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故事:三把锄头不如一支煎匙


海一带有一句谚语:“三把锄头不如一支煎匙。”这句谚语意思是说三个强壮劳力的男子,不如一个善于操持家务的俭朴妇女。它告诫人们,勤劳固然是好,简俭朴是高尚,如果不会妥善安排,开源节流,即使有再强的劳力,再多的收入,也会入不敷出,万一遇上天灾人祸更是不堪设想。这是一句很有教育意义的谚语。关于这个谚语,还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在很早以前,也不知是哪个朝代,天柱山下有一个不大的村庄,叫傍山村。村中有一位王老汉,老伴早已过世,膝下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勤犁,老二叫勤耕,老三叫勤耘。老汉年事已高,三个儿子都是年轻力壮勤劳朴实的小伙子。王老汉带着三个儿子披星戴月,辛苦耕作,终于积攒下一笔不小的财产,他们置田产、买牲畜、建新厝,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富户。老汉辛苦一辈子,如今创下了这一份家业,乐得捋着胡须,笑得合不拢嘴。

这一年,老大勤犁经媒人介绍,娶了邻村一名叫秀梅的姑娘为妻。第二年,老二也结婚成家。大儿媳妇秀梅生得端庄秀丽,勤快伶俐,过门之后,侍奉公公,体贴丈夫,照顾小叔,尊敬妯娌,同情邻里,不但得到家人的称赞,村邻街坊也无不交口称赞:“王老汉,您好福气呀!娶了一个这样孝顺贤惠的儿媳妇。”王老汉更是高兴得脸上的皱纹都浅了半寸。

于是,王老汉想:该是把家交给大儿媳妇的时候了。

有一天,王老汉把儿子们和两个儿媳妇都叫到面前,说:“你们娘早死,我既当爹又当娘,辛辛苦苦把你们拉扯大,现在,家也成了,业也立了。我是胡子一大把,黄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该让我享福了!这个家从今天起就由秀梅当家。你们万万不要丢了勤劳俭朴这个本色。秀梅,从今天起,你要当好这个家,该怎样安排就怎样安排。”就这样,王老汉对家务农活都撒手不管,真的享起清福来。

秀梅自从当家之后,更是忙里忙外,除了煮饭洗衣、料理家务外,白天养鸡鸭、喂猪羊,晚上纺纱织布、裁衣做裤、发展副业,增加收入。秀梅深深知道,勤与俭是一对孪生兄弟,种田人离不开勤与俭。况且三弟还没成家,公公年纪也不小,如果没有精打细算,勤俭过日,万一碰上天灾人祸,那可要怎么办呢?因此,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自织自做的粗布衣裳,用的是平常的东西,一切都跟村里一般的人家差不多,丝毫没有摆出富裕户的架子。虽然鸡鸭成群、猪羊满圈,却从没看见他家杀鸡宰鸭,更不用说猪羊了,更令人不解的是,每天总是看到秀梅晒锅巴。起初人们以为锅巴可作什么药用吧,可是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于是,就有一些风言冷语,说什么:“有钱人乞丐命”“有钱的想要更有钱”。

俗话说:“笑人穷而怨人富“。世上总是有这样的人,他们妒嫉心极重,要是看到别人比自己穷,就看不起人家,讥笑人家;要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富,就嫉妒人家,怨恨人家。村里就有一个这样的人,她嫉妒心很重,而且总爱搬弄是非、盘嘴盘舌,添油加醋,所以,村里的人称她为”快嘴嫂“。她见王老汉一家如此富裕,又娶了一个如此贤惠的儿媳妇,心里很是不舒服,好像吞下一只苍蝇一样。

这一天是王老汉七十大寿的好日子。“王老伯,今天是您七十高寿的大喜日子吧,恭喜恭喜!”“快嘴嫂”见到王老汉就满脸堆笑地说,接着故作不平地说:“唉!秀梅也真是的,家业这么大,鸡鸭成群、猪羊满圈,又是您老的七十高寿,杀它一头猪、几只鸡鸭,办几桌寿席,也是应该的嘛,何必那么吝啬呢?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你现在是村里首富,做大寿没办寿席,这名声上不大好听吧。再说,要不是您老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要不是您老辛苦操劳,哪有他们今天呢!哎!知人知面不知心呀!我说您老也真傻,怎么把家业毫无保留地交出去呢!

“快嘴嫂“一通话说得老汉脸上皱纹越来越深,满脸出现迷惘的神色。回到家里,关上房门,倒头便睡,不管秀梅和儿子们怎么叫,也不吭声,弄得一家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从此,老汉总是冷眼观察秀梅办事,对秀梅也不像以前那样热情了。

秀梅还是尽心周到地服侍公公,还是照样养鸡鸭、喂猪羊,还是照样晒锅巴,还是照样勤俭持家。

第三年,老三勤耘也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秀梅早就把结婚的用品、聘金、彩礼都按村里风俗惯例准备齐全,只要有了对象,就可以举办婚礼。可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全家人都为这件事焦急、烦恼。王老汉想:“人家说‘快嘴嫂’脚快嘴快能说会道,何不托她给介绍一个?于是,王老汉就去找“快嘴嫂”,请她给老三做媒。“快嘴嫂”满口应承,“好说,好说,王老伯托办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哪有不尽力的?包在我身上,您老放心回家等我给您好消息。”

过了一段时间,王老汉不见有何消息,便叫勤耘去问一问。

“快嘴嫂”见了勤耘,就说:“勤耘兄弟呀,像你这样英俊的小伙子,又有这样的家业,再凭我三寸不烂之舌,要找一个称心如意姑娘,照理说那还不是像老人吃豆腐一样容易?可是,我走了几家,人家都不愿意。为什么呢?你想想看,你家虽然家业那么大,可是大权在你大嫂手里,她是一分钱能够打死一只狗的吝啬鬼,连你爸爸做大寿,都不肯办几桌寿席,你们兄弟还吃的是家常便饭;你大哥、二哥都听她的,何况是你,要钱没钱,要权没权,好像木偶人,任她摆布,谁愿意嫁给你跟你受气受罪?人家姑娘说,如果你能够分家,独立过日子,那就愿意嫁给你。你好好想想吧,你也是二十好几的人,不能再拖下去。”

勤耘回来之后,越想越觉得“快嘴嫂”说的有道理。于是,就闹着要分家,闹得一家人都不高兴。老汉想:这小子中的什么邪,要分家,可不行,辛辛苦苦创下的家业怎能说分就分?秀梅更是伤心,难道自己勤俭持家不对吗?难道是自己某个方面考虑不周,伤了兄弟的心?她百思不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老三闹分家的事还没解决,老二媳妇生了儿子,要做满月。秀梅忙里忙外,既要照顾老二媳妇,又要操办做满月的事,煮油饭、做红龟,忙得头发梢都直起来。到做满月的这一天,秀梅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既要给亲戚、村邻送油饭、红龟,又要照应贺喜的客人,真是恨不得一个人有八只手,十双脚。

可是,“快嘴嫂”又“打抱不平”了。这一天,她借贺喜机会,跟老二媳妇吹起耳边风:“弟妹呀,恭喜你出丁生贵子,你们家里是村里首富又是喜添贵子,应该大庆大贺。特别是给你娘家的礼份更要大些多些,这样你才体面。不过,我刚才看见秀梅备给你娘家的礼份太少了,我看还不如一般人家呢。这样太失你的体面了。唉!不是我说你,你该多留个心眼。你们家的收入全村最多,可是你们平时的日食那么差,剩下的钱哪去了?现在虽然合一家,以后肯定是要分的,你家老三不是正在闹分家吗?你想想秀梅现在掌权,难道不会乘机捞一把?前些天,我还看到她手上提、肩上背,去走娘家呢。谁不见钱眼开呢?谁没有私心呢?”

老二媳妇生性耳朵轻,又比较懦弱,凡事总是闷在心里。今天听了“快嘴嫂”这些话,觉得自己丢了面子,以后到娘家不好说话;同时,又想到以后分家,自己没有家底,日子可要怎么过呢?于是越想越伤心,不禁哭了起来。本来今天是大喜日子,被她这么一哭,顿时欢喜的气氛被冲散,大家也不欢而散了。

于是,本来挺和睦的一家人,如今却因“快嘴嫂”搬弄是非,搞得挺别扭的,秀梅很痛苦,公公不高兴,兄弟不同心,妯娌有分歧,丈夫有怨言。但是想到自己勤俭持家,是为了使这个家永远不败,是为了预防意外,况且自己并没有私心,一切都是秉公办事,于是心里就踏实些。她照旧晒锅巴,照旧养鸡鸭,照旧纺纱织布,照旧粗茶淡饭。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一年,稻子正扬花抽穗,不料暴雨连天,山洪暴发,稻田被淹全村颗粒无收,全村人都勒着裤带过日子,王老汉一家照样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

第二年开春之后,连续三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河水干枯,田地晒得龟裂,秧苗插不下去,这一年又是颗粒无收。村里有的人已经揭不开锅。王老汉一家除了照样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外,还把储存的一些粮食拿出来周济那些穷苦的人。

第三年,风调雨顺,眼看丰收在望,不料一场罕见的虫害,把全村稻田全部损害。这一年又是颗粒无收。村里有更多的人断了炊烟,无法过日。秀梅听着那些饥饿的孩子哭叫的声音,感到犹如有无数的尖刀扎心一样难受。

这一天,秀梅把家人叫到一起,跟他们商量说:“三年自然灾害,害得全村颗粒无收,眼看有些人快要饿死了,我们怎能见死不救呢?”

“我们自己也是三年颗粒无收。”丈夫说。

“我们现在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呀。”老二忧愁地说。

“我们现在已是仓空屯尽,有什么办法可以救他们呢?”公公焦急地说。

秀梅不慌不忙地说:“办法倒是有。地窖里还有五水缸的米,这是我这几年煮饭时每一顿抓出一把米存起来的;还有五水缸的锅巴干,这是我把每顿饭的锅巴晒干存起来的,拿出来重新煮,就可以当饭吃;还有用这几年卖猪羊鸡鸭的钱的十水缸的谷子,这些合起来差不多够我们一家人度过灾年,可是,眼下有些人就要饿死,我想,能不能先拿出来,救济那些最艰苦的人,我们自己也勒紧腰带,少吃一些?”

王老汉听了之后,脸上皱纹顿时舒展开来,高兴地所:“应该,种田人谁没有三灾四难的?扶危济贫,救人于水火,是我们种田人应该做的。”全家人也都赞成这样做。

于是,他们把粮食和锅巴拿出一大半,分送给村里那些最艰苦的人。这些人得到他们的救助,摆脱了饥饿的威胁。大家都很感激他们。

“快嘴嫂”吃着秀梅送来的锅巴饭,惭愧得脸红耳赤,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老二老三看着这一切,更是羞愧难当,自责错怪了大嫂。

王老汉看到全村人度过饥荒,激动地说:“难得呀!难得呀!要不是秀梅精打细算,勤俭节约,这三年自然灾害,可要怎么过呀?真是三把锄头不如一支煎匙,种田人既要勤,还要俭呀。”

从此之后,人们就用“三把锄头不如一支煎匙”这句话来教育年轻人,这句话也作为谚语流传下来,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