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门岁时佳节习俗


湖北天门岁时佳节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民国初始名“春节”俗名“过年”。是日,各家各户闻鸡鸣而起,长幼依序拜祖先,男子用盘子托香炉,烛台,齐呼“开门大发”,启门燃放鞭炮,鱼贯出门朝吉方而行,然后将盘置予地上,焚黄表望天而拜,谓之“出天方”,又称“出行”。礼毕,合家聚饮屠苏酒。

从元旦起。晚辈向长者揖拜,大人带小儿出谒戚友,或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馈小儿以钱币,谓之“压岁钱”;亲朋家互相宴请,谓之“请春客”。与熟人路遇均互道“恭贺”,至初三、四乃止。龙灯,狮舞、采莲船、蚌壳精、五虾闹鲢、高跷、故事,武术竞相上街表演。各铺号鸣鞭助兴,城内外充满浓厚的节日气氛。

初三子夜,各家室内红烛大亮,将除夕贴于门窗各处的纸钱一并焚化,翌日,各理本业,俗称“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 。

建国后,除敬神,出行等节曾一度革除外,其余习俗大都保持下来。

元宵

正月十五日古称“上元节”,是夕故称“元宵”。从十三日起,各家门前张灯结彩;入夜,大人,小孩提灯游行,步月踏歌,猴灯,鳌鱼灯、骑马灯争奇斗巧,挂灯,举灯、提灯映耀交辉,城内、城外、大街、小巷形成“灯流”,至十五、六更成高潮,谓之“赛灯”;狮子、龙灯也上街献技,鞭炮声,锣鼓声、喝采声响成一片,谓之“闹元宵”。是日,各户皆以糯米汤园为食,或包馅水煮,或入屉笼蒸,或油炸小炒,统称“吃元宵”。

建国后,“赛灯”活动发展到以街道、生产大队,工厂、机关学校为单位,近十年,彩灯照明大都改蜡烛为电灯,并普遍采用电动技艺,出现了“陆羽品茶”、“二龙戏珠”、“孔雀开屏”、“猪八戒背媳妇”、“登月火箭”等结构巧妙,制作精美,寓意深刻的组灯,熣灿夺目,引人入胜,使久享盛名的走马灯相形见绌。近年来,元宵节又增添了放焰火新节目。

花朝

二月十五日俗称“花朝”,传为百花生日,以是日最为吉利。旧时,女孩穿耳、蓄发、取名多在此日。

清明

清明多在农历三月间,是日,各家到祖坟上除草、培土、焚化纸钱和箔锭,谓之“扫墓”。前一日为“寒食”,不举烟火,剪纸为幡插于坟头。

如今,实行火葬,上坟之俗,日渐减少。

上巳

三月初三为上巳,男女结伴春游,或至古城堤,或至东西湖,赏春景、听蛙声,谓之“踏青”。儿童则以放风筝为乐。学校多于此时组织学生到郊外旅行,谓之“远足”。

端阳

五月初五为端阳。各家门首悬艾枝,菖蒲,用药屑作香袋系于儿童衣襟,用艾蒲雄黄酒涂于小儿耳鼻,以辟百毒;又用之遍洒屋角、床下、在屋内外燃放雄黄爆竹,以辟蛇蝎。以雄黄、朱砂入酒为饮以芦叶包糯米煮食,古称“角黍”,俗称“粽子”,邻里互赠鸭蛋、卤鸡蛋。

此日,义河及县河上下集镇举行龙舟竞渡。城区少年则身着新衣,手执折扇,雇小舟沿城游湖一周,在湖中燃点香纸,恭读吊屈原祭文,将粽子撤入水中,然后舍舟登岸,谓吊屈原之溺水。

十五日为大端阳,习俗与端阳同。

建国后,挂艾蒲,吃粽子之类风俗依然,只是不年年划龙船了。

磨刀日

五月十三日为磨刀日,是日下雨称磨刀雨。

龙晒衣

六月初六为龙晒衣,各家将衣物、书籍搬至室外曝晒,俗谓可免虫蛀、霉烂。

七夕

七月七日夜称“七夕”,俗传当日百鸟齐聚银河搭鹊桥,让牛郎、织女星渡河相会。是夕,乡人争赴剧场观演“鹊桥会”。女孩们以瓜果盛盘中祀牛郎、织女,祈求灵巧,谓之“乞巧”。

中秋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入夜合家老幼设案予庭院中,一边吃月饼、莲藕、菱角、芡实、一边观赏月色,谓之“赏月”。俗传荣幸者夜半可看见“开天门”能得到神仙赏赐的财宝,于是,旧时赏月至深夜者亦属不少,谓之“守月花”。

重阳

九月九日为重阳,亲朋于此日登高聚饮,饮茱萸酒用以辟恶。文人骚客则聚首赏菊豪饮,以啸咏为乐。谓之“菊花会”。

寒波

十月十六日古称“寒波”,后讹称“寒婆”。俗云此日,“寒婆婆捡柴,马和尚过江。”以是日天气预卜一冬晴阴:是日晴多雨雪;是日阴,则多晴明。

冬至

十一月进九之日,谓“冬至”,故十一月又称“冬月”。旧时,族男性齐集祖祠,由族长主持“祭祖”,供以肴馔,猪羊。借此商订族中规约,以戒后生,然后大开筵席,俗名“吃冬至”。

腊八

十二月初八为“腊”,各庙寺以食品八种制粥馈送民间,谓之“腊八粥”。是日,以罐贮水曰“腊水”,俗称可经三时不坏,夏日取用具清热解暑之效,此俗现已消失。

小年

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乡人以是日为春节之始。家长教小孩从此禁绝污言浊语,谓之“封百口”。是夕,于灶边贴上书有“九天司命之神位”的纸条,上香三柱,以茶果供之,并于灶内燃点油灯一盏,谓之“祭灶神”。剪草和豆米盛于其旁,称“马料”谓之“送灶”。

是日起,家家洗门窗、打扬尘、除秽物,并弃之于大道,谓之“送穷”建国后,“送灶”旧习已不复存在,“送穷”之习却得到发扬。从小年起,各机关、团体都开展声势浩大的清洁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接新春。

除夕

腊月三十日为除夕,各家各户张贴春联、门神,以柏枝插纸钱于房楣上,门窗、柜箱等均用纸钱贴挂,名为“财神纸”。是夕各家关门设馔祭祀祖先家神,全家老幼同席聚餐,谓之“团年”。餐后,燃香,具疏文、茶果于灶前,谓之“接灶神”;晚上,家人围炉,达旦不寐。领略“一餐连两餐,五更分二年”的趣旨,谓之“守岁”。

此夕,中上之家皆用彩色装饰香案,具三牲,燃大灶。儿童提灯笼了入各房间口喊“接红娘来看灯”,俗称可保来年无臭虫。至此夕,各家需贮足数日用水、熟食,称作“宿岁饭”。

如今,贴神纸之类习俗渐已破除,但团年,守岁之风俗仍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