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四时八节风俗


时节风俗都是以民俗信仰为基础的,同时,时节风俗又以时间——一种社会化的时间观念作为基础。因此,时节风俗均具有强固的反复性。它以年为循环周期,每个周期都在同一时间点上反复一次,在这种貌似叠加、重复的过程中,时节风俗的基本框架、“部件”多不改变,但每年都再生,积聚着一层层时代的历史尘埃。

几百年前的春节节日风俗与今天几无差别,但其内蕴却相差甚远。从四时八节中派生出的种种活动中不难看出,在崇拜、信仰、纪念祖先神圣的同时,作为从事这些活动的主体,婺源人亦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藉慰和嘴巴上的实惠。

婺源的时节风俗从节日的性质看,有单一节日,也有复合节日;从内容上看,有农事节日、祭祀节日;从地域分布看,有全县性节日和单村性节日;从节日参与者的情况看,又有老少、男女、人神节日之分等等。既有源于特殊日期的节日,也有始于生产生活习俗,如农事、祭祀、社交娱乐、宗教活动的节日,还有起源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节日。它们共同构成传统节日多姿多彩的景象。

春节

婺源人俗称“初一朝”,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外出谋生的人,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要在节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俗语云:破地帚也要收回家过年。

初一朝第一件大事是开大门。

开大门是一年极慎重的事,据说一年之中家中万事是否平安、顺利,均与大门是否开得好有极大关系。

主妇则在锅台上摆上馃籽碟,烧香拜灶神。

做完这些,全家人坐下喝茶吃馃籽,接着吃面条、粽子。

然后晚辈以长幼尊卑、亲疏内外给长辈拜年。长辈说些“年年高升”、“自长自大”之类的吉利话或勉励的话。一家人其乐融融。男子观历书何方大吉,决定第一次出行方向。

有村人路过家门前均要客气、热情招呼进屋吃茶、吃馃籽。路遇人,无论认识与否,一律打躬作揖或点头致意,互道恭喜发财。

初一这天,除早餐外,均吃除夕烧好或除夕未吃完的饭菜,说是勤俭要从初一朝这天开始。

这一天特别讲究忌讳用剪、用刀,只能用针线,寓意许成不许破(败),不扫地、不挑水,不向屋外泼水,寓意财不外流。小孩如出言不慎、大人用草纸为其揩“屁股”(擦嘴),意为其言当做放屁(拉屎)。有孝服在身之家,门楣贴一“制”字,蓝底门联常书:“思亲难为礼、守孝不知春”等孝联,以谢贺年客。

俗云:“初一亲,初二邻,初三初四拜丈人”。从初二起,开始赴亲戚家拜年,一般是先舅后岳再姑,最后其他亲友。

整个正月,村里家家互相请酒,目的、寓意有二:一是请头年结婚的夫妇,配一桌亲朋陪酒,叫做接新客;二是请头年有恩于家人的乡邻,并配满八人相陪,借此表示叙谊、谢忱。

“柴米油盐酱醋茶”,以“柴”为首,“柴”与“财”同音,初二这天,家家均要派一人 上山砍柴,叫做“讨利市柴(财)”,一般只砍一棵枝叶茂盛的,其青枝绿叶必须留在主干上,整体扛回家。

从初一至初八,六畜、人、五谷均有定制生日。前六日为六畜、初七人日、初八谷(五谷)日。有顺口溜云:“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说是哪天天晴,当年相应的动、植物收成就好。

立春

立春,婺源人又称新春,俗话云:“新春大似年”,新春又是二十四节气之首,自然要庆贺一番。是日,各户用碗栽青菜一棵,上插天竺叶,用红纸在白菜帮上箍一红纸条,置于厢椅桌上,并用红纸书一“春”字,倒贴于照壁上,以示“春到福临”,再焚香烧纸、迎春接福。

元宵

元宵又叫“灯节”,从正月十三日开始,叫“起灯”,至正月十八结束,叫“满灯”,以正月十五元宵夜最热闹。元宵节下午,家家焚香拜揖,送祖宗回山。

秋口的山茶、言坑一带正月十三日,各家各户还要用粗米粉拌豆芽、豆腐干、青菜、野蕌等同蒸的饭,名叫“馃杂饭”。据传是村人为躲避“长毛”(洪秀全)兵侵扰而制做的方便食品。

春社

立春后第5个戊日为春社日,立秋后第5个戊日为秋社日。这一天要吃社酒,各族宗祠举行“社祭”,祠众要祭祀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要祭神祀祖,子孙上新坟祭墓。

清明

作为朱熹故里,婺源的忠孝观念极强,民谚云:“只领儿孙挂纸钱,不领儿孙拜年”,举家外迁的商贾、仕宦、春节可在外过,但清明是一定要派男丁返乡扫墓的。

是日,家家户户用野艾、米粉、蕌做馅馃外,每户还要特制一个子孙馃(用野艾、米粉做成碗状,内置九个实心野艾馃、米粉小馃)和几个糖馃。家人在长辈带领下,逐一到一座座祖坟上拔坟(砍杂柴、草)、培土,摆上馃品、挂纸钱、烧金银香纸、敬酒、拜揖、鸣炮。在外返乡扫墓和家有变故的人家,往往还要在“孤坟总祭”碑前挂上一串纸钱、烧上一柱香火。

父母死后第二年,女儿一定要在清明日去挂一次钱。

婺源人说清明头一日不能“ 挂钱”,这一天挂钱是“屁钱”,对亡人没作用。实事情况是清明头一日为寒食节,为纪念春秋时代的介子推的忠孝行为,禁止一切烟火。挂钱,上坟要烧香,就犯了禁忌,所以清明头一日不能挂钱扫墓。“屁钱”的说法当是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