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白干沟子古墓群


由长白县十四道沟东行6华里,干沟子村西北1华里,西干沟子河南北两岸分布着范围甚广的古墓群,这便是长白县和鸭绿江上游最大的古墓群——干沟子古墓群。

这座古墓群站地面积东西长约1200米,宽约400米,现有19座保存完好的古墓。1987年10月24日被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于1985年4月进行过试探性的发掘考察工作。

干沟子古墓群所存古墓均为用河光石堆砌而成,分“积石串墓”和“积石墓”两种砌法。其中一号墓长24米,墓中有3个圆形石圹(墓穴),中间用石条连接,以生土层为官底;二号墓为最大,长48米,宽24米,墓中修建有8个圆形石圹。从几次的试探性挖掘中挖出石斧、石刀、武器、野猪牙饰、陶器、触角式铜剑等文物,从古墓的修建形式及出土的大量文物,专家考证干沟子古墓群可能是我国西汉时期的墓葬,距今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专家指出,在中原进入封建社会时期,一些边远地区还处于原始社会,因此,古墓应属于古代濊貊(音:会陌)族墓葬,从出土的触角式铜剑可以看出,当时的濊貊族已开始使用盛行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青铜器物,从中也可反应出原始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古老的濊貊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尙武之风。

吉林长白干沟子古墓群

长白干沟子古墓群

濊貊(huì mò)族是是中国东北的古老的民族,又称貉、貉貊或藏貊,古文献称之为“白民”,“毫人”或“发人”。濊貊族是由濊人和貊人汇合而成,以农业城栅为特点,不同于游牧族。 濊貊族在夏商时本居于山东半岛,属东夷民族,周灭商时,濊貊族被周所迫,大部分向东北迁徙,并以松嫩平原为中心定居下来,其活动竹范围比较广阔,最南端在长城以北,与燕国为邻;东北部在辽河以东,与肃慎族相接。濊貊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属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貊的战争。战国时期,濊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貊人的主要食粮。此时的濊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著定居生活。后来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的夫余和高句丽,就是在融合濊貊等东北民族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秦汉之际,松嫩平原出现第一个国家——“濊王国”,在汉代人们发现了“濊王之印”,其“国有故城”,濊貊人的北支为索离族,饲养猪、马、牛,又善于狩猎。索离人生活在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带。嫩江下游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就是索离人的文化遗存。索离人的社会内部已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已跨入文明的门坎。索离族人东明称王,不用濊族和索离族名,而采用凫臾族名,中原汉族王朝译作夫余,后改为扶余。夫余是汉朝在东北的地方政权,汉时受玄菟郡管辖,汉末三国初改属辽东公孙氏,晋朝时由东夷校尉管理。

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的昂昂溪区为中心的嫩江流域,是古夫余人文明的发祥地。肇源县望海屯遗址、杜尔伯特自治县官地遗址、富裕县小登科遗址。都属于夫余族文化遗址。同属于濊貊语族的还有,高句丽、沃沮等。夫余族居住的中心在今吉林农安,到魏晋南北朝时,夫余族经过几次变迁,大部分同东胡、肃慎的后裔以及高句丽和汉族人融合了。

在五世纪末,夫余被东部勿吉族和高句丽打败。残留嫩江中游东岸的夫余人改称“豆末娄”、“达末娄”,主要生活在以乌裕河为中心的地区,已经建立起奴隶制性质的政权,生活是以定居的农业生产为主。后来,在东邻勿吉人的进攻和西邻室韦人的袭扰下,主动与中原政权建立贡属关系,从北齐直至隋唐之际。根据考证,豆末娄的前身是在族属上与北夫余有关的北夷索离国。豆末娄在八世纪初,被黑水靺鞨及室韦诸部所吞并。至此,松嫩平原上濊貊——夫余族系统已经完全融合到肃慎和东胡系统之中。

从此中国北方这一古老的濊貊民族走向了尽头,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

干沟子古墓群的发现,为很好地研究鸭绿江上游流域原始社会生产力及人民生活状况,也为研究古老的濊貊民族的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近年来,为发展长白县经济,长白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桥、铺路及资源开发,对古墓群原有风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随着经济的繁荣和考古工作的开展,干沟子古墓群得到了社会的重视和保护,特别是这几年旅游业的兴起,古墓群被列为新兴的科教旅游项目,并打算在干沟子古墓群上开展实质性的发掘考察工作,以进一步揭开古墓群之迷。

干沟子墓群的传说

围绕这些古墓,当地也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古时候,在现今辽宁省昌图一带,有个村子叫韩家寨。寨子里住的全是濊貊族人,都姓韩,是一个家族。这些人原籍是内蒙古那面的,原来是靠牧业和猎业为生,所以人人配有刀、枪、剑、戟,都会点功夫。生活造就了他们的性格:豪爽、鲁莽、好斗。

韩家家族在韩家寨住到第九年春上,韩家家族的一个20多岁的老姑娘,看上了邻村满族小伙子。这天中午,二人正在树林里约会,被村里一个妇女发现了,告诉了族长韩老爷。韩老爷一听这还了得?和外族人谈婚论嫁,有违族规。韩老爷特别护犊子,不问青工皂白,带着人,拿着武器,就把满族小伙子逮个正着。他不说本族姑娘的不是,硬说满族小伙子勾引良家姑娘。当场就把小伙子吊在树上,毒打致死。

邻村是里姓家族,一听韩家寨这帮野人如此不讲理,便也组织起家族武装,杀进韩家寨。韩家寨人是不怕事儿的,打仗就像过年一样。他们见里家武装来势汹汹,立马组织人迎战。韩家寨人善使弓箭。里家武装还未进村,就被雨点般的飞箭阻在了村外。里家武装的头领叫里辉世,很有些计谋。他见对方弓箭如此了得,便让自己人手持蒲团,在对方弓箭刚刚所及的位置,不断呼喊口号,刺激对方,让对方射来更多的箭。那些箭头真像蝗灾一样,嗡嗡射来。箭头恰好都被对方的蒲团接住,锋利的箭头毫无损坏。双方从下午打到天黑,第二天从天刚亮又打到天晌。

吉林长白干沟子古墓群

长白干沟子古墓群

这时候,阵前不断来报,说箭已用完。韩老爷着急了:就凭本家族势力,至今还灭不了个里家?他非常生气,拄着拐杖到阵前一看,才大呼上当。他狠狠地骂了阵前头领:"你瞎呀,把箭都送给了人家!"就在这时候,对方发起了进攻。韩老爷亲自指挥迎战。双方混战了七八个回合,各自死伤无数。天已完全黑下来以后,双方只好休战。韩家寨一查人数,阵亡54人,伤者30多人,能上阵的仅剩了40多人。韩老爷心想,完了,再战只能全军覆没,全村皆亡。于是,他一声令下,趁着夜黑,带领全村逃命为上策。全村男女老少扶老携幼,从村后钻进了树林子里,向东南方向狂奔。

里家本不好战,见韩家寨全村逃亡,便不追赶,得了些武器、家财全胜收兵。

韩家寨全村大逃亡至安东一带(今丹东),伤兵已死亡过半。到了安东,一打听,顺着鸭绿江往上走最安全。于是,韩老爷带领残兵败将,携带家眷,沿鸭绿江一路进了长白山深处。

他们走了一个多月,有一天中午,他们来到了现在的干沟子。这时候,年老的累死不少,重伤者全部死亡。一查人数,全家族仅剩不足60人。韩老爷伤心之余,站在山包上四处一撒目,真就相中了干沟子这个地方。这里虽然没有人家居住,可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树深林密,卧风向阳,地肥水美,是个居住的好地方。韩老爷一声令下,整个家族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当时这个地方没有名字,韩老爷一看剩下的人总算团圆了,就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字,叫"团圆部落"。定居以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沿途死亡的人的尸骨运回,隆重地埋葬在部落西北面的河沟两旁。就是现在的古墓群处。从此,全村人在这里农耕、打猎、捕鱼,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这个濊貊族韩氏家族,在团圆部落一住就是近百年。这期间,不免有生老病死的,他们照样埋在家族墓地。

话说这一年,也就是韩老爷子去世的第七年。部落里忽然闯进一帮兵不像兵,匪不像匪的韩人。韩氏家族的年轻人,立马持刀舞剑企图抵抗。可是,近百年来,他们基本是刀枪入库,武功废弃,根本就没有抵抗力。再一看来者,也不是以杀人放火为目的,而是和部落里的人和睦相处了一段时间,就软硬兼施,把全部落的人带过了鸭绿江,去了朝鲜半岛。

从此,人走村荒,连团圆部落的名字也没人知道了。只有那片古墓,还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摄影: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