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大桥位于龙门山口,始建于196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亲题“龙门”二字。这座大桥是连接龙门东西两山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洛阳至豫西南各地交通的一座大型桥梁,如今成为洛阳龙门石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龙门大桥横跨伊河,处于龙门石窟游览点入口位置上,东西两端分别是白园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大桥全长303.8米,两端各有6米石拱作为桥下立交通道。去往龙门石窟的路上便能见到大桥,配上陈毅元帅的题字更是气势非凡。傍晚时分,落日余晖下的大桥也别有一番风味。
“龙门”二字是怎么来的呢? 在一九六一年十月八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陪同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来到洛阳。他们参观完龙门石窟后,周恩来因有事回京,他利用开车前的一点时间接见洛阳市的负责同志。在谈话结束时,人们请周恩来为正在兴建中的龙门伊河石拱大桥命名题字。周恩来微笑着说:还是请陈老总写吧,他比我写得好。陈毅听罢,连忙摘下墨镜,与周总理相互谦让起来。这时,专列的开车时间快到了,周恩来看没有时间题字了,就与洛阳领导协商,在他们回京后,写好寄来。
然而,周恩来始终没有忘记洛阳人民的嘱托。到一九六二年春天,题字寄来了,是陈毅的手迹,宣纸上写着斗大的"龙门"二字和"陈毅题"三个较小的字。这一题字既为伊河桥命名,也有地方特色。题字被镌石四方,分别镶嵌在石拱桥东西两端和两侧。
龙门大桥位于龙门山口处,是连接龙门区域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是当时世界上拱圈最薄的大跨径石拱桥和省内单跨最大的石拱桥。龙门大桥于1960年3月25日开工,1962年11月20日竣工。桥身全长303.8米,造型是仿照河北赵州桥修建的三孔空腹式石拱桥。
龙门大桥于2011年入选洛阳市首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成为洛阳人心中最能代表家乡形象的城市地标之一。
时光荏苒,历经55载的风雨历程,龙门大桥横跨两山,卧波伊阙,与恢弘的石窟、禅意的寺庙、静谧的白园融为一体,成为龙门石窟一道靓丽的风景。
龙门大桥是优秀的近现代历史建筑,不仅是洛阳城市特色的具体体现,也是洛阳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载体,更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让我们共同守护这座承载历史与文化的城市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