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石棺墓遗迹:大伊山石棺墓


大伊山,距今己有二十亿年历史,属泰山支脉,因华夏第一贤相、商朝伊尹建国有功,晚年隐居于此而得名。她由十二座山峰组成,最高峰226.7米,总面积500多公顷。“远看象蛾眉、近看似螺髻”的大伊山,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立于苏北平原上,被誉为“苏北第一丛林”、“淮北平川第一神山”。大伊山以其“古”、“幽”、“神”、“奇”闻名遐迩。

古:大伊山历史悠久。距今己有6500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棺墓遗址就座落在大伊山东麓的青风岭上,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海船石岩画、美鹿石岩画等古石刻以及古树名寺等都具有数百年的历史。

幽:大伊山山林俊秀、层峦叠翠,常年生长着数千种花木和上百种珍奇树种。涧深谷幽,景色优美。

神:大伊山曾被誉为“淮北第一神山”。山上的神仙洞、仙姑洞、白云洞、熊神岩、升仙崖、入仙门等众多的景点与神仙有关。

奇:奇峰怪石、奇岩妙崖成为大伊山的耀眼之处。鳄鱼石、蛙石、狮身人面石、飞人石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雨后飞瀑、喷花泻玉。瓢儿井、茯苓泉、盘丝洞、龟石等更具传奇色彩。四时八节、阴晴雨雪,大伊山都能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感受。

位于大伊山东麓的石棺墓遗址,东西长70米、南北宽50米,总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距今6500年,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石棺墓。经1985年、1986年两次发掘,清理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石棺墓61座。岳石文化和西周时期灰坑各一处、汉代墓葬10座。

石棺墓全部采用大伊山上自然石板镶砌而成。其中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文物170余件。大伊山石棺墓中还有两大发现引人注目,一是在61座墓葬中,有27座发现用主要食器的陶钵覆盖在死者头部,钵底部敲打出一个小洞。二是六件陶钵的底部发现有刻划符号。有专家说,这些刻划符号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萌芽。

大伊山石棺墓遗址,位于灌云大伊山东麓青风岭上。遗址背枕大伊山,东瞰黄海平川,为古人类理想的栖息之地。该遗址发现于1981年11月,现存东西长70米,南北宽45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墓地。1997年,该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至1986年,南京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和灌云县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两次抢救性的科学发掘,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早期石棺墓64座,人骨架6具。这种竖穴墓坑,共分三片,用大伊山的自然片石稍加打制进行镶嵌,方向一致,排列整齐。从当时出土完整的6具骨架看,死者一律头向东方。死者主要是妇女和儿童。

出土文物170余件,有石锛、石斧、石铲、石镰、石凿等都为劳动工具。陶器有陶鼎、陶罐、陶壶、陶盂、陶豆等器皿。骨器有骨针、骨锥等。玉器有玉璜、玉玦、玉耳坠等装饰品。出土文物的器形、纹饰、制作方法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北方的特点,也有青莲岗文化等南方文化印记,反映该地区是南北文化交汇处的文化地带。专家考证,大伊山遗址是中国最早的石棺墓群。

从清理的墓葬看,在死者入殓后,头部以红陶钵盖面,陶钵底部留有敲击的洞口,以期让死者灵魂出入。那时,人们已经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有了原始的宗教意识。从死者的颈部、腰(胸)部发现的石璜、玉玦、玉耳坠等玉器和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装饰纹样看,他们已经有了爱美之心,审美意识,并步入了文字起始的酝酿时期。

石棺墓遗址具有六大特色。

修建时代国内最早。1991年南京博物院的专家们在《文物》杂志第七期发表文章称,大伊山石棺墓遗址的社会形态为母系氏族社会,其相对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距今约6500年,它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石棺墓遗址。石棺墓遗址作为东夷族的早期历史文化遗存,大伊山遗址不仅是东方人寻根问祖的地方,还是研究东夷人社会、生产、生活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

主人的女性特征。遗址出土的原始人类骨架标本,全为女性。世界上同时期只有西亚的伊拉克有类似的女性墓葬群,所以,大伊山遗址可称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女性墓地之一。

出土的文物数量多,质量高,内容丰富。在64具石棺中,共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文物170多件,这对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氏族公社来说,数量可观并弥足珍贵。石器、骨器磨制光滑,做工讲究;陶器制作精美,器形各异,反映了较高的制作技术和烧制水平;玉器堪称同时代的珍品,因为原始社会的玉器往往体形较大而表面粗糙,而它们小巧玲珑,玉质晶莹,抛光、钻孔技术精湛。

葬法先进。一般情况下,原始社会人死以后,或抛尸荒野,或就地草草掩埋。而生活在大伊山的原始先民们却能够利用大伊山的自然片石(学名片麻岩,便于开采和加工),稍作加工,制成石棺,选择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对死去的亲人进行安葬,并把宝贵的生活用品拿来陪葬,他们开创了人类棺葬习俗的先河。

反映经济生活呈现多样化。大伊山的原始居民“靠山吃山”,生长在大伊山的动植物成为他们的重要食物来源,他们象其他原始人类那样,男子狩猎,女子采集,石棺墓出土的猪牙3枚、鹿角3枚说明妇女们将男人们猎获的猪牙和鹿角作为装饰品。他们还“靠海吃海”,黄海潮涨潮落,留下的海洋生物取之不尽,石棺墓出土的网坠2件和贝壳1件,说明大伊山人已经能够张网捕鱼,并把贝壳作为饰物。大伊山人也经营原始农业,遗址出土石器60多件,其中只有农业工具4件(石镰1件、石铲2件、石捣臼1件),表明农业经济不占主导地位。

遗址出土的60多件石器中,有斧、铲、凿、镰、砺、杵、臼等,50多件陶器中有鼎、豆、钵、盆、罐、壶、釜、锉、支座等,陶片比比皆是,9件玉器中有璜、玦、珠、坠、斧等,另有纺轮、骨针和骨锥等5件纺织用具等,反映出手工制品相当丰富,而仅靠业余时间是无法造出这些手工制品的,可见当时手工业已经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这些说明,大伊山的原始居民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为辅,结合发展手工业,经济生活丰富多彩。

文化性质体现南北相融。出土文物既有北方文化诸如北辛文化的特点,又有南方文化诸如马家浜文化的特点。遗址出土的陶鼎腹部饰附加纹,鼎足呈柱状或乳丁状,陶钵多为平底,部分为“红顶钵”,有的钵、盆附羊角状把手,另有圆柱状陶支座等器物,这些与北方文明的北辛、二涧村下层、大村、淮安青莲岗、大墩子下层等遗址出土同类器物相似;带腰檐喇叭形圈足器、腰檐鼎与南方文明的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出土腰檐釜相似。有些器物的材料系通过交易直接得来,如玉石材料来自浙江、安徽一带,部分石斧的原料则来自山东。大伊山地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南北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