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西府庙会民俗文化


西府,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的泛称,常指宝鸡及其周边部分地区。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举行。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

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陕西关中西府,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之一,庙宇众多,凡庙必办庙会,且庙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西府民众的精神信仰与生活文化生态。

西府凤翔庙会民俗文化

一、西府庙会风俗渊源

西府庙会,与二十四节气一样写在历头上,铭刻在爷爷婆婆的心坎里。东家西家平时节衣缩食刻薄自己,不为别的,就是要把最好的东西献给最敬爱的神。“啥事都能应付,但上庙的事千万不敢三心二意!”庙会多,人们的供奉就多,屈指算来,仅一个县的大小庙会少说就有一百三十余场,也就是说,一年光景至少得有八九十天爬在神的脚下,赞颂着神的英明,诉说着自己的苦恼,也检点着自己的过失。上过一次庙会,就等于自己精神起来,也等于眼前撤除一层纱,人们返回的路上就觉得离天更近、与神更亲,浑身像鸡翎扫过一样舒坦。

就一个陈仓区,有影响的庙会就有正月初九九龙山会、正月十二钓鱼台会、正月十六虢镇火神庙会、二月二通洞会、二月十五景福会、三月初三佛岩崖会、三月十五磨性山会、四月初一武城山会、四月初八虢镇城隍庙会……

就一个古陇州,有影响的庙会就有正月初九的火星会、正月二十的总督山神会、二月二的药王洞会、二月十五的土地爷会、三月初一的龙门洞会、三月三的娘娘会、四月初一的蝉耳山会、四月初八的佛爷会、六月十九的香山寺会、六月二十二的马王会、七月初七的巧娘娘会、十月初一的城隍庙会……平均三五天就有一场庙会的乡间,这神那神轮流坐庄,若闪烁的霓虹灯依次发光,庄稼人就跟着庙会忙得团团转。

过庙会不只是敬神,也要敬神一样招待亲戚,这是绝不能厚此薄彼的人情大事。邀亲请友,安排看戏,陪客逛集,屋内打扫得一尘不染,门前土堆柴堆粪堆也被铲除干净,吃饭要吃酒席,炕上要铺新被褥,家境不好的至少给客人要做顿臊子面。而哪家来客少,则让人笑话人脉稀门楼低。

每场庙会犹如一枚神秘果,也犹如一场神话剧,闪耀着五颜六色的光芒,飞溅着扑朔迷离的浪花……虢镇的四月八城隍庙会,也大有来头。城隍爷在阴间只能是县太爷角色,也只能穿类似七品县令的服饰,可这里的城隍却身着帝王服饰。这源于西虢国开国国君虢仲,他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城隍,级别最高,节制西域各地。虢镇城隍庙内,还有20多尊小城隍塑像,这是虢镇把那些不称职的城隍叫回来,进行“诫勉谈话”“停职反省”与“集中培训”的。所以这里的庙会也不分白天黑夜,晚上赶庙会的要逛到天亮,唱戏的白天黑夜连轴唱,卖吃食的也通宵达旦,把庙会过成了外国人的“狂欢节”。这得感谢高级别的城隍,也给虢镇庙会增添了特色。周公庙的庙会在每年的三月。

岐山人说,逢会必下雨,果真如此。逛庙会者,都必须去北庵悬崖下玄武洞中摸玉石爷塑像。此洞中有用汉白玉雕成的玄武爷,他老人家额圆阁方,足蹬龟蛇,仗剑平视。玄武爷底座与青石浑然一体,更增添神秘感的是:唐时一场暴雨后山体坍塌,闪出了这尊神像,摸哪个部位就治哪个部位,头疼摸头,腰疼摸腰,于是人们排成长队要摸一摸玉石爷。逛庙会者还要去姜嫄殿祈子。姜嫄殿又叫送子娘娘殿,殿内的供桌旁摆满了纸烟高的泥人,仔细瞧来有的泥人腰部用麦面捏个豆芽,这就是男孩。喜男孩的就挑个长豆芽的,喜女孩的就挑个没长豆芽的。

陇县在解放前每年要办“山神会”,时间定在正月二十,地点从不固定。火烧寨镇的常志得老人曾给我说,“山神会”热闹得很,腊月初就筹办,费用各户分摊,完了要扎神棚,神棚旁要塑彩龙,用纸扎狼糊虎。一切备妥后,正月十八这天,四路迎神大军要各备两顶八抬大轿,抬上办会的主官、陪祭官去铁佛寺村的杏咀庙、预村川的五条沟、南山的瓦眉岭、北区的玄瓦山迎接四位“总督山神”。前持金瓜、斧钺、朝天镫,后担美酒、抬猪羊,锣钹击节、金鼓奏响,鼓声阵阵敲醉了山、击碎了水。到达目的地后,社火迎驾、铁炮震天,然后读祝文、焚黄帛。各村为争山神过庄,常常互相械斗,打得头破血流。山神会期间,要唱眉户戏、秦腔戏,还要唱祭酒戏。不少村庄还要把山神接回村子续办小会,名曰“接脚会”。由于常常各村互殴,大伤和气,山神会于解放后停办。这样的“山神会”虽有些荒诞,却也因敬畏自然,少了些乱垦乱伐、滥烧滥猎。祠庙中有祖宗祠庙,如黄帝祠、炎帝祠,也有功利实用神庙,如财神、药王,更有历史名人庙宇,如太公庙、周公庙,还有自然神庙、宗教庙宇,列祖列宗是神,历史名人是神,风雨雷电是神。庙会让大大小小的神都风光了,都走红了,都扎根了。

二、西府庙会的祭祀——民间宗教信仰功能

信仰是社会的一种普遍精神需要,一种文化心理表现。人在世上不能没有信仰。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惑,人需要对这些困惑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是一种根本的精神需求。获得这种解释可以通过三个渠道:人类自身、神灵和科学。因此,许多寺庙神诞节日所敬奉的仙凡,如观音菩萨、女娲、药王孙思邈、司马迁、诸葛亮等,就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填补了人们信仰的空白。这种信仰,以别样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那些曾经为民众救灾救难、办过好事或乐善好施、人品道德可为楷模的先人的崇敬和纪念,表达了人们的善良愿望和精神寄托。于是,善男信女们烧香敬神,许愿还愿,络绎不绝。

拜神祭祀是庙会的主旋律,也是庄稼人提亲说媒看日子的绝佳时机。逢会必赶、逢神必拜,普通人家不吃不喝也供奉不起大小神,只好赶大的、赶近的庙会,像岐山人再忙再穷也要赶周公庙会、诸葛庙会,这时善男信女有所施舍,运气好的话很可能蹭上一顿舍饭。

庙会最讲形式,张灯结彩挂对联。神仙本来是无须点灯走路的,而人们偏偏要点起亮晃晃的油灯汽灯聚光灯,生怕神仙眼花缭乱认错了人。当神灯照亮神仙的尊容,这尊神就被抬到九霄云端。于是,人们一边默默念叨着他的丰功伟绩、他的超群绝技,一边把卖鸡蛋卖桃核杏核逮蝎子攒下的钱塞入功德箱,就完成了心中一桩大事:感恩了!还愿了!似乎又领回了一张健康证、平安符、挖宝图,似乎神半夜三更悄悄地给他有病的脏器做了手术,似乎神借着月光星光给他解开了难缠的疙疙瘩瘩,也似乎神附在他娃魂体安装了“答题神器”。这病那病一下子消失了,这事那事一下子顺畅了,“神了,神了!”讲迷信的关中人于是说话不敢撞着神,办事更要供着神。就是敬了神,神不显灵,也不怨神,却一个劲地怨命不好,怨先人没积下德,怨隔壁的三嫂在盖界墙时高出了一砖。

所以,庙会最精彩的莫过于公鸡啄食般的磕头声,像雨打芭蕉般的许愿声:“神啊,保佑我娃今年考上北大!”“神啊,保佑我儿经商发财!”“神啊,保佑儿媳妇生个男娃!”神似乎嗯嗯着,也似乎点着头。神的记性真好,能记下千家万户的头疼事;神的耐性也真好,能不打瞌睡不眨眼睛一鼓作气一竿子插到底。人们惟恐神记不住自己的事,烧香要烧高香,许愿要许大愿,或万元酬谢或牵羊犒劳!人们按人理推测着:人办事要费盘缠,神办事难道就干指头蘸盐么?人总爱拿凡间的事丈量神,于是庙会期间烧纸钱烈焰腾空,点香炉火龙上天,献食品满盘盈桌。

大的庙会,往往几百里外的人也扎堆赶会,甚至外省的人也浩浩荡荡要沾上神的福气。山西的一位老太婆来周公庙赶庙会,许愿让孙子考大学兑现了,她逢人便说:“拜周公真灵,我孙的文凭是周公发的!”于是她会领来一群老太婆。给神做广告词不用挖空心思字斟句酌,更不用花钱,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只要说“神灵得很”就行了。就像乡间的郎中,只要治好了几个人的顽疾,就成了“神医”,排队看病者会有几里长。即使不显眼的“山神庙”、“娘娘庙”,过庙会时也会人声鼎沸、万头攒动,或许这家人许下了愿神奇兑现了,让在鬼门关打转转的病人得以复活,让穷得叮当响的家庭财源滚滚,乡民从“万一中”觅到神奇,希冀“神显灵”、“神帮忙”,他们更相信“小神能办大事”。

庙会是祭祀神灵的圣宴,是安顿灵魂的圣地,是滋补精神的神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的这八个字,精辟总结了一个国家的命脉在于祭祀与军事,而祭祀是头等大事,一支军队的勇猛顽强,首要的是要有神一样的先知先觉,有神一样的知彼知己,有神一样的浩然正气,然后才能率领天兵天将攻必克、战必胜,所向披靡。毛泽东在诗词中取“天兵怒气冲霄汉”、“六月天兵惩腐恶”、“安得倚天抽宝剑”,大概也有这种意思的。凝聚人心、洗涤灵魂,振奋精神,祭祀神仙先祖的用意或在于此。常言说,鸟恋旧林,鱼思故渊,狗记八百里,猫认三千途,老马识旧道,狐死必首丘,祭祀神仙先人,必令后人血脉贲张,勇武绝伦!于是天子敬天地、诸侯敬山川、草民敬鬼神。《礼记》曰:“礼从宜、事从俗”。《尔雅》曰:“太平之人仁,丹穴之人智,大蒙之人信,空桐之人武。”

庙会,源于淫祀巫觋之盛。几千年间,医药落后,便酬神赛会,杂投温补,病者呜呼,不咎于神,归之于命。驾鹤西去,辄云仙去,庙宇日增,斋匪日众。几千年间,人们把命运、富贵、发达归之于神灵保佑,于是大小神灵必统一参拜。太古时期,“其祭也至于迎猫虎”,春秋战国时“鬼神之说尤盛,以故淫祀渐兴,如钟巫、冈山、炀宫、实沈、台骀等。”秦汉之际,“方士说兴,淫祀千七百所”,于是有天雨粟、日再中、虎渡河、马生角等怪事出现。“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輧。

三、西府庙会上的秦腔文化元素——娱乐功能

西府庙会每逢临会都要邀请秦腔剧团唱“请神戏”、“平安戏”、“吉祥戏”。

从新年的正月我们县城各个镇上的庙会就陆续开始了,一直会延续到每年的秋天和冬季。

每逢庙会,各个寺庙的香火旺盛起来,前去祭祀的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他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希望神灵保佑家人身体健康、四季平安。

除了祭祀神灵,每个村子几乎都会请一台戏,有场地,比较阔绰的村子都会秦腔剧团唱大戏。所谓的大戏就是真人化妆演唱,伴奏的队伍一般比较庞大,灯光效果也比较好。一般演出为四天五晚,或者三天四晚。白天一般从11点钟开始唱到晌午2点,下午从4点开始唱到5点半,晚上从7点开始一直唱到11点。唱戏最精彩的是中午和晚上,中午和晚上唱的都是一本戏。(所谓一本戏就是一个完整的剧本。一本戏还会分几个折子,一般下午唱一本戏中的某个折子)中午大多都是去赶热闹的人,真正看戏的人不多。到了晚上,那些真正喜欢看戏而又不想耽误干活的庄稼人就可以腾出充足的时间去看戏。所以,晚上的戏曲最有看头。晚上一般会选择情节最为精彩,实力最为雄厚的演员唱戏,再配上较好的灯光效果,或一些吸引观众的小段子。比如说唱《摘星楼》的时候采用投影技术将一幅画投影到白色的纱幕上,亭台楼阁,假山回廊……用灯光一照,在影影绰绰的夜幕中眼前出现了一座优美的皇家园林。随着清丽的乐曲你仿佛看见代王和妲己在摘星楼上欢饮达旦。

正会这天在开戏之前,首场必演《大奠酒》,依序上三个天官、五个星、四龙套、四角子及八仙,谓之“安神戏”;次演《封王》或《封相》,谓之《敬老郎》,后出正戏。一般会戏开台演神戏,脚色以神面全出,举行打台、祭祀、还愿、庆(迎)神、驱邪、祝福、安祥等仪式。加演戏单以外之戏,曰捎戏子。

《大奠酒》之后是刘海洒金钱,洒向舞台下看戏的人们,给人间带来吉祥和财神。

正会这天唱的本戏有《下荆州》》《周仁回府》《斩颜良》《三滴血》《花亭相会》《辕门斩子》《五典坡》《苏武牧羊》《天波府》《出五关》《赵氏孤儿》《下河东》等具有正义感、民族大义、精忠报国的历史剧本。

与大戏相对的就是木偶戏和皮影戏。经济比较节约的地方有时候会请木偶戏团唱戏,视觉效果和气派上比起大戏来显然逊色得多,场面也不及大戏热闹。皮影戏一般都在夏忙(收割完麦子)之后唱,人们称之为平安戏。皮影戏一般不到10人,演员自己伴奏,只是下午和晚上唱。下午的戏又叫“知了班”,几个人坐在一个小棚子里唱,再配上大喇叭,远远的都能听到,也不用化妆,也不用穿戏装,一个人有时会唱几个角色,一边唱一边敲锣打鼓或者拉二胡等。

皮影戏一到晚上会支一个架子,上面蒙着白色的纱布,架子后面朝着演员的方向挂一个灯泡。然后把皮影挂到架子两旁拉好的绳子上,随手可取。这时候就得腾出一个人专门挑那些小皮人,小皮人的胳膊、腿、头上有个小竹棍扎着,挑皮人的活动这些小竹棍让他打躬他就打躬让他作揖他就作揖。

四、西府庙会经济功能——农村购物节(最古老的双十一活动)

庙会上土产市场十分活跃。各种农具,犁、木锨、扁担、锄头、镰刀、筛子、簸箕、扫帚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在户县的庙会上,人们喜欢购买西羊村的“端错错”(木锨把)、南羊村的“板板薄”(锨板子)、东羊村的“眼眼多”(竹筛子)。而庙会上锅碗瓢盆生活用品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另外,就是猪、羊、马、牛等家禽牲畜交易,故有的庙会又称骡马大会。

庙会以寺庙为依托,以宗教祭祀为由头发育了乡间的物资交流会。据考证,庙会与集市最大的区别在于:集市以旬月朔望等为单位计算,庙会则以年为周期举办。庙会的名目繁多,有社会、赛会、货会、香火会、城隍庙会、无量佛会、骡马会、灯山会等。交易于市者,南方谓之趁墟,北方谓之赶集,又谓之赶会,京师谓之赶庙,会无疑是集的一种,“集之大者为会”,以货多货寡来区分。“趁市曰集,又曰会。集者聚也,朝而聚集,曰昃而散也。会者就也,四方之商货所就会也。岁春秋一二大会,必张棚盖厂,迎神演剧,俗谓之香火会,则市会亦因扳赛而名也”。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夏收前西府有大大小小的“杈把会”,会上摆满了杈把扫帚、木锨簸箕、牛笼嘴羊铁绳、背篓升子……夏收时节要用的农具,应有尽有。

关中人把上庙会称作“跟会”、“逛会”,和外地的“赶集”、“赶圩”是一个性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市场经济一直不够发达,商业在整个社会中所占比例较低。乡间的物资交流,大都局限在人流汇聚的集镇或水陆码头。但其人流及人气远不及规模盛大的庙会。除去祭祀神灵之外,商品贸易在庙会上占据了重要份额。

农历三月二十五的凤翔城隍庙会,四月八的虢镇庙会,四月十五的横水麦王会,就是农人备战三夏的采购会,草帽仁丹也是紧俏品。秋收前,西府有大大小小的“山货会”,犹以农历七月十八宝鸡蟠龙的钟楼寺庙会为盛,会上摆满犁铧耱绳。青化镇,在每年的十月二十四都有四省骡马贩子云集的“西门庙会”。甘肃、宁夏、河南、山西等地的牲口贩子,会拉马拽牛牵骆驼,千里迢迢前来赶会。

青化古镇驴叫马嘶,称得上内地的“那达慕”草原盛会。古镇上撑满了布伞或张起席棚,大肉泡羊肉泡摊点香味扑鼻,炸油糕卖麻糖的摊点叫声不绝,卖胶鞋卖花布的摊点鳞次栉比。镇东南方位是一大片空地,有上万的驴、马、牛踢腾着,如庞大的鼓手队伍在敲鼓。马与马伸嘴嚼耳,牛与牛靠背厮磨,驴与驴瞪眼咬仗。主人与主人讨价,牲畜与牲畜耳语。一长者给后人讲授挑牛的诀窍:看齿看色看牛旋,看过蹄子再说钱。意思是说牛齿逢三破二齿、四岁四颗牙,八岁是满牙。买牛要买三岁牯牛,三岁牯牛十八汉么;毛色赤红的牛健壮最值钱,黄色的为老实牛,白色为孝帽头,买来会家破人亡;牛旋的谐音是“油旋”,表示着牛的顽强,也能给主人带来财运,望山旋、晒谷旋、丁字旋是好旋,没旋的牛疲疲沓沓;而牛蹄就像柱顶石,越大越稳健,蹄大如升要发家,一蹄有五趾为灵官牛,买来家运衰……原来,买牛的学问这么大、这么深。会上最忙的是经纪人,一头牲口卖了多少钱,外人是看不出来的,经纪人在袖筒中掐手指标明钱数,这叫“捏刍刍”。这么多的马,这么多的牛,几天就卖光了,交易额之大就可想而知。牛马驴骡是农民的帮手,是肥料加工厂,皮毛肉骨样样都是宝贝,且与之相关的兽医、皮匠、骟匠、绳匠、铁匠、屠夫,都依仗着它们过活。

这几年的青化骡马会已风光不再,牛马驴骡少得可怜,倒是粗狗细狗哈巴狗为患成灾,劣质食品、廉价衣物与即将淘汰的电器堆积如山。有聪明的农家,手握“庙会图”,天天去摆摊,也挣了个钵满盆溢,早早步入小康人家。

五、西府小吃——享受舌尖上的庙会

西府是关中西部的别称和古称,也就是现在的关中平原的西部——宝鸡市。这里文化沉积厚重,历史悠久,尤其小吃很有名,她以其花样奇特,味道鲜美,古朴悠长而著名。现代生活的快速发展,以及洋快餐的入侵,只有在西府一年一季的庙会上才能寻找、品尝到这些难得的小吃。

所谓“西府小吃”,多用于陕西饮食文化、烹调技艺、分割物产风情,民俗版块区隔的省内地域概念。一般指咸阳以西,北至彬县、中含武功、兴平、礼泉,西至宝鸡市三区九县,以凤翔为中心的小吃。。西府小吃,则指这一广垦地区内以历史为时间段形成的风格突出,烹法与技艺长期稳定,民俗基础牢固的饮食品种。

西府,自古这里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府小吃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博采各地之精华,兼收民族饮食之风味,挖掘、继承历代宫廷小吃之技艺,因而以其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而著称。是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庙会是庄稼汉的旅游节。庙会是吃食的展览会、唱戏耍把戏的老舞台。乡间人除过年吃几天好饭外,庙会是他们解馋的地方。几根麻糖让小孩齿颊留香,一碗羊肉泡会让老汉两眼放光。吃食摊旁叫花子排成了长队,希冀赐舍的眼神像婴儿张望母乳一样热烈。他们或瞎着眼,或没了下身爬在滑轮板上,善良的人或分给他们半根麻糖,或给他们递去一元钱。

西府小吃主要有西府扯面、宝鸡擀面皮、岐山臊子面(臊读sào,不读shào )、凤翔豆花泡馍、削筋、面皮夹馍、肉夹馍、饸饹(hé le)、宝鸡茶酥、凤翔腊驴肉、葱油烧饼、扶风鹿糕、蜂蜜粽子等。

庙会上,诱人发馋的各种关中吃食应有尽有。布棚、席棚下,是一家家的凉粉、面皮、饸饹、油茶、胡辣汤、鸡蛋醪糟、羊肉泡馍、粉汤羊血、蒸碗豆花等等。家家摊前人头攒动,满街香味扑鼻。这时,逛会中最重要的问候就是“吃了没有”无论男女老少,人人似乎一定要在会上吃点啥才算逛了会。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许多老汉步行几十里,就是为了能在会上吃一碗2毛5一份的大肉泡馍。饮食市场在庙会上人气最旺。

西府小吃顺口溜

西府美食第一碗,老少皆宜臊子面;

酸辣薄筋嚼口美,油光五彩都叫谄。

西府美食第二碗,岐山面皮理当先;

洗粉过罗出美味,酸醋油辣提味蒜。

西府美食第三碗,醒软拉细棒棒面;

巧手婆娘个个会,好吃全在啪啪拌。

西府美食第四碗,粗粮细作数搅团;

七十二搅黄金羹,热蘸凉鱼鳖叫唤。

西府美食第五碗,豆花泡馍最保健;

白汤雪花红油转,不觉吃了九十年。

西府美食第六碗,荞面凉粉吃兮谄;

切块掳条酸辣好,酷暑大夏降燥烦。

西府美食第七碗,羊肉泡馍味道典;

肉烂汤浓骨头酥,数九一碗脱毛衫。

西府美食第八碗,碓窝砸的洋芋粘;

酸醋辣子油泼蒜,吃的妹子乱跳团。

西府美食第九碗,文王锅盔一搂圆;

皮酥里筋香四舍,三天五昼味如先。

西府美食第十碗,油面茶酥黄金煎;

外脆里酥百叶层,油了辣婆寿老汉。

六、西府庙会的娱乐功能

娱乐大众成为庙会的重要功能。凡庙凡观,大都建筑独特,占据山水绝色。庄稼人上不了泰山,上不了华山,站在乡庙崖顶也足以举目四望,大饱眼福。这样的旅游省钱省时,若碰见“上马山”更是大开眼界:几十柄亮晃晃的大刀绑在两根木柱上,一人赤着脚踩在锋利的刃子上,一口气上到顶,又一口气下到底,再把肚皮紧贴在一片铡刃上,四肢凌空……围观的人赞声不绝,叫好声如雷贯耳。

长期以来,关中农村文化生活相对单调,公众娱乐活动更少。每年,除了春节有一些社火表演外,整年间缺少文化娱乐,而庙会正好满足了群众的需求。各种的杂耍、马戏、套圈、魔术、摇彩等,游人既可观赏,又可参与。娱乐中,劳作的苦累和心灵的枯燥得到了充分的缓解与润泽。而这中间,最重要的娱乐形式就是唱秦腔。常常是会期几天,大戏就连唱几天。白天折子戏,晚上是本戏。尘土飞扬中,锣鼓和板胡高亢激昂,戴着墨镜、咬着烟嘴的琴师忘情地陶醉着。

庙会高潮的时候,常常要唱“天明戏”,乐队管弦悠扬,观众掌声不断,如痴如醉的戏迷们彻夜不眠。唱戏一般请附近的剧团,好的请县剧团,要能请上省上的秦腔团或戏曲研究院的戏,那在方圆几十里就“摇了铃”。开戏那天,锣鼓一响,人们就沸腾了。远远只见通衢大路、乡间小道,老汉小伙、婆婆媳妇、红男绿女呈网状向庙会处奔涌。不管什么时候,戏台下总是人山人海,喧腾嘈杂。开戏以后,常常先要“打场子”。如林的竹棍儿密布在台口两边,一旦发生拥挤,竹棍儿齐打,一片喊“坐下!”人浪会在一片喊声中被压制平息。

孩子骑在大人的脖子上,婆婆们站在摞起的凳子上,年迈的老汉们站累了,远远地蹴在大树下,闭眼抽烟品着唱味。顽童们在人丛中穿进穿出,追逐打闹。姑娘小伙们假装看戏,眼睛寻找着眼睛说话。也有青年男女,直接借庙会见面定亲的。“会圆了”的那一天是庙会的高潮。忙碌抽不开身,或路远来回不便的人,都挑着会圆的这天跟会。这一天,人流、交易、娱乐以及参会群众的热情都会达到顶峰,各种民间艺术活动也纷纷上演:社火、高跷、龙灯、锣鼓、仪仗、民间舞蹈等。

一年一度的民间庙会,召唤着群众从四面八方云集一处,大有喜庆祥和、普天同庆的气氛,这真称得上是关中百姓自己的“狂欢节”,自己开的大型“PARTY”。庙会为城乡群众带来的精神愉悦,是无法用金钱物质来衡量的。

至于庙会上的大戏,更是名角云集,精彩引人。过去生产队时,我们村有个叫鳖旦的,干活怕吃苦,就天天逛庙会,村人见了直翻白眼,骂他是“游狗子”“二流子”。庙会上也常见戴着墨眼镜,坐在板凳上的算卦者测字者,他们插着“神算”的杏黄旗,貌似深沉,眼若锥子。金台观庙会卦摊最多。

七、西府庙会的感情交流和社交聚会功能

小农经济的封闭与隔绝,使关中人缺乏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各地的庙会却为其提供了机会与方便。常常某地举办庙会,某一家就成了众亲戚前来逛庙会的“办事处”。渴了进家喝水,饿了前去吃饭,路远的晚上干脆就住在亲戚家。有女子叫娘家妈逛会的,有亲家叫亲家看戏的,有外甥叫舅看热闹的,有女婿请老泰山游玩的。一场庙会下来,围绕着主人纵横交错的关系网,平时见不上的人见了,说不上的话说了,疏远的感情拉近了,矛盾的过节解开了,亲朋好友之间的和谐增加了。热衷庙会的,更有一些乡里贤达,他们手执烟杆、眼戴石头镜,各地的庙会场场不落。他们跟会,一为散心,二图看热闹。这些人一生躬耕田亩,方圆数里熟人遍布。

于是,庙会成了他们见面闲谝的最佳场所。经常可以在庙会上看见三五个老汉围蹲在地上,热情地推让着烟锅。有的老汉热衷于逛会,仅仅是为了让人知道他还活着。庙会上他们才打听出谁谁死了,是几月。大家就会感慨:某某在去年啥啥会上还看见了么,人精神得很!老太太们也有一些当年的闺中密友嫁于他乡,平日难得一见,庙会上意外相逢,都是惊喜地拉着双手,让道于路边,叙说着家长里短,埋怨着岁月无情。至于未过门的青年男女利用庙会私下见面,互叙衷肠,更是公开的秘密。孝顺的儿女,每到庙会时,都会给老人一些零花钱,让老人们开心地逛会。庙会为各阶层人们的情感交流提供了机会和场所。

八、西府庙会的教化功能

祭祀是激励后人的具体形式。激励是教化的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比一般说教更有效的方法。宗教活动形式是宗教思想的宣传手段。庙会的中心内容是祭祖、祭神、宗教活动,由此可见,教化历来是庙会活动的主要功能。在祭奉民族英雄的庙会活动中,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和弘扬民族精神。在夫子庙(孔庙)、武侯祠(诸葛亮庙)药王庙(孙思邈庙)等庙会活动中,人们通过礼奉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发明家、科学家,缅怀他们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做的伟大贡献和无私奉献精神,树立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祭奉司马迁、荆轲等先贤义士的庙会活动中许多传统美德得到褒扬,如孝悌、廉耻、谦逊、礼让、忠义、诚信等等,使人们受到良好的传统道德的教育。任何宗教活动都有劝善内容,佛家以善为本,道家也以善为本。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真、善、美将永远被提倡、被颂扬、被追求。庙会活动中的劝善内容,奉劝人们要与邻相睦、与人亲善、乐于助人、克己礼让等,对于净化社会风气和安定团结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九、西府庙会的文化底蕴与经济远景

庙会有着久远深厚的文化血统。针对庙会贸易中的民俗现象,清末蒲城文人吴克联撰有一联:“看光景即速到场,为买些东东西西,设立三天大会;这热闹不纯是戏,还借它吹吹打打,惊醒二月闲人。”几千年后的今天,庙会传统的精华遗留,具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资格。关中地面,周至终南豆村的四月八蜡塑艺术、长安引镇后官寨正月初十的牛老爷社火、正月十五韦曲何家营的古乐演奏、周至楼观镇马台乡的牛斗虎、正月十六武功镇西原的游百病、正月十七斗门镇石婆庙的织女庙会等等,都十分具有传承与光大价值。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古老的庙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庙会经济水涨船高。稍有影响的庙会,动辄人流成千上万。5到10天会期的庙会天天人山人海。在外来超市大量复制的浪潮下,其实,中国的庙会早就诠释与实践着超市的精神与本质。中国的真正市场隐藏在乡村,而乡村的庙会正是启动农村消费的引擎。庙会经济存活千年,如今,该是振兴它的时候了。

庙会文化实际上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大众的、通俗的文化层次,是某种共同的心理、感情、信念、价值标准、道德情操、风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礼仪、行为规范等等的综合文化,具有一定的塑造力、约束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庙会是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尤其是民间庙会作为较少变异的原生态文化事项,标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心意信仰上的追寻轨迹,承载了传统文化丰富的物质和心理的内容,成为当今社会拥有民众最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因此,我们应全面地、科学地、发展地理解庙会文化的基本功能和基本特征,把自然村落的庙会文化与政府主导的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形成合力,逐渐形成关中庙会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

十、凤翔庙会

凤翔川塬上许多大村过去都有寺庙,也各有会期。有的庙会为周围村庄联合举办,如长青镇的侯村庙会、罗钵寺庙会,陈村镇的财神庙会、紫荆山庙会和槐原女登庙会,柳林镇的玄武山庙会,彪角镇的“春分”庙会,凤翔城隍苏爷庙会等。

凤翔县境内庙会由来已久,名目繁多。春、秋两季尤盛,为民间农闲祈祷平安,庆贺岁丰的集体娱乐和物资交流形式。建国前,多以敬神、祈祷等迷信活动为主,兼有物资贸易。逢会期演戏、唱曲子、要社火,周围群众纷至沓来,走亲访友。小吃食市,农付产品,非常热闹。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及“文革”期间,好多寺庙被拆毁或改作他用,如今保存旧貌以供游览的庙宇景物已寥寥无几。大多村子虽然没有了神庙,但还保留着每年过会的习俗。究其因,一方面是祈求国泰民安、生活幸福,另一方面则是祖辈习俗的延续。于是到了过会那一天,不管有戏没戏,家家户户总要备办些肉菜,吃一顿臊子面庆贺一番。如果地里收成好,囤里有余粮,那么一定会请一台大戏唱几天。过这样的大会,往往是忙坏了本村的村民,热闹了邻近的群众。如某村某日要唱大戏过会,家家户户就要做好招待亲友的一切准备,磨面、割肉、买菜、整修房舍,村子里的小伙子们准备接戏箱、搭戏台,组织维持治安的队伍。当然,对周围村庄卖小吃食、做生意的人家来说,需要大办物料,充分准备,以便在会期能够多赚一把。

赶会唱大戏,以往都是一天“三开箱”,即中午、下午、晚上共演出三场,逢正会那天,开戏前还要大奠酒,图个全年吉利,唯有紫荆山庙会正会那天从早到晚要唱三本六折戏,十里八乡的人都会前来跟会看戏。过去,好多村庄都有戏楼,通常点着汽灯唱戏。上世纪50年代后,凤翔塬区通上了电,一些村子修起了舞台,用上了电灯,开大会、唱大戏、放映电影三者兼顾。台下是露天广场,好多人坐着砖头、石块观看,有些人则自带小凳,老人妇女就在离舞台较远处围成一圈。过去兴牛拉大车,台下三圈,木轮大车一辆挨着一辆扎成“围墙”,车主家的妇女老幼及亲朋好友便坐在车上看戏。后来,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甚至载货汽车也进入了会场,供人们站在上面看戏。

会场里卖吃喝的、卖小百货玩具的、卖瓜果的,也各自找好地方,围摆在人群最外一圈和大路两旁。前边是唱戏声,后边是叫卖声,热闹异常。午戏散后,在这个村有亲友的,便提上一捆麻花去串亲访友吃午饭。这阵子,即便是亲戚的亲戚,有点“挂搭”的也可以前去,主人家都会热烈欢迎,殷勤招待。

在会期,村里许多老户或交往甚广的人家,亲友众多,门庭若市,真像过喜事一样,从早到晚,应酬不迭,直到夜戏开演才可腾出几个人去会场瞅一眼演的啥戏。即便如此,他们心里也乐开了花,因为能唱大戏过会,哪怕贴赔工夫吃了粮,总显得自己村里兴旺多福,家事如意。尤其是凤翔三月二十五城隍庙会、四月十五横水“麦王会”,民间称之为“杈把会”,农人一般都要购买杈把、扫帚、镰刀、磨石、木锨、簸箕、扁筛、牛笼嘴等夏收农具,至今不衰。西府凤翔庙会民俗文化

2、凤翔各大庙会会期

1)凤翔县南指挥乡八旗屯、尹家务乡、县城西北乡村18社轮流办春坛祈年会。正月初九日。

2)凤翔县长青镇罗钵禅林寺古庙会。罗钵寺村一、二六组、孙家南头村和团庄村。正月初十日。

3)凤翔县彪角炮会和尹家务乡槐北村古会。正月十一日。

4)凤翔县长青镇侯村庙古会。罗钵寺村三、四、五组和石头坡村。正月十二日;十月十五日。

5)凤翔县陈村镇紫荆山庙会。紫荆村和李家堡村。正月十三日。

6)凤翔县董家河和汉封乡附近乡村轮办春坛祈年会。正月十六日。

7)凤翔县陈村古会。正月十七日。

8)凤翔县柳林镇附近乡村轮办春坛祈年会。正月二十日。

9)凤翔县尹家务乡槐原村炎帝生母女登圣母庙会。正月二十五夜挑牌灯到二十六日。

10)凤翔县和千阳县交界处乡村轮办春坛祈年会。二月初四日。

11)凤翔县横水镇洛水村古会。二月初六日。

12)凤翔县城东南肖李村古会。二月初九日。凤翔县董家河乡和范家寨村轮办春坛祈年会。二月十二日。

13)凤翔县彪角镇春分节会,春分日。

14)凤翔县灵山老母会。三月二十日;四月初一日。

15)凤翔县横水麦王会。四月十五日。

16)凤翔县纸坊乡六营村古会。六月二十九日。

17)凤翔县五曲湾宝玉山古会。七月初一日。

18)凤翔县南寨镇朝阳村三官庙会。四月初二~三。

19)凤翔县城内灶爷巷灶爷庙会。八月初二日。

3、凤翔主要庙会

上九会

在农历正月初九,柳林镇一带规模较大。相传始于明朝末年,为祭祀镇守该地抵御外侮的军官“大刀刘爷”与瓦庙岭山神而立会。会期,与会村社群众大集会,气氛热烈,旌旗蔽日,锣鼓喧天,职事捧香,仪仗排列。迎神活动开始后,前边有唐朝咸通十四年迎佛骨所赐之“茶会”的“全朝銮驾”(仪仗)开道,后边会众抬轿,走村串社,围观群众,人山人海。从刘家河、瓦庙岭迎“刘爷”、山神画像于会场,搭礼棚奉祀。其后,演戏三天,社火助兴。每年依村、社序次,从农历正月初九、十五、二十日轮流数十村,直到二月初四送神轿于原处为止。建国后,1952年小唐村会后停止。

罗钵禅林寺庙会

唐初,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沿长安——雍城——陇州道,行至凤翔县城后,却折向西南沿汧渭谷道继续前行。今长青镇罗钵寺村的罗钵寺是佛教高僧摄摩腾达从西域取经归来歇脚弘扬佛法的地方,唐代时名“法云寺”,与《西游记》中唐僧西行出长安后经过的第一座寺院是同一个名字。后改名为“罗钵禅林寺”。现位于罗钵寺一组(长青中学隔壁),每年正月初十日为庙会期,范围为罗钵寺一、二、六组、团庄村、晁家沟。

炮会

正月十一,为彪角镇一带较大的赛会。原以农家新春祝福祈子,商贾祷告,市货聚财为内容。赶会时,赛放鞭炮。镇内商民,户户门前竖杆挂炮,连结成串,炮声齐鸣,鼓乐喧天。晚上放焰火,喷射数丈,五光十色,硝烟满街,并演戏助兴。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凤翔知府尹昌龄曾有抒发感慨的《彪角炮会》诗:“两部梨园咫尺街,喧天车马混尘霾。儿童欢喜游民欣,多少人家典金钗。爆竹千杆四行排,纷传迎到火神来。可怜有用钱无数,博得虚声快尔侪”。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其会更盛,以后渐衰。到建国后,每年只演戏,不放鞭炮。近年以物资交流会代替,又恢复了“炮会”景况。

侯村庙会

侯村庙始创于唐朝中叶。原庙址靠北面南,占地数十亩,庙门两侧除雕塑石猴外,各植数人合抱古槐一株;庙门之上套建魁星楼,高接云汉;大门内建有戏楼一座,飞檐斗拱;戏楼前钟楼鼓楼两相对峙。庙院内奇花放香,古柏参天。大佛殿、菩萨殿伫立中院。明嘉靖年间又在侧院建造了关帝殿,其势磅礴,炳若日星;亭台楼阁、僧房禅舍古风古韵,金光四射;诸位尊神,银装素裹,丹青彩绘,神态栩栩如生。

每年古历正月十二为庙会期,由两大社(薛家湾、潘家湾、文家湾、石头坡、赵家前头、山头沟、薛家山、文家山为一社;李家沟、蒲家底下、吕家底下为一社)组成理事会,具体负责庙会事宜。每遇会期,献戏一台,各村锣鼓助兴。如遇接送“茶会”,更是热闹非凡,献戏两台,延续至今。

紫荆山庙会

位于凤翔城西20华里的紫荆山,相传古时山上因多长紫荆树而得名。紫荆山的高坡上,有相当规模的庙宇建筑群。庙宇坐西向东分为两院。拾级而上,是正山门,门两侧有铁铸雄狮及高高的“旗斗”,门前有座石雕大牌坊,还有几座鼎形和塔形的铁铸焚香炉。两廊为几排高大的、记载历次修葺庙宇情况的石碑,中院有鼓楼、钟楼各一座,南北厢房是住庙道士的居室及会首议事用房,院内有几棵古柏国槐,后殿墙侧有一株名贵的紫荆花树。

与庙门对峙的是高大的戏楼,戏楼后是一个大涝池。庙院四周场地错落宽敞,古柏大槐濃隂蔽日,不愧为一处游乐、休憩的旅游胜地。

庙宇建筑古朴典雅,风格各异,雕梁画栋,檐牙彩绘,堂壁绘画气势恢宏,远眺耀目红柱悬龙欲飞。圣母楼、三霄殿、祈子宫、太白庙、关公庙塑像栩栩如生。每逢正月十三、三月二十、七月十二和十月初一为紫荆山庙会期。尤以三月二十和七月十二会最为隆重。每逢会期,必唱大戏。赶会朝山者,扶老携幼,摩肩接踵,会场人头攒动,声浪鼎沸,饮食摊点、瓜果蔬菜、日杂百货、农用器具,交相杂陈。马戏娱乐、说书布道、算命占卜、博戏耍玩,兴会无前。

每逢会期的正会这一天,更是热闹非凡。这里有个约定成俗的惯例,即正会这一天,从清早开戏到夜幕降临,连演三本六折,人们谓之“不倒台”。这一惯例,遂使阵容不够强大的剧团不敢承揽这个“瓷器活”。这一天,还有十大村社的“茶会”巡视,“茶会”阵容庞大,仪仗威严,鼓乐喧天,旌旗蔽日,甚为壮观。晚间,又有多个“江湖”、小曲班子彻夜竞唱,吸引着众多戏迷游客。

紫荆山庙会由周围五社会首执理其事。游人、戏迷,近悦远来,规模之大,为凤翔西乡庙会之少有。


凤翔槐原九天圣母庙会

炎帝的母亲女登(又名安登,亦称妊姒)诞生于陕西凤翔槐原。凤翔槐原现存有九天圣母庙和石碑,每年正月26日举办女登节和九天圣母庙会。传说中,炎帝和黄帝为同父异母的一对兄弟,他们的父亲是女娲和伏曦的直属后...

炎帝的母亲女登(又名安登,亦称妊姒)诞生于陕西凤翔槐原。凤翔槐原现存有九天圣母庙和石碑,每年正月26日举办女登节和九天圣母庙会。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为同父异母的一对兄弟,他们的父亲是女娲和伏曦的直属后裔,为世代以“龙”为图腾的有熊国的首领,他同时娶有蛟氏部族的两名女子,长名叫任姒、次女叫附宝,任姒所生之子为炎帝,附宝所生之子为黄帝。炎帝的母亲有一次出去去玩,看到天上飞过一条龙,觉得体内有感,回来便生下了炎帝。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有记载。

传说炎帝生了第三天就会说话,第五天就可以下地走路了,任姒经常在九龙泉(今宝鸡一带)为炎帝洗澡,洗完澡后便骑一青龙而去。后来炎帝和黄帝长大后,少典便让他们各带一批族人,去开辟自己的领地,炎帝来到了宝鸡姜水附近,时间长了,炎帝部落就改姓为姜。黄帝居住在姬水一带,后来黄帝部落就为姬姓。传说炎帝为寻找母亲,曾打着灯笼在正月里找寻来到凤翔塬村,在此留下了一段美丽动人的孝心传说。后人为了纪念,每年的正月二十六,都要举办从古到今不变的纪念仪式。家家户户做排灯,然后聚会在圣母庙前,敲鼓打锣,鸣放鞭炮,展示各家巧手自制的灯笼,以表示对华夏先祖的敬仰之意。

凤翔城隍庙会

农历三月二十五日,为县城关镇最大庙会。届时有大戏、灯影、江湖、西府小曲等文艺节目演出。周围各县商民输送商品物资、牲畜参与集市交流者甚多,此会经久未衰。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之发展,市场之繁荣,物资交流规模越来越大。

灵山净慧寺庙会

始于唐代。农历四月初一,为作佛事的盛会。邻近数县善男信女赴灵山净慧寺拜佛,吃斋诵经,数日不散。群众游历观景,登高远眺。届时,千、陇、兴、武与本县商贩输送山贷、土产、民间工艺品及农具、日用百货等参与交易。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诗人王士祯(渔洋)祭西岳吴山过灵山净慧寺,见如来涅槃像,还有弟子望而泣者,以“当由忘情故不泣,未能忘情故泣”而释疑。此会之盛为凤翔境内各名寺古刹之最。建国后,时停时盛,“文化大革命”中,寺院尽毁。近年,凤翔及千、陇等地乡民又募捐修庙数座,其会又盛,日聚数万人,交流之土特山货、物资更多。

麦王会

农历四月十五。为横水一带在夏粮收获前借庙会进行的物资交流活动,自古及今,常盛不衰。1976年学习辽宁哈尔套所谓“社会主义大集”经验时,集市规模之大,山货物资之多,文艺演出之盛,为全县之冠。现每年有物资交流会,以戏剧、电影助兴。

县境内各村,历史上还有庵、观、寺、院的斋事、道场会,以及龙王、虫王、马王、风伯、雨师、药王等庙会。善男信女于会期祈祷祭祀,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主持者安排戏曲助兴。建国后,迷信活动逐渐减少,届时唱“平安戏”庆祝岁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