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山,原名丹霞山,位于南城县西部,离县城约十余华里。主峰海拨1064.3米,方园一百余里。千百年来,它以峻秀奇丽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神话传说闻名于世,是我国东南道教与避暑游览胜地。这里山势秀丽,万木葱笼,鸟语花香,物产丰富。不仅有奇特壮观的飞瀑“玉练双飞”,还有千古流芳的“鲁公碑”,著名的“半山亭”、“仙都观”、“神功泉”、“龙门桥”、“丹霞洞”等等。故《名山志》上说“中国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分布在九洲四海,唯独麻姑山,既有洞天,又有福地,秀出东南。”麻姑山总括起来有一溪、二涧、三洞、四潭、十二泉、三十六峰。且山间多怪石,或府、或仰、或蹲、或立、或卧、或吞、或吐,形象逼真。
麻姑山既是洞天(神仙居住的洞府,意为洞中别有天地)亦是福地。洞天福地兼而有之,国内罕见。相传,古时麻姑女于丹霞山隐居修道,功得圆满成仙升飞;汉昭帝时(前86–74)亦有仙人浮邱公及弟子王、郭二仙在此炼丹修道,在山上还遗有丹井和飞仙台;东晋时葛洪又来此山设炉炼丹,整理阐术道教理论,将麻姑写入《神仙传》遗留后世。唐开元年间(713–741)道士邓紫阳修道于麻姑山,曾应玄宗诏入大同殿修功德,佐玄宗退西戌兵,深得皇上赏识。邓紫阳回山后,皇命兴建麻姑庙,赐号“仙都观”。开元二十七年(739)仙都观落成,供奉麻姑神像。麻姑仙女她一手托仙桃寿酒(寓意麻姑献寿),一手撒米成丹(寓意赐福人间)。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人称颜鲁公)在任抚州刺史时,多次登游麻姑山仙坛。大历六年(771)4月,颜氏书兴大发,挥笔写下记述麻姑仙女和仙人王方平在麻姑山蔡经家里相会的神话故事,及麻姑山道人邓紫阳奏立麻姑庙经过的楷书字碑《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筒称《麻姑山仙坛记》。全文九百余字,笔力刚健浑厚,开阔雄壮,布局充实,大势磅礴,被历代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八十年代以来,碧涛庵、垂玉亭、龙门桥、观瀑亭等名胜古迹得到了修缮,玉练双飞、垂瀑三叠、神功泉、半月泉等自然景观也得到了保护和装点。并修建了160余米长的现代书法碑廊,碑廊内陈列着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澳门、新家坡、日本等地的名家作品,真、草、篆风格各异。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的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碑竖立在碑廊中间,它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块丰碑。
特产麻姑酒、麻姑米、麻姑茶叶历代皆为贡品。
麻姑山传说之一(姐妹梳髻定居所,麻姑天助留丹霞)
麻姑山,古时叫丹霞山,山上终年紫霭苍岚,云遮雾绕,是神仙修炼的好地方。山上有个丹霞洞,洞中住着一位老妪,居山多年,饥食野果,渴饮酒泉。一日,老妪醉卧丹霞洞,一声霹雳惊响,半空落下三颗明珠,堕入腹内,老妪醒来,只是一梦。十月后分娩,竞一胎生下三个女儿。长女叫麻姑,二女名从姑,三女为毕姑。十八年后,三姐妹己成窈窕淑女。麻姑生性乖巧,琴棋书画,无师自通。
有一天,母女四人登上最高峰,但见云开之处,盱江、黎河蜿蜒而过。盱江东岸,隐约露出石峰一座,其状如人踞坐。再朝东南,也有一山雄峙,好不壮观。老妪对三个女儿说,你们已长大,今后要分山而居。入夜,麻姑难以入眠,于是走出洞外,仰望满天星斗。突然,半空中跃现一物,光芒四射,天边一头九色鹿口衔绵绢,奔至麻姑面前,麻姑一看,只见书曰:“麻姑恋此山,此乃麻姑山。”待麻姑回头,九色鹿已无踪迹。麻姑心领神会,望空而拜。
次日,老妪同三姑至酒泉,举杯说:“今日分山而居,你们饮此酒,莫忘酒泉山上养育之恩。”饮毕,老妪接着说:“今日分山,以梳髻分次弟,谁先梳完,居此山,按先后依次由近而远。”麻姑疾步奔至小溪,刚披水梳洗,不防大风乍起,吹起秀发,早在麻姑头上结成一个又圆又高的发髻。老妪大笑:“麻姑为先,居此山也。”从姑、毕姑梳毕,哭拜而去。自此,三山便以麻姑从姑毕姑为名。
麻姑山传说之二(麻姑成仙)
麻姑的身世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麻姑是由凡人修炼而被奉为寿仙的。当然,麻姑成仙的说法是多种多样的。
相传很早以前这山不叫麻姑山,而叫丹霞山。山中有个庄户人家生有一女,取名麻姑,麻姑长得聪明、漂亮,十几岁就常同嫂嫂去采菇、打柴,两人往往同时出门,回来老碰不到一块,而且每次麻姑采的菇,打的柴都比嫂嫂多。嫂嫂追问麻姑,是否有谁帮忙,麻姑照实说了。原来,麻姑每天都有一女童帮助,只是不知这女童家住何方。
一天,麻姑仍旧上山采菇,遵照嫂嫂的吩咐,暗暗跟踪女童,走呀,走呀,发现女童走到一棵大松树下就突然不见了。回家后,她又如实地告诉了嫂嫂。嫂嫂告诉她,你明天再去,偷偷把一绺红丝线系在她的后面,再找就不难了。第二天,麻姑依计而行,把红丝线偷偷系在女童衣后,然后再偷偷尾随,到了那棵松树下,女童就不见了,只见地面上露出了一绺红丝线。早已暗中跟随在麻姑后面的嫂嫂窜了上来,举起锄头就挖,居然在地下挖出了一个扎红丝线的人形茯苓,麻姑心里不忍,哭着要嫂嫂放回原处,嫂嫂不肯,对麻姑说:“这是千年茯苓,吃了可强身健体,你不取,别人也会挖掉”。
回到家里,嫂嫂借故把麻姑支开,立即生火烹煮茯苓,打算一个人吃掉。谁知茯苓还在锅里煮,被邻居有事叫去。这时,麻姑回来,忽闻得一阵异香,禁不往揭开锅盖,舀了一点尝,哈,可鲜美了,小孩子不懂事,索兴吃了个精光。等她想到嫂嫂,茯苓已经下肚,自己也飘飘悠悠,腾空而起,飞上蓝天。
嫂嫂回家见锅中无物,又不见麻姑,正待寻找,忽听麻姑在空中呼喊嫂嫂,这时,只见麻姑端坐彩祥云之中,在向嫂嫂招手。麻姑升仙后,太上老君授以攘除灾厄之法,能掷米成丹。麻姑每年显灵,为穷苦乡亲除病消灾,频赐丰年。唐玄宗时,人们建麻姑庙,纪念这位仙姑,把这座丹霞山,也改名叫麻姑山。
麻姑山传说之三(破敌道士受御赐)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麻姑山道士邓紫阳应朝廷所诏入朝听命,原来是西戍起兵作乱,邓紫阳便在玄宗面前呼风作法,使神卒朱兵,大败西戍犯境之敌,玄宗大悦誉之为神人,还赐诗云:“太乙三门诀,元君六甲符。下传金板术,上刻玉清书。有美探真士,囊中得秘珠。但兹三醮后,翊我灭残胡。”邓紫阳见龙颜大悦,于是面奏皇上,请求敕建麻姑山庙。
玄宗允诺,下诏敕建,并御赐纯金镂刻的金龙让他带回麻姑山作为镇山之宝。天宝五年(746)天大旱,求雨不得,邓紫阳把金龙掷于龙门桥龙潭中,忽见黄龙升天,风去雨来。玄宗闻之,又下诏增修仙宇,塑立神像,使麻姑山建设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后经过几代帝王的敕封,麻姑山及其山上仙都观等主要道观名声远播。
麻姑山传说之四(麻姑见证“东海三为桑田”)
据传,勤劳美丽的麻姑得道升天后,她掷米成丹砂,分给贫苦百姓。麻姑还曾对人说,她亲眼看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沧海桑田”的成语,就出自于此。
麻姑事迹,最早见于葛洪《神仙传·麻姑传》,该传开篇由另一神仙王远与麻姑相会的场面而引出麻姑故事。麻姑说她与王远分别以来,已经看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还说现在的蓬莱水也浅于旧时的一半,将来还会变成陆地。沧海变成一次桑田,不知要经过多少万年。况且她已见过“东海三为桑田”,其寿命之长可见而知,因此麻姑被人们奉为寿仙也即缘于此。
麻姑山传说之五(麻姑山上女寿仙)
麻姑是中国传说中有名的女寿仙,“麻姑献寿”就是民俗画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神仙传》里说,她的本事有惊人之处,一是能穿着木屐在水面上行走,可与达摩祖师踩芦叶渡海相媲美。二是能掷米成丹砂。麻姑曾说她已经看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沧海变成一次桑田,不知要经过多少万年。麻姑已经见过三次沧海变桑田,她该有多大寿命?虽说她长得象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可她的实际岁数是无法估算的,因此麻姑做个女寿星当之无愧。
民间传说王母娘娘三月初三过生日时,举办蟠桃盛会,麻姑特酿制寿酒献给西王母,这就是所谓的“麻姑献寿”。今天的麻姑寿仙形象,多为绘画和工艺品,或腾云,伴以飞鹤,或骑鹿,伴以青松,也有直身托盘作献物状,手中或盘中,一般有仙桃、美酒或佛手。过去给女者祝寿,常送麻姑献寿图。
麻姑山传说之六(麻姑献寿)
“麻姑献寿”是我国流传很广的神话传说。过去为老人祝寿,有男女之别,男的挂男寿星图,女的挂女寿星图。女寿星图通常画的是麻姑。因此民间为妇女祝寿时,常常绘《麻姑献寿》的图画相赠给寿星老人。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住在昆仑山上的神仙西王母的寿辰。每当寿辰之日,她都要设蟠桃会宴请众仙。八方神仙,四海龙王,天上仙女都赶来为她祝寿。
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位花仙采集了各色鲜艳芬芳的花卉,邀请仙女麻姑和她们同往。麻姑没有什么好献的,就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造长寿酒,献给王母。这就是麻姑献寿的来历。麻姑由此被王母封为女寿仙。
麻姑美如天仙,作腾云驾雾状;或作飘然行走状;或双手托盘作奉献状,盘中一壶美酒,几枚仙桃,酒是自酿长寿酒,桃是王母娘娘所赠寿桃;或肩荷一细竹枝,枝上挂一壶美酒,一童子背一巨大的仙桃相伴相随。
不管哪种麻姑图,桃和酒是必不可少之物,因为桃和酒是长寿的象征,麻姑献寿便是通过献桃与酒来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