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化及其精神实质


追寻我们民族的根,有几个伟大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他们就是“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伏羲位居“三皇”之首,中华文明史上一些重大的发明创造如画八卦、结网罟、兴嫁娶、创乐器等都附着在伏羲身上,因此伏羲也就成了文化的化身,古往今来被尊称为“人文始祖”,民间称“人宗爷”或“人祖爷”。当然,现代意义上的伏羲文化内涵更加广泛,凡和伏羲事迹相关的事或物,诸如祠庙遗迹、民情风俗、轶闻传说、史籍记录等都属于伏羲文化范畴。

关于伏羲的传说至迟在春秋战国之时即口传心授,长久流传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秦汉以降,伏羲开天辟地第一帝的地位确立,其事迹及相应的文化通过三个层面传播:

其一,典籍传承层面,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代不绝书;

其二,图像传承层面,伏羲女娲交尾像被广泛采用,频频出现在墓室雕刻、建筑物彩绘、工艺品加工等各种艺术形式中;

其三,祭祀传承层面,从官方到民间都是设祠祭祀,绵延不绝。由此,形成了内容博大的伏羲文化,而对伏羲的钦崇自然而然成了几千年来信仰民俗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伏羲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一种地域文化。关于伏羲及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多种史籍都指向同一地方,那便是地处陇右的古成纪,其具体的地点就在今渭水本源上游的甘肃省天水市境。天水市有规模宏大的伏羲庙古建筑群和相传伏羲画卦的古画卦台。1993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天水,欣然题词“羲皇故里”。伏羲的故事和著名的大地湾(天水市秦安县境)等古文化遗址相对照,可证陇右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就大的地域而言,伏羲的故事及相关遗址遗物遍布祖国各地,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最好的见证。

尽管伏羲的形象或事迹被传说和神话缠绕,尽管学术界对伏羲是人、是神以及功业等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伏羲的身上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基因。

《汉书·古今人表》称之为“上上圣人”,的确实至名归:伏羲的发明创造是人文之根,如后世颂扬词所言:“开物成务,万古文明”;以伏羲八卦为基础的《周易》是思维之根,作为六经之首,构建了我国古代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基本模式;伏羲人面蛇(龙)身所代表的龙图腾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维系之根,也是海内外华夏儿女团结奋进的标识。

伏羲和伏羲时代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而伏羲的精神仍涌动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历朝历代对伏羲的崇拜,其实就是对文明和进步的礼赞,对劳动和创造的肯定,对无私奉献者的感恩,这与我们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富强和谐国家的时代精神是相一致的,也无疑会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起到积极的作用。

伏羲氏的起源

司马贞继续写道:“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

华胥也是一个氏族名。《列子·黄帝篇》中说是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大概在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一带。或者华肾是一个时代,因为《庄子·胠箧篇》中把华胥氏和伏羲氏,祝融氏并列,都属于至德大治之世。母曰华胥,即说其源出于华胥。言母不言父,即是说当时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婚姻以母系为主,所以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后来好事者纷纷考证,说伏羲之父,华胥之夫即是雷泽之神。但又感觉有些渺茫;于是在《春秋公羊传》中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伏羲之父便成了悬案。

下面要搞清两个地名。

一个是雷泽。陇山山脉,又称六盘山,六盘山为汧水源头,汧水入渭河。所以古人又称陇山为汧山或岍山。也写作□山,误作关山。关山在上古又称吴山、吴岳。《大荒东经》中讲雷泽在吴西,应是吴岳之西。今甘肃平凉地区庄浪桃木山西麓朝那湫即雷泽。在秦代时祠祀华山以西的七座名山四条大川中,名山有吴岳,名川有朝那,朝那是湫渊的代表,地位与长江、黄河并列,可见朝那之重要。可以肯定的说,雷泽就是朝那湫,也就是现在的关山天池。另外,有几种说法均似不妥。一为太湖说。太湖有震泽之名,而无“雷泽”之称,况且地方也太远。二为晋南蒲泽说。蒲泽在历儿山即吴山之东而不在西,有一雷首山,但山下无泽。而庄浪县朝那渊及吴岳地形,很符合先民生殖崇拜观念对地形地貌的要求。朝那湫主要由大小二湫组成,前湫背靠湫头山,周围平缓开阔,土肥水润。后湫形似弯月,深浅不测。四周林木参天,人迹罕至,实是远古先民举行生殖祭祀的圣地。

另一个是成纪。成纪在这里不是行政区域,所以不能以汉成纪,唐成纪来衡量,但是无论汉、唐成纪,均在古成纪范围之内。古成纪是一个地理概念,包括甘肃省东南部和东部的广大地区。或者说渭河上游流域都属于古成纪的范围。从庄浪静宁往西南,经北道卦台山,至西和仇池山,均在一线之上;从武山、甘谷沿渭河过卦台山直到刑马山,又是东西一条线,都有有关伏羲活动的传说存在。所以,我们说,古成纪虽然区域广大,但核心区域基本在今天水一带。成纪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伏羲氏首画八卦,以成纲纪。古代陇东文士却赞同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华胥氏怀孕十二载而生伏羲,古人以木星纪年,十二年为一纪,所以以华胥怀孕时间来命名出生的地方。我认为,怀孕十二年实在有些太长,那么这个十二还应该从其它方面寻找依据。伏羲氏以木德为王,木星的公转周期为11.84年,所以,成纪的得名和伏羲所创的天文历法有关。

神话中,一位名叫华胥的少女去野外游玩,在雷泽岸边看见了一个大脚印,很好奇,便踩了上去。这一踩,华胥心有所动,便怀孕了,十二年后生下了伏羲。周人的始祖、帝喾正妃姜嫄同样是踩了大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弃,也就是后稷。这种感生神话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情况。其实,履迹是先民为了生殖而举行的祭祀仪式。

全国各地都有摸子洞、得子泉一类的景观,没有子女的女人摸一摸那个洞或者喝一口泉水就可以怀孕,意思和履迹差不多。在远古时代,代表神灵的神职人员舞于前,适龄女子尾随其后,踏在神职人员的脚印上,亦步亦趋,仪式结束后,相中的人在幽闲之处过夫妻生活,从而怀孕。在大洋洲的岛国中,有一种叫“宴饮”的风俗。土著居民中的适龄男子在夜晚围在一个类似女阴的水潭边舞蹈,同时把长枪投到水潭中。而后约上相好的女人在野外过夫妻生活,繁衍后代。

伏羲氏的迁移和龙图腾的形成

伏羲氏在天水发源,以蛇为图腾。古书中记载,伏羲氏生于成纪,徒治陈仓,都于陈,在位一百五十年,传十五世。伏羲氏发源于成纪,发展壮大后,沿着渭河谷地进入关中,出潼关,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东迁,而后折向东南,最后都于陈。这一活动区大体与仰韶文化古遗址的分布区相吻合。只是伏羲氏是氏族迁徙还是文化影响尚待研究。

今河南淮阳蔡河之滨,有“太昊伏羲氏之陵”,高约20米,上圆下方,据传此陵在春秋时已有,习传至今。陵区周围古柏参天,碑刻林立,为公认的伏羲墓地。

龙图腾的形成,源于伏羲,而非炎帝,黄帝。除了闻一多先生论述外,还有其它证据。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前面虽说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后却言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这种记载暗示了伏羲氏在龙图腾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又蛇在生肖中叫小龙。蛇如果有了灵性,就变成了龙。汉代纬书中讲,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黄龙。按照五行始终说,最先出现的是木,而非火、土。同理,青帝也应该是远古第一帝,青龙也是中华民族第一龙。伏羲氏自然也就是当之无愧的龙图腾的创始者,而天水,也就是龙图腾发源地。龙的传人,在知道炎黄为老祖宗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在炎皇之上,还有一位更伟大,更古老的始祖,开创了华夏民族的文明。

伏羲氏的蛇图腾和天水的蛇禁忌

伏羲氏蛇身人首,说明伏羲氏以蛇为图腾。在《山海经》中,人首蛇身,人首龙身的神数量巨大。可注意的是尤以北、西、南为多。东方《海内东经》有雷神,龙身而人头,据考证此条为错简,应在《海外西经》。又前面已知雷泽在甘肃庄浪,雷浪之神也应在西北。《山海经》中神有454个,“神人”307个,与蛇、龙有关的达138个,占45%,可见,蛇在远古先民心中的地位之高,无与伦比。

以蛇为图腾,在防卫同族的同时,也会发生不愉快。每个老祖宗当然认识自己的子孙,认识他们的相貌和声音。但儿孙太多时,老祖宗一时疏忽,认错了人,那是谁也不能担保的。于是同一图腾族的人对这个老祖宗是又敬又怕,惟恐招惹。同时,儿孙们最好是不时在老祖宗面前演习他们本图腾的特殊姿态动作与声调,还要经常在装饰上表现本图腾的特殊形象以便老祖宗随时随地能够注意,保护族类。

龙图腾形成的其它说法

关于龙图腾的形成,还有几种说法。一、马。马长八尺为龙。二、蜥蝎、鳄鱼。唐兰、何新从文字学角度考证蜥蝎、鳄鱼为龙的原形。三、恐龙。王大有认为龙的原形是早已灭绝的恐龙。还有人认为,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胡昌健却认为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还有人认为龙形源出闪电等等。

刘克雄、杨静荣著《龙与中国文化》认为,后世的龙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原龙。

山西汾河流域的蛇纹,也是原龙的一个类型。距今4500-3900年前,汾水流域分布的龙山文化陶类型中,出现了以蛇为原型的原龙纹。在河南濮阳漳河流域的西水坡遗址中,又发现了以鳄鱼为原形的蚌塑原龙纹,距今6460年。另外辽河流域5000年前的先民创造了以猪为原型的原龙纹。在距今5000-4000年前后的江苏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又有以虎为原型的原龙纹。

原龙纹虽然都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但它们的含义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些原龙纹都不是以审美为目的的动物形象,而是包孕着浓厚的宗教观念。它们都起着沟通天地传递人神之间信息的作用。这些原龙纹在长时期的并行、并存之后,全部相对稳定地延续到商文化中。但是,以这六种原龙纹的原型来说,蛇、虎、鱼、鲵鱼都于伏羲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不妨说,伏羲氏,就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缔造者。当然我们也就是羲皇子孙,龙的传人。至于炎、黄,本身发源于甘肃东南部的戎族,也是伏羲后裔,是羲皇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