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扶余万善石桥


解放前,扶余县有大小桥梁14座,其中石桥1座,木桥13座,另有涵洞6处。这些桥梁、涵洞除万善石桥外,其余都已年久失修,不能使用。

万善石桥位于长春岭镇西9公里石桥乡的石桥村东头,是连接扶三北线的交通要道,横跨夹津沟子。夹津沟子北通松花江,南达集厂、南天门等地。每遇雨水增多,沟水上涨,水流湍急,虽有木桥,但往往坍塌,不能经久,故行者苦之。当地民众纷纷上疏,促使县衙提倡“募集善资,修筑石桥”。建桥始于民国元年,由长春岭慈善会吴老常、石老洪等,鼓励当地一批僧人四出化缘,化缘远至鲁、晋、冀、豫四省,他们的口词是:修桥行善,不修今日修来世。他们的行动感到了各地的官商富户乃至穷人,多则捐资几千吊,少则几吊,共募集资金一百六十四万四千六百五十二吊八百文。建桥的石料从吉林市郊阿什哈达采购,经由松花江运到扶余,再用大车运至建筑工地。万善石桥建成于民国十年(1921年),是吉林省内最早的一座公路石桥。

吉林扶余万善石桥

石桥是三孔拱式,桥身用青色和淡黄色花岗岩石条筑成,全长40.1米,宽4.1米,高7.7米;三个桥孔,中间的较大,宽6.1米,高6.3米;左右两孔尺寸相同,宽5.4米,高4.7米;桥墩入水处最深为11米,最浅为9米;桥身两边装有雕栏石柱,各为23根,柱高82厘米,间宽l.45米。三个桥孔设计适度,既能减轻桥身重量,节省材料,又能分洪缓流,有助于桥身的坚固。桥墩成船底形,迎水面凿成分水尖,起到抗御洪水,保护桥墩的作用。

三个桥孔呈莲花瓣形,其边缘上雕衬以荷叶图形,两边连续纹饰。中间桥孔上方正中雕嵌喷水状龙头,显得美观别致,独具一格。桥身南面上部镌有“天地同体、万善石桥”8个字,北面上部镌有“流芳百代”4个大字。桥身两端竖立的回柱顶上,各雕一只目视前方,神态活泼的小石桥。

吉林扶余万善石桥

万善桥的建成,给当地人带来了便利,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泛的当数“桥成”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石桥即将落成,顶端需砌入最后一块石头,可是所凿石头非大即小。一时间,工匠们急的团团转。这时候,走来一位白发飘飘的老者。见他拨开众人,搬起一块石头,迈步向前,稳稳放下。放入的石头与已砌入的石头左右一致,上下协调,令工匠们赞叹不止。问其姓名,老者答曰乔成。话毕,人已无踪。众人惊讶,都说遇到了神仙。

石桥竣工的那天,是阴历8月26,举行了隆重庆祝仪式,通知各位善士,踏桥观赏,并唱戏5天以示庆贺。为留作纪念,将建桥工程经过、规模、花费款项和募资50吊以上者之名字镌刻于6块石碑之上(其中工程碑两块),立放在桥酉端北侧的一座重檐碑楼内,以垂永远。今碑楼已坍塌,石碑散失无存。桥柱上的石狮毁于1966年“破四旧”运动中。

吉林扶余万善石桥

1966年8月,一场大暴雨,洪水暴溢,石桥东端桥台被冲毁。为了增加泄洪能力,保护石桥,不被再次冲坏,在当年修复石桥的同时,又在该桥东端不远处另建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桥长43.34米,5个孔,净跨7.5米,桥面净宽9米,双柱式桥墩,重力式桥台,载重标准汽车为13吨、托车60吨。此桥修建后增加了泄洪能力,减轻了洪水对石桥的冲击。

万善桥迄今为止已有88年之久,桥身坚固无损,只是桥上两侧石栏杆和石狮子遭到损坏,所剩无几。2000年,相关部门及人士出资修葺石桥,并建立万善石桥保护园。现在石桥已经修复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