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然而每个地方过正月十五的习俗都各有不同。在甘肃平凉市崇信县有一种独特的传统民俗——“点灯背猴”。这一古老的习俗,至今盛传不衰却鲜为人知。
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崇信县里去年结婚的新婚夫妇,都要到媳妇的娘家去“点灯背猴”。灯和猴是用糜子面蒸熟后,由巧手的妇女捏制而成。灯的数量一般为娘家最长辈(爷爷、奶奶或父母)两口子的年龄之和,取健康长寿之意。猿猴是人类的祖先,捏个猴子贡起来,寄托了人们对新婚夫妇繁衍生息、传宗接代的祝福和期盼。而猴子屁股下面,常常坐着十二生肖之一,当然是新女婿的属相。
每年一踏进腊月门,所有当年嫁出女儿的人家将已碾成的“酒谷子”磨成面,在正月十四晚上,将面用开水烫后做成窝头状焐在锅里,使其发甜;元宵节清晨,再用旺火蒸熟,然后请来本村或亲戚家擅长做面灯的妇女,按照本家族中长者的年龄数或者女儿父母年龄相加数,用蒸好的面团先捏成几十个带各式花边的小面灯,然后再捏一个约有尺许,头顶、肩膀、两手、胸膛、腰背、脚面等处都“长满”小灯的面猴。小面灯和猴灯里面都插上用新棉花缠裹的捻子,再添上食用清油。
等天一黑,在院子中央先放一张方桌,方桌上放一张小炕桌,炕桌上又放上一个量米用的升子,面猴就“安放”在这个最高处的升子上。炕桌、方桌上一圈又一圈地摆上各式花面灯。这时,新婚女子、女婿走过来烧表插香,拜过天地、双亲,再拜过众乡亲和面猴。然后小两口用麻秆点火,从面猴头顶那盏灯开始点燃,亲戚朋友和众乡亲接着依次将炕桌、方桌上的花面灯一一点着。这时,面猴七窍生烟,火眼金睛,煞是威风;其余面灯,火光点点,十分壮观。
待大家仔细欣赏一番后,随着一阵鞭炮响声,前来观灯的大人、小孩一拥而上,去抢面灯,所有面灯被一抢而空。只有那尊面猴,早被机灵的新女婿抢去。即使有人故意恶作剧将面猴抢走,新女婿也要带上礼品上门赎回。次日,新婚夫妇背着面猴回家,蒸热擀成面卷吃掉。这样新婚小两口早生贵子、传承香火的心愿就一定能够实现。因此,当地人把这一习俗称作“点灯背猴”。
“点灯背猴”是流行于崇信城乡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民俗活动,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该民俗起源于西汉,代代相传至今。上年初婚的夫妇,要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去女方的娘家“点灯背猴”。点灯是为了祛除疾病,祈求新婚夫妇双方头清目明,而猴子是人类的祖先,聪明敏捷,背猴寓意为延续香火、儿女聪明伶俐。
每年正月十五这天,先一年嫁出女儿的人家,都要请来亲戚朋友或邻居中善于捏制猴灯的人赶制面灯。而捏灯的原料则是酒谷面,先一天下午开始烫面,将酒谷面掺入少量麦面浸烫,然后用棉被包裹发甜。第二天一早用蒸笼蒸,一般每隔一个小时左右取出来揉一会再蒸,反复三五遍之后即可做灯、捏猴。
面灯的数量一般为娘家最长辈(爷爷、奶奶或父母)两口子的年龄之和,取健康长寿之意。灯的样式以二寸高、直径一寸左右的圆柱形为主,灯头一般捏出莲花或其他花型的花边,中间插火柴棒上缠着棉线的捻子,点灯前添加清油。有时,为图吉利喜庆,也捏出十二生肖的各类面灯,以式样众多为佳。
面猴身上的灯数为十个,寓意人身上有 “三魂七魄”,天上有“福禄寿”三星和“北斗七星”,寓意吉祥如意,富贵平安。点灯一般在天黑之后,先在院子中间摆放一张方桌,方桌之上放置一个炕桌,炕桌上再倒扣一个木升子,预示着女儿和新女婿步步高升。先把面猴请出来,搁在最高处,然后一层一层地摆上面灯。摆好以后新女婿要先行“烧香表、叫钱粮”仪式,之后,小两口用麻秆点火,从面猴头顶的那盏灯开始点,接着和家人、亲戚、村里人依次将所有的面灯点着,待人们稍微欣赏一番后,随着一声“抢”,大人小孩一拥而上,所有面灯即被一抢而光,那尊面猴理应被新女婿端走,若被他人恶作剧抢走,新女婿则要带上礼品或发红包赎回。所有面灯被抢完后,就开始燃放烟花爆竹,主家会摆一桌酒席款待亲朋好友。有的村庄则要耍社火,唱《玩灯调》。
活动结束后,离家近的新女婿新媳妇就可直接回家,远的则住下来,第二天早上返回家中。
新女婿除了背猴,还要背回去二十个没有点燃的灯,“二十”寓意着二十年为一代人。回家后还有一个仪式叫“倒灯”。就是在自家的锅台上,灶神面前净手上香,然后把背回的灯点燃,也将猴身上的灯重新点燃,等所有面灯熄灭之后拔掉灯捻子。寓意取回了香火,今后要传宗接代。最后,把面灯和面猴揉成面团,擀成卷由全家分食,或馈赠左邻右舍。
2017年2月,“点灯背猴”被列入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