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头,一个很有底气的名字。据说镇北有三条溪水汇集,天长日久积沙成滩,而这似乎不仅仅只是大自然的沉淀,流沙冲击形成的沙滩,仿佛都成了过滤了的文化积累。
滩头年画属传统木版于工水印年画,始于明末清初,有300多年历史。300年来,“滩头”一直摆放在“年画”前面,这标志着一种独特文化、一种独特色彩。望着光溜溜的古驿道,人们完全可以想象当年的人们大箩小筐的年画从这里走向全国。而今,水泥瓷砖砌成的新街,门扉几乎不贴年画;而老街门页上残破的年画所寄托着的,或许还是去年的祝福……
在滩头这样一个既非通衢要道又非文化重镇的地方,年画为什么会在此扎根呢?它有着哪些文化价值?
传说明末有一长沙秀才王东元(外号:王猴子)夫妇为逃战乱来到滩头镇,利用这里纸品和印刷技术开办了年画作坊。生产出《秦叔宝.尉迟恭》《和气致祥》《老鼠娶亲》(俗称:老鼠嫁女)《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等10种年画,由贩纸商销往全国各地。清朝乾隆年间达到兴旺时期,滩头和顺昌(年画作坊)老板胡奇甫又绘制《桃园三结义》《白蛇传》《西湖借伞》《花园增珠》《西厢记》等十几种戏文故事类新品年画。民国初期,滩头年画达到全盛时期。
滩头年画以其火红、鲜艳的色彩,粗犷、夸张的造型,反映着农民的单纯、朴实、健康与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现象,对我国美术创作与民间美术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价值和理论价值。 造型立意上,滩头年画夸张,粗犷,似与不似之间,求神而不求“形”(不追求现实中的形体比例),给人有全方位的自然感觉。
滩头年画分为神像、寓意吉祥、戏文故事三大类,无论是门神、故事或祝福吉祥等内容,都在小小的年画上演绎得淋漓尽致。《老鼠娶亲》、《秦叔宝.尉迟恭》、《和气致祥》,几乎每幅年画都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现存的四十多个品种成为见证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滩头年画特有的创作规律和艺术风貌,至今仍闪烁着迷人的魅力和光彩,显示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那情感对像,情感内容以及情感形式体现的传统“基础本体”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有着巨大的潜在性和可能性,那些出自劳动者之手的艺术品历经千百年竟生生不息,其中的力量和奥妙不正是那种如黄土般朴厚,如蓝天般清澈;那种平易而壑智,出自民间,却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最深刻的文化内涵的原因所在吧!
隆回滩头镇。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滩头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鲜见。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画视为珍品收藏,此画大英博物馆亦有收藏。2003年,滩头年画在北京获得中国传统工艺品金奖,2006年6月,滩头年画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滩头年画是湖南唯一的传统木板手工水印年画、中国“四大年画”之一。2006年6月,滩头年画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钟海仙、高腊梅夫妇和李咸陆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滩头年画是艺术和精神的统一,年画除了避邪,可以增加节日的喜气,表达了广大人们希冀幸福、富足、多子、长寿的美好愿望。更重要的是每一幅年画它都反映了一种事物,对人予以启迪,令人思索。如《桃园结义》、《珍珠塔》、《媳妇借伞》、《老鼠娶亲》等。这些故事历来为我国人民所喜爱,它往往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和神话色彩表现英雄传奇、除暴安良或有情人终成眷属等主题,并常与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相联系,都有利于教人育人,我认为,这比年画的其他价值大。
滩头年画的种类在最盛期达六十多种。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存二十余种。滩头年画多以祝福新年的喜庆丰登,免除灾祸的古老民间习俗为题材,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从题材内容和品种来看,可分为神像(门神、财神和灶神)、吉祥如意、故事(戏文、仕女娃娃)三大类。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产地在湖南省宝庆 现在为邵阳)隆回滩头镇。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滩头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鲜见。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画视为珍品收藏,此画大英博物馆亦有收藏。2003年,滩头年画在北京获得中国传统工艺品金奖,2006年6月,滩头年画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唐末发明木版印刷以后,民间年画运应而生,经宋、元两代的发展,至明代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明末出现套印彩色年画,至清雍正、乾隆年间,以其不同的地方特色和风格,形成以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为中心的两大流派,并逐步发展繁盛起来,达到极盛时期。据《邵阳地方志》记载:“元初大德年间(公元1297年—公元1307年)流行在江南一带的赵元帅像,就是邵阳滩头印的。”
从滩头年画的《老鼠娶亲》画上刻有“楚南滩镇新刻老鼠娶亲全本”字样,称楚南不称湖南,为明代所产无疑。清嘉庆年间,滩头一带盛产五色纸,滩头纸被列为贡品,同时行销省内外,滩头木版年画由此遐迩驰名。同治年间举行国丧,曾明文禁令滩头印发“欢乐”题材的年画,可见最迟在同治年间滩头年画已相当发达。滩头年画在构图上饱满简洁,大多对称呼应,大与小,疏与密,虚与实,动与静的处理十分得体,画面统一而不零乱,集中而不堆砌,使人感觉十分舒适。其造型古拙、幽默、变形大胆洗炼,神态优美生动。与表现内容谐调相应。
如《老鼠嫁女》画面右角上蹲着一只猫,这只猫接受老鼠送鸡送鱼的贿赂,眯缝着眼,任老鼠吹吹打打招摇而过。运用拟人手法,加以夸大变形,显得栩栩如生,拙中显精,雅俗共赏。同时也抨击了社会的官场弊端,使之赋予深刻的社会意义,更显得格外幽默有趣,耐人寻味。《门神》则刻意夸张人物扬起的剑眉,那黑白分明又大又圆的不合比例的身材,都是为强调有“神”,突出其“意”,可谓“得意而忘形”。以单刀直入雕刻的线条方圆结合,稚拙刚健强烈的力度和节律感。它的色彩风格表现更为独特,毫无拘束地大胆使用高纯度原色,形成补色对比,以自制槐黄、藤黄、靛青、叶绿、黄丹等为主,色彩配置不受真实对像的限制,用大小冷暖不同的的色块,巧妙相间,最后压上墨线,有的还洒上鑫片,并用笔描绘出美须、嘴唇、面脸等处,称之为“开脸”,整个画面在变化中求统一,形成鲜明、强烈、热辣的基调,使人联想到湖南的辣椒味。用岩浆泥水制成的粉白纸渗而不滞,透而不糊,渗迹圆润,是我国印刷年画中独一无二的纸张。当地的泉水又特别起色,使用这种纸和水来印刷年画,颜料印上去更显得艳丽夺目,厚重明快,还有浮雕感,充分体现了年画气喜洋洋的民间气氛,更加强了它的乡土意味。这种在造型、色彩上的不受真实对像的限制所表现出的随意性,完全是农民群众的审美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