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酒泉风俗和禁忌


酒泉,为甘肃省地级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尔金山、祁连山与马鬃山之间。酒泉为汉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丝绸之路的重镇。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自东而西有祁连主峰、讨赖山、大雪山、野马山、阿尔金山、党河南山、赛什腾山,属大陆性干旱气候。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酒泉历来是一个多民族的集聚地。这里不仅有“西学东进”的东方艺术宝库敦煌,而且据考证,自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有西戎、羌、氐、月氏、乌孙及匈奴等游牧民族先后生活在这里。及至现今,还有汉、回、东乡、蒙、哈萨克等民族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多民族的共存,使酒泉成了一个民间民俗文化多样、丰富的区域。各具特色的民歌,交织出了酒泉群众文化多彩和谐的乐章。

1、赶驴

“赶驴”,是春节期间酒泉人民非常喜爱的主要社火形式和最重要的娱乐节目。

“赶驴”在民间又叫“驴社火”,又叫“赶社火”是流行在酒泉的一种古老的社火舞蹈剧。肃州区境内的“赶驴”,则是带有一定故事情节和戏耍趣味的非常古老的民间社火舞蹈,自始至终,它还有浓厚的哑剧元素,以表演的热烈欢快、生动曲折、滑稽幽默而引人入胜。富有极强的娱乐性、观赏性和临场发挥性,很受乡村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2、地蹦子中的和尚娃和鼓子

地蹦子又叫“老社火”,也被称之为酒泉舞,是酒泉一带在民间流行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它有说有唱,载歌载舞,颇受群众喜爱。那种朴实矫健的舞姿、高锵激越的配乐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更加显示了河西人民淳朴敦厚、豪狂骠悍的性格。而且这种舞蹈还极具神秘色彩,这种神秘感主要来自于它的跳法。

3、民间社火舞蹈“酒泉福禄车

酒泉“福禄车”又叫“老社火”、“秧歌子”。是流行在肃州的一种古老的民间社火舞蹈。它以民舞形式表现肃州先民原始婚俗场景,它舞姿朴实矫健,乡土气息浓郁,颇受群众喜爱。酒泉“福禄车”和旱船都是民间社火最传统的舞蹈之一,由二男二女表演,即:媒婆、姑娘、男子、车夫四个角色。表演内容主要突出原始婚俗,以说媒相亲、回娘家等过程场景为主线,动作诙谐幽默,夸张逼真。以采绸或花布做成的基本道具“福禄车”,酷似花桥,两侧画有车轮,行走时媒婆用红绳子在前面拽着,由只露上半身的姑娘带着车行,车速时缓时急。表演时四个角色,配合默契,动作各异,以不同的舞姿将婚俗中各角色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4、剪纸“十二生肖”

剪纸是酒泉肃州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肃州沿山乡镇剪纸尤为普遍,甚至形成了不同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5、肃州民间社火“扭秧歌”

肃州社火舞蹈的一种,其特点是在一个能转动的圆盘(磨盘)中央树一直杆,杆顶坐一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或十二生肖的动物造型,随着圆盘(被车载)下面轮子的转动,圆盘也转动(一般由人手推转),其它舞蹈队形在其四周变动,行进表演,俗称磨盘秧歌。磨盘是社火的核心,磨盘转到哪里,社火队伍到哪里表演。

6、肃州民间社火“舞狮子”

流行在肃州的狮子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从西域传入肃州,很快传到了周边地区。它的主要特点是表演功夫过硬,动作高难。表演者在叠架起的多张方桌上翻腾跳跃,举步轻盈自如,十分惊险又极为精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肃州蔬菜公司的狮子舞最为出色亦最为有名。

7、刺绣“布兜”

自明清以来,肃州年轻的媳妇和未出嫁的姑娘都有在父母或老一代妇女指点下绣香袋缝荷包的习俗,这种刺绣从春节前后就悄悄开始了,持续到端午节时为止,端午节那天,女儿们梳妆打扮一新,结伴出游,胸前挂满了自己近半年来的刺绣成品,主要是内装香草的荷包或漂亮的香袋,它们五颜六色,造型新颖,所绣纹饰精美异常,与女子们相互映照构成流动的风景,走在路上引人注目而赞赏。

8、肃州民间传统的社火舞蹈“跑旱船”

肃州区社火最传统的舞蹈之一。其原理与太平车,福禄车一样,只不过把车子换成了船的样子。女子带着船在水面上漂来漂去,做出水波轻漾,船随水流之状。一长须老艄公则双手持桨在船的前头或斜上方用力划水,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动作逼真形象,乘船女子则乘着船儿跟着“艄公”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与艄公十分默契。因是陆地上行“船”,故名“旱船”。其生活气息十分浓厚,艺术形象也较为生动。

9、裕固族传统服饰

为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采取政府补助的形式,为群众订做裕固族传统服饰。时下,着民族服装成为该乡群众的新时尚。

10、钟鼓楼击鼓仪式

钟鼓楼座落在肃州城区中心的钟鼓楼,是一座距今1600多年的古建筑艺术珍品,现今所见是清光绪31年重修的,它的基座有东西南北四个券门,门额题有“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南望祁连”、“北通沙漠”。鼓楼三楼内有一口大钟,每逢正月初一和十五,早晚各鸣一次,声闻数里,与嘉裕关城楼的大钟遥相呼应,后毁于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每年春节的社火汇演都在正月十五的鼓楼四周进行。鼓楼台基上面东南西北各置一面大鼓,鼓手听号令同时擂响。社火表演正式开始,鼓声因高而远,由此开始把该年的春节文化活动推向高潮。二十多年始终不变,鼓楼正月十五击鼓鸣钟渐成为肃州区的特色传统。

11、信天游

信天游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