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灞河石梁桥的来历


西安灞河桥最早始建于西汉,霍去病要北上驱逐匈奴,汉武帝命人在灞河上架了一座宽阔、坚固的大木桥。到西汉末年毁于大火。那以后木桥又建建毁毁,大多处于无桥状态。直到元朝时期,山东堂邑有一位名叫刘斌的工匠赴长安探亲访友,来到了灞水边,灞河的建桥史才翻开了新的一页。

刘斌乘坐的驿车来到灞河边的那天黄昏,正遇上发洪涨水,放眼望去,茫茫一片全是奔腾跳跃、张牙舞爪的洪峰水浪哪里有舟桥的影子!刘斌观察了一下水势,看到大洪峰尚未来到,就催驿车快涉水渡河。驿车的车把式既识水性又有经验,赶着牲口下了水。水浪翻灌进车厢里,打湿了刘斌和旅客们的衣衫行李,胆小的人吓得哭叫起来;迷信的人喊起了佛号。这时,车轮被河底的石头卡住了,车厢一斜差点儿翻车!刘斌毫不犹豫地跳进水中,搬开卡住车轮的石头,驿车终于登岸了!车上的旅客们都松了一口气,有的人跪倒在河岸上对着河水连连叩头,感谢灞河龙王爷的活命之恩,刘斌却象泥塑木雕似地站在河岸上,眼睛都看得有些发直了!原来,他们的驿车刚一登岸,特大洪峰就咆哮而至,把紧跟在他们后面渡河的五辆马车连车带人全卷走了!只见水波上漂着一层挣扎呼救的人们,但不等他们呼出声来,已全被洪涛吞没了!刘斌仿佛听到“灞河”哈哈的狂笑声!

驿车又上路了,朝着长安的玄武门进发,但刘斌却仍呆呆地站在河岸上! “刘客官,快上车进城吧,一会就要关城门了!”车把式再次回过头来招呼刘斌。刘斌发誓说; “我一定要给灞河修一条大石桥!”

刘斌没有进长安城,而是返回山东堂邑家里,一边取工具,一边向老母告别说: “若石桥不筑成,永不东归!”

深明大意的老母支持了儿子的壮举,刘斌又风尘扑扑地来到灞河边。他结草为庐住了下来,一边察看地势,一边准备筑桥。 灞河嘲弄地咂着嘴: “哗!哗!你单人独马,囊空如洗,还能造大石桥?!嘻!嘻!不自量力!”刘斌不跟它斗嘴,只是默默地丈量河宽、设计桥图。

他的确囊空如洗,不名一文。当地开饭铺的王掌柜建议他写张呈子,递到省台府去,乞求官家出府库官钱助他修桥。他摇了摇头: “此乃与虎谋皮耳!他们如愿筑桥早就筑了如何等到今日!”在河边摆浆摊的张老婆劝他说:“刘娃子,你是个慈悲为怀,有造化的人,你写张募捐告示贴在我这浆摊柱上,来往喝浆的商贾僧俗,见了这告示,没有不捐助的!我老婆子帮你收钱、攒银……”他又摇了摇头: “如今连年饥荒,捐税如麻,我怎能……”他要凭自己的气力和技术造这座石桥!

他在家乡时的绰号叫“十二能”。既会石匠,又精通木工,还擅长冶炼,于是他就按照自己设计的桥图干起来了。他先凿八八六十四个石碾盘,做石桥的底座,再凿九九八百一十个一般大小的石碌碡垒桥墩,还有石梁、石桥面、石栏杆……要付出多大的劳动啊!他就地取材,寻找坚硬的石头凿碾盘。

夏日,烈日烤炙着他的脊梁,脱了一层又一层皮,发红变绛,成为不怕日晒雨淋的“死肉疙瘩”。寒冬,朔风象刀子般刺进他的身体,他干得更猛,终于让炽热的“内火”赶走了“外寒”,周身冒汗……。他的行动感动了周围村镇上的乡亲们,有的给他送来石料,木桩、废铜烂铁,有的帮他料理河滩上聊以糊口的稻子地,张老婆供他解渴的浆水,就连那位号称琉璃公鸡的饭铺王掌柜也隔三岔五地给他送饭食。

向河底打木桩造桥基时,自告奋勇地来几十个精壮小伙子帮他抡大棰打桩。灞河鬼得很,它知道这是决定胜败的一仗,所以拼死命挣扎反抗,你打下去一尺,它抖动身驱给你顶上来八寸!要制服它,就得一口气不歇地打下去一整根木桩!几个“大力士”都败阵了,有几个当下泄了气:“看来这灞水上筑不成桥,咱干脆认命吧!……”。刘斌抡起木棰; “嘿!嘿!”地象鼓点似地落在木桩上,硬是一口气连打进去三根丈把长的大木桩,又给上面压上了石碾盘,这才歇气。这回灞河再拱也拱不动了!

寒暑易节,刘斌整整干了三十年,由一个弱冠的小伙工匠,变成了年近花甲的老年人。灞河大石桥终于赶在这年汛期前竣工了!

雄伟的大石桥象一道铁骨铁筋的铁索似的,把狂暴不羁的灞河锁住了,惜日的“天堑”变成了通途!

洪峰来临了,它狂暴地冲击着这竖有华表,饰有狮子海兽栏杆的大石桥,但大石桥坚如磐石,巍然不动!

这时,长安府来凑热闹了,在桥边立了一方碑石替刘斌纪功扬名,并赏银四笏。王掌柜张着漏风嘴说: “这点银子!还不够张老婆三十年的汤水银呢!”

刘斌随手把四笏银子递给了王掌柜说, “这银留下充修桥之资吧,我要回山东故乡去了。”

王掌柜感慨地说: “你啥也不要咋行?让小伙们把纪功碑送到贵乡去吧。”

“不用,不用!”刘斌一手抚须,一手指着车来人往的大石桥说: “看到人们在石桥上安然通行,我啥都有了!啥都有了!”

今日,那块纪念碑早已荡然无存,但刘斌造桥的事迹却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