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即墨明代兵部尚书黄嘉善


黄家是即墨五大家族之一,在这个人才辈出的家族中有一位代表性人物—— 黄嘉善。他生而聪敏,又深得伯父黄作孚教导,明万历五年中进士,历任叶县知县、大同知府、宁夏巡抚、陕西三边总督等职,后累升至兵部尚书。官运亨通之时,他也不忘家乡、家族的发展,他曾受即墨县令许铤之邀为明万历版《即墨志》作序,他也是即墨黄氏第一个修家谱的人。虽然他一生战功累累,政绩耀眼,却因一场家族灾难的牵连被排挤在《明史》之外,但即墨县城内“四世一品”的牌坊却树立了几百年,仿佛在提醒人们记住这位明朝兵部尚书传奇的一生。

出生不久哭声吓跑野狼

据《黄氏家乘》记载,即墨黄氏城里族一世祖黄景升,于明代初期由青州迁至即墨,家族一至四世的先祖们潜心务农,家业由微而著。传至五世黄正,他生了三个子,长子黄作孚嘉靖年间中了进士,成为黄家第一个登上仕途的人。自此开始黄家前后共出了8名进士,28名举人,秀才、贡生、监生更是不计其数,而其中为家族带来荣耀最大的要数官至兵部尚书的黄嘉善。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黄正三儿子黄作圣的长子呱呱坠地。古时候通常有贵人降生都会天生异象,黄嘉善出生时天空虽然没有突现霞光,也没有仙人刚好路过门口,但他出生不久后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即墨黄氏十八世后人黄象铁先生就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黄嘉善出生不久的一个夜晚,黄家来了位不速之客。只见门外闪过两道绿光,一只饥饿的狼正悄无声息地靠近,它以极轻快的脚步窜入院中,纵身将前爪搭于窗台之上。正在此时床上的孩子破涕为哭,而当狼听到黄嘉善的哭声之后,竟然如临大敌般狂奔而去。这孩子哭声连狼都害怕,从此以后,乡亲们都断言这个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大有作为。而黄嘉善也没有让人们失望,六十年后,他因在“三边大捷”中全胜而归被万历皇帝赐予“四世一品”的荣耀,不仅祖孙四代加官进爵,还在即墨城内立下了“四世一品”的牌坊。据了解,过去城里单为黄嘉善立的牌坊就有7座之多,其声名就可想而知了。

自幼受黄作孚教导

说起黄嘉善的成长,就不得不先说说他最爱的伯父黄作孚。黄作孚是黄家第一个考取功名的人,虽然官只做到高平知县,但在即墨人人知道他的才学出众、品德高尚,之所以早早辞官回家,皆因不愿与当朝大奸臣严嵩同流合污,到高平上任不过两年就被严嵩的党羽诬告被朝廷罢了官。黄作孚回到家中后,也有不少达官贵人闻名而来,出重金请他去当家庭教师,但都被他回绝了。黄作孚要留在即墨城教更多的孩子,不仅教授《四书》《五经》,还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人,当然,对于自己这个天资聪颖的侄子,黄作孚更是格外上心。

“在黄作孚的循循善诱和严格监督之下,黄嘉善的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黄象铁表示除了题海战术,黄作孚还不忘对侄子进行素质教育,常带他去有学识的朋友家做客。

有一天,黄作孚领着年幼的黄嘉善逛即墨城,爷俩来到一个巨大的门楼前。这门里住的,就是即墨知名乡贤蓝田。因为都是饱读诗书的学者,所以黄作孚和蓝田很有共同语言,于是两人渐渐成了忘年交。黄作孚虽是蓝家的常客,但领黄嘉善来还是第一次。此时,年逾古稀的蓝田正躺在家门前的竹藤椅上乘凉,看到黄嘉善正骑在黄作孚的脖子上,笑着出了上联:“骑父作马。”没想到,年幼的黄嘉善竟不假思索地马上回答:“望子成龙。”蓝田的眼睛顿时睁开了,看着眼前这个六七岁的小童欣慰地笑了,不禁赞叹道:“孺子可教,墨邑即墨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十年啊!”

“居家与乡人讲求古礼,墨邑文物与有振起之力。”是《即墨县志》中对黄作孚的评价,黄嘉善就是在伯父努力为他营造的这样一种氛围中成长着、学习着,黄作孚的正直感染着黄嘉善,这也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说千年狐仙曾给他算过命

十六岁之后黄嘉善去了即墨县学读书,全即墨的青年才俊全都聚集在这里,但黄嘉善依然是这其中的佼佼者,在学堂之上唯有一人可与他比肩,那就是即墨周氏家族的周如砥。两人家境相似,才学相当,十分投缘,大家都觉得这两个孩子日后一定会有出息,不仅是因为他们天资聪颖,还因为狐仙的一个预言。即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说有狐仙曾给黄嘉善和周如砥算过前程。

传说有一天下午,黄周二人正在读书,原本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阴成了锅底,一个闪电从天上滚到书房里来,骨碌碌直响。突然,不知从哪里钻出一个身高一尺多的花白须发小老头,从地下噌地一声跳到桌上来。那老头左手抓住周如砥的手,右手抓住黄嘉善的手,说:“两位小兄弟快救救我!快救救我!”“老先生,俺俩手无寸铁,怎么救你?”周、黄两人忙问。“拔下笔上的铜笔帽,就在这桌子上,你滚给我,我滚给你就行了。”老人说。

两人虽然不知是什么意思,但救人如救火,赶紧滚起笔帽来了。再看那老人笑了笑,“唰”的一声没有了。屋里的闪电像发疯似的,围着桌子直打转,就是炸不开。可这二人似乎天生勇敢,不似文弱书生,一点儿也不害怕,非常投入地滚着笔帽,就当没看见那闪电。一个时辰的工夫,闪电威风使完了,飘到了门外炸了个响雷,不见了,慢慢地天也就晴了。

“两位小兄弟救我一命,叫我怎么报答呀?”两人再抬头看时,那老头已经变得和常人一般高了。前边这些事儿,私塾先生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他走过来向老头作了一揖,说:“老先生,刚才是怎么回事啊?”老头叹了口气说:“我本是千年狐精,今日在玉帝面前说了狂话,得罪了他,霹雳将军拿起他的家伙朝着我来了……我抱头猛跑,就跑到你书房来了。幸亏两位高徒相救,刚才我躲在笔帽中才躲过一劫。大恩无以为报,这样吧,我为你两个学生算算前程吧。”

老人说着,便铺开纸拿起笔,在黄嘉善面前点了四个点,又在周如砥面前画了个酒盅,便嗖地一下窜出门外,消失无踪了。这千年狐仙画的图虽然当时谁都没看懂,但后来却应验了。黄、周二人学成之后进京赶考,双双金榜题名。黄嘉善官至一品,后来还被赐封了“四世一品”的荣耀;周如砥妙笔文章闻名天下,去了国子监任职,他的职位正是“祭酒”(主管教育部门的官员)。

叶县百姓为他立生祠

万历五年(1577年),黄嘉善考中进士,分配到河南叶县做知县。

据黄象铁在《吾祖黄嘉善传奇》一文中描述,黄嘉善上任前先是向河南的进士询问当地情况,来到叶县后也没有直接去县衙,而是走进闹市,了解民情。通过与酒馆伙计的攀谈,黄嘉善了解到,前任知县是个“河里的鳖吃尽,酒肆中的好酒喝尽,青楼的美女被嫖尽”的贪官,衙门风气被搞得乌烟瘴气,衙役们也净跟着做些强抢土地、霸占钱财的勾当,民间怨气很大。做完此番调查,黄嘉善就去县衙上任了,让人意外的是他没有点那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而是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地过起了逍遥日子,让衙役们摸不清这位官老爷的脾气秉性。

半个月过去了,一日黄嘉善升堂叫齐三班衙役和师爷。先是找了一个捕头到了后厅单独问话,但这捕头狡猾得很,对于抢占百姓土地、官商勾结欺压百姓的事,一问三不知。然后黄嘉善又叫来了师爷,非但没有质问他,反倒和他天南海北闲聊起来,说了很久但就是只字不提叶县的事,搞得师爷也很纳闷。从后厅一出来,众衙役就把师爷团团围住,问他这么长时间到底说了啥,师爷如实相告,衙役们反倒都不相信了。原来先前进去的捕头早把对话与众衙役讲了,大家正在商议对策呢,可是师爷却说是跟知县大人闲聊,衙役们怒了,怀疑师爷在说谎。

外面争论得热闹,后厅里的黄知县却在暗自偷笑,他这一计正是要让这帮人先起内讧。黄嘉善又叫来了一个年轻衙役,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师爷将你们都供出来了。你把你知道的说出来,我就免你的罪。”想起外堂的情景,小衙役心说怪不得师爷不说呢,原来把我们卖了。你不仁,休怪我不义。于是就把自己知道的情况一口气都说了。黄嘉善这次没让他出去,紧接着又叫进来一个衙役,还是那句话,不过又指了指年轻的衙役,加了一句:“他已经说了,你看着办吧。”就这样一个接一个,衙役们全都招了供。

黄嘉善认为叶县民生凋敝之根在于衙役横行,于是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他先是教衙役们读《论语》感化其心志,此后又配合上严格的惩戒制度,经过几次“杖责”之后,衙役们的行为也大有收敛。虽然严格,黄嘉善却也不是一点不讲人情。一次一个衙役又犯了毛病,应依法严惩,但就在板子举起的一瞬间,黄嘉善叫了暂停,这一停就是整整一年。众人不解,他解释道:“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责,其父母必以为是此媳带来诸不利,故厌恶之,朝夕笞骂。”在黄嘉善仁治和法治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下,很快就将叶县治理一新。据《叶县志》记载,当三年后黄嘉善调离此地时,百姓和衙役们遮道泣留,还为他立了生祠。

黄嘉善在叶县当好官的同时,即墨也迎来了一位令人尊敬的县令—— 许铤。他为即墨人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发展即墨农业经济,一是编县志。也许是因为惺惺相惜,1580年,许铤特别邀请时任叶县知县的黄嘉善为万历版《即墨县志》作序,文中对于当时即墨贫而顽的问题上,两人的答案惊人一致。(作者:黄默)

明代兵部尚书黄嘉善

黄嘉善,字惟尚,号梓山,明代即墨城里(现新建村)人,生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卒于天启四年(1624年),终年76岁(虚龄),是明清时期即墨黄姓的主要代表人物。据“墓志铭”等史料记载:他生而聪敏,并且端庄伟然,读书过目能诵,试辄高等,万历四年(1576年)中举人,万历五年成进士。初授叶县令,历任大同知府、宁夏巡抚、三边(陕西、宁夏、甘肃)总督等职,后累升至兵部尚书、柱国少保、赠太保,官极一品。

元配江氏(1548年-1610年,邑人江一亮女),侧室万氏、管氏。生有五子,六女。长子宗宪,字我度,荫官生,赠怀远将军、锦衣卫都指挥同知,早卒;其子黄培,荫官生,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升提督街道、管卫事、都指挥使,人称“黄大金吾”,清初康熙八年(1669年)春,因怀明反清,受文字狱之祸,就刑于济南。二子宗瑗,字我玉,号良夫,荫官生,历任刑部云南司主事、刑部河南清吏司郎中。三子宗庠,字我周,号仪庭,崇祯间进士不仕,筑“镜岩楼”居之,习字赋诗,著有《镜岩楼诗集》。四子宗臣,字我臣,号邻庭,荫中书舍人不仕,崇祯间举人,善诗工书,著有《四警编》、《澹心斋诗稿》。五子宗载早卒。

即墨黄氏支派繁衍,据地而分,约有九族,旺族四族(城里、西关、西流、巉山)。黄嘉善属于城里族。《黄氏家乘》言:其一世祖黄景升,于明初(据考为永乐二年)自青州官徒即墨,家世业农,由微而著。黄嘉善属于二世的老长支下。老长支传至五世黄正,门庭改换。其生三子,长子黄作孚中嘉靖癸丑(1553年)科进士,授高平县令,成为黄家首登仕途者;次子黄作哲也当上了渭南主簿,家世自此始大。从此,老长支下成为书香门第、簪缨世家。到了三子黄作圣的长子黄嘉善时,更使黄氏家族荣耀有加、远近咸知。其曾祖黄昭(四世)、祖父黄正、父亲黄作圣,皆因其贵,褒赠官职,在即墨城(今立法街路口迤东)树下了“四世一品”坊。城里关外单为黄嘉善树立的牌坊就有7座之多,其声名就可想而知了。

黄嘉善弟兄五人。仲弟黄兼善传至四代曾孙黄贞麟,登顺治乙未(1655年)科进士,官至户部主事、赠翰林院侍读学士。他的堂侄黄宗昌,天启间进士,崇祯时监察御史,以首请斥矫旨伪官而名扬《东林列传》,曾于明崇祯十五年和清顺治元年协助县令保卫即墨城,使城民免遭灾难。诸多黄门子弟,或史书有传,或闾里称道,颇具声望。以老长支下为中坚,即墨黄氏成为明清时期的名门望族。

黄嘉善本是文职官员,但他文司武职。治政,他惠及一方;带兵,能克敌制胜。他具有文官的儒雅,也具有武职的威略。

他刚踏仕途,就将叶县治理一新。调离时,士民遮道泣留,为立生祠。升大同知府时,正逢抚臣汰赢兵过严而引起兵变,官民不敢出门,引起满城的恐怖和混乱。黄嘉善只身单骑直奔营中,喻以利害,以大义说散噪兵,第二天,斩其首恶,迅速果断地平息了这一事件,从此全郡帖然。

他巡抚宁夏、总督三边,戍边二十年。他的官场生涯大部分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为安定西北边陲耗悴了形神。他在《元日宁夏题壁》诗自慰道:“天涯留滞客愁新,枕上俄惊爆竹频。春到贺兰家万里,青山应笑未归人。”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他自西秦引疾东归。四十四年十月,召任兵部尚书,累辞不受。四十六年七月,后金攻陷抚顺,在危难之时,即赴任共议兵事。四十八年(亦称泰昌元年),神宗(万历)、光宗(泰昌)两位皇帝相继殡天,他两受顾命于枢府,成为朝廷重臣。九月熹宗(天启)即位,时值主少国疑,内忧外惧,危急交加,他兵柄一身,积日劳累,不安寝食,终于病不能支,再三请示求回归故里,黄嘉善故居坐落在即墨城里中山街中端北侧,原临街门楼悬匾曰:“青宫太保”。今称此处为“黄家胡同”,还基本上保持着旧有风貌。回家后,黄嘉善从此伏枕不问门外事,逾三年病逝。讣闻:熹宗皇帝辍一日视朝,赐祭九坛,外加一坛,造坟安葬,夫人江氏袝之;赠太保,荫一子。崇祀名宦、乡贤。

或许受“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陶冶,黄嘉善不善官场游戏,也不贪恋钱财,《感怀》诗充分地流露出他的这种品格:“十年奔走一飘蓬,可奈愁肠处处同。未解逢迎从宦拙,何嫌乡里笑官穷,黄金阅世随波里,白璧投入按剑中。鸡肋而今频自厌,已将心事属冥鸿。”他的著述也比较多,除了《抚夏奏议》、《总督奏议》、《大司马奏议》,还有《见山楼诗草》。

黄嘉善墓园是1956年7月12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古迹。它坐落在即墨城区东部的大庙山与舞旗埠山之间,酉山卯向,即坐西面东,占地约200亩。其西枕两山之脊,东接小平原,近前九曲沟自南绕向西北,远处墨水河斜径而来经北流向即墨城。站墓园环眺:崂北群峰翠屏合围,盆地平原碧水绕流,山川形势,独钟神琇。古人称此处为“藏风得水”之地。现今,西有204国道擦边而过,东北角与南庄村邻接,四周环境正在不断变化。

黄嘉善墓园是在黄嘉善生前就开始营造的,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十二月十六日启“玄堂”安寝他的。早他去世14年,即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去世的“一品夫人”江氏,也袝之入葬。

黄嘉善墓园曾颇具规模。园内原有墓冢7座,以黄嘉善墓为中心,稍前两侧有4座分别是他4个儿子的墓。其中,北一为长子黄宗宪墓,北二为三子黄宗庠墓,南一为次子黄宗瑗墓,南二为季子黄宗臣墓。墓前皆立圆头石碑。墓后西南侧有小墓两座其墓主人的身份说法不一,一般是未成年的小晚辈。黄嘉善墓原封土高约8米,直径约20米。其四子墓的封土略小。

墓园中部以黄嘉善墓为中轴,修有东西向神道。神道东端建有四楹三间石坊门一座,坊额横镌“敕建佳城”四字,其上镌“御玺”二字。坊门前两侧各立华表一支。进坊门,神道两旁立有石像生四对,依次是石虎、石羊、石马、石人(翁仲),寓意着“忠”、“孝”、“节”、“义”四种美德,表示朝廷对有功重臣的褒扬。翁仲西为神道碑,记述着墓主人的生平和功绩,石像生的雕刻细致精美,造型生动逼真。其中,石马的腿部为透雕,在马童的牵引下,势欲即奔。因此,民间传说这对石马能夜间脱缰四处吃草。

墓园北侧建有享堂和看墓房舍。1940年编印的《黄氏宗派图》记述,园中曾有古木一片。其中,松树137株,柏树73株,杨树6株,柳树4株,槐树8株,共228株。这片古木,松柏合抱,白杨参天,枝桠相接,蔽日成荫,给墓园增添了生气和凝重,观瞻者四季不绝于此。

黄嘉善墓园在经世340年后即遭浩劫。1966年深秋,时值“文化大革命”的扫“四旧”运动,南庄村的村民说:黄嘉善是“金头入殓”,他的马童经常夜间背着元宝进城喝酒……怕邻村得宝发财,便发动全村劳力,一夜间将园中之墓全部挖开。

据参与挖墓的村民回忆:因冢丘过大,他们采取了一头挖的办法。黄嘉善墓属砖石结构的长方形竖穴墓。墓室下砌青砖,上压条石,俗称“石条锁口”,上口覆隔土板,刻七星北斗图。墓内少有积水,但棺木不朽,漆色犹新。其它墓的形制大致相同。那些棺木被用做了建南庄村饲养院、油房、大队办公室和3个小队办公室的门窗和其它物什。

墓内都有尸骨,但没挖出多少东西。只有黄嘉善墓室出铜扣两只,江夫人墓室出金簪一支,小儿媳墓室出凤冠1个,余者就是二百斤左右铜钉。全部卖给废品收购站。

黄嘉善官居高位,其资非寻常人可比,但也匪夷人们所想。其长子早卒,江夫人同年去世,黄嘉善在外,遗孤孙寡媳,全由二媳匡氏帮扶;黄喜善病危,二子宗瑗归家探视,路遇抢劫,仅见五金,群盗惊贫如此,舍之而去。三子宗庠虽成进士不仕,沉浸于诗书;四子宗臣亦如宗庠,且亦早卒;江夫人与长子同年亡故时,黄嘉善远在边陲,全由二媳筹措治丧。如此看来,黄嘉善及其子、媳似是不会有更多东西陪葬。所谓“金头入殓”只是一种臆想。黄嘉善曾有赤金饰甲胄一副,但未作随葬品。崇祯十七年杨遇吉乞兵解围即墨城时,黄宗昌曾拿出让杨遇吉变作路赀,而杨遇吉最终未受,后其下落如何,不得而知。

在毁墓的同时,石坊门、石像生以及碑碣也被拆、被砸,石料砌了近前的机井。建墓的石料全部都来自大庙山,当年的劈石大坑今犹可见。据现居台湾的黄祖望先生回忆,园内古木与享堂毁于1947年以前的解放战争时期。今代之以往的是一片果园。

黄喜善墓园虽已遭受了破坏,但其墓室没有彻底毁掉,仅从上往下掀去约60厘米左右,再往下尸骨未动做了回填。石坊门的基础部分也仍在原址未动。有幸的是黄嘉善、黄宗瑗和黄宗臣的墓志铭曾被一村民家收藏,于2000年冬收入了即墨市博物馆。黄祖云先生已根据资料和采访,于2000年冬绘制了《黄嘉善墓园图》,以作史存。(作者:江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