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伊川大唐贤相姚崇及姚崇墓


姚崇墓园位于河南省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三华里处,背靠万安山,西距北宋名相范仲淹墓园约200多米,在新修的范仲淹塑像广场可看到不远处有醒目的古建筑,那便是姚崇的祠堂。

原姚崇墓地规制宏大,据史书记载和历代出土的墓志可知,葬在此地的姚氏家族成员还有姚崇的母亲--彭城郡夫人刘氏;妻沛国夫人刘氏、郑国夫人郑氏;长子光禄少卿姚彝(唐碑尚存)、二子坊州刺史姚异、三子尚书左丞姚弈;四代孙蕲州黄梅县令姚侑,五代孙谏议大夫姚勖、姚栖云等。

原姚崇陵墓高大,历经一千二百余年,一直保存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可惜平整土地时被毁,幕砖亦被用作水利渡槽。唯墓地西北之开元五年所立长子姚彝神道碑尚在,这块唐碑为唐秘书少监崔沔撰,唐书法家将作少匠徐嶠子所书,1962年该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姚氏后裔恢复姚崇墓冢,并树立姚崇、姚崇母亲刘氏、姚崇五代孙姚勖等四通碑。无疑,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姚崇墓系后人重建,当然毁系政府所为,建亦政府所为,族裔及其他个人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姚崇一生三居相位,系开元盛世的创建者之一,被称为救时宰相。他为稳定国家局势,改革朝廷弊政,抑制宗教迷信,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姚崇于开元九(721)年九月逝世,终年72岁,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碑文作“文贞”)。开元十年二月,葬于洛阳万安山之阳,其母茔之侧,大手笔张说为其撰写神道碑文。

张说曾与姚崇同朝为相,但常发生矛盾,对他怨恨很深。姚崇临死时,嘱咐儿子道:“我死之后,张说出于礼节,一定会来吊唁。你们可将我收藏的珍宝器皿全部陈列出来,他最喜爱这类东西。如果他看都不看,那你们就会有危险了;如果他看了,你们就将他喜欢的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神道碑文。你们得到碑文后,马上誊写,呈报皇帝后立即雕刻。张说一定会后悔,必会索回碑文,你们就告诉他已经呈报皇帝。”

姚崇死后,张说果然跟他预料的一样,为他撰写了碑文,给他很高的评价,但随即后悔,派人索回,说是需要修改。姚崇之子告诉来人,碑文已通过皇帝审阅。张说知道后,懊悔的道:“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一千多年来,历代都对姚崇有很高的评价。唐代历任宰相共计369人,其中最出色的不过4位,贞观时代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开元年间的姚崇和宋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供职于两个黄金盛世,不知是因为他们,才造就了盛世,还是因为盛世的存在,才让他们扬了名。尽管都是名臣大家,都具有智者的风范,但比较而言,姚崇的经历更复杂,前程忽明忽暗,仕途跌宕起伏;他文武双通,每次任宰相都兼管兵部;他的生存环境险恶,有时困顿非常,但终能破壁而出。他的人生要点就是变通,走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路子。

姚崇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在唐代颇有政声,历经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个皇帝。在历史上,除了春秋郑国的祭足(祭仲),先后辅佐过郑国五位国君(郑庄公、郑昭公、郑厉公、郑子亹、郑子婴)和五代时期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外,没有人能胜过姚崇的了。就连唐代郭子仪,北宋司马光(四朝),而唐代霍光、狄仁杰、长孙无忌,宋代王安石,明代张居正等也都是三朝元老。

姚崇一生“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在崇尚厚葬的盛唐,他作为一品宰相,去世时,金袍玉带一应全无,布衣入葬,孑然如洗,无尘而去。姚崇临终前撰写的《遗令诫子孙文》家训,告诫子孙以史为鉴,严以律己,不管居官还是做人,都要清清白白,廉洁慎行。

大唐贤相--姚崇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其父姚懿,曾任陕州硖石县令,祖籍江苏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县(今三门峡市陕县东南)。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三朝宰相兼兵部尚书,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姚崇出生于陕州一个武将之家,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第二十一世孙,高祖姚宣业任南朝梁陈征东大将军,屡建奇功,武帝最倚重之。曾祖姚安仁任隋朝青、汾二州刺史,为官清廉,秉公无私,远图膺锡,大名垂休。祖父姚祥任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父亲姚懿任唐朝嶲州都督,追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谥号文献公。姚崇二十岁时,父亲病故,随母亲迁回汝州梁县广成外婆家。

姚崇继承了父亲的尚武遗风,每日以习武为功课,经常同乡里少年一起到山野射猎比武,十数年坚持不懈,炼就一身强健的体魄和勇猛无畏的精神,诸般兵器无所不通。后来饱学之士张憬藏游学路经广成,落脚姚崇家,见姚崇气宇轩昂,眼神里透出一股灵气,非一般山村野夫可比。但与之交谈起来却感到他知识贫乏,文理欠通,力劝姚崇好好读书,增长识见。并鼓励说:“广成是上古贤人广成子所居之地,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你将来当以文才显名,很可能作到宰相一级大官,不要自暴自弃,要好自为之!”从此,姚崇潜心修文,刻苦攻读,学业大进,参加科举,考中进士,步入政坛。

武则天时,姚崇先任夏官郎中,时契丹入侵,军机事务繁忙,姚崇对军机文书分析透彻,处理得井井有条。武则天认为他是奇才,提拔他为夏官侍郎。公元704年(长安四年),由于狄仁杰推荐他为宰相,武则天任命他为同平章事,又委以相王府长史,不久又兼春官尚书。后因得罪武则天内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借突厥犯境之际调任安抚大使。临行姚崇推荐了张柬之任宰相。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姚崇从边关回京,同张柬之密谋杀死了张氏兄弟,逼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显。

中宗李显复位,以姚、张为宰相,因姚有功,加封为梁县侯。当时武家势力十分强大,姚崇没有接受相位,以种种借口出任亳州刺史。之后出现了《大明宫词》中张柬之被杀、武三思和韦后掌权,太子杀死武三思,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中宗掌握朝中大权,李隆基发动政变杀死韦后拥李旦继位的宫廷权力争斗。姚崇幸免于难。

李旦继位后,于公元710年,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崇第二次当了宰相。因太平公主想走母亲的道路,掌握大权。姚崇向李旦建议将太平公主安置洛阳,诸王派往各州,确保东宫李隆基之位。昏庸的睿宗李旦如实转告太平公主,使事情败露。李隆基为争取主动,以姚调拨兄妹关系为由,贬姚崇为地方官。姚崇这任宰相在职还不到一年。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继位,消灭了太平公主的党羽,巩固了地位,即招姚崇回京,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代替郭元振做宰相。姚崇向唐玄宗建议改除武则天晚年以来十几年间混乱政治的积弊十种(即“十事要说”)。主要是“精简刑法,行仁恕之政;疏远侯臣,不听诬陷之词;限制女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减轻苛税,以利民生;待臣以礼,不得任意屠戮无辜”等。玄宗很爽快地全盘采纳,并全力支持姚崇逐条落实。姚崇任宰相三年,实行了选贤任能、奖励清廉、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惩治贪官、爱护百姓的清明政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十二月,姚崇因儿子受人馈赠,加上他的中书主书赵诲因受外族人贿赂被玄宗定为死罪,姚崇设法减轻其罪责,招致玄宗不满,他感到自己再居相位不妥,遂主动申请回避。同时,举荐比他小13岁的宋璟取代宰相职务。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玄宗授姚祟太师、太保(正一品)最高虚街,他以年老多病辞而不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丁未(初三)日(9月28日)姚崇病逝,终年72岁。姚崇死后,葬汝州梁县,墓冢在今汝阳县境内。他一生不敬神,不信鬼,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专横。虽多次被贬,仍能赤胆忠心,敢言直谏,视天下为已任,深受后人敬仰。

姚崇逝世360多年后,一部可与司马迁的《史记》相媲美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问世了。一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评论唐代宰相道:“姚(崇)宋(璟)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法清省,百姓富庶。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肯定了姚崇为唐朝的四大贤相之一。在中国王朝史上,最称强大者莫过于大唐帝国。在唐朝288年中,最繁荣昌盛的时期莫过于“开元盛世”。而“开元盛世”最主要的奠基人,便是大唐贤相姚崇。

姚崇逝世1200多年以后,毛泽东在认真阅读了《新唐书姚崇传》之后,这位好评说“千秋功罪”的伟人在传记的天头上批注道:“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在读到姚崇的“十事要说”时,批注赞扬道:“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批注指出姚崇、宋璟“二人道同,方法有些不同”。毛泽东评论历代帝王时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但对姚崇,评价可谓高矣!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以各种方式怀念姚崇。唐代开元年间,老百姓甚至还把姚崇的画像当作真神来供奉。许多地方还为他修盖了庙宇,希望他能保佑人民,降临福祉。至今,在台湾省云林县的虎尾镇还保存有姚王爷庙,祭祀的就是唐代贤相姚崇。

故乡的人民更是情有独钟。宋代元祐八年(1066)陕州知州游师雄仰慕姚崇为人,置姚公祠于姚崇故居陕州东卫村社(今陕县张茅乡),在姚崇后裔散居他乡的情况下,姚公祠被人们祭祀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不能不说是故乡人民对其怀念之深。在原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州风景区)大南关的“二贤祠”,祭祀的则是陕州有影响力的两个历史名人—唐代贤相梁国公姚崇和宋代著名诗人魏野。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姚崇为故乡题写的“藩篱”石匾珍宝,饱经历代战乱和当代文化大革命的洗劫,倍受人民群众的珍藏保护,至今还完好地收藏于三门峡市博物馆,受到世人观瞻。

姚崇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永远为后世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