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竹笆市


西安作为一座古城,它的魅力不仅仅是兵马俑、大雁塔、城墙,还有那一条条古老的街巷,它们像血管一样,遍布于城市的肌体。有了这些老街巷,西安才显得更亲切、更鲜活、更生动。

也许,我们许多年都去不了一次西安的名胜古迹,但却可能会每天踏过这些星罗棋布的老街巷,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我们无数的喜怒哀乐。然而,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许多的老街道容颜一变再变,看起来与它们的名字毫无关联。

在西安诸多以“市”字为名的街巷中,竹笆市并不是特别出名,它并不像大差市那样常常被大家提起,也不如骡马市那么繁华热闹,而是低调又安静。

竹笆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竹笆市街正对着鼓楼的南门洞,站在街上,透过层层茂密的树冠,能看到鼓楼高大的身影。整条街道南北向,南起西大街东头,北至粉巷而终。在路北端的西面,竹笆市街与东西走向的马坊门小巷相接,路南端的东面,则与西木头市和粉巷相连。这条不大的街道,西南有清代的巡抚部院,俗称南院门,东北有钟楼、鼓楼,正处在西安市最繁华热闹的地段。

竹笆市南北总长417米,宽13.5米,算是一条小街道。然而,它的岁数却并不小,大约从明代起,竹笆市便逐渐形成,清代便已成为一条颇为繁华的商业街。如果再向前推算,竹笆市所在地,在唐代时是长安城皇城内的“吏部选院”所在,唐末,韩建将唐长安的皇城改造为新城后,这一地区便逐渐演变成为居民坊巷。

到了明清时期,竹笆市成为商铺、集市集中的商业街,据记载,当时的竹笆市街道里有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书店、金店等,而其中又以“竹笆市”最具规模、最有名,所以,人们便以“竹笆市”命名这条街道,而这一名称,也延续至今。然而,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在1966年,竹笆市街曾一度改名为“革命街”,到了1972年,又恢复了竹笆市这个老名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安人要买扫帚、簸箕,都爱去竹笆市,就跟上世纪90年代买布要去文艺路,买衣服要去骡马市一样。后来竹制品被塑料制品替代,竹笆市的竹制品也越来越少。

几百年来,竹笆市一直名副其实

随着时光的流逝,竹笆市已经成为了西安的城市符号,它的珍贵,不仅仅是因为有着一个五六百年历史的名号保留至今,更是因为作为一条独具特色的商业街,能将经营竹器的商业传统从明代、清代、民国,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今的西安市内,这种“名实相副”的老街道,也许不多了吧?

从明清一直到现在,竹笆市一直保持着以经营竹器、木器为主的商业街的特点。在老西安中,一直有种说法,竹笆市里的住户,很多都是世代经营竹器的生意人。据一些老人回忆,在解放前,竹笆市街上的竹篾匠们,每到正月二十三还要酬神祭祖,搭台演戏。这些说法的真实性如今已无可考证,不过经探访,得知从解放前后至今,竹笆市大街里经营竹器、木器和家具生意的商人,几乎都是从河南移民到西安来的,他们依靠着老乡的推荐,到竹笆市作学徒、工人,或是经营小生意,以此养家糊口,在偌大的西安市扎下脚跟。

虽然,今天的竹笆市里仍然有不少经营家具、竹器、木器的店铺,不过,他们大多都是近些年迁来的,传统的竹器作坊在此已经绝迹。

竹笆市街道上除了竹器店,还有许多著名的老字号。从西大街向南一拐进竹笆市,便能看见街道东边的达仁堂中药店、阿房宫艺术电影院和樊记腊汁肉。这些历经风霜的老字号,与“竹笆市”这个名字一道见证着这条小街的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