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过年 做客习俗


过年(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中的第一大节日。千百年来,陆河人也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样,春节期间还有走亲访友做客的习惯。陆河人称出门做客为“出屋”。陆河人过年到亲戚家做客历史非常悠久,习俗跟外地人不尽相同。

陆河人过年几乎年年都要去做客的亲戚家有:岳父母、外祖父母、义父母、童年父母、舅父母、妻舅等。嫁出的女人都要“掌外家”(去养父母家做客);有些亲戚做大生日的也一定要去他们家做客祝贺。如:某亲戚五十一(五十周岁,以下类推)、六十一、七十一......。陆河人大多数人做生日喜欢提前到年初五,而且是在这天早晨。为什么要选在这个时候呢?因为,这个时候大家比较闲有时间;再一个是刚过年物质比较丰富;再者,此时人们的饭量也没有平时那么大,可以节省一点钱。最后的一个原因主要是贫穷造成的。

陆河人过了年出门做客一般要在亲戚家住两个晚上。年初二很少人做客。年初三是穷鬼日没有人做客。多数人把做客时间定为年初四至年初六,尤其是年初四最多人做客。年初六路上最为热闹。那天上午,无论是在公路上,还是在乡间小道上,出来做客的、做完客回家的人来回交错,络绎不绝,车水马龙。公路上左三行,右三队,人们携男带女,成群结队,挑着箩格,熙熙攘攘,比赶集还多人,好不热闹;山间小路也不乏其人。有的路段还要翻山越岭,跨过好几重山,人们走到山顶有凉亭的地方要歇歇脚,休息一下,买杯凉水解解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前,除了极少数地方或少数人坐汽车或骑自行车做客外,绝大数人做客都是靠步行,一般要走两三“铺路”(一“铺路”等于10里路)。走一铺路需要一小时。有的人亲戚家甚至更远,那要走的路更长,时间更多,就更辛苦。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平时很少时间做客,所以,大家就乘过年之时在亲戚住两晚,拉拉家常聊聊天。

做客是要有箩格的。箩格是装礼物的竹篮子。箩格也可视为礼物。有些人因为困难、或去一般的亲戚家,就提着一个“硬耳箩”的箩格;若去两个舅父家就要挑着两个这样的箩格,一个舅父一个箩格。若跟长辈做生日、自己经济条件又好就要用大的箩格装在小箩筐里或用小箩筐那么大且有盖的箩格。箩格里面装着甜粄、假喜粄、猪肉、鸡臂和糖料包,还要放很多张拜年贴。拜年贴要署家长的名字。跟长辈拜年要写“拜”;跟平辈拜年要写“鞠躬”;跟下辈拜年要写“敬礼”。这些用法不能写错,写错了就会被别人认为没礼貌或无文化。客人去到亲戚家以后,亲戚的亲房和要好的左邻右舍就会喊吃“米程茶”(擂茶和米程)。有礼物的人就拿上礼物和拜年贴、没有礼物的就拿一张拜年贴向主人拜年,恭贺新禧,以表达谢意。这样,彼此之间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挑大箩格的要在箩格盖上面放着两条大棵的、有头有尾的大蒜。“蒜”和“算”同音。陆河人称做事顺利为“听算”。这寓意是:祝亲戚家做事“听算”、大算大着、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若祝贺亲戚做生日除了上述大部分礼品外,要捉一只鸡,还要买六七尺布料给生日者做衣服穿。嫁出的女儿给父母祝贺生日还要做一个糯米粉和糖做的大“寿糕”给父母拜寿,祝父母身体健康、长命百岁!上世纪60年代前,有钱的人就买镜屏,大多数人买不起镜屏,就买“对联”作礼物进行祝贺。原先,对联是两条条幅,后来就变成一条。它中间有一幅彩色画,画的两旁留有空隙,左边写谁生日,右边写谁祝贺。画的下面有个空格写祝颂语。

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家就用镜屏做礼物;八十年初,兴起用贝雕做礼物。后来,就用红布横彩、时钟、电风扇等。每件礼物都要写上什么亲戚做什么生日、自己是对方的什么亲戚祝贺。若自己不会写,就要叫别人写。当时,河田墟有人收费专门为人代写礼品的。在礼物上的这种写法,陆河人叫:“家礼”。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做客要直接给亲戚家的小孩或大人直接发压岁钱,没有用红包袋;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才兴起把钱装在红包袋里然后再发给要发的人。

有些人第一次做客的鸡臂、甜粄、假喜粄亲戚若没有收下再带回家,就用作第二次做客的礼物。特别是那个鸡臂若亲戚都不收,他们就把它作为多次做客的礼物,从正月头留到正月尾,已经变质发臭了。最后,人们还是把它煮了吃掉。这就是困难时期的情景。

近20年来,陆河人过年还要做客。不过,做客的时间起了很大的变化。虽然,还是年初四做客的人最多,但,其他时间也有很多人做客。连年初三都有人做客,晚上做客的人也不计其数。现在,做客一般不挑箩格,只提水果、糖料包及其它礼品。现在,交通方便,做客大多都开车或乘车,往返节约了很多时间,很多人连饭都没吃就回去,很少人在亲戚家过夜。

陆河人过年到亲戚家做客历史十分悠久,是集亲情、友情于一体的行为,是一种传统的客家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