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地方。作为黄土高原上保存传统民俗最为集中的地方,庆阳社火的粗犷和激越背后,是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血脉。
黄土高原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使这块土地上保存了最为古老的民俗艺术,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不便。每年冬天,天寒地冻,出入不便,这里的乡亲们便创造出了许多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皮影、信天游、劳动号子等等的民间艺术就是农闲时节,为庆阳乡亲们改变单调生活方式、抒发自己心中感想的一种方式。
在庆阳众多的民间艺术中,社火是最引人注目的。庆阳社火别具特色,不仅涉及到戏曲、音乐、曲艺、杂耍、演唱、歌舞等多种艺术门类,而且保存了最为原始的生殖崇拜、农耕祭祀等内容。
马背上的“马故事”
庆阳社火锣鼓的开始时间,同北方绝大部分地方一样。一般而言每年一进腊月就开始,这时农人们基本上忙完了农活,外出打工的小伙子也陆续回来了,家里人也开始预备置办年货了。一过腊八,杀猪的杀猪,扫房的扫房……在人们的忙碌中,社火的排练也就慢慢开始了,年轻人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开始排练社火。
忽然间,乡村中响起了锣鼓声,“咚咚咚,咚咚咚……”有节奏的鼓点声,仿佛要吵醒沉睡的荒原。伴随着锣鼓声,人们准备置办年货的身影更为忙碌了。
震天的锣鼓声,响进了大年夜,每年开头的三天是走亲访友的日子,过了初三社火队就开始准备行动了,于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也就开始了。社火队走向村庄、街头,长长的队伍,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给人们送去春天的祝福,一直闹到正月二十以后才偃旗息鼓。
庆阳社火内容丰富,形式繁多,涉及到戏曲、音乐、曲艺、杂耍、演唱、歌舞等多种艺术门类,是一种民间综合艺术。它的表演形式有些与其他地方流行的基本相同,大致有以下形式:车故事又叫车亭子或者是铁芯子,即在车上扮演的故事。这些故事演的大都是戏剧情节,人物有多有少,有一车一台戏的,也有一车两出戏的。除此之外还有马故事等内容。
车故事就是兰州社火的铁芯子。铁芯子在西北好多地方都有,基本上大同小异,兰州人也有铁芯子社火表演。同车故事相比,马故事则更具有地域特色。马故事其实就是车故事的延续和发展,可以说它和车故事密切相连。马故事就是演出社火的年轻小伙子或者小朋友,装扮成各种不同的戏剧人物,然后骑在马上,展示表演给乡亲们看。这些演员一人一马,有的骑坐在马上,有的则站在马背上。如果站在马背上就需要特殊的工具了,一般使用一条长口袋,在长口袋的两头分别缠扎上一块砖头,然后将长口袋搭在马背上,演出马故事的时候,演员用两脚踩在砖上,就可以立在马上了。
这个故事似乎和庆阳所处的地域密切相关,在历史上庆阳是一个中央政府控制地域和少数民族游牧地带的交汇地区。从商周到秦汉唐宋,这里战争不断,居民们为了安身立命,不得不习武,社火中也带上了浓厚的军事色彩,马故事其实就反映了这种状况。
“霸王鞭”背后的军旅色彩
毛泽东有首诗《七律·到韶山》,这是伟人1959年6月25日到韶山后写的,写的时候,已经离别韶山32年了,内容是这样的:“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1959年9月13日致胡乔木信说“‘霸主’指蒋介石。这一联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通首写三十二年的历史。”
在这首诗中伟人毛泽东用“霸主”来指代蒋介石,黑手指的是镇压中国革命的黑暗势力。“黑手高悬霸主鞭”其实就是描写了革命斗争时期,黑暗势力的疯狂。
其实,中国传统民俗的社火表演中有一种节目叫“霸王鞭”。这是一个流传在中国南北各地的舞蹈形式,或许“霸主鞭”就是从“霸王鞭”转化来的。传说霸王鞭来自于西楚霸王项羽,当年项羽与刘邦相约:“先入咸阳者王之”。结果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一路披靡,所向无敌。每次胜利便站在马上,挥舞马鞭,高歌劲舞,舞至酣时,命士卒折木为鞭再舞,共同欢庆胜利。后来流传到民间就成了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也有人说,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的霸王鞭舞蹈同汉武帝相关,民间传说元封年间,汉武帝北征朔方获胜,途经陕北时让士兵拿着钢鞭跳舞,于是这种舞蹈就在民间流传开了。
庆阳社火中的霸王鞭又叫花棍,是用直径4厘米、长一米的花棍刨光,在棍上等距离地留4到5个方孔,孔内安装铜钱,棍上涂上彩纹,两端再系以缨穗。表演人手持花棍,和着音乐,在两肩、手掌、腿及左右脚掌等部挥打碰击,发出哗啦啦有节奏的声响,情绪热烈,极有喜庆特色。
实际上,霸王鞭在中国北方和中南很多地区都有流传。舞蹈者往往手持花棍,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舞动,不时敲击肩膀四肢或者背部,发出响亮的声音。
不论从起源还是演出方式、内容风格,霸王鞭都带着浓厚的军旅色彩。民间艺术是人们生活的再现或者反映,从根本上说,霸王鞭就是当时人们生活状态的反映。
如水女子的“云朵子”
黄土高原干旱枯焦,生活极其艰辛,同时也铸就了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尤其是,在庆阳的信天游中有大量的内容是关于爱情的,其中的主角自然就是庆阳女子。同整个黄土高原地区一样,庆阳人喜欢红色,在他们眼中红色是生命的宣泄,是义无反顾的勇气,是涌动在黄土地上的一团火。因而扭秧歌的大红绸子,跳舞的红鞋,剪出的红窗花,小孩的红肚兜……
因而通过信天游表现出来的感情是可以付出生命的。“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剁头也不后悔”这是庆阳男子的声音,“只盼早死早脱生,来世寻个可心人”。这是庆阳女子的想法,她们刚烈、义无反顾。而庆阳的社火队中的“云朵子”则表现了女子的如水柔情。
云朵子又叫“地坛子”,是庆阳社火中出类拔萃的舞蹈形式。顾名思义,这种舞蹈就像行云一样轻柔、飘移,是姑娘们表现自己、抒发情感的极好形式。民国初年它就流行于庆阳地区,几十年来,成为深受庆阳人民欢迎尤其是姑娘们喜爱的一种文艺活动。云朵子的演出者是青一色的女演员,表演场所也很随便,庄头院落,大街小巷,凡是社火能到的地方它都可以演。为了给人以较完整的美感,演员常用偶数,以8人为最佳,最少不得少于6人。人数太少,队形显得单调;而人数过多,场面又显得太拥挤。
人们常常能从社火队中看到这样的情景,远远地飘过来了,一朵朵的云彩,她们婀娜多姿,她们如同水上的莲花飘然而来,悠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