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石雕艺术


徐闻石雕艺术历史悠久。考古发掘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徐闻先民就因地制宜,利用石料制造出石刀、石斧、石锛、敲砸器、穿孔器等工具。古代徐闻较有代表性的石雕艺术主要有:

石墙房屋

徐闻石墙房屋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直接用石础、石柱或木柱、珊瑚石、玄武岩石或稻草泥巴堆砌而成的石墙茅草屋;二是将打凿切削规整的珊瑚石与玄武岩石结合垒砌成的房屋;三是用打凿方正的玄武岩、水泥预制构件、红砖等结合建造的坚固型房屋。

徐闻珊瑚屋民居是我国建筑史,甚至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徐闻珊瑚石屋古村落群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珊瑚石屋建筑群。这主要是因为徐闻的海岸线长,自然环境十分适宜岸礁珊瑚普遍生长,徐闻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珊瑚的历史久远。

徐闻人称珊瑚石为“狗骨沙”石,自古以来当地人就有用海底珊瑚石烧石灰、砌墙和建造茅草房的传统。徐闻沿海地区,特别是西部的角尾乡、西连镇、迈陈镇沿海村庄村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珊瑚石屋居住。过去,徐闻西南沿海南山镇的南山、二桥、仕尾,迈陈镇的对楼、新地、港头,角尾乡的许家寮、下寮仔、放坡、港门、鹅房,西连镇的金土、水尾一带的每个村庄都曾有多则上百少则几十间的珊瑚石屋。直至20世纪末,徐闻西南沿海一些村落居民住房一半以上还是珊瑚石屋,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等,都有用珊瑚石头制成的。如今,由于设立了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加上当地政府大力实施茅草房改造工程,珊瑚茅草房或珊瑚墙正变得越来越少。

当地不少老人家对冬暧夏凉、透气吸潮的珊瑚石屋充满了极深的感情。站在一二百年历史的珊瑚石茅草屋前,不由得令人感叹岁月的沧桑。

石室墓

在1972年文物考古中发现,徐闻有相当数量始建于秦汉的墓葬中已经出现珊瑚石室墓,即利用珊瑚石削成方块构砌成墓室,并且个别墓室有大量的随葬珊瑚石。

石狗

说徐闻是“石狗之乡”,一点都不为过。旧时石狗遍布徐闻城乡和山野。

徐闻石狗雕刻艺术是雷州半岛的一朵艺术奇葩。徐闻石狗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独具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在全国绝无仅有,是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石狗是徐闻民间信仰之一。石狗作为一方的守护神,常安放在交通要道、村道、民居等人们经常出入的地方。石狗也如司仪迎宾,故又称为“司仪神”。

徐闻石狗有文相、武相及文武相结合之分。根据雕刻风格、造型和形态的不同,也可分为:

1、百物混沌类型石狗(原始类型)。在雕刻工艺上呈现出风格粗拙、造型古朴、形态愚老的特点。

2、具象类型石狗。具有狗的基本特征与形象,大多尖喙、平唇、立耳,部分后腿线条纤细且变形前移,轮廓圆润,尾蜷曲饰于后体,是雷州石狗早期雕刻的一种类型。

3、狮象类型石狗。造型上注入狮子的特征,大多头部圆阔,眼窝深陷,眼珠硕大突出,面部表情丰富,活泼生动,多数垂铛。

4、人格化类型石狗(人神石狗)。是人面狗身的一种艺术造型,将石狗的面部与五官夸张变形为人的面部与五官,特别是对鼻子、嘴巴、眼睛、眉骨等的刻画,并赋予其人的各种面部表情。

石龟

龟象征长寿与富贵吉祥。徐闻石龟墓多见于明清两代。一方面,石龟墓寓有子孙兴旺发达之意;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徐闻野外山猪猖獗,为防山猪侵害,故用石龟压墓。

牌坊

牌坊又称牌楼,在古代是一种表彰德政、功勋、科第以及忠孝节义的门洞式、纪念性的独特建筑物,是荣誉的象征,一般竖立在衙署、寺庙、学宫、馆所、交通要道、墓道以及豪富住宅门前。

徐闻明清两代的石牌坊很多,在元明两代以科举坊和纪念本地乡贤名宦坊为主;在清代则以贞节孝义坊为主,其他牌坊以及墓道坊为辅。

在元代徐闻旧县城即沿海的麻鞋村旧城内,“解元坊”是县人为纪念元代湖广乡试解元梁特卿所建,今无存。明初,在徐闻县学宫(孔庙)前有一座“德胜坊”,是用来纪念明朝廷国子监学禄、徐闻乡贤陈渊而建。“进士坊”位于明代徐闻县城北门,是为纪念本县名士吴谦所立。吴谦是明永乐甲申曾启榜进士,官至上猶知县、山西道御史。“进士坊”之前,在县城北门还有一座“都司坊”。这座石牌坊是为纪念明代徐闻县黄塘村人、江南都司(正四品)黄彦政所立。“德胜坊”、“进士坊”和“都司坊”均在明末被毁。

在徐闻县城旧民主街一带分别有“文古坊”、“文塔坊”和“首坊”的地名,就是从这里的石牌坊而得名。

“文古坊”是为纪念明代本县有史记载的第一位正科进士林宗溥所立。林宗溥是明洪武十八年乙丑科丁显榜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文塔坊”是为纪念明代登云塔的修建而立的一个牌坊。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知县赵一鹤在现文塔街奠基兴建文塔,至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知县应世虞竣工落成。古人以塔象征文笔,意在荫佑本县士子青云直上,高中科甲,故命名“登云塔”。这座塔全高36.41米,塔系石砖泥灰沙结构,砌法一顺一丁,每层平座外侧均有线砖和牙砖相间装饰,坚固美观,数百年来一直矗立在县中心。文古坊和文塔坊这两座牌坊在徐闻匪乱期间被毁。

“首坊”原是一座高大的牌楼式石牌坊,为纪念明代徐闻知县应世虞(后迁任雷州太守)而建。由于应世虞是一县之首,故人们把这座石牌坊称为“首坊”,而牌坊所在的街道就叫首坊街,并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不过,这座牌坊在清代就被毁了。

“登科坊”是为纪念乡贤赐进士出身、郁林知州、崇荣左史(汉阳王府左掌史)、中宪大夫骆效忠和内务大总戎、殿前大将军、光禄大夫骆鸣肃父子所立,又称“骆氏父子坊”,建于明万历年间。“双凤齐鸣坊”和“双桂联芳坊”是两座纪念兄弟中举的牌坊。“双凤齐鸣坊”是为纪念邓邦基、邓邦髦兄弟中举所立。“双桂联芳坊”则是为陈素蕴、陈文彬兄弟中举所立。解放后大跃进时,在原徐闻县城西门外官道旁的“双桂联芳坊”遭拆毁。

清代,官府注重为节妇或寿星立牌坊。清宣统徐闻县志记载,清代县内共有13座节孝牌坊。在徐闻清代节孝牌坊中,最早的是清雍正年间白水塘村(今属龙塘镇)的“郑氏旌烈坊”,最晚的是清光绪二年为槟榔村(今属南山镇)陈文纲妻亦次媳立于城外海安路左的“百岁节孝坊”。

徐闻现残存的节孝牌坊有:曲界镇三河村的“何郑氏节孝坊”(道光丁酉年五月朔建),前山镇禄齐村的“陈氏旌节坊”(即“贞节垂芳”坊,敕赐文林郎徐闻知县张三仁题,匾中可见乾隆二十四年冬月吉日等字),龙塘镇锦山村的节孝牌坊(前铭文依稀可见“嘉庆三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署徐闻县知县陆蒙特授广东雷州府王为恳恩祥情旌表事年九月初三日奉布政法司魏宪许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八月初九日巡按广东印院康按铜分口抵徐闻县详报节妇陈氏,系已故儒童之妻,节妇谭王氏”字样)和西松村的李梓瑶祖母的诰封旌节牌坊(建成于清嘉庆七年,现仅存徐闻知县尹大璋撰写的旌表文“清标彤管”石匾一块),南山镇五里村翁氏的“青厢脱颖”贞洁牌坊和竹山村“林氏旌节坊”等,其余均被毁。其中曲界镇的“何郑氏节孝坊”是徐闻现存最好的清代牌坊,从1837年建成至今,200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上述的节孝牌坊外,其他坊匾略存。清初曾在县学立有一座“文明坊”来替代明末被毁的“德胜坊”。这座立于学宫棂星门前的牌坊,系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59年)徐闻知县浙江萧山人汤元芑、县学教谕广府鹤山人钟仲裕暨地方士绅重修徐闻学宫时所建。但这座石牌坊在1948年被台风所毁。今遗有上书“文明坊”三字的匾石一块,置于徐闻县第一中学旧前门西侧一古井边,落款为“清乾隆五十六年九月,萧山汤元芑书”。

徐闻县城乡也建有一些扶危济困,义薄云天,忠勇爱民,赢得乡亲赞誉的功德牌坊。如县城东门官民为表彰士绅曾精占所兴建的“青云坊”(建于清康熙年间,在文革中被拆掉)。清乾隆年间海安所城为纪念海安水师营副将江起龙,建有一座“忠烈祠坊”的石牌坊(1939年被国民党徐闻县政府下令拆毁)。

墓葬石雕

1973年至1982年,省、市、县文物部门先后两次在徐闻发掘清理汉墓90座,墓穴大多数呈长方形,平底、券顶、砖砌,少数是砖与珊瑚石合砌,个别是土坑墓。石轿墓群在龙塘镇西洋管区槟榔园村西北300米地名柜子岭处。相传此地原有72座墓,现仅有5座,皆石冢,俗称黑轿墓、经轿墓、锅盖墓、柜子墓。石刻图案很有明代特色,是县内较有特色的明代石墓群。此墓疑为明进士邓宗龄家族墓葬,也称“邓公墓”。宋郡主墓在龙塘华林村南约500米处。1958年被破坏,毁墓时发现有石雕皇宫(丹霞阁)宫女像、残币等物,均失散。现存石刻一块,上书“宋赵宗室佳城”六字,落款是“宝佑二年甲寅八月二十四夜畀化”。

清广东通志、雷州府志、徐闻县志对此墓均有记载。宋陈郡驸墓在龙塘那湾村南200米处。1974年被挖毁。出土器物有石盆(石砚台)和铜钱,现遗墓碑一具,文曰“宋陈郡驸墓”。“宝佑六年口口戊午九月二十四日子时”。清广东通志、雷州府志、徐闻县志对此墓有记述。

墓葬石雕,比如墓葬牌坊是封建社会等级观念在建筑上的反映。这类墓道坊在徐闻城乡保存相对完好,全县较大型的墓道坊就有数十处。在墓道坊中,前山镇赐五品同知衔光禄大夫何乃钊墓的为最大。此外,城北乡那练村的骆氏佳城墓道坊、南山镇的邓邦鉴墓道坊也颇具代表性。

李母赵太孺人墓碑

在龙塘镇赤岭村西北。碑有龟趺,通高2.8米,宽98厘米,厚14厘米;碑文为陈昌齐行书手迹,书法甚佳。碑右侧15米处是清代徐闻名人李梓瑶祖母墓葬。原有“国封亭”,碑立国封亭中,现亭已毁,唯碑尚存。

石旗杆

是以条石凿制而成的,有方型、圆型之分,一般高约2~4米,石上再竖一面旗,俗称“石旗杆”。

古时,在徐闻城乡有为考取功名或获得官职之人竖立“石旗杆”的风俗习惯,以示重视人才,激励后人发奋读书,立志成才。

徐闻石旗杆古香古色,造型别致,高高矗立,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一个地方的石旗杆多,说明这个地方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能竖上这种旗杆,是家族的荣耀。古时,若是哪家书生金榜题名,考上“进士”,或是获得上品位的官职,便制作石旗杆,杆上凿上其姓名和考取的名次或获得的官职,并介绍其生平事迹,石旗上还刻上龙、凤等吉祥装饰物。到了清代,考上秀才、举人等功名的也会建石旗杆,不过石旗杆的样式有区别,秀才、举人、进士分别用凿成的角多少来加以区别。石旗杆凿成后,家族要举行庄重热烈的仪式来竖立,全村人敲锣打鼓、鸣炮设宴来庆祝。

骆族义田碑

在那练村。此碑现立村前一土地庙旁,碑高1.68米,宽76厘米,厚10厘米,曾一度用以铺路。1983年复立故址,碑面受磨损,碑文颇难认辩。文记骆效忠置义田30余亩康济村中族裔之举。埤立于明万历四十六年戌午孟夏。

香亭碑

在海安所城址内现海安西关一群众家中,长1.59米,宽86厘米,厚17厘米,碑文尚可辩认。文记福建赴任琼南太守李师弘宿徐闻海安千户所时,在皮囊中发现家人私藏沉香数斤,李命人用火燃毁,以示为官清廉,不贪琼南之物。时人敬他此举,建亭纪念。亭建于明万历辛丑冬吉日。

钟公德威碑

在锦和城内北关。该碑现弃路中,为铺路石板,已断裂;碑面磨损严重,长2.04米,宽1.08米,文尚可认。钟公指钟贵,陕西人,清康熙初年任锦囊所城守备,率兵御敌有功,士民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立此碑作为纪念。

石鼓

原用于门前防水防潮,后赋予建筑风水、家庭地位、祈福求官等文化内涵。

石鼓的功用主要是公德铭石、嘉奖贤能和装饰房屋、门楼,抒怀铭志,民间亦称之为“功德鼓”。

石制生产工具

石磙

徐闻俗称“石牛”,20世纪90年代以前,乡下打谷场上经常见到的一种石制脱粒农具。一般是用本地玄武岩大青石做成的,呈圆柱体,一头大,一头小,两头有磙眼,使用时用特制的木架子套上。

石制生活用具

石碓

自古至改革开放前,徐闻农村人有用石碓加工粮食的习俗。石碓由碓窝、碓嘴、碓身、碓翅组成。碓身是木制的,大头上凿一大孔安装园柱形石头碓嘴,碓身中间穿一木制碓翅,搭在两边的凹形石凳上,人在碓身小头,一支脚站在地上,另一支脚用力踩碓身小头,踩起落下,碓嘴一上一下将碓窝里的粮食舂去外壳,或者将浸过水的稻米碓成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