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小麦加”:甘肃·临夏


一、“小麦加”传承史略

“安拉呼艾克拜尔……”这悠扬的晨礼“邦克”声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此起彼伏,响彻中国“小麦加”上空。整个河州都沉浸在邦克声中,统一在邦克的旋律中。给人浓浓的伊斯兰文化氛围。

这是全世界十三亿穆斯林熟悉的声音,这是真理的号召,这是神圣的誓词,这是催人奋进,追求光明的召唤。伴随着这声音,黎明冲破黑暗,大地从沉睡中醒来;伴随着这声音,穆斯林从酣睡中猛醒,随着邦克声的召唤,沐浴后,从四面八方奔赴清真寺去记主、拜主,完成自已的功修。功修完了回岗位,开始一天坚定而充实的生活。孜孜不倦的工作,从不懈怠,动与静、忙碌与休闲等诸多哲学探讨的深刻课题,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方式中付诸实施,完美地统一自已的信仰。

这里古称“河州”是中国的西北角,位于黄河上游,黄土高原的西端,与青藏高原交接的地方。黄河和其支流大夏河从这里流淌而过,与省城兰州仅相距150公里。这里是历朝历代设郡置县之地,是“河湟重镇”。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历来商贾云集,商贸流通繁荣,誉称西部“商埠”,曾是陇上古丝绸之路南线上的“茶马互市”。因而还享有西部“旱马头”之美誉,享誉陇上。

河州被誉为中国的“小麦加”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这里古代是西羌、鲜卑、吐谷浑、吐蕃等各民族聚居之地。据《甘青宁史略》记载,伊斯兰教在“唐天宝后,从西域流入甘肃,其教徒多西域人”。唐代早期就有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留居河州。

中国的“小麦加”:甘肃·临夏

宋、元以后,从西域迁来众多的阿拉伯人、波斯商人、工匠、传教师散居八坊及全州各地,与当地汉族等各民族共同生活、联姻,在河州久留或定居。这些穆斯林作为伊斯兰文化的载体,以自然传播的方式,进行着长期广泛的文化介入和伊斯兰教的逐步传播。据《甘青宁史略》记载,“甘肃回族,以河州为总汇之区”,回族“惟河州为最多,其种类亦最强”。伴随着历史变迁,繁衍生息,河州形成了以回族为主,东乡、保安、撒拉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聚居区。

河州又是中国伊斯兰教各教派、各门宦的源头,早在明末清初,中国的穆斯林学者在促进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相互沟通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先贤们凭着虔诚的信念和信心,不畏艰险、不怕吃苦、以惊人的毅力,徒步走沙漠,风餐露宿,冒着长途跋涉之艰辛,顶着烈日风沙之袭击,历经艰险,含辛茹苦,千里迢迢,走出无人区,赴麦加朝觐、深造,深钻细研“艾领”。把伊斯兰文明和真理的种子引播到中华大地上。使伊斯兰在河州贫困日月的侵蚀下,久盛不衰,越发光彩照人,更加充满生机,蜚声国内外。

中国的“小麦加”:甘肃·临夏

追叙历史,在统一的伊斯兰精神下,中国伊斯兰教的三大派别:格迪目,伊赫瓦尼,赛莱菲耶和四大门宦即:虎菲耶,哲赫林耶,戛迪林耶,库不林耶等虽源于阿拉伯和中亚地区,但发祥、发展于中国河州,众多品学兼优的阿訇、学者从这里涌现,先后产生了马来迟、祁

一、马宗生、马万福等许多精研教义、译释经典、促进伊斯兰深入发展的宗教思想家、著名的学者和先贤,向全国传播了伊斯兰。

伟大的安拉赐悯了河州人,给了人们为信仰和生存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使伊斯兰在河州曾是食不果腹的人群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在狭小贫瘠的黄土地上寻求到了真主的恩典,在别的民族几乎绝望的地方发展了经济、兴办了学堂、培养了人才。在一些土胚小屋的煤油灯下,中国伊斯兰教各教派、各门宦诞生。虽然河州伊斯兰教教派林立,但均属逊尼派,都属哈乃斐教法学派,只是在见解和遵行方面略有差异。

这里经堂教育十分发达,穆斯林宗教信仰虔诚。许多(伊玛尼)薄弱者,经学者们点化和启蒙,很快从世俗和迷途中归来,许多难以忍受的磨难和困境,经过他们思想的浸染,再大的困难和压力也能够承受。千百年来,河州穆斯林经历了悲壮坎坷的历程,为坚守信仰和保卫生命而遭受了不堪回首的磨难。

腐朽残暴的清王朝使穆斯林遭受了空前的灾难,被杀戮、被征发、被驱逐,从富饶的江南和中原被驱赶到贫瘠的西北,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穆斯林没有被黑暗的势力所消灭,没有被蒙昧的文化所吞没。因为穆斯林对真主的敬畏和热爱胜过了一切,他们确信人类的生存只为了追求至善,追求永恒的真理。

在清同治年间、随着陕、甘、宁等各地的十几万回族因反抗清政府的血腥统治而被赶出八百里秦川之后,迁来河州。光绪二十一年关中两千多户回族又被迁徙河州,与当地汉族等民族与回族杂居融合,使河州回族人口不断增加。随着回族人被迁徙,中国西部的伊斯兰教学术文化中心从长安转移至古城河州,融合于河州伊斯兰文化之中。使伊斯兰文化在河州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中国的“小麦加”:甘肃·临夏

河州自古以来清真寺与拱北星罗棋布;经堂教育十分发达;著名的宗教学者不断涌现;穆斯林群众宗教信仰非常虔诚;伊斯兰文化气氛浓厚,诸多因素使河州形成了浓郁的伊斯兰特色。人们对伊斯兰教的笃信、虔诚以及穆斯林之间的和谐、亲情,特别是“麦加”的伊斯兰文化氛围等特点在这里能明显体验,人们就把自已的这种感受演绎成了大众的认同。河州,中国的“小麦加”,就这样传播并形成。而这一块平凡又神奇的土地,就是全中国穆斯林注目和向往的地方,是人们心目中的绿洲和沃土,百万穆斯林在这里生活。这就是古河州—中国的“小麦加”。河州也因此而成为世界伊斯兰教东行道路上的一个名副其实的西北乃至中国的伊斯兰学术文化中心。有学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河州是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的百科全书”。

在历史长河演绎中,伊斯兰教对河州穆斯林民族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爱国爱教、孝敬父母、怜惜孤儿、扶贫济困、扶危济困、尊重知识、清正廉洁等。这些行为准则和道德风范,对于塑造人们的精神情操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就是,河州穆斯林十分好客,待人真诚耿直,宽厚朴实,敬重朋友,讲诚信,重友情、“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知德感恩,形成了勇敢坚定、坚忍不拔、摧不垮、压不弯的民族性格。

河州穆斯林对外地穆斯林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在他们的生活中体现了穆圣的遗训:“天下穆斯林皆兄弟”。长期以来河州穆斯林实实在在地践行着这一理念。因而,“小麦加”浓郁的伊斯兰氛围成为研究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文化胜地。

中国的“小麦加”:甘肃·临夏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民族商人和实业家。被群众称为马矿务的马辅臣早在三、四十年代就创办了一批技术先进的民族企业:筹资修建了临夏西川第一座水力发电站;第一座“飞马”牌火柴厂;第一条商业街(南关新市场),开创了临夏办工商企业的先河。并捐资修建了第一座大夏河公路大桥。第一次为安置贫困户修建了乐民小区,28座四合院,(俗称28院)安置无房贫困户80多户。这许许多多的学者、先贤和实业家对伊斯兰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四十多年前《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在他轰动一时的新闻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中写到:“河州是中国西北回教圣地。中国西北回教中主要的宗教、军事和政治人物、以出于河州者为多。河州名气、震动着西北各族人之耳鼓。回人听到河州,非常的高兴,这是他们的老家,是他们财产的集中地,是人口的集市地……”。

前不久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研究所,马平研究员在临夏调研时,参观清真老华寺后挥毫题词,写下了“中国小麦加美名天下扬”的赞词。

河州是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多种宗教信仰、多种教派并存。临夏州各民族始终如一团结和睦、和谐共荣。现在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环境和国际威望最好的时期,对伊斯兰文化也不例外,党和国家对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进一步贯彻,整个社会相当宽松,文化氛围、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等理念所带来的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改善,国家一些政策向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倾斜,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中亚等伊斯兰教国家及地区间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无疑都使我国目前经济、文化、外交发展环境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好。昔日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河州焕发了青春,加快速度向现代化城市迈进,城区、县镇大型商贸大厦一座座拔地而起,一幢幢新颖住宅楼鳞次栉比,一条条平展展功能齐全的现代化马路陆续竣工,民营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商贸流通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

二、“小麦加”清真寺文化

清真寺阿拉伯语称之为“麦斯吉德”,意即“礼拜地点”。是穆斯林敬主顺圣爱人的场所,是弘扬伊斯兰文化的殿堂,也是穆斯林普及教育、提高素质、团结和谐、协商议事、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民间社区中心。

中国穆斯林以大分散小聚居为特征,在历史长河中围寺而居,清真寺形成了独具文化特色的社区和精神家园。更是广大穆斯林向真主表奉忠心的圣堂和精神依托之所在。

清真寺作为一个有形实体,发挥着五大功能,即:“敬主顺圣、凝聚人心的宗教功能”;“普及教育、弘扬伊斯兰的文化功能”;“劝善戒恶、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协商议事、团结和谐的社会功能”;“办理婚丧嫁娶、殡葬礼仪的社会服务功能”;扶贫济困、扶危济困、慈善施舍、缩小贫富差距的社会调解功能。它为众穆斯林营造了一个潜心近主的环境,深化民族意识的氛围。每位来清真寺礼拜的穆斯林,在这里进行精神的高级活动,在这里可以最直接地实现主体的自我价值,向内心最神圣的目标趋进,在这里他们心灵中的理想人格得以在现实中确立。

“小麦加”的清真寺和全国的清真寺一样、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更是超越了时空的跨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承载了穆斯林民族的所有辉煌和苦难,寄托了穆斯林大众美好的希望和心愿。尽管历史上临夏的清真寺的命运是多灾多劫的,曾屡毁屡建,兴衰荣辱,记载了岁月沧桑、历史变迁、真理延续的过程。是伊斯兰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见证之一。

中国的“小麦加”:甘肃·临夏

清真寺是穆斯林心底永远耸立的精神之碑。清真寺殿塔的新月上,凝聚着所有穆斯林的目光。清真寺的修建过程,就是团结全民族的力量,组合交流全体教民情感的过程。无论是在繁华市区、还是在山乡僻壤,哪里建寺、哪里的穆斯林就凝聚为一个整体。无论是巨商大贾、还是普通工人农民,只要是穆斯林,他就会为修寺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应当肯定、修建清真寺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同时还唤起了广大穆斯林追求现实生活的热情。

据统计,河州州内现共有清真寺2380多座、拱北130多座。仅临夏市范围内,就矗立着近百座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和拱北。而每座建筑精美、雄伟壮观的清真寺和绚丽多彩,古色古香的拱北,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极其独特的伊斯兰人文景观。浓郁的伊斯兰氛围使古河州成为研究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文化胜地。与此同时,古河州也被人们誉为中国的“小麦加”。

古河州清真寺建筑风格从明清时期开始逐步由阿拉伯风格向中国宫廷式传统建筑过渡。而在内部装饰艺术方面,中西合壁,更具宗教气氛。在引进西亚伊斯兰建筑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兼容并蓄,不断发扬光大,并有所创新。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也得到了推进和发展。其建筑特点是完整对称的四合院布局,对称和谐。正西为大殿,南、北为对称厢房,北为教长室、经堂,南为会客室、接待室、沐浴室等。寺门多以正对大殿,门顶以上建有五至七层宣礼塔,一般为阁楼式,形式多样,多为六角、八角高翘,高耸入云、精巧优美、重彩描绘、造型颇为美观,成为河州建筑之一绝。

礼拜大殿由卷棚、正殿、窑殿三部分组成,前卷为开敞式,窑殿“米哈拉布”在殿后正中,为伊玛目领拜之所。殿顶多为卷棚顶和歇山大顶及后窑殿亭式多层攒尖顶以勾连搭相连,殿脊墨绿色琉璃瓦覆盖,古朴典雅。斗拱出檐,飞檐翘角,砖木雕作,刀法精巧细致、线条流畅细腻,栩栩如生。重彩描绘,灿如堆锈,巍峨华丽,雄伟壮观。屋脊中心竖有墨绿色或金黄色圆形宝瓶、上有新月,灿烂夺目。加之园林式的庭院处理,遍植松柏花草,或假山、喷水池、曲栏廊厅环绕,碑亭悬匾遥峙,庄严肃穆。

中国的“小麦加”:甘肃·临夏

礼拜大殿内布局装饰多种多样,大殿后窑殿“米哈拉布”内,以阿拉伯文《古兰经》文,用各种色彩和图案装饰,肃穆庄严,宗教气氛浓郁。彩绘、砖、木雕刻均以花木、几何图案和阿拉伯文字为内容。

拱北,是中国伊斯兰教先贤陵墓建筑的称谓。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拱型建筑或圆形墓亭。供人们瞻仰敬谒,称为拱北。临夏拱北主要指苏非学派的传教师,各门宦的始祖、道祖、先贤等陵墓的建筑。拱北建筑多以中国传统建筑,由多个四合院组成。墓庐、礼拜殿、坐静室、诵经堂和居室等建筑多以中国庭院式建筑形式。建有四角、六角、八角型重檐塔楼,飞檐翘角,磨砖砌成斗拱飞檐,壁画以花草、树木、山水、飞鸟、建筑等砖雕图案。雕梁画栋,油画多采用木质本色描绘或雄黄玉彩绘,绚丽多彩,庄严肃穆。加之园林式的庭院布局,遍植松柏花草,优幽雅静。拱北内金顶、诵经殿,门樘、照壁、影壁、山墙、门饰、过厅等墙壁以非常精美的砖雕图案装饰,镌刻有《古兰经》文、植物花卉、名胜古迹、建筑缩影等,各具神韵、韵味深长。其设计之精妙、工艺之精湛、气势之恢宏、图案之富丽、充满诗情画意。每一件砖雕就是一幅历史史诗,一幅沧桑历史见证,一幅极美的珍品,雅俗共赏,赏心悦目,极具艺术价值,实在美妙。

蒙真主佑助,中华各民族也包括临夏穆斯林,欣逢盛世,享受信仰自由和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条件,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州各族穆斯林群众开始捐款捐物、出钱出力、修复和重建清真寺。在重建清真寺时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不论从建筑设计、造型、结构、规模、设施、装饰等方面不断得到提高和升华。

许多清真寺重建时直接引用或借鉴阿拉伯建筑风格,以其绿色圆顶为显著特点,有一大四小为一组圆宝顶,有的则中为大圆宝顶,四角用中国式小阁楼顶或仿造沙特禁寺邦克楼造型,形式多样,各具风采,各有千秋,独具匠心,为中国建筑增添了新的色彩。建筑材料用钢筋混凝土,并用大理石、花岗岩、汉白玉等石材装饰,简洁淡雅,庄重耐久,绚丽美观。在平面布局上突出礼拜大殿的中心地位,不再追求中国传统中轴对称形式,更具伊斯兰特色。

“小麦加”清真寺、拱北建筑历史悠久、它是穆斯林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随处可见闪耀着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光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意蕴。它不仅反映穆斯林历史、经济、教育、人文、艺术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更是各族伊斯兰民族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小麦加”伊斯兰文化

宗教功修伊斯兰文化的内涵中,信仰的理念起到核心和辐射作用。“小麦加”穆斯林始终如一遵循《古兰经》和圣训及(六大信仰)即:信真主、天仙、经典、圣人、前定、后世。“五功”即:“念、礼、斋、课、朝”。“百忙不脱五时拜,千辛应守一月斋”是“小麦加”穆斯林一身坚持遵行的左右铭。每天清晨黎明前或是绚丽晚霞中、每天五时从每座清真寺听到高亢洪亮、或深沉悠扬的“邦克”声,此起彼伏。与此同时,大批虔诚的穆斯林,从各个方向涌向清真寺。每天五番礼拜,终年坚持,毫不松懈。坚守五功的同时坚守“人道”即:忠孝节义、修身接物、治理社会。遵行“命禁”即:禁止饮酒、食自死之物、猪肉、非法吃喝、赌博、、烧杀、骄傲、嫉妒、怀恨、忤逆、破坏、偷盗等教规“命禁”遵守不二。

朝觐是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穆斯林男女在经济允许、身体健康、路途平安等条件具备时,一身必须履行一次的一项宗教功课,也是每位穆斯林梦寐以求所向往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麦加”每年有一大批虔诚穆斯林不远万里前去圣地麦加朝觐,令人振奋的是河州近几年朝觐的人数逐年增多,今年临夏州就有1200多人去朝觐。从2004年起政府各有关部门领导带队统一接送。并经政府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努力从2005年起,甘青宁朝觐者从我省兰州出境,并直达胜地“麦地那”,为哈吉们节省了费用、减少了周折、增加了功课时间。带团分工明确,工作有条有理,得到了广大穆斯林群众的称赞,哈吉们无不感激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

以上这些功修、命禁是每个穆斯林必须坚持履行的功课,是体现坚定信仰、磨练意志、培养对安拉敬畏之心的基本教规和制度。同时要求每个穆斯林要履行善功,代主治世,劝善戒恶。伊斯兰教义、教规、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培育了“小麦加”穆斯林良好形象。

节庆活动盛况:河州穆斯林和全国穆斯林一样每年举行开斋节、古尔邦、圣纪节等三大节日和一些节日庆祝活动。

中国的“小麦加”:甘肃·临夏

开斋节(尔德节)。在伊斯兰教历9月为斋月,封斋一月。开斋这一天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人人沐浴穿新衣或整洁衣服,带美香,从四面八方朝水般涌向清真寺,参加“会礼”清真寺里喜气洋洋,人们相见互道“赛俩目”,尔后双手紧握在一起,穆斯林称之为“拿手”,这是穆斯林特有的交往礼节。或“出荒郊”选择近郊开阔地带好几万人隆重举行“会礼”。在外务工经商的都要尽可能赶回和家人乡亲共度佳节。节日内容丰富,有诵《古兰经》、上“埋咱” (游坟) ,亲戚互访、请客等。一般欢庆三天。节日中,家家炸油香、馓子、馃馃等传送亲友或互送。地方党政机关召开座谈茶话会,领导亲自出面邀请有关人士到会共庆佳节。

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是朝觐大朝日期。全州穆斯林也和开斋节一样热烈庆祝。古尔邦节,译为“宰牲节”,也称为“忠孝节”。这是易卜拉欣大圣父子,为实践善念、取主喜悦,在动手宰儿时天使奉命以羊代替献子,象征矢志为主道作出必要牺牲的决心。这一天,会礼后,有能力的人要按照教法规定,宰牛、羊。肉的三分之一或一半,赠送给没有宰羊的亲友、邻居、贫困群众。穆斯林亲友、邻里请客聚餐,用以纪念易卜拉欣之牺牲精神。

圣纪节伊斯兰教历3月12日是先知穆圣诞生日,也是穆圣的逝世日。这是河州穆斯林的重大节日。教历3月各清真寺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农村清真寺一般在秋收农闲后念圣纪。内容主要是诵经、赞圣、讲“卧尔兹” ,讲述穆圣生平业绩,鼓励人们学习穆圣美德,继承穆圣意志。

除以上三大节日外,还有普遍性或局部性的纪念活动,如“阿舒拉日、“登宵夜” 、“拜拉特夜”、“盖德尔夜”等。这些节日都有其历史来历及纪念的意义。

中国的“小麦加”:甘肃·临夏

生活习俗

河州穆斯林重交往礼节、重团结互助、重接待客人、尊重长辈。从小就养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邻里相助,有一句口头语就是“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如有什么意外灾难发生,争先恐后慷慨相助和安慰,尤其对身患残疾和鳏寡孤独老人给予特别关照。

穆斯林严禁说谎、赌博、偷盗、吸毒、贩毒、、背谈。除此历来崇尚清洁、讲究卫生、遵守教规。每“主麻”洗一次“大净”,每天礼五番拜,拜前洗“小净”,洗时用水壶或水龙头冲洗,水不能重复使用。礼拜时要做到水净、衣净、拜处净,并非常注意环境卫生和庭院屋内外及服饰卫生。家家庭院整洁、园内花木葱绿、环境幽雅。

河州穆斯林非常重视葬礼,但仪式隆重而简单。特点是速葬、土葬、薄葬。人“归真后,告知亲戚,并请外坊有关哲麻提,亡人身前亲朋好友、乡亲、清真寺满拉在本坊清真寺”站“者那则”,礼毕人们争先恐后抬送亡人到墓地送葬。

四、“小麦加”道德文化

河州穆斯林伦理道德具有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结合的色彩。一方面,在伦理道德观念上表现着浓厚的伊斯兰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伊斯兰文化作为一种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相碰撞,经过不断的适应、吸取、再加上明末清初的不少精通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学者”大量译经著书用儒家的学术词语和概念阐释经典,致使河州穆斯林伦理道德有儒家文化的印迹。正因为如此,河州穆斯林道德观念与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在许多方面不但是相通的,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两种文化教育的薰陶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规范,即:敬主顺圣、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扬善制恶、宽容忍让、廉洁知耻、远奸近贤、扶贫济困、崇尚知识、勤俭节约、严禁浪费的优良行为规范和独具特色的“小麦加”道德文化。

五、“小麦加”饮食文化

穆斯林“清真”饮食禁忌,源于《古兰经》的规定,即:“禁止你们吃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伊斯兰教禁止穆斯林食用的这些东西,是出于重视人的性灵纯洁和身体健康而制定的。与现代科学卫生的要求完全符合。

中国的“小麦加”:甘肃·临夏

临夏的“清真”食品、风味小吃、清真糕点,历来备受各族人民喜爱。品种数不胜数,具有特色的面食类有酿皮、河州包子、醪糟、蜂蜜粽子、大卤面、炒肉面、扯面、凉面、锅盔、荞粉、甜麦子、糖油糕和油炸馃馃、馓子、油香、麻花等。肉食有杂割、发子面肠、烤羊肉、手抓羊肉、桶子肉。河州手抓羊肉、桶子肉、冬乡手抓,其肉质鲜嫩,烹饪独特,醇香扑鼻,色、香、味俱佳,是冬季进补、强身健体,人们非常喜欢的美味佳肴,颇负盛名。

河州人的饮食堪称一绝。每逢佳节,街巷里飘溢着油煎食品的诱人香味,客人到家,热情的东家倒上“三泡台”碗子、五香茶,女主人很快端上来一盘刚出锅的油香,又酥又软,再抹上蜂蜜,又甜又香。每逢佳节,即有油黄面白、品种繁多,香甜酥软的油炸馃馃、酥脆味美的馓子。你正津津有味品尝的同时,又端上来糖包、肉包各一盘,随后端上来手抓羊肉、大块辣子鸡,最后端来尕面片,让客人吃的可口舒心。纯朴厚道的中国“小麦加”浓郁的民族特点和色彩斑斓的民族风情,形成了鲜明的穆斯林饮食文化。

闻名遐迩的河州清真饮食业非常发达,烹饪技艺精湛,味美价廉。既有传统民族菜肴,又可烹制河鲜海味菜肴,既做全羊大菜,也烹饪南北大菜,爆、烤、涮羊肉、独具风格、喷香扑鼻。临夏独有的特色饮料—高原山珍,“88”啤特果汁,酸甜可口,营养丰富。

中国的“小麦加”:甘肃·临夏

河州穆斯林每逢佳节、请客、婚庆摆席,端上来品种繁多、营养丰富、味美可口,久负盛名的十道、八道传统菜,是人们称道的美味佳肴,不仅穆斯林群众喜欢,其他民族也赞不绝口,这是河州“小麦加”穆斯林饮食文化的魅力。

六、编后语

古城河州,历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谱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然而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他们的利益,使民族宗教发展往往受到他们的愚弄和利用,历史教训极为惨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当前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全国各地一样,政通人和,经济发展,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现在是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我们要万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环境,提高自信心,更新民族意识,扬善承优,在继承和弘扬伊斯兰精神的过程中,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全面、正确地贯彻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办教,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睦。各民族、各教派、各门宦之间,应从大局出发,继续坚持各行其是、互不干涉的原则,求大同、存小异,增加相互间的交流对话,增强民族内部团结。改进和提高经堂教育,培养一代爱国爱教,具有较高经学水平,文化科学水平和政治思想水平的青年阿訇。

在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紧密配合下,抓好子女教育,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力配合办好民族职业教育,培养大批穆斯林大、中专学生,使其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

中国的“小麦加”:甘肃·临夏

我们应承认和面对历史造成的落后,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摆脱守旧观念,与时俱进,奋起直追。抢抓机遇,加快民族经济发展步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只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伊斯兰优秀文化才能得到有效传承。中国“小麦加”之美誉才能得到更好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