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洛阳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洛阳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洛阳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约为200亩,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1961年,洛阳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1月,洛阳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

1990年前,洛阳白马寺主要建筑有寺院的山门、殿阁、齐云塔院。1990年,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洛阳白马寺增加了钟鼓楼、泰式佛殿、卧玉佛殿和齐云塔院内的客堂、禅房等。

洛阳白马寺目前占地约3.4万平方米,有大小建筑百余间。寺院坐北朝南,为中轴对称格局,布局规整,主次分明。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

白马寺景点

白马寺山门

洛阳白马寺山门即寺院的大门。为牌坊式拱券三门洞,中门洞高3.08米,宽2.35米,深3.60米,两侧门洞较小。正面镶嵌“白马寺”匾,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

山门外有两匹石马,左右相对,石马1.8米,长2.2米,头戴辔络,身置鞍鞯,性情温顺,雕工精细,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实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1935年德浩法师住持白马寺,将石马迁置于山门前。

洛阳白马寺钟鼓楼

洛阳白马寺钟鼓楼分别位于山门内南北中轴线东侧和西侧。其中,钟楼由日本国中村包行先生捐资400万日元、白马寺出资60万元人民币于1991年6月建成;鼓楼于1992年竣工。钟鼓楼同为方形歇山顶双重檐两层楼阁式,底部长宽各7.3米,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

晨曦初露时敲钟,红日西沉时击鼓,它是僧人们作息的信号,也是佛事活动兴盛的标志。“马寺钟声”曾被美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现今,每年的新旧交岁之时,人们都欢聚在白马寺内,听僧人敲响新年吉祥的钟声,伴随着悠扬的声波,迎接新一年的幸福与吉祥,和平与安乐。

洛阳白马寺二僧墓

在古色古香的洛阳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弧形青石围砌起来的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东边的一个,墓碑上刻着“圣旨”“敕赐”“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的一座墓碑上刻着“圣旨”“敕赐”“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墓碑立于明代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由“赐进士中宪大夫知河南府事尹明翼”重立。在清凉台上还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洛阳白马寺佛殿

洛阳白马寺佛殿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从前到后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主要建筑。其中,天王殿为高台歇山式建筑,初建于元代,明代重建,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殿内正中安置着从故宫运来的雕龙贴金佛龛,内供明代“夹纻”大肚弥勒像像、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大佛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后又多次修葺,高台歇山式建筑,双下昂六铺作斗拱。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是寺院佛事活动场所,也是僧人早晚课诵的地方。内供释迦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供养天人、观世音菩萨等塑像。悬挂于大佛殿内东南角的大钟铸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通高1.65米,重二千五百斤;大雄殿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为高台悬山式建筑,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内供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韦力天将泥塑像等;接引殿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清凉台在白马寺的最后部,是一座砖砌的高台,东西长42.80米,南北宽32.40米,高约6米,雄浑古朴,蔚为壮观;毗卢阁,高耸竖立于清凉台上,是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长17.03米,宽11.7米,高约15.5米,殿顶为重檐歇山式,内供毗卢佛、文殊、普贤二菩萨。

洛阳白马寺六祖殿

洛阳白马寺六祖殿位于中轴线西侧,在大佛殿之西南。殿内供有佛教禅宗的六位祖师。中间的是初祖达摩,左右排列着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洛阳白马寺玉佛殿

洛阳白马寺玉佛殿位于大佛殿西侧,原为禅堂,5开间硬山式建筑,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内供奉玉佛一尊。

洛阳白马寺卧佛殿

洛阳白马寺卧佛殿位于大佛殿东侧,原为斋堂,1996年辟建。该殿为5开间硬山式建筑,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内供奉有身长5米,重八吨的缅甸卧玉佛一尊。

洛阳白马寺法宝阁与藏经阁

洛阳白马寺法宝阁与藏经阁分别位于清凉台的东、西两侧,建于1995年,二阁大小形制一样,重檐歇山式,阁的台基高5米,东西长25.2米,南北宽22.5米,台基为钢筋水泥构架,形成阁的下室。台基上建五开间的重檐歇山式大殿,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2.95米,朱漆圆柱,额枋彩绘,上覆灰色筒瓦。其中,藏经阁内正中供奉有泰国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藏经阁还收藏有《龙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正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十余种藏经,是白马寺僧人阅藏修学的地方;法宝阁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并收藏有数十种“法宝”。

洛阳白马寺齐云塔院

洛阳白马寺齐云塔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200米处,有洛阳东白马寺之称,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场。院内主要建筑是金代重修的齐云塔和新建的斋堂、客堂、禅房等。其中,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释迦舍利塔为四方形、叠涩密檐式砖塔,共13层,高约25米,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洛阳白马寺住持如琇依据东汉明帝创建齐云塔的记载改称“齐云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市人民政府对齐云塔实施保护,于1990年建成,占地15亩的齐云塔院。该院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在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分布着山门、放生池、石拱桥、齐云塔等建筑。在齐云塔的东西两侧分布着附属建筑:西侧修建有3间念佛堂、3间斋堂;东侧修建有3间客堂、3间培训班教室,另修建有禅房,所有建筑均为硬山式。在山门的两侧为大型佛教碑廊,西边为禅宗三十三祖画像及传法偈,东边为“释迦牟尼应化事迹”及高僧大德墨宝。1999年前后,洛阳白马寺寺院把白马寺镇政府所建的“狄公祠”收归寺院所有,并进行改建。此外,还新建了假山、观赏亭、放生池等游览设施。

洛阳白马寺许愿井

洛阳白马寺景区内据称有一口千年历史的许愿古井。相传这口千年许愿古井能为人们带来吉祥如意和健康平安,于是前来旅游赏景的不少游客争相向许愿古井丢钱币,以图“吉利”。据洛阳白马寺景区内一位正在负责清理内古井内钱币的寺庙僧人介绍,向许愿古井丢钱币以图“吉利”做法由来以久,特别是重大节假日慕名前来寺庙旅游和烧香拜佛的中外游客更是特意赶到许愿古井丢钱币,以图“吉利和平安“,他们忙得时候一天最多要清理古井内各种钱币三四次。

洛阳白马寺吉祥古桑树

洛阳白马寺吉祥古桑树位于大雄殿东侧的牡丹园中,始植年代不详,只是传说这棵树是老桑树根部发芽长出的第四代桑树,现今树围为5米,树高13米,树身已向南倾斜,枝叶繁茂,树荫达400平方米。

洛阳白马寺碑刻

洛阳白马寺保存的古代碑刻40余方。其中,最具历史价值的有:宋崇宁二年刻石、金“重修释迦舍利塔记”碑、元“龙川和尚遗嘱记”刻石、元“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明“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等。

洛阳白马寺佛像

1990年前后,白马寺先后接受了国际友人和居士们赠送的佛像,分别供奉于不同的殿堂之内。

玉佛是云南玉佛寺妙明法师和缅甸华侨杨广佛居士于1988年所赠。佛像高1.56米,属缅甸白玉,细腻光洁,富于质感,镶嵌宝石,雕琢精美,堪称珍宝。佛像须弥座背后嵌刻碑文,题为《玉佛誌》。供奉于玉佛殿。

泰国佛像供奉于泰式佛殿内,1991年泰国内务部长瓦塔纳先生和友人常媛女士到白马寺朝拜时赠送。佛像铜质鎏金,通高7.2米,重达6.68吨。

释迦太子像供奉于法宝阁内,1993年9月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期间参观白马寺后赠送。佛像通高1.50米,螺纹高肉髻,着偏左袒式袈裟立于弥须座上。

中华古佛拇指般大小,铜质鎏金,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是世界上仅有的造型奇美的佛像。源于中国东汉时期,始塑于洛阳白马寺,后流落民间,由西域传至南亚、东南亚,最后分别收藏于泰国博物馆和泰国一富商家中。1995年,泰国复制两尊,其中一尊归宗白马寺,供奉于藏经阁。

卧玉佛是1996年前后,在弘法寺本焕大和尚及白马寺印贤法师的感召下,深圳、广州的部分居士捐资雕刻而成,用缅甸玉敬雕成卧玉佛像,1996年12月由印贤法师护送到白马寺,供奉于卧玉佛殿内。1997年12月19日,白马寺专门举行了开光法会。该佛像用缅甸玉雕刻而成,身长5米,重8吨,侧卧于榻上。卧玉佛是释迦牟尼的涅槃像,身体右侧而卧,右臂弯曲,右掌托腮,二目微闭,左手放在左腿上,左腿稍曲压在右腿上,卧姿自然,安详自在。

洛阳白马寺国际佛殿苑

洛阳白马寺印度佛殿苑

2003年6月25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参访洛阳白马寺,并虔诚地朝拜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的圣冢。在朝拜之时,诱发灵感,萌生在洛阳白马寺修建具有印度建筑风格佛殿的念头。此后,经过中印双方友好协商,达成了建设意向。

2005年4月9日至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其间,温总理与印度共和国总理曼莫汉辛格,共同出席了在洛阳白马寺建设印度佛殿的《备忘录》签字仪式。从此,由印度政府出资和设计、中国政府提供土地和建造的备忘录,载入中印两国的联合声明中。

2006年4月印度佛殿在洛阳白马寺古建区西侧、泰国佛殿之南破土动工。经过数十个月的精心施工,于2010年举行盛大的印度风格佛殿落成仪式。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德维辛格帕蒂尔和中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出席佛殿落成仪式,并为佛殿剪彩揭碑。

印度佛殿规划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45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大佛殿、回廊、牌楼等,布局规整,别具匠心。大佛殿仿印度著名佛教遗址桑奇大塔建造。大佛殿中央供奉佛祖说法像,表现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说四圣谛度五比丘的情景。顶部安装有玻璃天窗,阳光从天窗投射下去,照射在佛像周围。大佛殿上下两层塔身及殿门前牌坊上雕刻有佛本行故事与佛本生故事。大佛殿底部设计有水系,俯瞰大佛殿及水系,犹如盛开的莲花。

印度佛殿苑方正严谨,中心是一个巨大的覆钵式穹窿顶,佛殿下水流往来,喷涌不断,清澈圣洁;佛殿外回廊环绕,静谧整齐。整个佛殿苑装修精工,格调高雅,雕刻美妙,缜密细致,好似西方天国。一座具有印度古典风格的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的佛教寺院并立,她是中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

洛阳白马寺泰国佛殿苑

洛阳白马寺泰国佛殿苑,在中泰两国政府及佛教界大力支持下,在泰国已故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颂德帕普塔赞大长老关心下,由泰国大善信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发心敬造。

1992年,泰国善信瓦塔纳阿萨瓦先生诣洛阳白马寺朝拜后,为增进中泰两国佛教界的友谊,向洛阳白马寺敬赠了一尊高7.2米、重8吨的铜质镀金大佛,后又出资与洛阳白马寺共同修建一座泰国佛殿。主殿于1995年竣工。2010年重新进行改建、扩建。2014年全部工程完工,于9月26日举行了隆重盛大的“泰国风格佛殿苑落成庆典暨恭迎佛舍利佛像开光法会”。

泰国佛殿苑位于洛阳白马寺古建区西侧,长宽各108米,有四座苑门,东西南北各一座,其中东门为正门。苑内的主要建筑有舍利塔、四面佛、大佛殿、博物馆、流通处、钟鼓楼、凉亭等,建筑错落有致、张弛有度。舍利塔二层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舍利。1898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发掘古代迦毗罗卫国一个崩毁的砖佛塔遗址时,发现了5个已经变成化石的舍利容器,其中一个容器上,用古老的波罗蜜文字刻着:“这是释迦牟尼佛陀世尊的舍利。”石盒内有石瓶,有一瓶放在铁和水晶层迭的盒内,瓶内有黄金花,花上安放有舍利。当时这个考古发现轰动了全世界。1899年印度将舍利赠送给泰国国王拉玛五世,安放在曼谷金山寺金山塔上,供奉了一百多年,2014年举行了隆重的迎请佛舍利仪式,安放在了洛阳白马寺这个舍利塔上。舍利塔一层供奉有泰国不同历史时期最有代表性的9尊佛像和3尊蓝琉璃妆金的分别代表着凉季、热季、雨季的“三季佛”,共12尊佛像。大佛殿供奉释迦牟尼佛,温和慈祥,法相庄严,高7.2米,重八吨,为铜质贴金像,仿照泰国最美的、泰国人最信仰的佛像帕清拉纳佛像而造。大佛殿为整个泰国佛殿苑内的法事主道场。泰国佛殿苑的建成,是中泰两国友好和文化交流的见证和象征。

洛阳白马寺缅甸佛塔苑

洛阳白马寺缅甸佛塔苑由缅甸政府出资修建。2012年工程奠基,2014年6月工程竣工。2014年6月30日举行了盛大的“缅甸风格佛塔苑落成庆典暨安奉开光法会”,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吴登盛一行72人,专程抵达洛阳白马寺出席落成仪式。

缅甸佛塔苑位于洛阳白马寺院古建区西侧,与泰国佛殿苑相邻。整体效果格局整饬,气象宏伟,宝塔巍峨,雕刻精美,庭院规整,碧草如茵。该苑仿曼德勒皇宫样式,南北长108米,东西宽65米,总面积7020平方米。东门为正门。主体建筑缅甸大金塔,仿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高32.92米。塔内供奉的4尊佛像均为释迦牟尼佛,东起顺时针依次为佛陀成道相、说法相、布施相、禅定相。殿堂四周墙壁上镶嵌有4块大玉雕,表现了佛陀降生、成道、说法、涅槃四大圣事。还有8块小玉雕,展示缅甸著名的佛塔佛像。大金塔东北方有龙王护佛像,西北方有风动石佛塔。苑内东南方还建有一座小佛殿。

作为中缅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缅甸佛塔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缅甸佛塔苑的落成是中缅友好交流上的又一件盛事,必将载入中缅两国友好交流的史册。

洛阳白马寺建筑格局

洛阳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人民政府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

前为山门,山门是并排三座拱门。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价值。

现存洛阳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洛阳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盘门。部分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为东汉遗物。寺内现存五层大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龛内供置弥勒佛,即“欢喜佛”。他笑口常开,赤脚趺坐,形象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内两侧,坐着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是佛门的守护神。弥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将,佛教的护法神,昂然伫立,显示着佛法的威严。

洛阳白马寺大门东走约300多米,有一座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造的十三层的齐云塔,直插云霄。齐云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原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金朝大定年间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洛阳白马寺建筑规模雄伟,现在的布局为明嘉靖时重修,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四座大殿。山门东西两侧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后院毗卢阁内的断文碑,刻有洛阳白马寺的历史,是寺内重要古迹,所传唐经幢(读床)、元碑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寺内原来还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弥勒佛像,已被盗往美国。各殿内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干漆制成的,特别是大雄宝殿的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塑像。据记载,三国魏时洛阳白马寺前有大石榴,京师传说:“白马甜榴,一石如牛。”

洛阳白马寺历史沿革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正月十五元霄佳节(或云四月八日),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寐南宫,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身长丈六,自西方而来,在殿庭上飞绕。第二天早晨,汉明帝召集大臣,告其所梦。傅毅启奏道:臣闻西方有神,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者。汉明帝听了之后信以为真,便派大臣郎中蔡愔、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东汉使者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越过旷无人烟、寸草不生的八百里流沙,攀上寒风驱雁、飞雪千里的茫茫葱岭,来到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刚好遇到正在当地游化宣教的印度高僧、佛学大师摄摩腾、竺法兰,得见佛经和释迦牟尼白氎佛像,恳请腾、兰二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宣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使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印度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将他们安置在当时负责外交事物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翌年,汉明帝敕令于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修僧院。“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门上作佛像”(《理惑论》)。这就在东土大地,周、孔、老、庄之邦,洛河之滨,天子脚下,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此后不久,汉明帝又以摄摩腾之对,敕令兴建齐云塔。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这就在东土大地,周、孔、老、庄之邦,洛河之滨,天子脚下,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