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穴市龙坪镇花园居委会为中国传统古村落。现有金家大屋、熊家大屋、四角清楼等明清古建筑。其中金家大屋系清代翰林官(翰林院史官)金德嘉故居。
金家大屋位于龙坪镇上街232号,座北朝南,系一进五重砖木结构的徽派民居建筑。其中外重房屋东西宽11米,南北进深9米。大门门楣上方原悬挂有着朝廷赠送的“起文诩泰”旌匾(由苏良嗣书写),大门两侧置扁形的石鼓为门当,两侧有前后两间厢房连接,每间仅13-15平方米。正房后有一院,两边各搭建一间砖制平房(或为厨房与柴房)。其余四重布局以外重中轴线对称分列向北延伸,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厢房为室,有四口天井。二至五重屋大厅前檐上分别悬有“岁进士”、“三楚典型”、“光风霁月”、“金马名家”旌匾。其中“三楚典型”旌匾右边书与着“总督湖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响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七级喻成龙为”,该旌匾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书写,湖广总督于成龙(1703-1705年任湖广总督)送达。另三重房屋东西厢房上还悬挂有“文魁”“武斗”匾额。
民居已残破不堪。
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的武穴市龙坪镇,明朝建镇,水灾不断,该地沿江地段被洪水冲成水坑、龙凼,故被称为“龙坑”,明嘉靖年间,景王将之改名“龙坪”。而此地,恰有一位与“龙”结缘的文官,他就是清朝一代硕儒金德嘉,雍正皇帝的老师。
金德嘉故居是一座有着300余年历史的徽派建筑,房屋青砖黛瓦,立面虽矮小陈旧,但配上门前的“上马石”,依然显得文雅、幽静与安宁。
踏入金宅,感觉故居整体比门前马路低三尺。照看故居的金氏老伯笑谈:“当年乾隆下江南,特地来金德嘉家中走访,且在这里住了一夜。相传皇帝鸿福大,金家的宅基地驮不住,因此被压低三尺。”
进入厅堂,内庭足有五百余平米,布局呈四进,开有三个天井。正堂里案牍、天井、戏楼历历在目,只是物是人非,墙面斑驳,刻满了岁月沧桑。抬头可见“三楚典型”巨匾悬挂,据说是一代廉吏于成龙前来拜访时所赠。
金德嘉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步入朝廷后,成为翰林学士,任雍正皇帝儿时老师,与湖北名士刘子壮、熊伯龙成鼎足齐名之势,人称“硕儒”。在京期间先后纂修明史,编修《大清一统志》、《礼记解从》等书。后来,因与康熙朝元老礼部尚书徐学乾过从甚密,受到弹劾,借病告老回乡。
金德嘉还乡后,在这座大宅里赋闲二十年,闭门著述,昼夜不倦。虽家徒四壁,而绝不言贫,足迹也不入城府,于康熙46年(1707)去世。著有《居业斋集》20卷等。
“清壑亭荒只有诗,风流犹忆正当时。山农不省词场事,亭下牵牛唱竹枝。”这首《清壑亭》记载在《广济县志艺文卷》中,也是金德嘉一生的真实写照。
历经300多年风雨的老屋,向后人默默讲述着那段历史、风物与人情。
金德嘉何许人也?
金德嘉(1630-1707)湖北广济(今武穴)人。字会公,号豫斋。清顺治二年(1645年)中秀才,顺治十七年(1660年)中举人。乃归乡里设馆授业,后任德安(今安陆)府教授,任期九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科会试(考中者为贡士)名列第一,称会元。后殿试中进士(列三甲第一名),授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任贵州乡试副考官。后改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任编修(正七品),奉命纂修明史。又分修《大清一统志》及《礼记解义》《通鉴讲章》等,对楚中府县史料考订尤精。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因与内阁学士兼刑部尚书徐乾学过从甚密,遭翰林院掌院李光地弹劾,不得已以疾告归,潜心著述,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病故。著有《居业斋文集》20卷、《居业斋别集》10卷、《续纂元、明臣言行录》、《礼记解义》、《通鉴讲章》、《居业斋诗抄》20卷等行于世。清《国朝诗人征略》收录有他的作品。
除金家大屋外,位于龙坪下街56号的熊家大屋(建于明代)还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和格局。
龙坪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古称“鸿脑洲”、“龙坑”。昔每当汛期堤溃水冲,遗下水坑。至明嘉靖年间(1561年),景王朱载圳以“坑”字不祥,遂改名为“龙坪”。据清康熙年间进士金德嘉所著《鸿脑洲记》记载,早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6),龙坪已是“市廛繁浩,舟车辐辏,富商大贾数以万计”的大型集镇了。现龙坪老街依江而建,分上、中、下三街,全长2000米,宽8-10米,大部分为石板路面。龙坪上街古建筑群曾两度毁于战火。现有建筑群为民国初年所建,老房子还有65栋,计6500平方米,其中一进一重有47栋、一进二重有10栋、一进三重有8栋。龙坪下街的古建筑群多为明清时期建筑,现有古建筑35栋,计10850平方米,其中一进一重有7栋、一进二重有15栋、一进三重有13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