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锅庄舞


香格里拉迪庆锅庄舞,“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这便是人们对内容丰富的迪庆锅庄舞的赞誉。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云南旅游景点香格里拉迪庆地区,有的地方称锅庄舞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称“擦拉”(意即玩艺)。锅庄舞历史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锅庄舞是随着迪庆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迪庆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迪庆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锅庄舞其实是一种欢乐舞,所以凡遇喜庆佳节,人们就不分老幼地欢跳。如迁居新房,结婚办喜事,春节、端阳节,男女老幼都要跳个通宵。

锅庄舞有“擦尼”(古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之分。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三法王时就已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年人大都喜爱擦尼。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壁辉煌的寺庙》、《银光闪耀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呀丰收》等。跳这锅庄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擦司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歌颂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的歌词比较多,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迪庆擦司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青年人通过擦司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意。如檀香树与孔雀鸟配对,松柏与鹦哥配对,杨柳树与布谷鸟、雪山与马鹿、森林与獐子、草原与花、鱼与水配对等。

锅庄舞(特别是擦尼)的歌词,有一套比较严谨巧妙的排比和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和家乡这种一固定格式在擦尼歌词中最为突出,擦司歌词亦采用这种固定格式,但可以灵活运用,即兴编唱,任意发挥。迪庆锅庄舞有许多舞蹈名称,亦即曲牌和词牌,如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孔雀舞、牧羊曲等。在迪庆擦尼舞中,它既是舞蹈名称,又是曲牌和歌词的词牌。若领舞者唱起“孔雀舞”的曲调,舞伴们也只能跳“孔雀舞”的舞蹈,唱“孔雀舞”的传统歌词。

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方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迪庆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年轻人喜爱擦司,舞时一般男女分列,左手搭肩,成圆圈。人数不限,顺时针舞动,上身前俯,颤膝幅度较大,踏跺动作较多,脚跟击地或击靴。男子两胯向左右晃动,手只随身摆动,女舞者左臂扶腰或拉手,右臂随动作前后摆动。有顺圈走步、压脚跟、猴子对脚、三步一翻身、三踢一勾掖、孔雀吃水、山兔蹦跳等十多套动作。迪庆锅庄边舞边唱,多为问答对唱比赛。在传统式的对歌比赛中,谁掌握的传统歌词系统全面,谁就能取胜。在即兴问答比赛时,谁想象丰富,思维敏锐,胜利就属于谁。

香格里拉迪庆各地的锅庄舞因地域不同而又各具特色。迪庆德钦奔子栏一带的锅庄舞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凝炼深沉,拖腔多而长,犹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洒脱、豪放稳健,犹如雄鹰展翅。并且要求参加歌舞者的服饰整齐划一。迪庆一带的锅庄舞曲调轻快活泼与豪放相济。跳舞时,参舞者皆弯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稳缓慢,临近结束时动作小巧迅速,变化较快,歌舞都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迪庆德钦一带的锅庄舞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卓(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程序后再跳下一道程序。

迪庆达瓦洛色,达瓦洛色即箭友节。每年农历二月,迪庆州部分地区的藏族男性利用农闲时间专门举行达瓦洛色射箭比赛活动,节日一般历时二至三天,节日期间,全村男性会聚在一起,一边饮酒一边吟唱射箭歌,一边进行达瓦洛色射箭比赛,晚上还要迪庆藏族跳锅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