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富平“柿树封侯,柿叶临书”的由来


唐王陵上神仙命,千年古槐问老四(柿)。

皇上亲封凌霜侯,柿叶临书白占留。

这诗宛若一首七言律的歌谣,由来己久,流传广泛。歌谣的第一、二句在《富平县志·文物志》中可以找到。说是该县曹村镇金瓮山唐朝皇帝陵上有棵千年古柿树,相传当年修唐陵时,就有了这棵大柿树。说起它老,人们说:“千年古槐还问老四(柿)呢。”就是说槐树寿命长,还长不过柿树。所以说超过千年的槐树、柿树均属活文物。

歌谣的第三、四句说来话长。话说元朝末年,钟离县(今安徽凤阳)有一位生长在贫苦农家的小孩,名叫朱兴宗。他哥哥已经成家,和父亲一样辛苦务农。他因从小聪明伶利,所以父亲对他寄予厚望,特别借钱送他到私塾读书。父亲常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庄稼人永远出不了头。我和你哥哥再辛苦都行,只要你书读得好,将来做官出人头地,我们就值得了。”谁知天不遂人愿,书读了半年,先是天大旱,之后是蝗灾,接着又是瘟疫,夺走了他父母和兄嫂的性命。孤苦伶仃的朱兴宗一筹莫展,靠邻居刘老爷的帮助,勉强把家人草草安葬后,便成为孤儿,只好四处找野菜充饥,瘦的皮包骨头。刘老爷虽然同情,但也爱莫能助,就领着他到钟离县最大的皇觉寺找高彬法师,述说了朱家的不幸遭遇。

“善哉!善哉!既然来了就留下,只是扁中存粮不多,只有靠我佛慈悲了。”于是,朱兴宗就当了和尚。

陕西富平“柿树封侯,柿叶临书”的由来

庙里的生活虽然苦,但对于有口饭吃的他来说,已经很不错了。然而好景不长,几个月后的一个夜里,几个手持棍棒的大汉闯入庙内,夺走了所有粮食。领头的汉子对主持说:“老和尚,我们不是强盗,只是向你来借粮。蒙古鞑子欺侮汉人,我们要到毫州投奔郭子兴大哥,投身义师大业。将来只要我们在战场上留得小命,一定加倍奉还。”说完,扛起粮食走了。

高彬法师受不了惊吓,又气又急,两天后就离开了人世,寺内和尚各奔活命。朱兴宗悲伤地埋葬了师父后,也只能离寺靠化缘度日。那时候,淮南一带早已成了义军和蒙古人的战场,流氓土匪到处抢劫,百姓纷纷逃难,朱兴宗成了逃命的小乞丐,无目的地到处乞讨。有一年经过无数山水,讨饭到了关中频阳县的金瓮山,这里虽非鱼米之乡,但却山青果茂,柿树成林。这时正值深秋,山间已觉寒冷,饥寒交迫的朱兴宗走到了一个像破庙般的小院,就在大树下呼呼睡着了。其实这破房烂屋并不是庙,而是唐陵上守陵人的住宫,饥饿贫困的他,美美的睡了一觉,醒来睁眼看,只觉得阳光捌煦,把他照的懒洋洋的,面前有棵高大的柿树,上面结满了金黄色的大尖柿。

他拣起地上熟透了的柿子一尝,“哇——香甜润腑的好柿了!”朱兴宗高兴极了,痛快地饱餐了一顿,觉得浑身舒坦。他讨饭走州过县多少地方,尝到这么好味道的柿子还是头一次。歇了一会,又想到了以后的日子。

“这棵柿子树救了我一命,可我不能永远靠它解决生活问题。天下这么乱,饭也无处讨了,我该怎么办呢?”想着想着,就想起抢粮汉子所说的话:“小和尚你打算一辈子化缘度日,受蒙古人的气吗?不如跟我们一块儿起义吧!”还有帅傅说的:“什么起义,那叫造反,抓到可要杀头的!”朱兴宗左思右想,最后决定求神问卦,看看自己的未来。他打听到附近的宝峰山上有座寺院,就到寺内向老道求缘问路。

陕西富平“柿树封侯,柿叶临书”的由来

问卦必需摇三次,还要先说出自己问什么事?第一卦问:“可否继续讨饭?”签上呈现不吉。第二卦问能否回皇觉寺?也不吉。再问:“可否参加义军?”卦呈上上吉。于是,朱兴宗痛下决心,前往毫州投靠了郭子兴,并改名朱元璋。这一年,他25岁。

16年以后,朱元璋率大军攻下大都(今北京),赶走蒙古人,在金陵建都,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仍念念不忘曾救他一命的大柿子树,便下令将那棵大柿树封为“凌霜侯”,并且建庙,后来又派人到频阳寻求柿子苗在京都栽植纪念。此时频阳已改称富平县。朱元璋当了三十一年皇帝,此举是明洪武二十三年,即他当皇帝的第二十三个年头。当年富平知县张得先在十陵(今富平马家坡)精选优良柿树苗交钦差护送金陵供皇帝怀念。明朝宫内的太监、宫女们,见到“柿庙”前排列栽的柿子树,都要恭敬地称呼一声:“侯爷!”其实皇宫的封树是纪念和象征性的。据传说,朱元璋在他南征北战的十六年中,夺得天下后,曾专门带领他的人马到富平县金瓮山丰陵大柿树下,拜访并瞻仰这棵柿树王,将皇袍脱下披在柿村上,向柿树鞠躬说:“我打下天下绝不会忘了你柿树的救命之恩,一定册封永记。”这便是富平大尖柿王被封为“凌霜侯”的来历。

“柿叶临书”的故事,在清初陈溟子七十七岁时出版的《花镜》一书中说,“古云柿子有七绝”,第七:“落叶肥厚,可以临书”。但这“可以临书”又说的是何人留下的佳话呢?据唐书《郑虞传》说,郑虞是唐朝一位善画山水,又喜欢写字的文人,年轻时家贫,买不起纸,就借伟慈恩寺,天天用在那里储藏了几屋子的柿叶写字。最后每片柿叶上都写满了字,这就是“落叶肥厚,可以临书”的由来。至于染着秋霜,映着阳光,被人比作“红锦”的艳红柿叶,也常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临摹。

富平柿树赞

古老的富平,早在春秋时期就被称作“频阳”,即“接近太阳”的地方。唐代被称为“赤县”。

从盛唐时的中宗李显起,前后有五位皇帝的陵墓都在这里,分别是定陵(中宗)、元陵(代宗)、丰陵(顺宗)、章陵(文宗)、简陵(懿宗)。如果加上汉高祖刘邦老父的“万年陵”和西魏文帝的“永陵”,那里便有7座皇陵。这当然是令人艳羡的风水宝地了。

只是,引起我敬慕之情的,却不是什么帝陵,而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柿树。

据载,早在汉代,这里就开始种植柿树。星移斗转,柿树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千载不绝,富平竟被称为“柿子之乡”。连日本的吉野市博物馆都有记载:全世界柿子最大的产地是中国,而优生区在富平。好家伙!富平的柿子,世界闻名呵!

春夏时节,富平的柿树林是一道特别靓丽的风景线。山野之间,到处可以看见浓绿的柿树林。古朴农家的房前屋后,一团团青翠欲滴、绿雾缭绕的,全是柿子树。

陕西富平“柿树封侯,柿叶临书”的由来

这是一个堪称具有高尚气派的物种。不管是膏腴之地,还是贫脊山坡,它都能生长得葳葳蕤蕤,不怕酷热苦寒,不惧霜神旱魃,黙黙地生长,然后再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它非常低调,低调得在人们尽情享受着夏日瓜果香甜的时候,却将自己累累的果实,藏在绿叶之中,和那些赞美、颂扬离得远远的。

它也懂得保护自己。不到成熟的时候,你几乎找不到它的果实。即使你找得到它,你也不会动它。不知是猴年马月,有个熊孩子偷摘了一个青柿子,咬了一口。妈呀!呸呸呸,涩死了!熊孩子到处叫唤,满世界都知道了,生柿子是吃不得的!从此,不但再没有人敢动青柿子一指头,连馋嘴的小鸟都不会来亲它一口。岂不知,青柿子的苦涩却正在孕育着甘甜。君子之风呵!

其实,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发生的规律。不到时机,是乱动不得的。这就是柿树给我们讲述的哲理。

到了深秋,您瞧吧!浓绿的柿叶褪去翠色,开始飘落。地上一片金黄。柿树呢,它褪尽铅华,身子长了一围,成熟了一些,风霜雨露,在它的身上留下了痕迹。树干上的老皮,裂成长长的块状,细细的沟纹,记下的是岁月的沧桑。上面的枝枝桠桠,像人海中伸出的手臂,屈屈伸伸,招呼着希望,呼唤着收获。

陕西富平“柿树封侯,柿叶临书”的由来

瞧!枝桠间挂着的,是一个个由绿变黄、由黄转赤的果实。“牛心柿”像一团团小小的火球,玲珑剔透;“玉带缠腰”则宛如高雅的宫灯,散发出诱人的红光。一串串晶莹的红宝石,一只只忽闪的大眼睛,逗得你口角流涎、心里痒痒的。

深秋的富平,满树是丰收的喜悦,漫山遍野都是柿树回报社会的温馨。好一幅大自然绘就的《万山红遍图》。有一位佚名的诗人写道:“一枝红玉向亭台,未惧霜寒入眼来。满院繁华皆散尽,倩姿独秀嫩香腮。”

富平的金秋,如诗如画,真是美不胜收!

富平的柿树,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过许多印记。曹村马坡唐顺宗李诵的丰陵前,有一棵柿树,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了。据说它曾经被那个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封为“凌霜侯”。好家伙,柿树封侯,何等荣耀呵!怪不得它现在还能年产红彤彤的鲜柿1000多斤。“凌霜侯”是富平柿树的标志,是富平柿树的骄傲。它无愧于皇上的恩宠,更无愧于富平人民的养育之恩。

富平柿树给予人们的,远不止满口甘甜。历史的长河中,在水旱蝗灾的荒年,在战乱频仍的关头,田土颗粒无收,作为唯一可充饥果腹的食品,柿子曾经帮助饥饿的百姓度过艰难岁月。灾民把摔破的柿子和削下的柿子皮,捣和捣和,再加上一点谷糠,叫作“柿糠”,那就是灾荒年活命的“口粮”呵!

不要说灾年,就是革命战争最艰苦的时候,赴汤蹈火的前辈,都拿这东西当作粮食的。有一位叫齐心的老前辈,在晋察冀最困难的时刻,就曾经是靠这渡过难关的。

还有,当年老百姓把柿霜刮下来,积在瓶子里,又是糖,又当药。搁在稀粥里,甜甜的,那是孩子们的最爱;碰上口舌生疮,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抹上一点,立马见效。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这正是对富平柿子最好的赞美。

陕西富平“柿树封侯,柿叶临书”的由来

富平人聪明,他们把柿子这一独特的资源,利用到极致。那巧手做出来的“合儿柿饼”,己经享誉中外了。上世纪80年代,富平的“合儿柿饼”,就曾经渡过海峡,给台湾同胞带去乡亲们的一片深情,让旅台多年的三秦游子心旌摇荡、赞不绝口。

一位在中央担任领导职务的老革命,在蒙受冤屈的年头,被下放到一家工厂改造。老百姓爱他,总想送点东西表示慰问,可他什么也不接受,唯一接受的就是几个柿饼。他将它放在案头,看着就想起了陕甘宁边区的烽火岁月,更坚定了对党的信赖以及对老百姓的尊敬之情。如今,“合儿柿饼”已经是上了县志的名产,是富平的一面金字招牌了。

柿树还留下过一些佳话。唐代有郑虔,幼习书法,却因为家贫,无钱买纸。他听说长安慈恩寺柿树如林,便到那里租了一间破屋住下,收存了一屋子柿树叶,闭门习字,后来竟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家,被唐玄宗称为“郑虔三绝”。

传说有一年,富平一座寺庙前的柿树结出了一蒂四果的奇柿,被认为是祥瑞,进贡给皇上。皇上一高兴,便向天下征集题咏。有位名叫广宣的青年才俊赋诗道:“珍木生奇亩,低枝拂梵宫。因开四分界,本自百花中。当夏阴涵绿,临秋色变红。君看药草喻,何减太阳功。”一下子就被点了翰林。瞧瞧!柿子和文化的情缘深着呢!

我要衷心地赞美柿树的精神。

它生长在土地上,不需刻意栽培,不求特别护养,就能长成参天大木。它不争荣宠,不慕虚名,一生都在默默地奉献。它奉献给社会的,不只是一份甘甜,还有许多许多,却不一定为人所知道……

我想,富平的柿树,是一个伟大的物种,更是人类社会精神的楷模。它应该在大自然的历史中,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