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塔凌烟
古塔,名曰泗洲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座落于唐河县城内,位于菩提寺(现为宝塔宾馆)大殿后。菩提寺建于宋绍圣二年(公元一0九五年)。明洪武十年(公元一三七七年)重修。解放后还存大殿一座,一九五四年进行过一次大修补。一九六六年,第二招待所因扩建而拆毁。
泗洲塔又称泗水塔,宋绍圣二年(1095年)建,平面呈八角形,为11级楼阁式砖塔,高51米,塔基边长7.6米。底层坐落在台基上,南面辟一拱形门,第二至十层每层各辟1门。下均置砖雕斗拱,转角处有风铎,檐下为平座,塔内有塔心柱,柱之周围筑盘88旋石阶踏道,第一层人门沿踏首可登临塔顶。每层内外壁都有一、二处碑刻或壁龛,龛内雕刻佛像。塔顶为八角攒尖式。
明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因雷电毁坏塔顶而重修一次;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一六0四年),又因雷电毁坏顶部两层而重修一次;97年冬上级拔款对塔顶和塔体进行了整体修缮,塔顶安装了避雷设备,棱锥系上了风铃和彩灯。此塔系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文物和安全起见,于一九五三年将塔门封闭。该塔顶端有时会冒烟。据曾登塔顶观过烟的老人介绍,烟系集聚的蠓虫群。近年来的两次冒烟(一九五三、一九七五年)均在午后五六点钟左右。科学根据,尚待考究。
古塔凌云,阅尽人间沧桑;大塔凌烟,招引八方来客。在突兀神秘的景观面前,我们除了折服,更应去悉心探索。
古塔凌烟为何能吸引如此之多的人们来观看呢?大概是因为它的神秘和难得吧!凌烟大约每二十年才发生一次,而且往往在将有自然灾害的时候,每次都在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开始,这一切给“古塔凌烟”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比如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七五年冒烟都是在大小灾之前。
全国象唐河古塔这样的塔甚多,可是有古塔凌烟者几乎没有,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自然现象。为什么大约每二十年才发生一次?到底冒的是什么烟?这一切都是很难说清的。遗憾的是很少有人去探究。据有关资料记载,“据登塔观烟者说,烟系蠓虫群;实际情况,有待科学考证。
2、紫玉龙渊
紫玉山,位于湖阳镇东南十里,距县城任八十七里;因山中曾出过一块紫玉而得名。山高三百三十八米,峰顶南北各有一泉。北泉状如井口,水色如墨,姑黑龙潭;南泉状如虎口,潭水呈黄色,古时有寺院三座:山顶有凤顶寺,山腰有殷若禅寺,山脚有背阴寺。另外,山南坡还有一座喇嘛庵,大小不一,有的系石塔,大小高低不同,形状各异。石塔上刻有花纹、佛像等,皆为和尚坟墓。一庵二柏三寺和九冢十八塔,现皆不存。
紫玉山的传说
在湖阳新店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一山担三寺,二柏龙须花,新店千眼井,九冢十八塔。
这是古时紫玉山的写照。由此可见,昔日的紫玉山,风景秀丽、热闹非凡。可为啥现在山上一座寺院也不见呢?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悲愤的传说哩!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紫玉山叫双泉山。这双泉山很怪,山腰以下松柏苍翠;山腰以上寸草不生,因此,人们又叫它和尚山。那时,山上还没有寺院。到了盛唐时期,唐僧从西天取经回来,住在长安大雁塔下,全国各地许多寺院派和尚前往学经。一天,湖阳县城里来了三个和尚,大师史法名叫智海,二师史法名叫智空,三师史法名叫智能。这三个和尚从长安学经回来,路经湖阳城,正赶上百年不遇的暴雨;山洪暴发,蓼阳河水猛涨,切断了去路。他们只得在东大寺住下来。
这天,云开雾散了,但河水还未退下去。三个和尚在寺中闲闷无聊,一起出外游山逛景。当他们来到双泉山时,在山顶发现了一块被暴雨冲刷得晶莹透亮的紫玉;方方正正,有一张八仙桌那么大,紧接着又发现了黑黄二泉。三个和尚喜得合不拢嘴,以为找到了龙渊宝地,当即商量,不再回南方,要在这山上建造寺院,供起香火,保估佑这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经护宝,普渡众生。随后,他们掩埋起紫玉,下山直奔湖阳县衙,面见县官,请求帮助建造寺院。
当时的湖阳县令是个清官,正发愁年年的水涝旱灾,搅得民不聊生。听了三个和尚的话,十分欢喜,立即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不到一年时间,双泉山便立起了一座硫璃砖瓦的寺院。三个和尚给寺院起了个名,叫凤顶寺;又将又泉山改名为紫玉山。后来,他们起出了那块紫玉石,请来高明的玉石匠,将紫玉雕凿成一张供桌,放在大殿里佛像前,作为镇山之宝。
自从紫玉山上立起了凤顶寺,湖阳县境内,一连三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外州县的一些穷百姓,纷纷搬到这里来居住;湖阳城和新店村人口猛增,变得热闹起来。凤顶寺的和尚也增加了一百多,香火一天比一天兴盛。后来,在湖阳县令的主持下,又在山腰建了一座殷若禅寺,在北山脚下建立了一座背阴寺。智海、智空、智能,分别当了三寺的长老。
从此,紫玉山上这三个寺院一直香火不断;前来烧香拜佛、放愿消灾的香客成千上万。紫玉山一山担三寺,在方圆几百里内声名大震。
一天,武当山的祖师爷游山逛景,来到了紫玉山。智海、智空、智能三长老领着三寺众僧,把武当山的祖师爷,迎进凤顶寺,敬若师父,待若贵宾。谁知这武当山祖师父是个高傲蛮横且又唯利是图的家伙。他一见佛殿里那张紫玉供桌,便红了眼,对三寺长老说:"这张紫玉供桌,跟我那儿的古铜供桌正好是一对。”言外之意,是想要这张紫玉供桌。三寺长老心中明白,不愿意,又不敢得罪,只好佯装不知。
武当山的祖师爷,依仗自己山大寺大神通大,竟开口强要起来。智海长老忍气吞声地说:“这紫玉供桌,是小山镇山这宝,实不敢奉送。”武当山的祖师爷,冷冷一笑,问智空、智能二长老:“你二位也舍不得这张小小的石头桌子吗?”智空、智能惧怕武当山祖师爷的权势和法力,只好对智海长老说:“师兄,既然师爷喜欢这张紫玉上果,咱就送给他老人家吧。”因为紫玉供桌属三寺共有,智海长老见两位师弟已答应,不好再说啥;长叹一口气,拂袖而去。
当天晚上,智海长老守着紫玉供桌,坐了大半夜。他恨武当山祖师爷太霸道,气两位师弟懦弱无能,一怒之下,将自己反锁在大殿里,烧起一把火来,要同紫玉桌同归于尽。那天晚上,风很大,待众僧发现佛殿着火时,己抢救不及。小和尚们得知智海长老在里边,一个个跪在佛殿前,哭得惊天动地。等智空、智能二长老赶到时,佛殿已是一片瓦砾,只有那张紫玉供桌仍然完整无损。武当山祖师爷当时使起法来,带上紫玉供桌,回武当山去了。三寺众僧,见失去了镇山之宝,一个个含恨离寺,投奔别的寺院去了。
智空、智能二长老悔恨不及,也学着师兄的样子,坐在佛殿里,火化圆寂了。
从此以后,紫玉山断了香火,寺毁庙塌,冷清起来。
再说武当山上的祖师爷,把紫玉供桌运回武当山后,放在自己的床头上,又将原来的铜供桌放在床尾,想以此来驱邪镇妖,长生不老。谁知,那天晚上,他刚睡下,两张供桌突然合在一起,把他挤成了肉饼。从此,古铜供桌和紫玉供桌连在一块,再也分不开。直到现在,那两张供桌还在武当山上放着哩。
3、莲花捧佛
此景传说不一,有的说是湖阳东大寺院内有一莲花池,池上边是佛殿;有的说是原竹林寺大殿内,有一尊佛像,像座的形状是莲花瓣。也有人说是唐县大寺院内(菩提寺)有一石佛像,坐在用树根雕刻的莲花瓣内;还有人说是县南莲花堰中有一小佛庙。
昔日佛像坐在莲化瓣中的并不罕见,由此判断,湖阳东寺内莲花池上建佛殿,此为莲花捧佛之说较为准确。
4、龟井寒泉
龟井,位于原县城西约一里的玉仙庙内(古址已不存),旁有一寒泉。据旧志记载,元世祖年间(公元1260—1294年),元军进攻襄樊时,井内出现绿毛龟。元统治者从封建迷信的观点出发,以为这是“元灭宋”的祥兆,特派兵专程将龟献到京城。元世祖下令在此处修建寺庙,并于公元1268年在井旁立一石碑,上刻有禁止乱取龟的令文(此碑现存文化馆)。后井内无水,也不再产龟。
绿毛龟退元兵
这个故事,发生在宋末元初的时候。
有一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征南元帅良哈台子,率领水旱两路精兵,进取襄樊。当时,守护唐州的宋兵将领,一听说元军要到,带上亲属和人马,撒开丫子往南跑了。
那时,唐州城里有一班子玩龙灯的,领头的叫赵康。这赵康因为有一身好武艺,平日又爱打抱不平,在老百姓中很有名气。他一看宋兵扔下全城人跑了,憋了一肚子火,当即召集全城老百姓,共同商议守城抗元的事。可是,由于连年兵战,城里的青壮年剩下的不多了,连能拿得动刀枪剑戟的老人算上,总共不到一千人,咋能挡得住数万精兵呢?大伙商量过来,商量过去,也没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一位老人叹口气说:“除非神仙保佑,这场灾难是难免了。”赵康一听这话,脑瓜里顿时闪开了一条缝,对众人说:“大伙儿都回去吧,我自有退敌兵的办法。”众人有点不相信,以为赵康在开玩笑,可看看赵康,脸上一板正经,不象开玩笑的样子,都感到蹊哓,问:“你有啥办法?”赵康笑了笑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众人都知道赵康是个说到做到的汉子,一个个放心地回家了。
且说城西北一里多远的地方,有一口千年古井,井旁有一泉眼,泉水寒得象三九天的冰碴子,人往泉前一让,寒气能钻到心里去,因此,这古井里的水,从来没有人用过,也很少有人到井旁去。近年来,人们都传着井里有一只大绿毛龟,可是,很少有人看见。一天,赵康路过此井旁,突然想起了这个传说,出于好奇,便来到井前,想看个研究。可是,他瞪着两眼瞅了半天,连只蛤蟆也没有见着。他不死心,顺手拣着起一块石头,“扑通”一声扔到井里。过了一会儿,井里突然“咕咕嘟嘟”翻起了一阵水花,紧接着浮起一只比井口小不多少的大龟来。这龟一身绿毛,就和井壁上的绿苔差不多,脖子伸起来,足有三尺长,两只蛋大小的眼睛,吊在脑门上,闪着森人的绿光,嘴一张象血盆。
赵康虽是个不信神、不信鬼,天不怕、地不怕的汉子,当时也惊得连退数步,三魂吓跑了两魂,好大一会儿才醒过来劲来。从此,他再也没有去那口古井旁。这一回呀,他却要靠那只绿毛龟来退元兵哩。
过了两天,赵康和城里的一群老百姓,正在城头观望,只见西边烟尘滚滚,元兵到了。赵康独自一个人下了城门楼,出城迎着元兵走去。
在西河沿上,赵康遇到了元兵,他面不改色,气不发喘,大模大样地冲着元兵喊道:“我有机密大事,要见你们元帅!”
元兵先锋将官见这汉人独自一人敢来拦道,觉得有点来头,便令人马停下,喝道:“有什么事?快讲!”
赵康翻了那元将一眼,嘴一撇说:“你算老几?我要见你们元帅。”
那先锋元将大怒,令人把赵康抓起来吹了。赵康一点也不怕,反而哈哈大笑起来。
元将觉得蹊跷,问:“你笑啥?”
赵康答道:“我笑你狗屁不通。还没问清要由就杀我,恐怕将来忽必烈知道了,你的狗头也难保!”
那元将见赵康出言不逊,虽恼火也不敢发作,忍气吞声地将赵康领到中营,来见兀良哈台子。
赵康见了兀良哈台子,既不跪,也不拜,昂首挺胸地站在那儿。元兵元将齐声喝斥,赵康摇头晃脑地说:“瞎叫唤个啥?别说是元帅,就是见了忽必烈,我也不跪。”
兀良哈台子见赵康敢出此言,以为是个非凡人物,急忙问道:“你是谁?”
赵康说:“我是元神的使者。”
兀良哈台子十分惊奇,问:“你来找我干啥?”
赵康回答:“我奉元神之命,前来告诉你:不准损害唐州一带的一草一木,不准进城骚扰老百姓。因为,唐州是元神的老家,他的化身还在这儿哩。”
兀良哈台子忙问:“元神的化身在哪儿?”
赵康朝古井的方向指了一下说:“就在那边的一口古井里。”兀良哈台子半信半疑,领着一群亲兵亲将,让赵康带路,来到古井旁。他往井下一瞧,啥也没见着,不由得大怒,要杀赵康。
赵康哈哈一笑,说:“你们这些凡夫俗子,咋能见着元神?”说着拣了一块石头,“扑通”扔下井底,嘴里喊道:“元神,元神!你的重子重孙们看你来了。”
过了不大一会儿,那绿毛龟果然浮出水面。兀良哈台子一见,吓得“哎呀”一声,一屁股蹲到井沿上。要不是贴身亲兵手疾眼快,扶住了他,差一点儿掉进井里。那些围在井口观看的亲兵亲将,吓得“哇哇”乱叫,你挤我扛,争着往后退,竟把两个亲兵挤到井里去了。只听见几声惨叫,再也见不到那两个亲兵的影子。
过了半天,兀良哈台子才醒过神来,回头找赵康,不见了。他以为赵康果然是元神的使者,急忙传令退兵。
赵康早趁兀良哈台子和元兵混乱之机跑回城里,他把前后的经过一说,惹得全城的老百姓笑出了眼泪,笑痛了肚皮。不一会儿,果然见元兵退走了。老百姓们那个高兴劲呀,就别提了。抬着赵康,大街小巷地转了一整天。
兀良哈台子退兵后,立即将绿毛龟的事奏明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认为,元神现世,这是元灭宋的征兆,立即下令,在井旁修建寺庙,并立碑刻文,禁令在此井乱取绿毛龟。
这本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后人不知道底细,竟把此处作为一大景致留传了下来。
5、泌桥飞雪
竹林寺(现唐河一中)东,有一条大沟,沟上原有一座三孔石桥,桥墩是磙垒的,桥面由石条铺成。此桥因处在风口,冬季下雪时,雪花在桥上翻卷飞舞,却落不到桥面上,因此,此景叫泌桥飞雪。
泌桥上为啥不落雪?
竹林寺附近有一座小石桥,叫作泌桥。这座石桥和一般的石桥没啥两样,可一到下雪天就不同了。
相传在西汉末年,王莽四十万大军包围了昆阳城(今河南叶县),妄图一举消灭城内的农民起义军。当时城内只有几千守军,兵力悬殊太大,城池危在旦夕。城里的义军首领经过商量,派刘秀突围搬救兵。
刘秀一出昆阳城,就被王莽盯上了。这就发生了许多王莽撵刘秀的故事.
这天黄昏时分,刘秀刚逃进唐县城内,王莽也率人随后跟了进来。刘秀穿街过巷,打算渡过唐河,绕到王莽背后,再去襄阳。谁料出了西门,还未到河边,就发现竹林寺一带被王莽的人马占住了。他急忙退回来,可刚走到竹林寺东边的小石桥上,又见王莽也出了西门,直扑过来。刘秀见前后左右都是王莽人马,就翻身下马,牵着马钻进桥下躲避。好在天已黑了下来,没被人看见。
不一会,王莽来到桥上,几路追兵纷纷向他报告,没有发现刘秀。王莽大怒。因为他亲眼见刘秀出了西门,难道能上天入地?便命令部下继续搜查。
这时,天刮起一阵北风,接着飘下了鹅毛大雪。王莽一边吩咐将士在大街小巷,各条路口站哨,一边派人在城内城外各个地方搜查。他发恨道:“今夜就是拿不住刘秀,这场大雪也要冻他个半死。”说罢,躲到竹林寺里取暖去了。
再说刘秀站在桥下,动也不敢动,一会功夫,那雪便落有半尺厚,冻得浑身上下直打哆嗦。心想,如果站上一夜,还不把人冻成冰棍?想着,对天长叹—声:“老天呀,龙天。我刘秀举义兵,应天时,顺民意。你为何不助我成功,反要毁我大业呢?”不想这一声长叹,竟真的起了灵验,那雪花忽地飘了起来,在桥上翻卷飞舞,就是不落到桥面上,好似一床雪毯罩在桥上空。那桥下呢?翻卷飞扬的雪花象帘子一样挡住了北风,桥洞里竞连一丝风也没有。这时,有一队王莽兵来到桥前,他们想到桥下搜查,可一挨着桥边,那雪花竞象沙子一般,直往他们的鼻孔、眼睛里钻,扑打得他们出不来气,睁不开眼,一个个赶快溜了。
天越来越黑,刘秀抖掉身上的积雪,活动了一下手脚,啃了几口干粮,身上暖和多了,胳膊腿上也有了些力气。伸头看看桥外,四周依然雪花乱飘,觉得好生奇怪,莫非天助我?若是这样,等我面南登基,一定要封这石桥为圣桥,叫它永不落雪,也好救助危难之人。
想到这里,刘秀走上小桥,见那些站岗放哨的王莽军,早躲进老百姓家烤火取暖了。便放开胆子,踏着积雪,搬救兵去了。
后来,不管天刮多大风,下多大雪,只见雪花在桥顶上旋转飞扬,就是不会降落下来,桥面永远是干的。因此,人们称它为“泌桥飞雪。”
6、石柱擎天
石柱山,位于祁仪乡境东南,四方山的北部,距县城八十里。山高约二千五百米,顶部有两块大石屹立如柱,高约十米。柱上有铁环,相传为大禹导淮系舟处。
此景与桐柏县八大景之一的“禹舟铁环”为同一处。
禹王降妖留石柱
相传在很古的时候,南阳盆地是一片汪洋。老百姓被洪水淹苦了,就搬到山顶上去,天天盼着夏禹王。一天,夏禹王果然带着治水大军来了。他坐着麒麟舟,身边威风凛凛地站着章律和庚辰两员大将。
禹王在盆地内巡视了三天三夜后,便命章律抛锚定舟。章律是个力大无穷的人,推山山倒,拔树树掉。他轻轻地把锚提起来,冬地一声就抛到水里去了,就象一自树叶一样绕着水面团团转,就是不会沉下去。庚辰劈手把锚夺过来,冷冷一笑说:“看我的吧!”说罢,朝着水面又是一锚,谁知锚还是沉不下去。
就这样,船队和浪滔斗了三天三夜,随波逐流,一直漂流到唐河东南的一座将被洪水淹没的山头上。
几天来,禹王一直聚精会神地盯着水面,希望找到那兴风作浪的东西。突地,远远的水面上翻起一团白花,白花底下好象有一条大鱼缓缓游动,他急向章律摆一摆手,果断地说:“追!”
麒麟舟箭一般地向那东西追去,那东西倒也乖觉,听到响声,也飞一般地跑掉了。
麒麟舟返来的时候,风停了,浪住了,空气象玻璃似的明朗,水面象镜子一样迷人,锚一抛就抓在地上,船队平平稳稳地停留下来。
禹王在山边扎下大本营,他担心着那奇怪的东西还会来兴风作浪。
章律说:“伏牛山有一对石柱,我设法把它取来放在石柱山上,把船都拴在石柱上,这样,再大的风浪也不用愁了。”
庚辰噗地笑了,说:“那对石柱擎天高,只有大力神才能搬得动。你要是把天吹塌了,还得烦女娲仙费二遍工呢!”
章律被奚落了一番,涨红了脸,头上的青筋绷起一指多高,说:“只要禹王肯给我十条大船,二十个船工,我搬不来石柱,就不见禹王!”禹王答应了。
章律带领十只大船,二十名船工,来到伏牛山下,他先把十只大船连在一起,大家同心协力,把石柱挪上船去。
返航了,大船载着沉重的石柱,缓缓向前划动。船工们打着口哨,谈笑风声。突然,平静的水面上起了一阵风。刹那间,天昏地暗,一排一排的浪头,象山一样向船队压过来;一团一团的水花,象怪兽一样绕着船队兜圈子。船一会儿被掀到浪尖上,一会儿又陷进水谷里。章律和二十名船工劈风斩浪地前进着,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看看离治水大本营只有十几里了,水面上陡地卷起一团十几丈高的浪花。那条怿物随着浪花出现了――它雪白色的头,青黑色的腰,尖细的獠牙,盆子似的血口,足有五丈多长,如飞地向木船冲来。章律惊叫了一声:“啊,水怪!”飞手扬起竹篙就刺了过去。水怪将头一偏,轻轻躲过,整个身子已钻到大船底下。船身猛烈地摇荡起来,不一会,连在一起的绳索挣断了,二十名船工呼叫着,被翻进水去。章律眼看要抢救二十名船工已来不及了,有心与水怪决一死斗,又怕石柱落水,给禹王的治水计划造成损失。想到这里,顿时性起,大吼一声,扛起那对石柱,飞一般向治水大本营而去。水怪见禹王手竟有这样力大无穷的神人,唬得目瞪口呆。
禹王见章律一个人扛着石柱回来,泪如雨下,沉痛地对大家说:“水怪不除,治水难成啊!”他带领大家把石柱立在山顶,把大大小小的缆绳系在石柱上,开始了他的开挖洪涝泄洪渠道的计划。
禹王在石柱山住了许多日子,便带领治水大军南下。启程这天,天高气爽,风平浪静。船工们在石柱上解下缆绳,正要启航,忽见远远的水面上又翻起一道浪花,直向着船队冲来。禹王冷静地看着那道浪花,回头向船工们摆摆手说:“大家看好自己的船只,今天要与水怪决一死战!”
禹王附在庚辰耳朵上交待了一番,然后递给他把降妖锁,说:“去吧!”
庚辰是潜水能手,他游起水来比鱼儿还自由,不一会就游到了水怪的背后。水怪只管一个劲地向林船扑来,没留心到庚辰,眼看水怪离木船越来越近,就要向木船撞去,庚辰急了,举起降妖锁就向水怪头上抛去。水怪听到响声,猛地一躲,回过头,张开血淋淋的大口向庚辰扑来。庚辰腾地跳起,乘水怪还没转过身来的时候,又把降妖锁向它的头抛去,不偏不斜飞穿过水怪的鼻子卡地一声锁住了!水怪惨叫一声,在水里滚作一团。
这时,禹王乘麒麟舟赶来,对着水怪仔细地看了许久,坦然地笑了笑说:“哦,我道是哪个,原来是无支祁呀!我从冀州治水以来,你一直兴风作浪,与我为敌,被我多次打败,我正愁找不到你,原来你躲到这里来了!”
禹王随令章律、庚辰用铁链把无支祁紧紧捆上,压在了龟山脚下的地穴里。
禹王降了水怪,很快就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石柱山上那对高耸的石柱,起名“禹王定锚桩”用以铭记禹王治水的业绩。“石柱擎天”成为今天著名的唐河八大景之一。
7、印池映月
在古文庙(现四高中院内)前,有一水池,因池中有一大方石,形状如同大印,又名印池(古址现已不存)。月夜,有时可看到方石旁的水中同时映出两轮明月。故称“印池映月”。
印池映月传说
从前,唐县城边有个姑娘叫月儿。姑娘的模样同她的名字一样,月亮般明净,月亮般柔媚,十分招人喜爱。
月儿自幼失去了父母。父母临去世给月儿订了婚事。公婆是熬儿守寡的姑母,女婿是比他大一岁的表哥。
姑家的日子很穷,吃了这顿少了那顿。但侄亲骨肉,加上又是自己的未来儿媳,姑母把月儿视为掌上明珠,看得比亲生儿子还重,脏活重活让儿子干;粗食糠菜自己娘两吃,细米白面留给月儿吃,好衣好布尽着月儿穿。
不料姑母的一片好心却惯坏了月儿。待到月儿长到一十八岁,姑母置办了几样简单的嫁妆,准备给儿子和月儿圆房完婚。月儿却死活不肯答应。月儿想,完了婚,成了姑家的人,就得永远过这种穷日子。她拿起镜子照照自己的脸,呀,人说西施美,我比西施更美,就是天上的仙女下凡,我也敢跟她比一比。有这梭模样,何愁没福享?
姑母是个老好人,叹口气,随她的便;表哥生就忠厚老实,摇摇头,不拦她。
俗话说,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月儿要另攀高枝的事儿象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全城。好多年轻人,早就看中了月儿的美貌,只是原先她有婆家,不好开口;现在她成了无主的人,一下子就有好多人上门求婚。
月儿不答话,摇摇头。
那些富家公子捧来了金银首饰,携来了绫罗绸缎:“跟我走吧,月儿!咱家里谷满仓,钱满箱,保你吃喝一辈子!”月儿仍旧摇摇头,不答话。
那些文人书生来了,吟唱自己的诗篇,朗读自己的文章,想用自己的才华打动月儿的心。月儿听不懂,也看不懂,付之一笑。
有几个种庄稼的小伙,打铁凿石的后生也来了。亮一亮自己健壮的体魄,挥一挥粗实的胳膊:“来吧,月儿!一天三遍动筋骨,保你少病无灾,活个大年纪!”月儿偏过脸,理也不理。
求婚的人越来越多,姑娘越显得高贵无比。王孙公子,文人墨客,富豪子弟,渔人樵夫,三教九流,月儿挑了个遍,看花了眼,结果一个也没看中。
有人问:“月儿,你到底要挑个什么人?朝里的公主,选个头名状元作驸马,难道你也想挑个头名状元不成?”
其实月儿也不知道挑个什么样的人好。这话倒是点醒了她:公主可以找个头名状元作驸马,我的长相不比公主差,为啥不可以找个状元配夫妻?那考中头名状元的,不弄个一品官,也能弄个二品官,不但自己荣耀,还可以封妻荫子,富贵荣华世代相传呢!想到这里,月儿说:“不图富、不有贫,一心找个当官掌印人!”
人们不再追求月儿了。月儿整天寻找能中头名状元的人。
月儿打听到县城内有个文庙,文庙前面有个状元桥,状元桥附近有个印池,池内有一块方方正正的石头。人们传说,那是一方状元印。准若中了状元,就可以来取走这块大印,在状元桥上夸官。只是,自从有这个传说以来,唐县还没有出过状元,因此,也没人来取走它。
月儿却这个传说当成真事。既然有这个传说,就一定会出现一个状元,自己就在印池边等着,谁来取这方大印,就认谁作丈夫。
从此,月儿每天来印池边等状元。站困了,坐累了,就朝印池里看一看,水里立刻映出一个婷婷玉立的倒影,月亮般的面容,宝石般的眼睛,杨柳般的身腰,樱桃般的嘴唇。一看到自己这付漂亮的模样,月儿就又有了耐心,又来了精神。凭着自己这样的美人儿,何愁配不来一个头名状元?
城里人既笑月儿的痴情,也爱看水中月儿那动人的倒影。那几个没得到月儿的文人骚客,给她水中的倒影取了个极文雅的名字,叫作“印池映月”。于是,印池映月吸引了众多的游人观赏。
春到夏,秋到冬,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月儿在池边等呀,等呀,一直等了十八年。好难熬的十八年呀!月儿望穿秋水,也没等来那个不知名的状元郎。
第十八年的冬天,冰天雪地,池里结了冰,没人来看印池映月了,月儿站在印池边,好不孤单。冬天终于过去了。又是春光明媚,游人如梭的时刻,却没有一个肯到印池旁来看一眼月儿。月儿感到奇怪,怎么回事呢?没人看,自己看吧。谁知朝池中一看,自己却大吃一惊。水里映出的再不是一个可以羞花闭月的黄花少女,而一一个面容惟悴,满脸皱纹,弱不禁风的病妇!呀!这付样子,莫说配不上头名状元,只怕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见了也要摇头的。
月儿惊呆了,如痴如迷,不愿相信那就是自己的影子,那就是印池映的月儿。可是,不是自己,又是谁呢?月儿发愁了,愁得要死。这可怎么办呢?
游人从身边路过,谁也不朝她看一眼。那些当年被她拒绝的求婚者,如今来游印池时,已经都带着妻子儿女了。
一天夜里,下起了春雨,印池边的凄凉哭志,惊醒了人们的睡梦。那是月儿在哭。
第二天,月儿不见了,不知去向。以后,她再也没有在县城里出现。是死是活,无人知晓。而“印池映月”,却一直流传到现在。
8、竹林晚翠
竹林寺,位于城西北角(现为唐河一高中校址),系元朝建筑物。国MD统治时期(1941——1947)为私立临泉高中校舍。解放后为唐河一中。原保存有大殿一座,于一九八0年元月拆毁。古时傍河有一竹园。此景有两说。一说是:傍晚时,晚霞给竹林镀上一层金光,使竹子显得更加青翠欲滴,生机勃勃;河水同时映出蓝天、晚霞、竹林,颇为壮丽美观。另一说是:有时河水将竹林的倒影反射到竹林寺的墙壁上;在墙前适当的位置放上一碗清水,可映出竹林。因此,此景又叫“竹林碗翠”。
竹林寺的传说
从前,竹林寺西边有一片竹园,青绿青绿的,很招人喜爱,有“竹林晚翠”之称。竹林的主人姓涂,本是个才华盖世的书香之家,还喜欢跑马开弓,使枪弄棒,又爱打抱不平。再加上涂家子孙满堂,尽是些少年英豪,因此声名大震。方圆百儿八十里,人们纷纷传扬着涂家的才华和美德,传说着竹林寺是块出人才的风水宝地。
那时候,唐县县衙里有一个姓严的师爷,为人好刁,无赖成性,因此人们都叫他严大赖。有一年他主持乡试,涂家的大公子考中了秀才,严大赖暗中捣鬼,硬是抽梁换柱,让他的儿子把涂家的秀才顶掉了。为此两家结下了不解之仇,官司一直打了几年。
一天,严大赖出外闲逛,碰上了一位风水先生。那先生身穿长衫,肩背搭子,一边走,一边打起眼罩子向竹林寺的方向张望,嘴里喷喷连声,脸上现出惊奇赞美之色。严大赖看见,心里便起了疑猜。他把风水先生请到家里,摆上香茶酒肴,细心查问竹林寺的风水。风水先生说:“竹林寺顶空烟雾腾腾,一片云海瑞气;那春笋翠竹,苍翠挺拔,胜过严冬松柏。竹林寺又与东边的娘娘庙互为左右。娘娘庙是虎地,竹林寺是龙地,娘娘庙里出娘娘,竹林深处出真龙。这竹林寺久后不出真龙天子,也要出将相之才。”
严大赖听罢风水先生的话,心里就象驴踢一般,急得屁股乱拧,如坐针毯。他想:“不把这块风水宝地给他破了,涂家真的出了大官,我这小小师爷岂不要倒霉?”
严大赖本来是个江湖骗子。那一年在京师,他七拐八抹地跟阁老严嵩扯了个驴尾巴吊棒槌的本家自己,摇身一变,成了老严嵩的亲信,当上了县衙里的师爷。虽说是个不入品的官,县太爷也不敢得罪他,唯独竹林涂家不把他放在眼里。他早就想除掉这个眼中钉,一直找不到借口。如今听了风水先生的话,灵机一动,便想了个借刀杀人的妙计。第二天,直奔京城去了。
严大赖来到京城一见严嵩,便把风水先生的话改头换面地叙述了一番。他说,竹林寺顶空烟雾腾腾,一片云海瑞气,象征着涂家本是海瑞一党。又说,地面上翠竹春笋,有胜于严冬松柏,象征着涂家得势后必压倒严嵩,又把竹林寺将来必出真龙天子、将相之才的话添油加醋地细说了一番。
严嵩本是明朝出名的奸臣,他最忌下边能出现海瑞那样的栋梁之材,与他不利。因此当天就面奏圣上,又把严大赖的话加了一些姜片胡椒。他奏道:唐县城里的娘娘庙是虎地,竹林寺是龙地,虎助龙威,必成大势。又奏道,娘娘庙养着几营兵,单等来年反江红,竹林深处有龙盘,真龙天子要出世了……。圣上一听,大惊,立刻传下旨渝,在竹林寺东边立一道追虎鞭,把虎追死,再把竹林寺的竹园全盘砍掉,挖根断苗。凡是竹林寺涂家的远亲近朋,不论男女老幼,统统杀掉!
不久,一条用石头锻造的迫虎鞭便立在竹林寺东边的土岗上,一丈多高,赫然挺立;竹林寺的竹园也被全盘砍光,并挖苗断根,林涂家的人,也一个不剩地被杀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