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廿四夜的习俗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

如东廿四夜风俗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我们如东人过“廿四夜”,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煮赤豆米饭、炒菜头(寓来年日子红红火火、得个好兆头),喝猪血子汤(寓意来年有财),还有鱼、肉、鸡等荤菜,合家老小团聚一起吃夜饭,谓之“廿四夜饭”。

这一天,还要做一件事,就是送灶。

所谓“送灶”,就是送灶家菩萨上天,到玉帝那儿汇报人间善恶,为期七天,到除夕夜再将他接回来。送灶是郑重其事的。晚饭前,女主人要做一碗小鸡蛋大的“团圆”,名曰“接(送)灶团圆”,煮熟后,面上厚厚撒一层红糖(传说是为粘住灶家菩萨的嘴,让他在玉帝前开不得口,不能说主家的坏话)。

男主人净手之后,恭恭敬敬将团圆、赤豆饭、炒菜头端到灶王殿前,齐供灶家菩萨,并点上香烛(旧时农家砌灶都要在灶山靠烟囱一侧砌个灶王殿,飞檐翘角,宛若寺庙的殿宇,内供纸画的灶家菩萨像)。

晚饭之后,女主人洗好锅碗,男主人便恭敬虔诚地向灶家菩萨三叩首,然后撤去斋供,取出灶家菩萨像,同时将预先准备好的纸马(灶君上天后临时管理这一家的代理神)安放在灶王殿前。将灶家菩萨像连同摺好的金元宝银元宝放到户外阳沟潭里烧化,送灶上天。

为什么对灶家菩萨如此敬重呢?灶家菩萨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呢?《祀记·社器》有孔颖达疏云:“颛顼氏有子旧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灶神是保护这一家平安的神,灶王殿门两侧的邓联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道出了灶王的职责。传说远古时,有个喜欢搬弄事非的“三户神”,无中生有,向玉帝密报,说凡间的人诅咒天帝,并欲谋反天庭。玉帝听了大怒,即命“三户神”将咒骂天帝的人家,书写罪行于其屋檐下,让蜘蛛作网掩盖,作为暗记,又命“王灵官”于年三十夜(除夕)下凡巡视,将有暗记的人家满门抄斩。“

三户神”心存不端,在所有人家的屋檐下都做上暗记、灶家菩萨发现了“三户神”的恶行,急忙联络各家的灶君,发动家家户户从腊月廿四起到除夕前,清扫房舍,除尽蛛网,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到了除夕夜,“王灵官”遵旨下凡巡视,看到凡间家家户户干干净净,一派喜庆祥和气象,便如实向玉帝汇报。玉帝火了,治“三户神”以欺君之罪,永拘天牢。灶家菩萨如此保护凡人,让他们免于灾难,于是人们更加敬重灶家菩萨,年终掸尘、大扫除,干干净净过新年的习俗也留传了下来。

苏州廿四夜(腊月廿四)的风俗

记得小时候,廿四夜是个很隆重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做团子吃,像汤圆一样,大很多,有肉馅的和萝卜拌油渣馅的。

各家提前几天磨好米粉(机器加工),晾晒干后备用。等到廿四夜,将备好的萝卜磨成丝,再将买好的肥肉熬出油,捞出油渣和萝卜丝混合,起油锅,加上酱油等调料将之炒熟,一切就绪后,就可以做团子了。记得我们小时候就趴在灶台边,看着母亲做,顺便还偷吃点萝卜丝馅。

一般都是晚饭一顿合家吃团子。还会问问这家那家,“你家做团子了吗”。见人家没做的,还会盛几个给人家吃,甚是开心。不知是那时正好是长身体的时候,还是缺少大鱼大肉,好家伙,拉起来就能吃五六个,男人们更多些。等明早起来,见人还会问:昨天吃了几个?现在顶多吃两三个,而且吃后一天都不觉得饿。

吃好廿四夜团子后,各家各户的大人带着小孩都拿上几个稻柴,到自家的田间,各人把稻柴点燃,绕着田兜一圈,嘴里还要念叨:“炱(tai)炱田角落,开年收个三石六”。喻意着明年丰收的愿望。这样的画面不分时段的在田间出现,直至深夜。

小时候,父母亲也带着我们一起炱过田角落,那是只觉得好玩,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不知何时起,这种习俗突然就消失了。即使是还有田地的人家,也不在延续这一习俗了。当然消失也是必然的,时代在变,住房都变成了小区,曾经的田地变成了绿化、厂房。没田种,当然也不需要期盼明年丰收不丰收,习俗自然而然跟着消失了。

所幸做团子吃的习俗至今还保存着,但也有所变化了,自己懒得做,就买些现成的,少买几个意思意思,虽然简单方便了许多,但少了自己亲手做,暖暖的滋味,更少了记忆中的滋味。

温州廿四夜(腊月廿四)的风俗

农历腊月廿四,每户人家都要“拜镬灶佛”(灶王爷)。老辈温州人对拜镬灶佛的祭品很有讲究,一般少不了“酒糟”和“糖果”。“酒糟”主要抹在灶王爷的灶门边,目的是想用酒把镬灶佛喝醉了,不会瞎报人间大事。再用各种糖果祭拜,意在把灶王爷的嘴粘牢,不要在玉帝面前乱讲坏话。

在这天里,温州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一定要吃芋头和荸荠。荸荠温州话的意思是“盘财”,芋头的意思是“余”,所以吃了这二样,意在财源滚滚,年年有余。

掸新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各家各户都在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趁此机会洗去家里一年堆积下来的污垢,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贴春联

贴春联过年的一种普遍习俗,温州也不例外。早在宋朝,贴春联已成为流行的习俗。过去的春联都是用墨在红纸上写黑字,最近几年,市场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红纸上的春联,颇受人们青睐。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受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分岁酒

俗称摆分岁酒,这顿饭是一年中最为讲究的一餐,一般在除夕之夜进行,一家人围坐吃喝, 欢快异常。但现在普遍把在春节前的十天内,由主人摆好酒席,以招待亲朋好友的酒席都叫分岁酒。吃罢分岁酒,小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则要给小辈压岁钱。

捣年糕

又称“捣糖糕”,糯米掺籼米后,加红糖或白糖调色,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然后做成长方形,再放入不同的印模里,压出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等具吉祥图样的甜年糕。除了长方形,也有做成元宝状的年糕,插上银花放在中堂长条桌上,有的人家将年糕做的元宝每个房间都摆上,也有的放在米缸里,寓意着年年高升。过去不少人家备有石捣臼,一到腊月,或几户相约,或独户,由壮力的男子担当捣手,妇女充当助手来捣年糕,小孩则围在一旁观看。在捣年糕的同时,家家户户也用糯米粉炊作松糕。

无锡“廿四夜”风俗

腊月廿四,我们无锡人称作“廿四夜”, 按照这里的习俗,要掸檐尘,谢灶,吃团子,北方称这一天为“过小年”或“灶王节”。

“掸檐尘”其实并非一定在廿四夜,一般也有人在腊月十七、十八进行,无锡有“十七十八,越掸越发”之说,但“廿四夜”搞卫生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旧时名曰“除残”。这一天,女人们会忙着洗晒被褥,把家里能搬的东西都搬到外面,然后把扫帚绑在长竹竿上,用方巾把自己的脸包得只留两只眼睛,戴上一顶草帽,仰着头清扫屋顶、房檐。

关于廿四夜的“掸檐尘”,还有一个“三尸神”传说,“三尸神”一听其名字就觉得是个险毒之徒,他平时罗织罪名向玉皇大帝诬告人间的家庭,说人间要背叛神界。玉帝大怒,委派“三尸神”监察人间,在说坏话的人家屋檐下做个记号,命蜘蛛结网以蔽之,等到除夕之夜再来算总账。正当“三尸神”做着欲使人早死,以亨人间祭酹的美梦时,灶神窥破了他的诡计,关照家家户户要在“廿四夜”这一天进行大扫除,掸去“三尸神”所做记号,这就是“掸檐尘”的来历。

腊月廿四是灶君一年一度上天汇报工作的日子,家家户户在廿四日夜间都有送“灶家菩萨”这个习俗,现在媒体有说在廿三日夜间,也有说在廿四日夜间,让现代年轻人不知所以然,实际上都对,民间流传有“君三民四”之说,就是讲官府送灶是在廿三日夜间,民间都在廿四日夜间进行祭祀灶王爷的活动。

“灶王爷”官不大,地位不高,但权力不小,玉皇大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 又称“灶君司命”,传说是每户人家的保护神和监督神。每家每户事无巨细什么都能管,所以万万怠慢不得。

记得小时候,一到“廿四夜”晚上,阖家吃过团子,就要开始“谢灶”。全村每家每户都会在灶头上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大红对联,在灶君神像前供奉“糖元宝”(用饴糖做成元宝状食品)、糯米团子、“糊涂羹”(“米粉糊”)、糖年糕,摆上好酒好肉等食品,点香点烛叩拜,名曰“谢灶”。

一年一度,灶王爷有向玉皇大帝汇报每家每户所作所为的使命,人们担心他在玉皇面前说自家的坏话,所以老百姓用这些食品供奉“灶家菩萨”,都有一定的寓意,譬如“糊涂羹”, “糖元宝”就是想让灶王爷吃得糊里糊涂甜甜蜜蜜,能够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包瞒人间小事,隐恶扬善,并保佑阖家健康平安;而糯米团子和糖年糕等都很粘,想让灶王爷吃了封住嘴巴开不了口,什么都不说最好。

等到香烛燃尽,表示灶家老爷已吃好,祭祀完毕就要进行“送灶”,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爆杖送灶王爷上天言事,每到此时,爆杖声在夜空中此起彼伏,整个祭祀活动也随之结束。

“谢灶”、 “送灶”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破四旧“(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运动中消失。

“廿四夜” 最让孩子们感兴趣的不是掸檐尘,不是吃团子,也不是谢灶,而是“放野火”。平日里,牢记“寒冬腊月、火烛小心,水缸满满、灶仓清清”的大人们,是绝对禁止小孩子玩火的,唯有这一天,在大人的看护下才可破例。

送“灶王爷”上天后,在我们无锡农村有个习俗,就是“廿四夜”让儿童在田头烧野草,大人看火焰的红白来占卜明年的水旱,叫做“放野火”。 其实“放野火”的真正目的是要将藏在枯草中越冬、危害来年农作物生长的害虫烧死、冻死。

记得儿时,每当这个时候,各个村的孩子都会手拿火柴,用一束稻柴做引火,在田间村头有干枯茅草的田埂上放火,走到哪烧到哪,火苗借着风势在田埂上形成一条条火龙。这时,各村各巷的孩子们追着火龙笑着,奔着,跳着…,火光映红了脸庞,映红了半边夜幕,映红了天真无邪的童年…。

记忆中的“廿四夜”,是那样的温馨美丽,那样的令人难忘…。

崇明人“廿四夜”风俗

崇明人过年,就从“廿四夜”灶王节开始,其中“卷银包”、“廿四糖”、赤豆饭都是不可缺少的祭食,包含了很多美好的寓意。

祭灶

崇明人过年,大抵从腊月廿三(崇明人称之为廿四夜)的灶王节开始。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情况,因此人们对这天特别重视。家家户户都在这一天祭祀灶神,谓之“祭灶”(崇明部分人家,如剃头师傅等在二十四日)。

夜幕降临,家长在灶君前点上两支大红蜡烛及一炷清香,屋里灯火通明,香烟缭绕。供灶君享用的祭物逐一摆上,有饴糖浆和面粉合成的、又甜又粘的烂斩糖,还有面饼、青菜、豆腐、茨菰等。全家男女老少逐一跪倒叩头。稍后,再把灶君神像从灶龛里捧出,拿起烂斩糖涂抹在灶君的嘴巴上,让其甜嘴,好叫他在玉皇大帝前多为本家美言,保佑人寿年丰,最后将神像与纸錠一起火化,以示上天。祭完灶,家家户户就会吃廿四夜饭,食用的是赤豆饭、卷银包。

赤豆饭

赤豆饭烧好要满满当当盛一小碗出来供在灶头上,是要孝敬灶神公公的。吃饭时,如有家人外出不在场,也要为其盛上一碗赤豆饭,摆在桌上,以示全家团圆。此外,还要另盛一碗赤豆饭放置在碗橱内,留到大年初一再食用,即是所谓的陈年饭,据说这样能继续去年的好运。

卷银包

卷银包是用面粉摊成的比春卷皮子大一点的制品,里面包上金瓜丝、豆瓣酥、或茨菰豆腐、青菜豆腐等菜肴,成长条形。民间也有用百叶包卷菜肴当卷银包的。崇明的东部,卷银包也叫叠钱梱,是一道过年时必不可少的祈福纳吉的吃食。旧时,人们没有钱包的。流通的钱物为碎银和铜钱,铜钱是串起来的,而币值更高的碎银一般用布包起来,叫做银包。廿四夜卷银包,寓意着多挣钱的意思,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常熟廿四夜风俗

常熟人过年是从农历十二月廿四开始的,这一天,又叫“廿四夜“。

廿四夜由来

传说,灶神要在二十五日向玉皇大帝汇报主人家一年功过,相当于做“年终总结”。二十四夜,一家老少跪拜、烧香“送灶”,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为了让灶王爷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还要把灶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

其实在廿四夜的习俗还是蛮讲究的,不过大多数都应该只在老常熟人的记忆中了!

打扫卫生

民间俗称“掸檐尘”,打扫庭院、居室,清除积垢。因“除尘”与“除陈”谐音,自然“除尘”就有了与过年同样的含义。

送灶

老常熟人家中总有一座两眼灶,灶壁上贴着黑脸红袍的“灶神”,常熟人称之为“灶家老爷”。到了农历十二月廿四的夜晚,人们就要作揖唱诺后,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或糯米团子等(据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以至可少说、不说人间坏话)。送灶时各家要点上香烛,屋内香烟缭绕,各色供品耀眼。最后恭恭敬敬取下画像放入灶膛中焚烧,也就是送“灶家老爷”上天。年初一,再重贴一张新的“灶家老爷”画像。不过现在的灶台越来越少,送灶也就越来越少了。

蒸年糕

蒸糕是件大事。预备好竹匾、米粉、白糖、腌桂花、猪油丁和竹箬后,蒸糕期间是有许多忌讳的。例如,如果不小心将桌上的筷子碰落在地,就要说快快(筷)及第(地),”借“进士及第”的谐音讨吉利。

蒸糕前,先要将糯米粉和粳米粉按比例配好,然后喷入热水,轻轻揉调成细粒状,要松而不粘,粗细均匀。蒸糕不用蒸笼,而用专用的木制蒸架。糕蒸好后,要在洁白的糕面上用品红印上吉祥的图案。

吃汤团

廿四的晚饭是一定要吃也只吃“大团子”的,和粉、剁馅、烧水包“大团子”。老法里,这种“大团子”平常日子里是不做的,一年中只有廿四夜才做。其实,所谓“大团子”就是糯米粉团子,不过SIZE是XXXL。“大团子”做得好不好吃,在于萝卜丝细不细、作料鲜不鲜,糯米粉细腻不细腻,以及团子的皮薄不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