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黄氏在明清时期的文化贡献


即墨黄氏于明代初期由青州益都县棘林村迁至即墨。作为没有根基和背景的外来移民,即墨黄氏秉承“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家族文化,诚实做人、自强不息,忠厚尚书、发奋努力,至明正德年间,第五世黄堂,考取贡士,先受蒲州学正,后升宁夏卫教授,因黄堂文学素著,尤其在《易经》、《老子》和儒家、道家文化研究上造诣颇深,被嘉靖帝延为御师,钦命为礼部左侍郎,为家族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万历年间,第七世黄嘉善以文官身份官至兵部尚书,钦命一品,因”总督三边“的功劳,加太子太保,褒赠“四世一品”;黄嘉善之弟黄纳善,19岁皈依著名高僧憨山大师,终身不入仕途,求法因缘,修心修行,是著名的儒、释、道三学的大学问者和身体力行的高人。在第七世,即墨黄氏家族的发展达到了第一个高峰。

明清期间,即墨黄氏家族共考取了407名庠生,48名贡生,171名贡监,37名举人(含进士),9名进士,担任朝廷命官182人,其中11人的政绩载入《明史》《清史稿》。有百余人的事迹载入府、州、县志中。其忠厚持重的家风和尚书勤学的家学在即墨、崂山地区影响深远。

但说到即墨黄氏家族在文化上的贡献,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铁面御史、第八世黄宗昌,一个是清朝“第一文字狱”主角、第九世黄培。

铁面御史黄宗昌的文化贡献

黄宗昌(1588~1646年),字长倩,号鹤岭,即墨黄氏第七世。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授雄县(今广东省雄县)令。黄宗昌到任后,立即将雄县境内横行不法的宦官魏忠贤的党羽一一正法。后调任清苑县(今河北省清苑县)令。时京城附近各县官吏纷纷为魏忠贤建造生祠,独清苑县不建。崇祯时,官授御史,曾上《纠矫伪疏》,参魏忠贤余孽黄克缵、范济世等61人。上《纠无行词臣疏》,参周延儒等“淫嬉无度,欺罔擅行,受贿卖官,贪赃枉法”数罪。明崇祯二年,黄宗昌奉旨巡按湖广,时岷王朱禋洪被校尉彭侍圣和善化王的长子朱企鋀等杀死,参政龚承荐等不具实上覆,迟迟未能结案。黄宗昌到任后,很快查明案情,惩办了凶手,同时上疏参龚承荐等玩忽职守罪。后来,黄宗昌因受排挤被降职、赋闲。

即墨黄氏在明清时期的文化贡献

黄宗昌疏稿(图:网络)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黄宗昌辞官归里,出资创建了即墨城的准提庵和崂山的华严庵两座佛庙。

准提庵是黄氏家庙,黄宗昌的母亲每天到准提庵打坐。准提庵中,曾藏有一部《妙法莲华经》,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法华经”。《妙法莲华经》是一部手写佛经,全经共七卷二十八品,全部为卷轴装,全卷7万多字,配有许多精美佛图,经卷每卷宽0.31米左右,长11~15米之间,用磁青纸着金银泥书写。凡经名及菩萨、如来、世尊诸佛等名皆为金书,其余为银书。每卷卷前图画,一股包括护法神像、经变画、供养人像、如来说法图等部分。宋代1033-1044年作成,历时10多年,是四川果州西充县抱戴里何子芝一家,为供养其亡母杨氏而修造的。明朝时,做过一次增补修缮。几经辗转,流传至即墨,被准提庵收藏供奉。战乱年代,为保护《妙法莲华经》安全,此经被即墨黄氏族人悉心收藏。1951年土改时期,上交政府,现为即墨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中第六卷存胶州市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价值连城,其真面目绝少示人。

华严庵虽建庵较晚,但影响较大。华严庵存有清雍正年间刻印的《大藏经》一部7200卷,还有元人手抄本《册府元龟》一部142册,计1000卷,另外还有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手书条幅、于七画像等。1957年,经郭沫若鉴定,华严寺内的《册府元龟》是存世最早的版本,也是海内孤本,为国宝古籍。现为青岛博物馆镇馆之宝。

华严庵曾于清初毁于兵灾。至于因何毁于兵灾,目前未见具体史料。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崂山中有众多明代遗民,顺治初年,清兵曾数次入崂山围剿,于是将黄宗昌所建之华严庵焚毁。后来,黄宗昌之子黄坦继承其父的遗志,捐资召集工匠,和准提庵慈沾和尚一起,重建华严庵于现址。

即墨黄氏在明清时期的文化贡献

华严寺(图:知耘吧)

华严庵首位主持是慈沾。继慈沾之后另一位主持是善和。据《莱州府志》与《于七抗清记》载,善和即抗清英雄于七。于七又名孟熹,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已酉(公元1609年),栖霞县唐家泊村人。曾广学诗文,并师事胡登选学习剑法武艺,性好见义勇为。又据《莱阳县志》载,于七在明末曾考中武举,因对清廷暴政不满,乃揭竿起义,领导当地农民队伍,打下了胶、菜、登等十五个集镇州县,朝廷震惊。后清军大举镇压,起义军终以寡不敌众而告失败,官兵多战死。于七于康熙元年五月突围,逃至崂山脚下港东村潜居;后以莱州府追缉吃紧,乃避入华严庵,被慈沾法师以沸水毁其面容,骗过了捕役,于康熙五年出家为僧,法名“通澈”,受戒后法号“善和”。慈沾圆寂后,他继任华严庵住持。这一时期,由黄氏重修的佛庙除华严庵外,还有烟台山前的峡口庙,劈石口北、三标山东楚之灵圣寺,王村海边的黄山院,金口的天后宫(现庙殿保存完好),即墨东关的关帝庙、百关的观音庙。这些庙宇都受华严庵管辖。华严庵直接受黄家控制。当时华严庵内有和尚八十余人,土地四百余亩,出租给农民耕种,每年可收米粮两千余升。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崂东黄山村民、高山族后裔林玉瑞,年方十一岁,在华严庵出家,法名君页衡、在仁栋的教导下精心学习诗文、经典,成为一时名僧。1931年华严庵更名“华严寺”,君页衡南游镇江金山寺、宁波天童寺等名刹,学习南派经韵禅法;回崂山后积极推广江南梵呗韵牌,结合北派的经韵,创出独树一帜的崂山梵呗赞偈。此时华严寺在当时青岛市长沈鸿烈支持下,维修、扩建,大为改观,寺僧达三十二人。1950年君页衡曾将他保存多年的于七画像一帧,献给了文物管理部门,是文物中的珍品。

即墨黄氏在明清时期的文化贡献

华严寺山门(图:风中的水)

黄宗昌晚年仰慕汉代大儒郑玄,在即墨东南群山中的郑玄康成书院遗址南侧修建了一座玉蕊楼。在《玉蕊楼自述》中,黄宗昌写道:“是楼为二层,古色古香,院落门庭精致,周围景色幽邃,四山环抱,涧水前汇,茂林修竹,涉目成趣。”康熙年间,即墨人纪润在《劳山记》中把玉蕊楼誉之为“吾邑第一山庄”。

此外,黄宗昌还聘请了明遗民莱阳人张允抡来此授徒,黄氏子弟皆读书于此,人才辈出。再后来,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之后游历北方,也曾留居玉蕊楼。这座玉蕊楼,除了作为授徒之外,时称“崂山七十二君子”的前朝遗民也经常会聚于此,饮酒赋诗,抒发郁闷之情。由此可见,黄宗昌修建玉蕊楼也绝不仅仅是为了隐居,还因为此地偏僻,便于交往接纳明亡后隐居崂山的遗臣、文士,这里寄托的是他的一片故国心。

黄宗昌还和其子黄坦一起,完成了第一部《崂山志》。黄坦,字朗生,号惺庵,是黄宗昌的长子,崇祯十二年副榜,后为贡生,任浦江县知县。在任时,勤政廉洁,两袖清风,后来因家事去任,因为宦囊如洗,多亏了士民资助才得以回到故乡。

他们父子两个撰写的《崂山志》共分八卷,详细记载了崂山的著名景点、宫观建置、历代隐居崂山的名士高僧、崂山的风物、奇闻异事等,辑存了崂山许多有价值的史料。而且,《崂山志》还是黄宗昌的一部“泄愤之作”。在序里,黄宗昌自叹:“余不敏,不见容于世,不获驰驱王事上报天子,及于今也。”这充分说明,他对崇祯帝依旧忠心耿耿,并无怨言,反而怪自己不够聪明,不能为世所容,耽误了为国尽忠。而通过对长春子丘处机、名僧憨山的记述,更能看出黄宗昌当时的悲叹和感慨。

即墨黄氏在明清时期的文化贡献

华严寺三圣殿(图:风中的水)

黄坦在题跋中更是说:“先父所写的崂山志,哪里只是写山啊!他写事、写景、写情,别人都能看在眼里,可谁知道他那一片伤心啊!”很显然,黄宗昌将自己的愤懑郁积、悲叹感慨的情态寄予文字之间,《崂山志》的点点斑斑都是他的心血所倾。著名大儒顾炎武亲为《崂山志》作序。

崇祯十五年,也就是1642年,清军一路打到即墨,黄宗昌变卖家产充作军饷,率领宗族子弟以及家丁,全部加入守城队伍。双方交战中,他的次子黄基被清兵射中额头,仍带伤奋战。即墨终于得以保全,而黄基却伤重身亡,他死后,,妻周氏34岁殉节,同殉的还有二刘一郭三妾,时为崇祯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已近年关,一家五口为国殉难,《明史》谓之“一门五烈”。

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攻入北京,黄宗昌本想南渡,因郭尔标、黄大夏、周六倡众起事,聚众10余万,号14营,围即墨城。即墨知县弃城出逃,黄宗昌再次守城,召集士民进行抵抗,坚持40余天,后派女婿杨遇吉率23骑杀出重围引来救兵解围,又一次使民众免于涂炭。

在明朝灭亡之后,黄宗昌一直拒绝剃发。顺治三年,也就是1646年,黄宗昌怀着对大明王朝的无限怀念,以及对清朝剃发令的深恶痛绝,握发而终。

身藏白玉壶的铁血男儿黄培留在人间的浩然之气

明末清初,在文化上、尤其是文化性格上特立独行、影响最大的非康熙时期“第一文字狱”主角黄培莫属。

黄培(1604-1669年),是黄宗昌之堂弟黄宗宪之子,黄嘉善之孙,字孟坚,号封岳。幼年丧父,由其叔父黄宗昌抚养成人。在明崇祯朝中为官17年,历任锦衣卫指挥佥事,提督街道,金吾将军,九门提督等职,极受明廷器重。他发言不苟,处事知大体,董其昌诗赞曰:“肘佩黄金印,身藏白玉壶。请看麟阁昼,有此璧人无。”

即墨黄氏在明清时期的文化贡献

黄培像(图:网络)

黄培娶南皮县知县、本邑乡贤蓝再茂之女为妻,不幸的是蓝氏因产病早卒,后皇帝赐给他宫女安氏为副室。安氏京都人,生子黄贞明。1644年清兵攻入北京,黄贞明五岁,安氏曰“身不可辱”,遂自缢殉节。黄培本想以身殉国,但其母宋氏去世,他护母柩回即墨安葬后,将子托其叔,一切就绪就想自杀。后经其叔黄宗痒开导,打消了殉节念头,但仍蓄发留须,不着清服,表示蔑视满清,在忧郁悲愤中度日。

顺治九年(1635年),黄培姐夫宋继澄来即墨,宋继澄为明朝举人,极有民族气节和文采,他与黄、蓝等诸姓结为诗社,饮酒赋诗,消遣岁月,怀明反清情绪时溢诗文。顺治十八年(1662年)于七抗清起义爆发,黄培在道义和物资上给予大力支持。从顺治元年至康熙元年,黄培共作诗280余首,略加删改,收录266首,命名为《含章馆诗集》(上卷)。康熙元年,刻版装订成册,分赠亲友,从而埋下祸根。

1665年(清康熙四年)春,黄培的从内弟蓝溥将其子与黄培之子黄贞明同窗反目之事迁怒于黄培,便摘录《含章馆诗集》中怀明反清诗句,控告于县衙。蓝溥之意本是为了出气,但此事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终被姜元衡所利用。

姜元衡祖籍莱阳,黄家所收养的乞丐黄宽之孙黄元衡也由黄培供读,于1648年(清顺治五年)中进士。姜元衡中进士后,背着黄家恢复了姜姓。黄培对姜元衡依附清廷、背主复姓等行为极为不满,并几次当众羞辱。姜元衡虽世受黄家恩养,但因对黄家积怨太深,因而在蓝、黄案件就要和解之时,于1666年(康熙五年)六月罗列黄培十大罪状将其控告到山东督抚署。

由于案情曲折、复杂,此案历经4年之久,受牵连的人达217名之多,甚至将大学者顾炎武也牵连在内。但是,此案由于黄培极力为亲友开脱,关键是黄家倾家荡产(卖房卖地,甚至连黄嘉善祖传的宝贝“黄金甲”也变卖了,“黄金甲”也就此下落不明)上下打点,涉案人员均不同程度地给予免议或轻微处罚。

但由于此案系“叛逆要案”,一直受制于清廷。1668年(清康熙七年)以山东巡抚为首的会审团对黄培案进行了最后一次会审,于1669年(康熙八年)三月十六日将审理意见具奏清廷:黄培“因系明朝世宦,隐怀前朝之心,刊刻逆书,已属不法,吟咏诗句,尤见狂悖,且宽袍大袖,延用前朝服制,蓄发留须,故违当朝法令,大逆不敬,应按隐叛诽谤之罪处置,但律无正文,无从援引,谨按他律比附,定拟绞罪”。山东提刑按察使司的这一判决意见,康熙御批同意。

被认定反清的诗句主要有:“一自蕉符纷海上,更无日月照山东”、“杀尽楼兰未肯归,还将铁骑人金徽”、“平沙一望无烟火,惟见哀鸿自北飞”。

1669年(清康熙八年)四月初一日,黄培在济南就刑。就刑前,他从容吟诗:“月光照地明如雪,朔风一夜层冰结。天涯能不念闺中,闺中泪滴鸳衾血。谁能化做两鸳鸯,双止双飞无暂别。鸳鸯还复有死生,生愿同衾死同穴。万古千秋永不离,年年夜夜看明月。”

黄培死后,其子黄贞明将其父灵柩运回即墨,于四月十四日葬于即墨城南水清沟黄培生前所造寿坟。黄培的副室刘氏料理完黄培丧事后,在墓旁自缢以殉。黄贞明则隐居崂山,潜心修行。黄贞明的妹妹也到湖海院削发为尼,法号喜岩。她居室内悬挂着父亲黄培的画像,以明“不忘杀父之仇”之志。后来她又迁到巨峰前高山古庙白云庵独居。白云庵前的白木槿即这位尼姑手植,至今犹生长十分旺盛。

“第一文字狱”的历史性灾难,对当时的黄氏家族无疑是一场浩劫,这场灾难导致了黄氏家族由盛而衰,但这场灾难也向世人彰显了即墨黄氏家族的家风家学,以及忠厚、率直、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甚至不惜以死捍卫精神自由的浩然文化性格。这种性格是即墨文化人集体性格的体现,这种性格也是即墨黄氏在历史上能够走向兴盛的根本原因。今天,这种性格一定会得到很好的传承,成为即墨黄氏再次走向中兴的宝贵文化基因。

即墨黄氏在文化上的其它重要贡献

即墨黄氏家族从第一世起即十分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在即墨、崂山地区修建学堂和寺庙、收藏重要经书文物,为这个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崂山石门山西麓的上、下书院,以及崂山书院,鹤山东南麓的上庄书院,即墨城里的漱芳书塾,以及浮山读书处、西流读书处、镜岩楼读书处等,以及位于崂山华楼、华岩两山之间的镜岩楼,都是即墨黄氏所建。

即墨黄氏在明清时期的文化贡献

崂山书院(图:网络)

即墨黄氏家族收藏贡献的其它重要书籍文物还有:

《明初拓淳化阁贴》,上有明代书法家祝允明的序,文征明的题跋,董其昌,王志钊,卲桓的印记。1950年捐出,为国家二级文物。《黄嘉善万历十九年诰命》现存即墨博物馆。

黄嘉善行乐图,高1.57米,横宽0.67米,绢底,白环线纹明锦装裱。画像人物有二,黄嘉善身穿蓝色长袍,头戴黑色高帽,脚穿朝靴,左手捋须,右手垂下,立前凝视。童子手捧书画,侍奉左右。远处苍松悬崖,桃花流水。上着画家吴钺的印记,为国家一级文物。黄宗昌画像,此画像为黄宗昌弹劾温体仁之前所画,弹劾首辅之前,自知凶多吉少,作画像以纪念。现存于即墨博物馆。

黄培画像,现存于山东博物馆。画像上黄培立于青松之下,画上有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题写的赞诗。

《含章馆诗集》现存于山东博物馆。

《黄氏诗钞》现存于青岛博物馆。

《黄氏家乘》现存于山东图书馆。

《黄氏家乘约编》现存于山东图书馆。

《易相集解》现存于即墨博物馆。

《崂山志续》现存于即墨档案馆。

《崂山艺文志》现存于山东图书馆。

《千字鉴略》现存于即墨博物馆。

《黻亭文集》现存于山东博物馆。

《黄象辕日记》现存于即墨博物馆。

黄念昀手书条幅现存即墨博物馆。

黄象辕手书条幅现存即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