项仪式的推进,照相师只是个补充。在蓬莱,有媳妇进婆家后拍外景的传统,当然是在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常去往海滨和田横山公园,海滨主要拍以大海、沙滩、蓬莱阁、三仙山和八仙渡海口景区为背景的场景,田横山是婚礼主题公园,有双喜广场、进家门、抬花轿、爱心石、三生石、紫藤花廊、天风海涛石、齐王鼎、索道吊篮背景以及花草树木等展演体验项目和自然风光,可惜现在那个秋千已经基本废弃或者放松管理,不能再摇荡起风、款摆生情了。

贴囍

这里所说的贴囍,是指蓬莱城乡结婚人家营造喜庆氛围的一系列习俗,包括迎娶与送嫁两个方面,内容为贴囍字、红纸和门对子,时间上多安排在结婚当天早晨天亮前,由俗称“忙上”的帮工人员完成。

相传结婚张贴红囍字的习俗来源于宋代大文豪王安石。他进京赶考时,遇一马姓人家张挂走马灯招婿,灯上有“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的对联,说是如果有人对上下联就可成亲。王一时难以答对,便离开人群进入考场,结果考题也为对联,出的上联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喜不自禁,当即把半路看来的对子答上。考完回家途中见那招婿的对联仍在,就把考题对上了。结果马家果真把闺女许配给他。结婚当晚,新娘说,“你真有才,对上招婿对子喜结连理算是小登科,要是能高榜得中,就是大登科了”。不长时间,事实应验了新娘的预言。王安石大喜过望,提笔书写一纸斗大的“囍”字贴到门上,并赋诗说,“巧对连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自此,结婚贴囍的习俗就流传开来,成为婚礼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蓬莱城乡,迎娶,也就是新郎家的贴囍,包括室内和室外两部分。

室内,大囍字是要张贴在门窗、墙壁上的,镂空、软纸质、硬纸板的都可以,当然要大气端庄。配有新郎新娘相亲相拥的卡通喜娃娃图样的塑料剪纸,最好贴在窗户上,哪一侧面都看得清清楚楚,处处透着喜庆。红纸指的是粉色的、整张(一开版)的宣传单所用广告纸,要用浆糊或透明胶带固定在两处位置,一是新房面街的窗户,二是锅底门儿和燃气灶上面。窗户上的红纸,是要新娘一进新房就要撕掉的。据说封建社会时也有这一风俗,红纸相当于处女膜,是由新郎用筷子来捅破的,寓意不言自明。现在由新娘来撕掉窗户上的红纸,意即妇女得解放、男女平等了,新娘当家做主开始新的好日子。锅底门儿和灶上的红纸随即也要撕破或者踢破,借指新娘心灵手巧厨艺高,今后是打理伙食、打理家政的一把好手!

室外,大囍字要贴在大门外,住楼房的要在自家门、单元楼门和小区大门三处位置张贴,住平房的只贴自家街门两侧以及设置筵席的邻居家。巴掌般的小囍字可要多多准备,因为按照闹婚的不成文的规矩,新郎的亲朋往往会在小区大门或者村头就把婚车截住,小囍字就应该从这个位置开始张贴,一直延续到新房,是为“囍路”、“幸福路”。贴这小囍字也是有讲究的,要在囍路两侧墙壁或者村碑、树干、电线杆、大石块上并行张贴,等高下、等距离最为标准。遇有拐弯,囍字的上方要按这个方向适当倾斜以示指引。当囍字贴到新房门前时,最后一对往往是要大头向下倒过来贴的,示意“到了”。当然,更多的贴法是浩浩荡荡的一律向上的小囍字贴满囍路,借喻新人大大方方做事、规规矩矩做人。室外的红纸,要配合着囍路来完成,沿途但凡遇有下水道、垃圾箱、各种检查井盖、排污口等肮脏污秽的地方,都要糊上一层火红或粉色的纸,俗称“避秽纸”。还有一项重要的张贴,就是在新漆的街门上贴上火红底子、金粉大字的门对子,内容多为“蝶趁好花欣结伴,人舞盛世喜成亲”、“花开宝镜祥云霭,乐奏璚箫彩凤来”、“两情鱼水春作伴,百年夫妻日常新”、“柳暗花明春正半,珠联璧合影成双”、“鸾凤和鸣昌百世,鸳鸯合好庆三春”等喜庆字句。

再说送嫁,也就是新娘家的贴囍。套路与新郎家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省略了贴窗户纸和锅灶纸的部分。为了区别于新郎家的迎娶,现在更多的新娘家流行贴粉色囍字、糊粉色纸张来送嫁,包括囍路的小囍字、囍路的避秽纸,以及门对子。门对子的内容多为“美景良辰圆伴侣,洞房花烛宴婚汤”、“祝鸳鸯和谐到老,贺儿女易养成人”、“璧合珠联珠合壁,花开子结子开花”、“小阳菊灿姻缘百载,大囍婚汤富贵千秋”等。虽然调整了整体的颜色,喜庆热闹依旧,喜主一家对新人的真挚祝福,这些人间最美好的感情没有半分减小。

滚床

滚床,是蓬莱城乡新婚当天必不可少的一道仪式,既透着浓浓的喜气,又寄托着亲友对新人的美好期望和祝愿。

所说的床,特指门窗贴满大红喜字的新房里,那新崭崭的几铺几盖的婚床。早些年,农村结婚特别讲究,一般男方准备新房、家具以及“两铺两盖”,即一床褥子、一床毯子、两床被子。女方则准备家电及“四铺四盖”。而这些被褥的选材、缝制也颇有说道,选材要透着喜庆,颜色偏向艳丽的大红大花,材质既要有绸缎的表,也要有棉线的里,棉胎自然首选当年的优质棉花,不能用旧棉絮。缝制既要权衡缝制人,又要挑选良辰吉日。用人要选两位“福命女”,即必须是父母都在、夫妻和睦、有儿有女而且本人身体健康、性情温和、心灵手巧的妇女,也称为“全乎人”。自家亲戚是第一批次,姑姑娘姨妗母婶子大娘,其次是近邻好友。这两人的生肖与天干纪年不能相冲,比如申子辰年不能用蛇、鸡和马三种属相的人。所说的好日子,就是农历双月份的双日子或者三六九,民间俗称“三六九,往外走”,是嫁闺女的好日子,所以大多人家,综合上述考虑,男女方都选择农历初六、十六或者二十六来缝制,而且往往距离大婚的时间不超过一百天。要是农活太忙挤不开非得提前一百多天缝也不打紧,只需在被褥一角余留几针,使用前临时补缝就行了。

现在虽然大多人家直接买成品婚嫁用品、不用缝制被褥,但滚床的仪式却不曾缩减。相传这滚床的习俗起源于东北地区,一户人家连生数女不见儿,愁坏了主家,结果他夜梦仙人指点,只需男孩到炕上连打三个滚儿就行,结果这家抱来了双胞胎男孩,果然就生了一对儿子,消息迅速扩散,成就了这一习俗。这个传说某种程度上说虽有重男轻女之嫌,但却为新婚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以致流传沿袭至今。

新婚当天早晨,当初缝制被褥的“福命女”早早来到喜主家铺床,大红大花铺满床面,几铺几盖叠得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床头,床单上撒上大红枣、双仁带壳花生、桂圆、栗子(板栗)和糖块,寓意早生贵子、甜甜蜜蜜,当然这些东西都是双数的。有的人家还在床角放置几枚硬币,希望财源滚滚、夫荣妇贵。

新郎新娘进入婚房前,通常选择新郎亲戚家的孩子先行滚床。现在流行三四岁或者更小一点的两个孩子,一男一女,龙凤双胞胎最好。在大人的指挥下,孩子横躺在床上,先从床尾滚到床头,再从床头滚回床尾,如此反复三个来回就行。滚床需要围观,床边挤满了看热闹的亲朋,有的孩子害羞,执拗着不做,大人就连哄带劝,剥糖块塞饼干,或者许以购买玩具,结果有的仍不为所惑,坚持不做,大人就假装恼火地抱起孩子扔上婚床并挠他痒痒,孩子就势滚几下,引得围观者哈哈大笑。

滚床结束后,喜主家的“大了”(执事主管)要赏以红包致谢。现在滚床每人200元的红包,比起扛椅子、提香油瓶的那些参与新婚的“小客”而言,来得可谓容易。当然,也有个别孩子临时“来神”,短短一会儿时间,就给人家的婚床尿湿了一大片,不过不用担心,喜主家人绝对不会恼火—据说对于新婚夫妇怀孕生娃的祝愿,这童子尿的“法力”更其灵验,婚床被尿是吉利加吉利的上等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