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到玉屏留古调


在梵净山脉东南端与苗岭山脉接壤处,有一座黔东古镇——玉屏。

玉屏的得名,是因古镇的东面有座山峰,山上长满了苍松和翠竹;远远看去,那薄而宽的山峰,就象能工巧匠用玉石精工雕琢而成的巨大屏风,所以这山叫玉屏峰,这古老城镇引用山名,故为玉屏镇。

玉屏,素有“箫笛之乡”的美称。

关于玉屏箫笛有各种各样的民间传说。

大约在150多年前,南门街上住着一户人家,男人叫郑汝秀,勤劳朴实,妻子是纯朴善良的侗家妇女。

他们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步青,一个叫丹青,夫妻俩开着一个小店,靠小买卖谋生。一天,汝秀挑着一副货担,沿舞阳河逆水上行两百余里到古城镇远赶场。夜晚住在一个小店,第二天清晨他来到祝圣桥的中元古洞旁,铺开地摊做起买卖来。忽闻一阵呻吟声从热闹的集市中传出,他寻声望去,一个白发苍苍的老道人倦卧在一块石头旁,看上去面色惨白,奄奄一息。汝秀心地善良,撂下生意,过去将老者搀扶到他暂住的小客店里,并请来医生为他诊治,自己精心护理,老道人病愈后连连向他道谢。这老道人就是鹿皮大仙,号云游道人,山东不其山人氏。自幼博览群书,擅工丝竹,尤擅音律,道人曾读《溪蛮丛笑》了解到“砂出万山之崖,仡佬人以火攻取之”,遂千里迢迢,云游至此,前往万山炼丹,不幸在此患病。

汝秀心地善良,看道人只身在外,病刚初愈,举目无亲,遂邀请道人一同到玉屏,汝秀夫妻两热情款待老道人。一日,天气晴朗,汝秀邀道人游览玉屏峰。玉屏峰风景清幽、秀丽,山下一片田园佳境。他俩边走边谈,来到山腰,抬头远看,怱见西边天际紫雾缭绕,祥云氤氲,传来阵阵笙歌。紧接着,看见韩湘子、吕洞宾、张果老等八仙乘祥云飘然而至,坐在石莲峰上,吹拉弹唱,观赏玉屏景色。过了一会儿,石莲峰上祥云浮动,紫气升腾,在那湛蓝的天宇中,群仙吹奏乐曲,腾云而去。

两人急速来到石莲峰上,寻找八仙足迹,在石莲峰崖下,汝秀与道人拾到一支洞箫,那洞箫是韩湘子留下的,他俩拾到洞箫,想再寻找装箫的盒子,好一并送还仙人,可他俩找遍全山都找不到。日影西斜时,两人只好将拾到的神箫带回家。途经飞凤山,道人看到那漫山翠绿的山水竹,迎风摇曳,很是美丽动人,于是和汝秀来到水竹林。道人一看,这竹子节长,皮薄,溜圆,是制箫笛的上等材料,于是采集几根下山。两人回到家里,已是玉兔东升了。

当晚,道人为了感谢汝秀一家的恩德,于是叫汝秀坐下来,按着神箫的式样,手把手地教汝秀断竹、开音孔,传授制箫技术。东方微明时,第一支箫制成了。待到天大亮,两人直奔城中心的侗家鼓楼的楼顶试吹,只听得箫声悠扬,音韵清越,如泣如诉,非常动听,悠扬的箫声从鼓楼顶荡过长空,传到凤凰山上,引得百鸟和鸣,鼓楼下也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听众,他们闭目凝神聆听,如痴如醉。从此,玉屏箫被惯以美称——“神箫”。

第二天,道人辞别汝秀一家,携带拾到的那支神箫继续云游天下。

来到京城,道人思念汝秀一家的深情,便在京城墙下深情地吹奏起玉箫来,这优雅婉转的箫声划破宁静的夜空,飞入了皇帝的御花园。皇帝正在赏月,听到这优雅的箫声,听得入了迷,情不自禁地叹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听罢箫声,忙差人出宫寻找吹箫之人。太监回报是一位过路的云游道人吹奏的,箫上刻着“贵州玉屏”几字。吹罢平箫,道人飘然而去,无影无踪。于是皇帝下旨,令玉屏每年向朝廷进贡箫笛。从此,玉屏箫笛又被称为“贡箫”。玉屏箫笛音质圆润,悠扬娓婉,清新悦耳,特别是夜深人静、月明风清之时在玉屏城中侗家钟鼓楼上吹奏,声音荡过夜空,引得飞凤山上百鸟争鸣,那更是娓婉动听,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