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城墙始建于宋代,均为青石砌成,坚固雄伟。享有“武冈城墙盖天下”之誉。
武冈城墙位于武冈市旧城区内。始建于宋,夯土板筑。明代开始修建石筑城墙,墙体多用巨型青条石砌筑。明隆庆武冈古城形成内城、小王称和外城的格局。三城北高南低,总占地面积1.84平方公里。城墙总长12华里。上竖战楼760间,建城楼13座,大小炮台54座,享有“武冈城墙甲天下”之誉。“文革”时期,城墙大部分被拆毁。现存城门四座、西水门一座及城垣四段,长1450米。
武冈古称“都梁”,自西汉迄今,一直是富传奇色彩之“黔巫要地”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
武冈古城墙,始于汉恒帝派窦应明“伐蛮筑城”。北宋为“屯兵峙粮、控制蛮獠”,于“军署”治所夯土板筑城墙,总周长约十里,城门上建有“醮楼”。元末毁于兵燹。
明洪武四年(1371)朝廷派江阴侯吴良主持修建武冈城,他改土城为石城,以数百上千斤乃至成吨重的方形青石砌筑墙体,内外皆石,上亦石镘之”,长774丈,高二丈,顶阔八尺。为当时世所罕见的纯石质结构城墙。岷庄王朱楩(朱元璋庶第十八子)迁入武冈后,开始了中央朝廷、藩王、地方官府协力筑城时期:嘉靖二十七年(1548)岷康王朱誉荣增建“小王城”,长270丈;明隆庆元年(1567)宝庆府同知段有学、武冈知州蒋时谟增筑外城,长736丈,高1丈,顶阔8尺,垛头高4尺,鼓楼3。形成“内城”(含大、小王城)与“外城”三环”相扣、城门十三及城楼多座、总周长5874米的全石构城墙。
晚清于内城增设大小炮台52座以抵御太平军。武冈城墙今幸存城垣四段(内城两段、外城两段),总长1450米,墙体分墙基、墙垣、雉堞(垛子)三部分。墙基石深入地下0.5至2米不等。墙垣高6至6.6米不等,分四层砌筑,内外靠墒,城墙和马面上有女儿墙,墙上原有既能藏身又能瞭望、射击的凹口和方孔,均已毁。城门四座:即济川门、清渠门、迎恩门、庆城门。各城门分两层,城墙基址、城门保存完好,均为方条形青石砌筑。
通常同样由城墙、城楼、城门、垛口等及护城河或壕堑组成的城池,在数千年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中,经受着严峻考验。弱者沦为废墟,化险为夷的强者“方显出英雄本色”!如果说,誉为“世界城堡之冠”的南京城墙,夙以“高坚”称雄海内,那么,武冈城墙甲天下”更非虚语。
武冈城墙的坚固性,从建筑结构、施工工艺、工程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建筑结构:全石结构。明洪武四年,江阴侯吴良对武冈城墙的重大优化工程是:“内外皆石,上亦石镘之”。所用材料均为数百上千斤乃至成吨重的方形巨石,雉堞用特制的岷砖(规格35×19×9cm)砌筑。如果说,有着2700多年筑城史、总周长6163米,城区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山西平遥古城墙“是中国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素土夯实,外包青砖)县城城墙”;那么,有着2200多年筑城史、总周长5874米、城区面积1.84平方公里的武冈城墙,则是中国南方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内外皆石)的县城城墙。作为全巨石结构的州县级古城墙,武冈城墙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唯一”。
施工工艺:采用内外巨石码砌,石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夹浆胶结,中间填以土及砂石夯实的方式构筑。由于全巨石结构,且石块间严丝合缝、结构紧密坚实,至今牢固如初,其抗打击的力度非同一般。
工程技术:
①城门双层设计:城门向为城防线上的弱点,武冈古城现存全石结构四座城门,每座都有内外两道门,外层为铁闸门(千斤闸),内层为转轴铁门”,具有坚固的防御作用;在平时,行人车马都从城门洞里通过。
②水关及闸槽:武冈古城在外、内城的中间有一道人工渠,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成为护城的第二道屏障。迎恩门、清渠门南分别东、西两水门,并设“水关各一,以通渠水”。目前仅知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安徽凤阳“明中都”皇城设水关十八座。
③防“穴地”式攻击:其城墙基脚深入地下达两米,均用巨型方石砌筑,能有效防止敌方“穴地为道以攻城”。据《光绪东安县志》记载:(咸丰)九年三月,太平军正是以“穴东门为地道”,攻陷东安城的。
有充分史料证明:明、清至民国期间,发生在武冈的十几次攻城战役中,绝大多数进攻者面对坚不可摧的武冈城墙,或自行遁走,或折戟城下,均以失败告终。明清之际,南明军队利用坚固的武冈城墙和清军展开六次艰苦拉锯战,竟将清军王爷尚喜击毙武冈城墙下,后人诗云:莫道小城如斗大,当年清将未能攀。”武冈城墙的日常修理维护,也是一流的。这与明清时期一些地方的“城防”记载大相径庭,如《杨一清集》记录明正德年间:(切近京畿地方)城池坍塌”,遇贼寇“将城门用土填合,以防突入”。
与此相反,同治武冈州志》载:咸丰十年武冈“修补四门城垣八百六十三丈七尺五寸”,并“筑炮台”,费银一万八千四百七十六两有奇。”从现存的城门四座、城垣四段(总长1450米)来看,武冈是值得庆幸的。在中国历史上,多少风流被风吹雨打去!大而言之,辽中京城、元上都城,都已不见往日的辉煌;小而言之,如明景泰年间,在晋阳南关建筑了周围3.5公里的太原县城,城垣至今有部分保留”。因此,即使就保存状况而言,武冈城墙的代表性也是不可忽略的。
古城及城墙,永远是人类创造力量和城市精神的象征。而今,武冈市委、政府正在着手全面修复维护武冈城墙,丰富和延伸涉及其历史演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充分利用古城墙的宝贵资源,将武冈打造成以弘扬历史文化为基础,以文化产业、旅游观光、商业服务相结合,代表湘西南地区、具有多民族文化融合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红旗插上武冈城墙
文:水云生
开国大典前夕,解放全中国已成定局,国民党政权节节崩溃。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江南下,直逼武汉,数日后进军湖南。盘踞湖南的国民党残余军事势力白崇禧集团如同惊弓之鸟,向广西狼狈逃窜。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用兵非常谨慎,为了保住二十万老本、以观后变,尽量避免与我军主力接触。为此,毛主席、中央军委指示我军对白崇禧集团及西南各敌,采取迂回包围的作战方针。
1949年8月4日,湖南国民党将领程潜、陈明仁率部起义,长沙和平解放。白崇禧集团仓皇逃至衡阳、宝庆地区,企图再构筑一条东与余汉谋集团衔接、西与川湘鄂绥靖公署宋希濂集团呼应的湘粤联合防线,继续与我军对峙、阻止我军前进。
武冈素为黔巫要冲,城防坚固,于是偌大的长沙城都和平解放了两个多月,武冈城却仍然掌握在白崇禧手里。
敌人企图巩固住武冈据点,堵住我军开往南宁一线的关口,保证东边部队的安全撤退。而我军务必端掉这一个据点,完成对衡阳、宝庆敌人的全面包围,把白匪消灭在广西门外。
武冈位于雪峰山脉与南岭山脉之间,是通往广西和贵州的的重要通道。其时,白崇禧亲自到武冈巡视城防工事。他在城内部署国民党武装总计三个团约3000余人。除苏治刚等两个正规团外,还有收编的土匪张云卿、谢光明所部人马组成的杂牌军以及为数不多的警察组成的保安团。
武冈是衡宝战役左翼的重要门户,白崇禧特意将方圆近6公里的武冈石城墙内还垒有一层厚厚的黄土,以增其抗击强度,另增加碉堡2座,加固大小炮台和城垛。城门两侧和城墙上也设防森严,火力点密集且相当隐蔽,城内设有巷战工事,城外还有副防御工事。
白崇禧离开武冈时,严令苏治刚和国民党县长邓英杰一定要凭借城垣炮楼,严防死守阻挡解放军入城,为他的主力部队撤退拖延时间。
武冈城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东南、南方、西南方的城墙下是一条弯弯的护城河,西边城墙外地势开阔,为一片农田,菜地。唯北边地势较高,为一片山地。是最好进攻的方向。而国民党军队的布防有一个特点,越危险的地方就越让杂牌军先去当炮灰,自然就是保安团守西北边了,无形中为我军破城留下了突破口。
1949年9月13日,衡宝战役打响。解放军东中西三路大军分别从茶陵、湘乡、常德向邵阳,衡阳包抄。主力驻扎在邵衡之间灵宫殿的白崇禧发现大事不妙,慌忙收缩兵力准备往广西退守。紧急调令其第7军、48军主力,由祁阳、宝庆向武冈进发,再将祁阳的第305师调往武冈,妄想打击解放军东路之西先头部队,掩护其主力部队从广西突围。
白崇禧的如意算盘,被我军第一时间破解。西路39军军长刘震、政委急令第152师,117师,115师从黔阳、靖县等地挥师武冈。并要求他们在10日12时前务必攻取武冈城,切断白崇禧退路。
10月6日,152师从绥宁出发,在江南特别纵队向导的帮助下,插近道在7日凌晨抢在敌军主力之前赶到武冈近郊。117师师长张竭诚率领主力部队也于6日从黔阳出发,冒雨日夜急行军,翻阅雪峰山后已是8日上午,在洞口、竹篙塘、高沙等地,他们与宝庆第62师、63师的四个逃兵团相遇,发生激战,歼灭敌人300余人。傍晚,师主力才通过高沙。
考虑到上级要求10日12时前必须攻克武冈,连行军到作战,只有一天半时间。张竭诚师长和李政委、杨参谋长决定,立即召集各团团长、参谋长和师机关有关人员研究部署攻克武冈的战斗。部队由团政委、副团长们带领继续向武冈进发。
10月8日,152师迅速包围了武冈城,师长罗华生命445团监视城内守敌动态。主力454团则与跟脚赶到城南五里牌、南山寨一带的敌军增援部队305师交火。敌援军欲突破我军阻击进城顽抗。10月9日8时,117师主力到达武冈城郊,与152师会合。我军又增调117师350团协助454团作战。经两天的战斗,打退了6次敌援军汹涌的进攻,残部仓皇从龙溪铺逃往东安。
白崇禧援军305师残部落荒而逃,城内守军更是惊慌失措。城墙上敌人的巡逻队穿梭不断,惴惴不安。城内敌人到处挖工事,抢东西,连一些学校的桌椅和老百姓的门窗都抢去修了工事。城里的百姓听到城外两天里枪炮不断也乱作一团,有在城门口成群结队嚷嚷要求开城门出城避难的,有挖地洞藏身的,也有偷偷爬上城墙要跳墙逃生的。
10日清晨,师部决定由117师349团担任主攻任务,由城东北角突破,向城东半部发展进攻。152师455团由城西北角突破,向城西半部发展进攻,350团立即接替455团围城任务,断敌退路,同时配合152师严防敌援兵再赴。
8点40分,三发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顿时枪炮齐鸣,硝烟弥漫,千年武冈古城笼罩在浓厚的尘烟之下。
在我445团和349团炮兵的大炮轰炸下,北面的大炮台城墙上的碉堡被一一摧毁,守在此处的杂牌军做鸟兽散,苏治刚正规军赶过来时,已是9点10分,我师指挥所发出了五颗红色信号弹。
总攻开始了。激人奋进的冲锋号响起。
349团阵地,两支尖刀连队飞奔城墙脚下,架梯组迅速接近了突破口架起云梯。在机枪的掩护下,尖刀班三名战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上去,首先占领了突破口,他们掩护旗手,将红旗插上了武冈城墙的最高处。
在红旗的指引下,主攻团象潮水一样涌向突破口,很快控制了两侧城墙,掩护后续部队向城内猛扑。349团薛复礼团长指挥炮火延伸射击,掩护尖刀连向两侧展开战斗,2营主力紧跟尖刀连后,从东北角入城,沿东门小街在城内兵分数路,清理城内守军。1营向旱西门方向进攻,随即打开旱西门和水西门,接应455团主力进城。
9点40分,战斗基本结束。我军伤亡200余人,歼敌300余人,俘敌63师副师长以下官兵2400余人,缴获山炮8门,迫击炮12门,轻重机枪46挺,长短枪1900余支,汽车5辆以及大批军需物资。
解放武冈的战斗激烈,迅速,城外打了阵地阻击战,特别是攻城战只用了1个小时,城内的建筑基本完好无损,人员伤亡很少。当天中午,武冈解放的消息传到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立即播报《我军解放武冈》简报。武冈人民迎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