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之地的二月二习俗:沐春雨、龙牌会


“二月二”是继春节过后的又一重大节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从古到今,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二月二的“故”与“事”。在此,让我们通过以下几篇文章去领略一番民族文化的精彩内涵。

吃蝎豆 沐春雨

旧时二月二这一天,有“引龙”、“打囤”、“熏虫”、“击梁辟鼠”等活动,现在常见的是“二月二,吃蝎豆”。前一天,把上好的黄豆在水里泡一晚,第二天早晨拿到锅里温火炒熟。蝎豆能炒五味,用什么样的水泡,炒出的就是什么味道。用盐水,炒出来的豆是咸的,如果喜食甜,可以在炒时放匙糖。据说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有个童谣就唱道:“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

燕赵之地的二月二习俗:沐春雨、龙牌会

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女人,在河边喝水怀了胎,十月之后生了一个男孩,男孩身上却长了个尾巴。女人把孩子藏在家里偷偷地养着。男孩一天天长大,亦一日一日地顽皮。他一顿能喝一缸水。有一天,趁着母亲不在家,他自个跑到河边去喝水,被人发现了。从此,男孩和母亲常遭人白眼。终于有一天,男孩受不了憋屈,趁人不注意从窗户跑出去,飞往天上去了。他娘边哭边追边喊,她娘每喊他一声,他都哭着回头看一眼,每看一眼,地面上就现出一汪水滩。那些滩,后被人称作“望娘滩”。男孩说,娘啊娘,你莫哭,以后每年二月二,我都会回来看你。人们才知道男孩是条龙。

果然,每年二月二,那条龙都回来看亲娘。而他的娘,也会炒上一些豆,让他吃饱回天庭。他们住的那个村,从此风调雨顺,年年五谷丰登。因为龙来时,总会挟来一阵小雨,“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也成了人们相互传颂的民谚。

燕赵之地的二月二习俗:沐春雨、龙牌会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县范庄“龙牌会”

赵县范庄村,每年农历“二月二”都要举行隆重的祭龙活动——“龙牌会”。

“龙牌会”的得名源于一块“龙神”牌。千百年来,范庄一带一直流传着一个“勾龙化白蛾”的传说,这个传说奠定了“龙牌会”的信仰基础,即祖先崇拜。传说龙牌上的龙神是勾龙,是范庄人的祖先。远古时期,勾龙带领部落来到范庄,这里遍地都是洪水,无法打猎,勾龙用排山倒海的本领,带领部落治水造田,培栽谷物,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颛顼闻讯,害怕勾龙的势力强大起来于己不利,追杀勾龙,勾龙不敌颛顼,又怕连累百姓,于是变成一只白蛾飘然而去……如今每年正月一过,范庄人便常看到有白蛾翩翩飞舞,认为是勾龙显圣。为了表示对勾龙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敬,范庄人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天,都要搭供龙牌,祭祀勾龙。

燕赵之地的二月二习俗:沐春雨、龙牌会

龙牌用木制成,上面雕刻着龙的图案,写有“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龙之神位”12个大字。在范庄,保留着大小不一、不知传了多少代的多个龙牌。

“龙牌会”活动日期从农历二月初一到初四。仪式分迎龙牌、祭龙牌和送龙牌。迎龙牌是“龙牌会”的一个重要仪式和看点。迎龙牌有一些特殊的用具:轿、伞、扇、花、灯、旗。轿是用来抬龙牌的。四周围着黄色布幔,顶部有妇女们扎的小灯笼、小花球、花束等装饰品,四柱拴在平车上,龙牌放入后扎好红绸,盖上轿顶,一路由青壮男子扛着。伞有一柄,类似华盖,用缀有丝绦的黄色绸子扎成两层,引领着龙牌队伍。扇有两柄,由人手持交叉而行。扇面前后分别贴有剪纸一龙一凤,取龙凤呈祥之意。花有6对,灯有6对,莲花图样居多。迎龙牌仪式隆重热闹,队伍浩浩荡荡。从日出便开始的迎龙牌仪式到上午11点才能将龙牌请进神棚。这一天,几十个村的200多个民间花会进行沿街表演,为“龙牌会”助兴。各路花会都十分卖力地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节目有战鼓、挎鼓、扇鼓、背灯跨鼓、高跷、旱船、舞狮、跑驴、太平车、大秧歌、武术杂耍等,整个范庄村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沸腾的气氛中。

燕赵之地的二月二习俗:沐春雨、龙牌会

二月初二,是祭龙仪式的高潮,不仅范庄人陆续祭拜,周围几十个村庄甚至邻县一些村庄的人都前来向龙牌上香。初四下午,龙牌会即行结束,要举行“送龙牌”仪式。

“龙牌会”上,“龙棚”里供奉着“龙牌”及152幅画像,这其中有很多历史人物,包括孔子、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

燕赵之地的二月二习俗:沐春雨、龙牌会

“龙牌会”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其积极作用和民俗文化价值引起专家关注。近几年来,每年龙牌会都会有海内外专家、学者前来感受这一民间盛会。如今,赵县范庄龙牌会已经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燕赵之地的二月二习俗:沐春雨、龙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