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十四娘娘信俗


在浙江、福建、台湾,陈十四信俗是流传久远、区域广泛的民间信俗。2009年,温州市的陈十四信俗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遗。

“妇婴保护神”陈十四

陈十四,原名陈靖姑,唐时福建古田人。因她生于正月十四静夜时,故小名为十四。有传说她是其母梦吞红云怀孕而产,也有传说她原是观音手指上的三滴血,后化为红雨降世为民女。

相传她生长在捉妖世家,父亲和两位哥哥都是捉妖能手。陈十四从小离别家乡,直上庐山学法,三年完满后,下山返回原籍。经过道府州县收妖灭怪,一路为民除害。涉及温州地方的,就有白鹿城猫狸精毙命、平阳城怒迁玄坛庙等故事。唐时敕封为“护国夫人”,宋加封为“平天圣母娘娘”,后世称之为“三封九敕护国佑民顺天圣母”。

温州的陈十四信俗普遍、强盛,本身是功利性目的支持的结果。陈十四最原初的神职是“保胎助产”,百姓因此把她视为妇婴保护神,凡是有关妇女和儿童的都有求于她。未孕女子求子,已孕妇女求顺产。孩子降生后求健康,孩子生病求康复。总之,有关妇婴的,无事不求于陈十四。

福建传入,从南宋信仰至今

历史上,温州与福建早有海运沟通,往来频繁,两地毗连,历代闽民徙温络绎不绝。闽人迁徙温州始于唐代,以宋代为最多。随着唐宋时闽人的迁徙,把陈十四信俗传入温州。陈十四信俗产生于福建古田县一带,随着人口的迁移,文化的交流,对于她的信仰波及福建省、温州、江西、台湾、东南亚等地。这些地方广建娘娘宫、太阴宫、临水宫等。

南宋时,温州已有陈十四信俗,明清陈十四信俗趋兴盛。据《温州道教通览》载,鹿城、瓯海、龙湾、瑞安、平阳五地记载在册的太阴宫或娘娘宫有73座,供奉的主神是陈十四。这73座中,始建于明朝的有23座,清朝的有33座,其他的为民国和近代修建。可见,明清是陈十四信俗的繁盛时期。

明代陈十四信俗的文字记录甚少。清中后期,对陈十四信俗达到鼎盛时期。乾隆年间,温州祭祀陈十四的庙宇已具相当规模,达到了“各乡村俱建成立,祀曰圣母娘娘”的程度。清同治年间来温任司马的郭钟岳《瓯江竹枝词》载有:“山下都营花粉宫,香闺祈祷意懵懵。不知谁定神仙传,十四娘娘三令公。”清孙衣言《瓯海轶闻》也有:“栖霞宫祀陈夫人,盖闽夫人也,谓之临水夫人。”如实写出了当时社会和百姓对于陈十四的虔诚信仰和顶礼膜拜。

民国时期,陈十四的信仰程度并未衰减,继续增建太阴宫,还进行各种信俗活动。如“社庙或立太阴宫,神称圣母,妇女示未有子者祈嗣于神,有脱神鞋而去者。得子则制鞋为酬。或生子后祈神佑护,名长生愿”。百姓赴太阴宫不仅求子、还愿、祈佑,甚至于摆宴庆寿。《张棡日记》记载“民国十三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十五),内子六十寿在太阴宫做寿供:是日为内子周甲诞辰,就本地庙宇中设‘天地供’作伊蒲馔,为各处善女士来拜经者结延生之福。闻本日男女到会拜供诵佛者不下千余人。午刻设席吃斋计有七八十席。”可见当时太阴宫盛况。

位居民间道教神灵之首

温州民间神庙众多,民间神灵信俗广泛。其中,太阴宫供奉陈十四,数量众多。据统计,温州市道教协会道观宫观1600多座,太阴宫有300多座,约占道教宫观的1/5。另据统计,陈十四娘娘香火遍布龙湾全境,全区有太阴宫30座,占神庙总数212所的15%。可见,温州陈十四信俗居于所有民间道教神灵之首。

在大罗山及周边供奉陈十四的庙宇,以太阴宫最为典型。温州市道教协会成立后,大部分供奉陈十四的庙宇改造为太阴宫。为什么供奉陈十四的宫观称为太阴宫?传说陈十四娘娘因救民护国有功,被皇帝封为“太阴圣母娘娘”。又说中国传统文化男阳女阴,陈十四是女神,又极具母亲的情怀,因此称为太阴圣母娘娘。太阴宫和太阴圣母娘娘已经成为温州区别于其他地方陈十四信俗的重要标志。如龙湾区罗山道观,原名茅竹桥太阴宫,始建于明朝,原址位于今茅竹岭江边,民国十八年(1929)被毁,后重建,又于三十一年(1942)被日军烧毁,再重建,才移建于今址。1992年开始扩建,占地面积5900余平方米。

娘娘词、唱龙船儿、正月出巡

陈十四信俗之所以能在温州民间如此兴盛,与它的多种传布手段有关。在民间,对于陈十四的传布手段主要有曲艺、故事、戏曲等。其中娘娘词的传布最为重要,晚清时极具规模,至今活跃于温州乡间宫观中。时间往往是选在农历初一、十五或陈十四诞辰、庙宇做法事期间。

鼓词艺人为了迎合当地百姓的乡土情感,掺入温州风土人情,创造了陈十四在温州各地斩妖的故事,以延揽信众,强化信俗。正是这些生动丰富的内容和鼓词艺人绘声绘色的演唱,赢得了百姓。可以说,陈十四信俗刺激了娘娘词的繁荣,而娘娘词的繁荣强化了陈十四信俗。此外,木偶戏、道情、唱龙船儿等对陈十四的宣传也起着重要作用。

唱龙船儿是温州民间的一种地方曲艺,一般是两人,一人背龙船儿并演唱,另一人挑担收纳香金。“龙船儿”长约米余,头尾仿龙船,木板制,中间为宫殿状,内设陈十四神座香炉,船下设4只脚,似凳,下挂单皮鼓板、铜锣,可背着走,是一座小型的移动太阴宫。艺人在常唱的祝福词外,有时加唱陈十四的词文。

每年正月初五、初六,是龙湾罗山道观陈十四出巡的日子。当天,由人打扮成陈十四娘娘,祈保地方平安、人口太平。活动声势浩大,既有传统的舞龙、狮子舞、踩高跷等,又有现代风格的印度舞、健美舞、采茶舞等表演。这些文艺活动使传统文化与时代风貌有机地融为一体,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和好评。

洞头全区有12座陈十四庙宇,霓屿太阴宫是洞头区历史最悠久的陈十四庙宇。数百年来,洞头海岛祭祀陈十四娘娘已经形成当地人们的信仰习俗。每年正月十四日陈十四娘娘诞辰之日均有信男信女成群结队前往宫庙祭祀。而霓屿逢60年一届的“太阴圣母陈十四娘娘平安出巡”活动,盛况更是空前。出巡一般定在正月十五左右。先要在太阴宫内演七天七夜的《南游》大戏,内容即“陈十四收妖”,大门、三盘等乡镇称“唱灵经”。期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坐金旦(坛)”,先将陈十四娘娘金身请出神龛,安置在大殿中央的圣位,再挑选一位本地最有福气的最年长者坐“金旦”。出巡队伍约300多人,出发时吹起号角,大锣开道,礼炮齐鸣,整个出巡队伍浩浩荡荡,场面十分壮观,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像过年过节一般,张灯挂红,燃地火相迎,并选一广场,集中接受缘金,祈求神灵保佑。

据老人讲:过去出巡人员就二三十人,但路线遍及浙南地区,先经鹿城区,再沿龙湾、瓯海、平阳、苍南、文成、泰顺、青田、丽水等县(市、区)的农村乡镇前行。一届的出巡祭祀活动持续三年,方宣告结束。其出巡路线和持续时间之长,在国内甚为罕见。

陈十四的传说有多种版本:

一说:王母娘娘蟠桃会上,观音菩萨和众仙人比试弹天柱,指破血滴井中,被福建古田县临水中村陈昌之妻葛氏所食而怀孕,临盆时异香盈室,取名靖姑,也叫进姑。又因是十四日夜出生,故俗名十四。观音菩萨有两根白发误失,落入凡间化为白蛇精残害生灵。陈昌家传茅山法,乡人央陈出来为民除害,陈因身患背疽难以成行,遣二子法通、三子法清去降蛇妖,不料法通不慎被蛇精吞食,法清幸免于难而逃回。当时靖姑才十七岁,为了报兄仇,立誓上庐山学法。功成归来时,途径温州、瑞安、平阳等地,沿途收妖捉怪,为民除害。后闻白蛇精在福建危害良民百姓。靖姑在白蛇洞前建法堂,布庐山正法,斩白蛇为三段,蛇精化作女子逃遁。某年大旱,禾苗枯萎,陈靖姑此时已怀孕三个月,便脱胎陈府,前往祈雨。结果天降甘霖,施泽万民。此时,白蛇乔装靖姑回府,盗胎食之。靖姑驾云而归,怒追蛇精,白蛇逃入临水洞中,靖姑坐压蛇头,令其永不能出洞。最终靖姑因患疾,坐蛇头而死,年仅廿四岁。

二说:相传唐代中叶,有白蛇修炼成精,颇有道行,占据古田县临水村的灵气洞穴,伤害黎民百姓,威逼乡民为它立庙,更要乡民每年重阳节送童男童女二人作祭礼,百姓苦不堪言。适逢观音大士到南海赴会,经过福建,观人间妖气冲天,掐指一算得知白蛇作孽,便剪一段指甲化作一道豪光,冲入临水村陈昌家向葛氏夫人投胎。唐大历元年正月十四,葛氏生下一女,取名陈十四。其兄法通曾得异人传授瑜迦大法,颇有法力,神通三界。当地百姓恳请法通铲除蛇妖,因其弟法清酒醉写错文,以致法通作法时,没有神兵神将接应,而被妖蛇毒气所伤,幸有瑜仙显灵,施法相救。

陈十四时年十七岁,痛恨妖蛇为害,涂炭生灵,遂下决心,前往庐山学法。功成,以法术打破蛇洞,救出兄长法通,把白蛇精斩为三段,为民除了大害,不料斩断的妖蛇仍飞往他地继续作恶害人,靖姑发誓:“汝能布恶,吾能行香普救”,可见陈靖姑立志诛蛇除妖的决心之大之坚。

关于陈靖姑助产的传说,主要也有二种:其一为徐翁之媳助道。建宁有一个叫徐清叟的老人,他儿媳难产,怀孕十七个月仍然未分娩,急坏了一家人。陈靖姑去看望产妇,神眼一看,便知产妇受妖蛇的蛊害。她当即作法,消除蛊害,使产妇转危为安,徐翁大喜。徐清叟实有其人,系南宋宁宗嘉定进士,官至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

其二为唐朝皇后助产。唐皇后分娩艰难,百法莫解,危在旦夕,皇帝十分着急。陈靖姑得知后,化身变成一个助产婆,来到皇宫,施法力帮助皇后顺利安然地产下皇子,母子得以平安。皇帝龙心大喜,当即下谕旨,敕封陈靖姑为“都天镇国显应崇福顺懿大奶夫人”,建庙于古田县,定时祭祀。由此,陈靖姑名声大扬。她“关爱童男童女,助生护幼”,受到人们的爱戴。

助产神陈靖姑的主庙是福建古田县东大桥镇中村的临水宫,是全国最大的顺懿夫人庙。

传说唐德宗时期,闽北浙南诸县时有旱灾,陈靖姑为民奋然向天祈雨,果得甘霖,造福于民。宋代蜀地瘟疫流行,靖姑降玉布施药饵与民治病,解民危难,被救者众多。

因陈靖姑有功于社稷和黎民,自宋代起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宋代封之“陈十四娘娘”、“临水夫人”、“顺懿夫人”。南宋理宗敕封她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赐额“顺懿”。元、明、清诸朝帝王也均有封赠:“顺懿元君”、“齐天圣母”、“太阴圣母”等,以致陈靖姑“头衔”甚多。因有只有陈十四娘娘既通俗又好叫,所以老百姓还是称她“陈十四娘娘”。

陈十四娘娘的信俗,始自唐朝,到明代得到进一步发展,有了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从上述传说中表明陈十四在神格上,既是一个保护孩童妇女的助产神,又是一个为民救苦救难降妖灭怪的驱邪消灾之神。

到清代,陈靖姑传说最终完整化。这一时期,陈靖姑的传说情节逐渐丰富,也更加曲折,内容更加细腻生动,她的驱邪,除妖形象更加突出。民间有“妈祖是文的,靖姑是武的”女神的说法。在《夫人咒》中描述的陈十四形象,也是“脱了罗裙穿神裙,头戴铁盔身穿甲,手执神刀与神铃,身骑铁马救良民”。通过民间口头传承,使陈靖姑的出世、学法、斗蛇、斩妖等情节更加丰富,同时又增加了陈靖姑在各地诛灭其他妖怪的故事,强化了她的驱邪功能。其中清人何求的《闽都别记》可说是集陈靖姑传说的大成。何将民间的传说加以综合、渲染、丰富,成为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陈靖姑事迹的长篇章回传奇小说。此时各地建的夫人庙甚多,并有各种赛会活动,到道光年间,各地夫人庙香火甚旺。民间凡求子、祈雨、驱疫等,均往求拜,“其应如响”。可见当时陈靖姑的职能与神格,都比之前更广泛,已演变为多功能的女神。

据历史记载,在宋、元、明时期,浙南沿海一带曾遭受多次大海溢与倭寇侵害,沿海居民死亡甚多。

据民国《瑞安县志稿》及瑞安许多姓氏族谱记载:历代瑞安从福建迁入的人口众多(有关资料载:自唐宋到明代,从福建赤岸一地,迁入瑞安的薛、张、郑、王等十九个姓氏中,就有2506户)。瑞安与福建系“远亲近邻”,往来关系密切。浙南不少地方至今仍在讲闽南话。故陈十四信仰得以逐步南移,在浙南蔓延、流传、发展,覆盖面达十多个县。在清代,飞云江、瓯江流域大大小小的神庙中,也以陈十四娘娘庙为最多,其名称不一,如太阴宫、娘娘宫、广应宫、永瑞宫、坤元宫、凤南宫等。根据民国《瑞安县志稿》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瑞安县有215座太阴宫,专为奉祀陈十四娘娘的宫殿,香火很盛。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或十月初十,各地信仰的民众多有进行祭祀活动。早年,飞云江南岸的仙降一带,有十月初十“望(祭)寿桃”(一种米制食品)的习俗。有的地方,婚后久未生育妇女往往结伴到宫中,向陈十四娘娘求赐子息。

清代中叶后,由于“温州鼓词”艺人将陈十四娘娘传说编成鼓词《南游传》(又名《灵经》、《娘娘》,俗称“大词”)来演唱,更扩大了陈十四娘娘的信仰与祭祀活动在民间的影响。

清人赵昀的《过来语》中说:“嘉庆道光年间,有白门松最善唱词………一年四季唱大词……终年不绝。”何为《大词》?即《南游传》是叙述陈十四娘娘出身、学法、收妖灭怪、为民除害、最终斩蛇救兄得道的传奇性人生的一部鼓词。

“娘娘词”在农村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百姓对“太阴圣母”顶礼膜拜,祈求保佑国泰民安。信奉陈十四娘娘和唱“娘娘词”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信俗本身共生共荣,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娘娘词”因为普及与宣扬陈十四娘娘故事,而受到民间欢迎,陈十四娘娘信俗也借助“娘娘词”深入人心。

信仰神祗是百姓求得心灵慰藉、精神的寄托和美好的向往的一种久远习俗,我国的神与仙早已经人性化了。它是超自然的,是人们观念的产物。神仙已成为我国信俗文化的一部分。了解、研究神仙传说中的合理因素,对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也是有益的。

该项目已于2009年7月被列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