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莲花山清应寺庙会


武威市,甘肃省辖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中部, 河西走廊之门户,东邻银川市,西邻西宁市,南邻兰州市,北通敦煌市;武威古时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之称,曾经的中国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军政中心、经济 文化中心。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雍凉之都”、“西夏陪都”、“马踏飞燕故里”、“中国旅游标志之都”等美誉。 著名景点有:鸠摩罗什寺、 武威莲花山、 白塔寺、雷台汉墓等。

在武威,没有人不知道莲花山。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这天,莲花山便成为武威人的朝圣之地。上香的、拜佛的,祈福的,消灾的,大家或扶老携幼,或拖儿带女,揣着一颗虔诚的心奔往莲花山……山路尽管逶迤,坦坦荡荡行走在路上的是风调雨顺的期盼;金顶尽管高远,朴素无华执着向往的是千年万年不变的民生祈福。

始建于汉末

莲花山,位于武威城西南15公里的松树乡境内,海拔2900多米。因其山势雄伟,奇峰环列,层峦叠嶂,四面险峰宛如瓣瓣盛开的青莲而得名。

五月的一天,记者驱车赶往莲花山。路旁,绿油油的麦田纵横;田野间,小渠里的流水正“哗哗”流淌。围着花头巾的妇女脸上荡漾着夏日的喜悦,她指着远处的祁连山说:“去莲花山呀?看见山上有金顶的地方就是。”

车辆一直顺着祁连山山脉行驶,山间的石子路颠簸逶迤。终于看到苍茫的祁连山山间隐约有高塔矗立,那里应该就是莲花山吧!尽管金顶在望,但是路越来越难走,车辆始终到不了跟前。无奈,只好弃车徒步。

气喘吁吁奔走在山间的石子路上,行走了大约一公里,记者叩开了山下寺院的大门,开门的是有着一脸清澈笑容的释师傅,他缓缓地说:“快进来!口渴了吧?进来喝口水!”

寺庙依山而建,殿宇相望,规模宏伟。佛、道塑像庄严,栩栩如生。壁画技艺高超,线条流畅自如。更叫人称奇的是,殿宇后面,环境优美,山泉秀丽,景色宜人,各种各样的植物绿意盎然。

根据释师傅介绍,莲花山上的寺院,始建于汉末,到唐朝时,共有寺院、道观72处,亭榭楼阁、僧房塔舍等建筑999间。不仅如此,莲花山上建庙立寺,就近取材,很多木材来自于山上或山下。可想而知,当时的莲花山不仅人声鼎沸,而且林木茂密、生态环境优美。

曾有亭榭楼阁999间

根据资料记载,山上原有寺院名灵岩寺,元改名为正光寺,明时改为善应寺,善应寺即莲花寺。莲花山上佛教建筑有:莲花殿、达摩庵、极乐宫、西竺寺、弥勒殿、准提殿、无量殿、观音殿、眼光殿、转轮殿、韦驮殿、百塔寺、大观音殿、小观音殿、大悲阁、白衣洞、佛塔殿、接引寺等。道教建筑有玉皇阁、五龙宫、上台子殿、药王殿、华陀殿、三教殿、牛王马祖殿、三皇殿、五岳殿、三宫殿、孤魂殿、龙王殿、雷祖殿、娘娘殿、七星殿、土地殿、土地祠、黑虎财神殿、三星殿、油驮殿、春秋阁、木帮殿、三霄殿、新百子阁、旧百子阁、文昌宫、魁星阁、王母殿、无生老母殿、地母殿、灵宫殿、老君洞、功德殿等。

据说在1950年,莲花山上的建筑物仍保持原有数量。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莲花山上举办盛大庙会,城乡群众纷至沓来。但到了1960年前后,人为拆除,导致各种建筑毁于一旦。现山上遗留的药王殿、观音殿、财神殿、接引寺等,都是后来重新修建的。

言谈间,顺着崎岖的小道,经过了头天门、二天门、状元桥,恍然间金顶就在眼前。此时举目再看,山下阡陌纵横,“绿毯”相间,长风拂面,天地浩荡。一种天大地大、人力渺渺的感慨油然而生。

金顶,又名镇魔塔。坐落在莲花山腹的诸寺之巅。凉州城曾有四大寺,按照佛教天地生成的理论而建,即以凉州城为中央,象征须弥山;东建白塔寺,南建金塔寺,西建莲花寺,北建海藏寺,象征世界四大部洲。而莲花寺,正是藏传佛教(喇嘛教)萨迦派教主萨班法王的妹妹索巴让摩静修坐禅之地,索巴让摩圆寂后,她的灵骨舍利、两颗牙龄,均被装入用生铁铸成的佛像里,供奉于殿内。

金顶是仿印度楼阁式古建筑,为八角七级砖塔,角角翘檐上都挂有风铃,顶有陶制古刹,塔有佛像。据说天气睛朗时,站在城内高处向西南眺望,塔身隐约可见。根据当地人介绍,登顶的人,绕塔三周,便可消灾驱病,百事顺心。

“兽文石”见证莲花山的沧桑兴衰

金顶塔侧拉强沟里有一眼清泉,人称药王泉。农历五月十日的庙会,数万人畜上山,均饮用此水,传说水能治病。泉边有一磐石,相传此处原无水,是索巴让摩用脚踏动了磐石后,出现了泉水,石上留下她的足迹。清代张昭美在《武威县志》也有记载:“莲花山……层峦合抱,叠起如莲,泉水萦寺,驾椽为览灌园。又有水可疗病,俗号‘药泉’。”

今天,莲花山腰的药王宫已寻觅无踪,但宫前的药王泉仍从石罅中款款流出,叮咚作响,汇集成一个水潭。潭水清澈见底,据说用之煮茶,清香无比。古人有诗曰;“药泉汲水供茶社,松石点苍入画图。”当地人认为,药王泉水可以避邪祛病,延年益寿,喝了之后,一年内万事如意,百病不生。因而,但凡游莲花山的武威人必来此畅饮,并想方设法带回家中,视为“神水”,供家人品评。

莲花山的看点还不仅在此,莲花山下还有块兽文石,青质白文,上有虎、狼、鹿、马、牛、羊诸形,故名兽文石。当地人又称之为玄石或瑞石。据说西晋时期,“八王之乱”导致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而唯有凉州生活安定,其原因是由于凉州地区“祥瑞四起,”兽文石出现(《晋书·张轨传》有记载)。自此,兽文石作为古羌族的图腾之一,历经岁月的洗礼,吸收日月精华,向世人展示着鬼斧神工的魅力。来莲花山的人,顺便瞄一眼兽文石,摸一把兽文石,也算是阅读了莲花山的过去,感受了凉州的沧桑文化。

“走,朝莲花山去!”

武威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农历五月十三朝莲花山的习俗?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有人说是从汉朝就开始了,也有人说是在唐宋时就有此风俗。今天的老武威人诠释:农历五月十三朝莲花山,已经成为武威的一种旧俗。即每年阴历五月端午节过后,天气和暖,农事闲暇。尤其到了五月十三日这天,莲花山清应寺又有盛大庙会。于是,十里八乡的农民和城中市民纷至沓来,有拜佛烧香的、求子还愿的、玩耍游览的、打点生意的……总之,尽管莲花山的山不再青翠,人们朝莲花山的一颗心却是诚挚的;尽管莲花山的寺院阁楼已不多,人们朝莲花山时却是抱着一颗向望文化的纯朴心情。

看守寺院的释师傅和住在附近农民张元说:“物阜民殷岁月秋,武威大邑古凉州”。凉州自汉代屯垦开发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农业发展史。如今的武威城(农业城市),不仅农作物品种十分丰富,而且这里的民风非常淳朴,人们的朝拜祈福中,大多表达风调雨顺、家庭和睦的美好心愿,每年的五月十三这天,莲花山上、山下人潮涌动,有时多达五、六万人,远远望去,山上山下到处都是蚂蚁一般蠕蠕而动的人头,盛况空前。

也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中国的名山有峨嵋山、五台山、普陀山,泰山、衡山、华山等,但在武威人的心目中,偏居西凉一隅,海拔2907.2米的莲花山,却是佛道二教的胜地,承继了我国名山大刹的风格,山上许多景点名称亦与大名鼎鼎的泰山一致,其格局也颇为相似。而且,莲花山下有一牌坊,格局与“下天祝(竺)”同,名曰“上天祝(竺)”,每年五月十三,莲花山举行朝山会,这是人们必走的道路,所以这条道被称为“圣道”。每逢朝圣之日,一步一个脚印,一颗又一颗虔诚祈福的心,重重叠叠洒落在圣道上。莲花山,承载的不仅是朴素的民生夙愿,还有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片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