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八里峡入口处的南岸山崖上有两方巨石,远远望去,他们紧紧依偎,好似一个老翁背负一个老妪在艰难的往山上行走。这就是八里峡的八景之一——张公背张婆。
传说,鲧(gǔn)治水失败后,禹奉舜帝之命带领各路神仙来到八里峡凿山泄洪、平息水患。当地的百姓听说后,纷纷前来帮助大禹,他们肩挑扛抬、洗衣做饭,男女老少各尽其能,大家期望早日能看到黄河安澜,恢复家园。
九磴莲花转上一位姓张的老人听说后,也背着身残志坚的妻子来参加治水大军。大禹知道后,对张老翁说:“张公,你们这么大年纪了,身体不好,又行走不便,这里山高路险、水流湍急,还是不用来了!”张公慌忙说:“禹王,别看我们年老,可我们在黄河三峡住得久了,对这一带地形非常熟悉,我虽然不能到治水前线,但我还可以为大家指路、引路、提供一些治水经验啊!”张公的妻子张婆也对大禹说:“治水是国家大事,我们怎么能歇着呢!我虽然行走不便,但我还可以为大家烧水做饭、洗衣吧!我们一定要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让我们都留下吧!”大禹于是就留下了张公张婆。
从那时起,每天天微微亮,张公就背着张婆在黄河南岸徒步翻越十几里山路来参加治水;夜晚,张公又背着张婆踏着月色翻越十几里山路回到家中。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这里不知留下了多少张公背张婆的身影。
大禹治水成功以后,黄河水顺着河道滚滚东去。但人们没有忘记张公和张婆,黄河没有忘记他们,天地更没有忘记他们。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已感动了这方水土。不知何时,天地在他们经常出现的地方造化了他们当年的模样,让他们与风雨同在、和日月同辉,让黄河儿女也世世代代都景仰“张公背张婆”的风采。
二
故事起源于清朝未期,一张姓老头,家事丰富,却子膝下无子,便借子嗣之名,另娶一人,小妾年轻相貌美,却不理家务,只会描眉画眼,以争宠爱,张公自得小妾,深加喜爱,日日与小妾调笑,张婆看不习惯,心里也忿恨不平,于是,张公没在家之时,便把小妾痛打一番,张公回家,心里生气,扬言与小妾离家外往,张婆气上加怒,扬言要打死小妾,张公心急之下,连夜背着小妾离家,张婆得知消息,便在后面追赶着打,此事为乡邻笑,编成小剧上演,以劝纳妾之人。
“张公背张婆”至今已有150年历史,多流传于北冷乡许北张村,由两人进行舞蹈,一年龄较小的妇女,为张公小老婆,一年龄较大者为张公大老婆。道具,有一个假老头(木制或纸糊|上假腿和假脚),扮演者一手拿假头,假腿捆在其背后。此舞多在广场街道上演。
演出时,扮张公的演员背着道具人物,沧慌而逃,并不时回头张望,并时时歪头看背上的小老婆,惊慌和喜欢之情溢于神情,后面大老婆,一步三跌,拼命追赶。此舞滑稽诙谐,引人捧腹。深得群众喜欢,是不可多得民间艺术中一枝奇芭。
建国后,此节目做为村的保留剧目,经演不衰,成为群众喜欢的一个传统节目之一。
三
在马壁峪古道,云丘山脚下,有个村庄叫丁石。其后数里,便是相传李世民射蟒之地--秦王庙。位于丁石村和秦王庙的山峡之间,有一山顶奇石酷似人背人状,回首、缩臂、蜷腿之势逼真,当地人称"张公背张婆"。关于它的来历,传说久远。
在很久很久以前,从山外来了两个流浪汉,沿路乞讨,路过云丘山丁石村。因丁石村自古就是人背马驮交通要道,客至为家,接济路人,百姓乐善。此流浪汉亦无例外,宽而待之,遂安置于村后秦王庙石窑内,后东家帮,西家助,在此设驿馆,靠给路人提供住宿之便为生,日子勉强过得下去。后来人们打听才知道这两个流浪汉,一个是山东人,一个是河南人,因为当地黄河连年发水灾,衣食无靠,就在乞讨的路上双方相识相随才到此地。其实河南来的流浪汉是个女的,为了乞讨方便,不受人欺负,才女着男装。两人平日生活在一起,女的虽然用许多话提醒男的,但这个男的和梁山伯一样老实,始终把她当为弟弟看待。
再说丁石村与秦王庙之间还有一寺凹沟,半沟处有一石岸,岸里是不知那朝那代塑的神像,住有道士和尚供奉。这些道士和尚平日与丁石村村民关系相处十分融洽,靠丁石村及方园百姓纳布施度日。
忽有一日不知从哪方来了几个土匪,加害了寺凹沟里的道士与和尚,便把该庙据为己有。从此丁石村及附近的百姓就过不上安稳的日子。因为匪徒们为非作歹,抢劫钱财,奸淫妇女。使方园百姓恨得要死怕得要命,平日繁华的马壁峪一时萧条下来,两流浪汉的日子雪上加霜,一味靠丁石百姓补给。
歹匪之徒,人皆恨,违天理。不久的一夜,女流浪人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个神仙似的白胡子老头给她托梦说:三天之后,马壁峪要发生大水灾,会把寺凹庙里的土匪淹死。你们赶快做好准备,三天后到高山上避一避。但是此事只有你们二人知道就行了,再不能让第三人知道。否则天机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天两人起床后就忙着在薄石板上馎(bo)咯子(一种吃的东西,比xuan子还薄)准备食品,上山避难。恰巧丁石一村妇正好路过此地,问他们馎这么多咯子干啥,女流浪人心地善良,再加上他们逃难在此,受人恩惠,犹豫片刻,说出梦言。
到了第三天的时候,他们携带了干粮上山避水灾,当走到半山腰的时候,由于那个女婆是小脚妇女,但她平时穿得男人的大鞋,不合脚,鞋子里垫的是套子,所以上起山来,十分不方便。不一会儿就把脚给崴了。这时另一男汉就赶紧把鞋子脱下给她揉脚腕。这时女的死活不让脱,争执之间女的说了实话,说她为了生活的方便,不得已才女扮男装,平时虽然给你使眼色,打比方,但你这个老实疙瘩就是不开窍。
男汉听了既惊讶又高兴。惊讶的是生活了这么长时间竞不知她是女的,怪不得平时对他体贴入微,相亲相爱。高兴的是他有了这一女婆做他的老伴,能幸福度过后半生。说着就亲了一口背着女婆往山上跑起来。
单人上坡,气力交加,何况背人?就这样,男汉背着女婆走走歇歇,歇歇走走,眼看到山顶了,女婆心想,这么高了,再大的水也不会淹我们了,一定很安全了。于是在男汉背上说:"我把梦里白胡子老头给我说的话,已给丁石一村妇透露了,人家说不能告诉第三个人,不然泄露天机,要..."。还没等她把话完,就看得天空闪电,随即雷雨交加,一声炸雷把他们俩永远地定形了。
大水把土匪淹死了,丁石民众脱险了。
这就是至今人们在罗圈崖根底看到的老汉背老婆。年长日久,由于丁石姓张的人多,人们就习惯叫做张公背张婆。据说当时他们手里提的馎的咯了一个没顾得上吃就沿坡滚下,亦变为圆型大石,不信,现在张公背张婆的崖下有许多很大的扁圆石,虽经历无数次洪水冲击,岿然不动,也许只有山顶的张公张婆什么时间离开此地的时候才能带走它。张公张婆虽然相亲相爱,但是没有过过一天夫妻生活,时常想起来,两个人都伤心掉泪。看吧,就在距他们不远处的一石缝间,总是嘀哒嘀哒往下滴着他们的泪水,说也奇怪,泪水从不跟雨水混杂,下雨的时候一滴不滴,只有在雨过天睛,泪水才显。
在张公背张婆的山下还天生了一块石头供桌,丁石村民为纪念张公张婆,时不时带上供品供献两位老人。
路过此地的人多了,听到此故事的人多了,张公背张婆的故事也被演艺人搬到舞台,跟大头娃娃、二鬼摔跤、猪八戒背媳妇等成为逢年过节人们必演必看的节目。
宁陕县民俗活动:张公背婆
张公背婆是流传到本县的一人表演双人动作的民间舞蹈。《张公背婆》的扮演,一般是一修长女子表演,也有男装女扮表演。若女子表演,则自饰演张婆,胸前一假张公头,演员左臂穿在张公服装内,从胸前领口拿住假张公头的颈下木柄,可使假头能左右看或做点头动作,演员的右手则是张公的右臂,拄一拐棍,演员背上背一用被子捆成的假身,并有老伴张婆的假腿,以及三寸小脚跷在后面;张婆穿很素的戏装,假双臂搂在演员的脖子上,张公的假右臂搂住老伴假身的臀部,整个假身的包装制作有比例,老远看去还很逼真。
《张公背婆》的动作表演,是在锣鼓点的配合下,有紧有慢地表演慢步圆场、跨石过水、上山踽步、下山滑步、浪跄步、跌倒、爬起擦汗、发颤等动作。以及张公与张婆哑剧对话动作,点头会意,互相怜惜等情感。表现得很动人,催人泪下。
《张公背婆》的活动早在民国年间就在关口街表演过,一直相传至今。
张公背张婆是山西省清徐县特有的地方民俗表演艺术。张公背张婆传说也叫“哑巴背妻”。近年来,经过改造道具又叫“猪八戒背媳妇”。是一项单人表演的地方民间文艺形式,表演者“扮”老太婆或小媳妇。道具是张公或猪八戒。
根据地方民间传说,“张公背张婆”这项社火的创意,是由戏剧《清风亭》“张公赶子”构思创作出来的。戏的大意是张元秀是一位以卖豆腐为生的生意人,老伴在家操持家务,抽时还编草鞋添补家用,日子过得清淡,但老两口乐善好施。有一天,张元秀老汉出门卖豆腐,半路上捡到一个弃婴,便抱回家中与老伴看,原来是一个男孩。二老膝下无子,便收养了这个孩子,取名为张继保,并让他上学读书。张老汉与老伴,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将孩子养育到十二三岁较为懂事时。一天,养子听了街坊和学校同学的闲话,说他不是张家的亲生儿子,是抱养的“野种”。继保回家便追问二老详情,张公和张婆在养子的多次追问下,便把如何收养他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养子。养子听完后,非但没有对二老多年来收留、养育之情所感动,反而一气之下,抛下二老跑出了养育他成长的张家。养子跑出家门后,张公和张婆随脚出门紧紧追赶儿子。一路上两位老人连走带跑地往前追赶。张婆跑得再也跑不动了,叫张公歇一会儿再追,张公看老婆实在跑不动了,便背起老伴一路小跑追了下去,一直追到“清风亭”才算追上。这便是张公赶子的大意。
这个故事在地方民间流传甚广,故事很感人。所以,民间艺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内容,创意制作出生动活泼、寓意含蓄的“张公背张婆”这项地方民间街头表演的文艺形式。由于形式特殊,所用道具别致,再加上表演动态的滑稽幽默,深受民众的喜欢。
作为一种地方民俗文化,“张公背张婆”的传统制作,首先是用泥雕塑成像真人一样大小的张公头与脖子模具,待泥塑模具干后,用浆糊将麻纸和细沙土,一层一层地往泥塑模具的头部和脖子部分裱糊,每裱糊一层要用手将纸压得实实的,特别是面部的五官部位,一定要裱糊的细致,使眉、眼、鼻子和嘴都清楚可见。这样要裱糊十多层,待裱糊纸干后,将糊好的纸从头部的中间部位用刀裁成两半,取出泥塑模具,再将裁成两半的头和脖子对好,用浆糊和麻纸把头和脖子从里到外都粘合好,最后上腻子着彩装饰成老汉头部形象。然后,就是用竹子来编制老汉上身和双臂骨架、老婆的双腿和小脚骨架。在演出时,将老汉的头部和上身双臂绑在表演者的前胸部位,老婆的双腿绑在表演者的后背、下部和腰间部位,最后将服装穿好。“张公背张婆”的传统节目,便可上街头进行表演。
张公背张婆没有严格规范的步伐,它在社火队伍中,表演比较随意。一般的步伐是沉重艰难的舞步,表演时,快步前行,慢步爬坡动态,下坡姿态和步履艰行的表情。如猪八戒背媳妇,被背媳妇可戏耍猪八戒,使八戒很无耐。
它所用的音乐伴奏是锣鼓,没有伴奏也可在街头逗耍。是一项有趣的街头单人表演的地方民俗文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