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伏波山极富人文内涵。现存唐代佛教摩崖造像45龛219尊,唐至清代古诗文书画摩崖石刻108件,其中宋代62件。最珍贵、最有价值的是全国唯一存留的一件北宋书画家米芾自画像石刻,为米芾曾孙米秀交给宋广西路转运使、提点刑狱方信儒刻的。自画像中的米芾神态自若,风度潇洒。自画像上有米芾题名和宋高宗皇帝御书题赞,堪称一物三宝。此外,伏波山有还珠洞的故事,马援试剑的传说,还有始建于唐代的奉祀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伏波祠,清朝定南王孔有德之女和硕公主孔四贞所铸于定粤寺宣扬定南王战功的大铁钟,以及定粤寺的千人铁锅等,为伏波山增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伏波山还珠洞摩崖造像(包括唐至清代石刻)1963年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伏波山,位于桂林市中心漓江西岸,总面积为0.86公顷,山体为浅灰色纯质石灰岩,海拔213米,相对高度63米。早在唐代,这里就是桂林游览胜地之一。它集山、水、洞、石、庭院、文物六美为一体,是一所庭院式的城市山林景点,享有“伏波胜境”的美誉。景区成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
伏波山的来历
一是因山体孤傲挺拔,半枕陆地半插漓江,漓江流经这里,被山体阻挡而形成巨大的回流,古人取其“麓遏澜洄”,制伏波涛的意思,称其为伏波山。二是为纪念东汉年间的伏波将军马援而得名。山崖峭壁上,刻有“伏波山”三个大字,是我国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题写。伏波山内以一洞、一石、一亭和二大历史文化最为著名。一洞指的是还珠洞,一石指的是试剑石,一亭指的癸水亭,二大历史文化是大铁钟和千人锅。
伏波晚棹
解放后兴建的仿古牌坊,对称三开,上盖黄色琉璃瓦。横额“伏波晚棹”,是当代文化名人楚图南先生手笔,四根方形立柱,上挂张安治先生撰书的长联,共264个字,比昆明大观楼著名的长联还多84字。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桂林山水诗篇,描绘的是一幅多彩的桂林山水画卷。
大铁钟
在登山道旁有一尊形制巨大、造型古朴大方的铁钟。从钟上的隐隐裂纹和班驳锈迹,可以看出,这是一件历经沧桑的历史文物。
铁钟铸造于康熙八年(1669年)比刚才那口铁锅晚六年,它重2524公斤,高2.5米,口径1.7米。钟顶为双龙钮,钟身有钟铭、弦纹、曲线纹和卷草纹,上层为佛教的《波罗密多心经》,中层是铭文和铸钟题名占据了整个钟面的大部分,铭文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和“法轮常转”。主要为孔有德颂功,也叙述了定粤寺修建和铁钟铸造的经过。并题有平南王尚可喜和孔四贞、孙延龄及其部将、信官等人的姓名。最下层为龙珠及卷草纹饰。
为什么把这里称为“公主钟亭”呢?那要从叠彩山下的定粤寺说起。定粤寺为明朝降清将领孔有德所建,在被晋封为定南王之后,驻藩桂林,将独秀峰下原靖江王府改名为定南王府。为纪念其平定粤西之功,第二年在叠彩山上建刹记事,取名定粤寺,不久大西农民围攻桂林,兵临城下,孔有德自知守城无望,难逃一死,便举家自焚,将一座富丽堂皇的靖江王府化为灰烬。惟有其女孔四贞被人救出,逃至北京,被当朝皇太后收为养女,顺治皇帝赐予她和硕格格(公主)身份。因此这个钟亭也被称为“公主钟亭”。
还珠洞
还珠洞高4—6米,宽6—8米,长127米,洞内面积612平方米,是由雨水的长期溶蚀和江水的冲刷形成的,距今约一万年。宋静江知府朱唏颜举家来游,他认为:“还珠洞下临漓江,无一点尘俗气,上有真人迹在焉,盖神仙窟宅也”。并题诗一首,刻于洞壁:
天斫神剜不记年,洞中风景异尘寰;
江波荡漾青罗带,岩石虚明碧玉环。
地接三山真迹在,天连合浦宝珠还。
重来怳似乘槎到,惭愧云门夜不关。
关于还珠洞还有几个有趣的传说:
其一:民间传有一说:洞前的伏波潭底为龙宫,一次明月高挂,老龙上岸观赏景色,走时将宝珠遗落在洞内,有个渔民在洞中捡得一颗宝珠,邻人对他说,这是龙珠,若惹怒了老龙王,全城都会有灭顶之灾的,渔民为了大家而舍弃了私利,马上把宝珠放回了原处,因此称这里为“还珠洞”。
其二:源于伏波将军“薏苡(蒙谤)”的故事。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御边,载回一船用以治病的薏苡,被人诬陷为收刮了一船珍珠,马援一气之下,将所谓的“珍珠”全部倒入漓江,以明心迹。
其三:还珠洞还有一由来是关于“合浦还珠”的历史典故。话说宋代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张维与其前任张孝祥交好,曾同游桂林山水。张孝祥曾有《朝阳亭记》、《棠阴阁记》两文赞美张维,而张维则将桂林中隐山及伏波山的两洞分别题为“张公洞”和“还珠洞”来答谢。张维所名“还珠”,属用典命名,典出《后汉书孟尝传》中记述的东汉合浦郡太守孟尝清正廉洁,使迁珍珠复还合浦之说,张维以孟尝喻张孝祥。后张孝祥将“还珠洞”三个大字刻书于洞口石壁上方,从此成为定名。
还珠洞摩崖造像
还珠洞内有造像45龛239尊,多为晚唐时期的作品。这些石刻、造像具有极高的历史,宗教,文学和艺术价值,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请大家看右上方,这里有4龛8尊具有晚唐风格的佛像。从右到左依次是:第1龛中的两位菩萨手执宝瓶。由于只有观世音与大势至菩萨手势宝瓶,故可判断:坐在中间的佛是阿弥陀佛,他们合称西方三圣,掌管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永远站在阿弥陀佛的左边;大势至站在右边。剩下3龛依次是佛教创始人释加牟尼的成道像、说法像和旃檀佛像(像高2.6米)。这3龛中佛的手印与资式是辩认佛祖释加迦牟尼适造像的依据。旃檀佛像是龛释迦牟尼的立像,他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右手指天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左手指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又传乔答摩悉达多一出生就会走,他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旃檀”是檀香,传说世界上的第一尊佛像是用旃檀木制作的,故名。
伏波山的石刻
现存摩崖石刻112件,其中唐代2件、宋代62件、元代1件、明代22件、清代24件、民国1件,石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为赏景题名、题诗、记事散文,兼有绘画和榜书。
伏波山内最早的石刻唐代的两件,距今已经1100余年,一件是《宋伯康造像记》,它记载一方唐代摩崖造像的准确年月,另一件是《赵格,刘虚白记游题名》,绝无仅有的告诉后人当时的还珠洞叫东岩。
伏波山内最大的石刻位于北面悬崖上刻于宋崇宁5年(1106年)张庄的《崇宁新建平允从州城寨记》,碑高3.78米,宽3.95米,叙述了宋崇宁四年经略安抚史王祖道等人在广西三江,贵州黎平等地建平,允,从三个州城,以巩固边疆政权的经过,为研究宋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各个时期的政策,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艺术价值最高、最珍贵的石刻宋代书画大师米芾的自画像和亲笔题名,画像高0.45米,全身立像。画像上端是宋高宗皇帝鉴赏后写的赞语:襄阳米芾,得名能书;六朝翰墨,渔猎无余。骨与气劲,妙逐神俱;风姿奕然,纵览起予。旁边是他儿子米友仁审定真迹后写的跋语,下端是方信孺叙述米芾桂林经历的记事文(部分字迹已无法辨认)。画像的脸部微偏左,神情张放,好象在讨论什么,右手伸出二指,好象向旁边指证什么,大袍下摆向左侧飘动,好象正向右迈步。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能确认的米芾绘画作品。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他的诗书画俱佳,书法行草自成一体,与苏轼、黄庭坚、蔡襄齐名,同被称为宋代四大书法家。可惜他的作品基本都失传了,真迹存世不多,就是石刻墨本也非常罕见,能在此一睹米芾墨宝,实在是珍贵。因此这幅画被世人称为“中华一宝”。
为什么这么珍贵的自画像会在这儿呢?那是因为北宋时期,米芾正值23岁时就做了广西的临桂尉,相当于今天桂林市的公安局长兼警备司令,他曾游览过还珠洞,并留下了题名,100年后方信孺出于对前辈的崇敬,将米芾曾孙米秀实珍藏的《米芾自画像》刻在米芾题名的右侧,于是他的自画像就留在这儿了,供后人瞻仰、欣赏。
数量最多的石刻题诗,共有50多首,其中宋代时期的作品为多,如:宋熙宁二年章岘的《留题洑波岩》,崔静的和诗,宗道传的七绝,范成大的《鹿鸣宴劝驾诗》等。范成大是南宋大名鼎鼎的诗人,刻在还珠洞的《鹿鸣宴劝驾诗》,是他为招待、表彰中试举子而作的。诗记渊雅,行书题刻,其书法笔法精奥端庄,机具山谷风韵。原件大半已毁,现据拓本在残刻下立碑一块,诗中用典教多,不太好懂,但对晚辈的勖勉之情还是溢于言表的。
试剑石
这是一块非常奇特的石柱,它上大下小,但却离地有4—5厘米的缝隙,名叫试剑石。
关于试剑石的传说多了,最常被人们提到的有两个:一个是伏波将军马援射箭退敌,削岩试剑的典故;另一个是关于“状元石”的典故。相传在汉代,南边有个叫竹迟的小国,野心非常大,居然敢侵犯中国,占去了很多地方。皇帝命伏波将军马援前去征讨,驻军桂林。伏波将军的威名,使竹迟国王受到震慑,便赶快派使臣前来谈判,其实是探听虚实。马援将军心里明白,但仍以礼相待,亲自陪同游览伏波山。进到还珠洞,面对江边一根顶天立地的大石柱,将军说:我来试试手上这把剑锋不锋利?说话间,一剑挥去,石柱齐根削断。使臣吓出一身冷汗,连夸老将军神勇,并且请求立即议和。将军说:“议和可以,必须先行退兵。”使臣忙问:“退出多远?”老将军答:“只须一箭之远。”使臣暗想:量你一箭射不出多远,我们只不过稍微挪挪位置罢了,便满口答应。老将军把使臣引上山顶,扎好马步,搭上利箭,拉满弓弦,嗖的一箭射出,只听得天崩地裂一阵轰响,以极快的速度向南飞驶,穿透几座石山,一直落到南疆白茅岭。使臣口服心服,赶紧班师退兵,回到自己边界。
另一典故:试剑石又被称为“状元石”。民间谚语曰:“岩石连,出状元”。说的是只要这块石头每与地面相接触一次,桂林就会出一名状元,据历史记载,广西从唐代至清代共出过9位状元,桂林就占6位,包括清嘉庆25年的“三元及第”陈继昌先生(从隋唐开始科举制度至清朝的一千余年间,全国只出了13位“三元及第”,可谓百年出一人)。据传说:如果您将手伸到岩石缝隙间,手心手背能够把缝隙填满,那么您就一定能高中状元。您可以亲自去试一试。
其实,整个试剑石为一根石灰岩溶蚀后遗留下来的残柱。地壳运动开始后,山体上升,在石柱的底部,是一层很薄的钙质页岩,经过江水长期的冲刷,沿着页岩的层间溶蚀,留下一条好象被剑削去的缝隙。这一薄层页岩,在洞的南壁和它对应的位置上,仍可以寻找到。在试剑石对面的石壁上,刻着明正德二年(1507)云南按察司副使、桂林人包裕等六人德联句诗并记。
癸水亭
从伏波西侧登山,经100多级石阶沿山而上,就能见到伏波山门,门上横匾有“癸水亭”三个正楷字,书法手笔苍劲老道,是当代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晚年留下的墨宝。登18级台阶过山门,回望山门两旁有唐甲元撰、桂林书法家周兆书的对联一幅:遏流伏波每有中流砥柱;穿山断石长存大将雄风。称赞的是伏波将军马援的事迹,上联又有形容伏波山遏阻澜洄,如中流砥柱之意,情景交融。
漓江又叫桂江,也叫癸水。宋代这一带为桂林东城,民间流行一句谚语,“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著名诗人范成大,当时任广西经略安抚使,他听到这则谚语很受启发,特意兴建了癸水亭,成为桂林父老乡亲、文人墨客赏景宴游的著名场所。由于时代久远,原亭早已倒塌,连准确的遗址现在都很难考证。现半山的这个八角亭,桂林父老习惯叫它“癸水亭”。山顶观景。
山顶观景八面来风,眼界开阔,放眼四望,江山美景环山皆是,景致与山腰处有所不同。伏龙洲上农舍菜地清晰可见,独秀峰旁基督教堂的白楼尖顶,乡土间透出浓郁的异国情调。东边远望可看到尧山、七星山,南望穿山塔山和象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