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溪高腔大山歌


狮溪高腔大山歌是流传在贵州桐梓县狮溪、水坝塘、芭蕉、羊磴一带的古老而独特的原生态山歌,形成于广袤森林,因演唱强调“高腔”特色,富有“飙歌”风格而得名。在1000多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狮溪高腔大山歌融合了巴蜀文化、夜郎文化、中原文化,而形成独特的黔北山地文化,犹如静寂山野飘来的穿越历史的天籁之音。2007年,狮溪高腔大山歌被列为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搬上中央电视台《中华情》栏目,从此名扬海内外。

“天籁之音”从山野传来

狮溪高腔大山歌歌词多用七言句,二二三结构,调式多采用汉族五声调式中的微调式、角调式,表现手法主要采用“赋、比、兴”以比兴手法为主,保留大量的入声字,富有音韵感和歌唱性,表现内容广。

狮溪群众高唱山歌

狮溪高腔大山歌的演唱形式主要为“一领众和”、“领唱称”、“抽腔”、“提腔”、“合唱谓”“帮腔”和“和腔”等,称领唱技艺者为“歌师”,和唱者为“吼巴儿”。

在大山歌比赛中,获胜队的领唱者将被尊称为“歌王”。

狮溪高腔大山歌的曲牌丰富多彩,有表现人物的,如《谷王腔》等;有表现人物情态的,如《山乐腔》等;有表现人物情趣和乐器的,如《唢呐腔》等;有表现动物的,如《老鸹腔》等;有表现宗教的,如《观音腔》等。

狮溪高腔大山歌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句与句之间运用大量的衬词,将两句歌词很好地衔接起来。衬词常用一连串的虚词,多为开口音发声,因不同曲牌而异,如“呀耶”、“罗喂”、“耶嘿哟”、“呀嗬喂”、“咿不耳耶”、“萨嘿哪”、“嗬嗬咿嗬鱼羊嗬”等,古朴迷离,并大密度运用且在单工部曲式中独成乐段;有的曲调中有“嘘声”、“假嗓”演唱的要求,整个演唱丰富而生动。

狮溪高腔大山歌的歌词除传统歌词外,主要由歌师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随意编创,填入固定的曲牌演唱,为多上句起兴,下句抒情,如“太阳出来晒北坡,北坡高点弟兄姊妹多;弟兄多来好喝酒,姊妹多来好唱歌……”,“好久没有唱山歌,喉咙干起蜘蛛窝;南京打把铁扫扫儿,扫开喉咙唱山歌……”。一句句朴实的歌词,一段段高亢清脆的旋律,应和着大山的回声,犹如寂静山野传来的穿越历史的天籁之音,给人一种“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震撼。

独特地形造就独特山歌

狮溪高腔大山歌的形成、演唱特点与狮溪独特地形地貌和区位有着密切联系,是黔北地方风情的集中展现。

由于高山坡陡,导致狮溪地形复杂,形成两山夹一河(白芷山、箐坝大山夹狮溪河)的特殊地形,再加上牛角寨与狮溪集镇之间高达1000多米的海拔落差,狮溪河两岸大山形成了”声音喊得应、出门走半天“的特殊地貌。早期以对歌和表达爱情的狮溪高腔大山歌,为了便于河两岸干活的农民们”飚歌“,大山歌的演唱重点强调“高腔”,富有“飙歌”风格,唱腔高亢、粗犷、感染力大、穿透性强,“狮溪高腔大山歌”因此而得名。

在历史的演绎和不断的发展进程中,狮溪农民将白芷山、牛角寨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大山宽广的包容与胸怀融入高腔大山歌,同时又很好地结合了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形成具有独特的黔北山歌、黔北山地文化。

歌声传递爱情与生产生活

据了解,狮溪高腔大山歌从形成到现在,已经历1000多年历史。在10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中,狮溪高腔大山歌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表演体系,主要体现为“男女老少齐上阵、吹拉弹唱共争鸣”,整个演出时而铿锵有力,时而意气昂扬,时而寓庄于谐,时而意义深远,可谓精彩纷呈、魅力无穷。

狮溪高腔大山歌在漫长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曲牌调式,主要有长调高腔和短调高腔,长调高腔多为单工部曲式,短调高腔多为一部曲式,演唱内容表现男女爱情居多,将男青年对女青年的爱慕与追究,以及青年男女们的恩爱故事淋漓尽致地融进歌声中。如”斑鸠飞得尾巴圆,一翅飞到绿豆田。好块绿豆不得吃,好个情妹不得连“。又如现在狮溪一代流行的大山歌《白岩高点晒花鞋》,讲述的就是一个姑娘在白岩上晒了一双花鞋,山下的小伙子就以姑娘晒鞋为题,向姑娘唱了一支爱慕的山歌。

除了表达爱情外,农村生活、劳动、村民内心世界和地域风情也被搬进了狮溪高腔大山歌的舞台,生动地表现了山民们的内心世界和生产生活场景,歌曲的来源也主要为农民在生活劳动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由于文化特征的多元性,狮溪高腔大山歌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等研究方面极具学术价值,2007年被列为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抢救濒临失传的文化瑰宝

靠口口相传的狮溪高腔大山歌,没有文字记载,再加上受现代音乐的冲击,以及当地大批青壮年外出经商、打工,分散各地,使其大山歌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如今,会唱山歌者寥寥无几,且都在60岁以上,狮溪高腔大山歌这一贵州非物质文化瑰宝面临“自然消亡”的危险。

为了抢救这一濒临失传的文化瑰宝,近年来,由桐梓县委宣传部牵头,狮溪、水坝塘等乡镇党委、政府把收集、整理民俗民间传统文化当作一项重要工作,组织山歌采集人员广泛深入农村、深入群众,收集整理山歌歌词和创作素材。

山歌收集者跋山涉水,在山村的屋檐下,收录情哥情妹对唱情歌;在寂静空旷的山林里,收集劳动小调;在春暖花开的田间地头,创作反映农民劳动的山歌。到目前,共采集到具有地方特色原生态山歌唱词70余首,山歌50余首,对传承和保护民间民俗文化有重要价值。

为了培养更多的歌者,水坝塘镇还将大山歌传唱列入地方教程计划,纳入音乐课程体系,组织开展山歌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村寨、进党支部活动,把全镇4所片区完小和复兴中学划分为5个片区,每片选派2名山歌“歌师”深入学校教授山歌理论、唱词、曲调收集和山歌传唱等知识,并在重要节日,举办形式多样的山歌比赛,并通过学校广播系统,利用课间休息或课余时间播放山歌录音,让学生在浓厚的山歌氛围中感受地方文化,也为抢救这一濒临失传的文化瑰宝培养了一大批继承者和传承人。

水坝塘镇还坚持走出去战略,组织山歌演唱者多次参加省市歌唱大赛,让山歌走出狮溪、走出桐梓,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据了解:桐梓着力将狮溪高腔大山歌打造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一原生态文化瑰宝在全国传承、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