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饮食习俗


甘肃定西饮食习俗:主食

1949年以前,农家主食多为杂粮,即扁豆、莜麦(玉麦)、糜、谷、荞麦、青稞、豌豆等,辅以小麦、大麦、洋麦、燕麦、玉米、高粱等,洋芋更是不可缺少的,以前农民当作主食用;城镇居民多以小麦为主,其他次之。面粉俗称白面,扁豆面俗称“馇面”。

定西因受地域条件的影响,境内农民日常饮食,传统上农忙一般一日四餐(也有一日三餐的),上午九点左右小歇吃早餐,俗称“吃干粮”,中午休息吃午饭,下午四点左右干活小歇吃“晌午”(家境贫困者只休息一阵不吃馍,南部地带也有不吃晌午的)。晚上收工休息吃晚饭。“干粮”、“晌午”一般以馍为主,辅以汤、菜,都在劳动现场吃喝。正常农闲(冬春两季)时,农民一日三餐,上午九点左右吃早饭,下午两点左右吃“晌午”,晚上收工吃晚饭。农民的饮食结构传统上基本是农忙吃稠,农闲吃稀,干活吃好,休闲吃饱;平时吃素淡多,节日吃荤饭,饭菜多样,不拘不格。白面粉只在年节时用来改善生活,群众中有“蒸馍馍过年吃”的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小麦、玉米进入主食之列。20世纪60年代初困难时期,物资匮乏,口粮奇缺,无论城乡人民都是“低标准,瓜菜代“的生活。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城乡人民生活日益改善,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日三餐,稠稀便意,荤淡灵活,小麦面粉已成为主食,大米也逐渐成为主食品种之一,杂粮面渐居次要位置。日常面食主要以小麦面粉制作,方法有煮、蒸、烙、烤、炕、炸等多种。饭类一般分为甜饭和酸饭两种,而最具传统的家常便饭是浆水面,俗称为“酸饭”(参看《特产》编)。

境内饭食种类繁多,以小麦面为主的食物:

1、长面,即面条。浇上臊子汤,名曰臊子面;调以浆水名叫浆水面;调入清油及煎炒好的豆酱肉菜,名曰炸酱面。

2、面片子。白面拌擀好后,切成长8厘米左右,宽2厘米左右的长方形或菱形片子。煮熟后,加鸡蛋花、葱花、肉臊子、调料等食用。名曰甜面片子;调入炝浆水的名叫酸面片子。面拌好后,用手拉成条揪成片,随揪随下锅内煮熟的名“揪面片子”。

3、饺子,俗名“扁食”。以白面拌擀制成小块面皮,包上肉馅和菜馅,煮熟调以醋、油泼辣子食用。

4、棋花子:“白面拌擀好后,切成长约8厘米左右,宽约1、5厘米左右的两头尖片子,煮熟,调入浆水后食用。白面加少量扁(豌)豆面,拌擀而成的,名叫和馇面棋花子。

5、拌汤、面汤。以白面或掺和少许扁豆面加水略加拌和,以面刀剁成小块状,煮熟加入浆水成汤叫拌汤。只以少量白面在碗内拌成糊状,搅入开水锅内煮熟饮用的名为面汤。多供吃馍馍炒菜等食物时饮用。

白面做的还有挂面、拉面、刀削面、酿皮等。

6、馍类:白面加水和酵母发酵后制作的有馒头、蒸馍、花卷、合页饼、包子、大饼、油饼等。开水烫拌和面不发酵的有烙成薄片的死面饼子;死面加油、香料及蜂蜜制成约1.5厘米见方并炒熟食用的棋颗儿;死面擀成饼加入清油、苦豆粉、葱末、调料、盐等佐料,再卷起重新擀成饼,入锅烙成的油饼儿(俗名油旋儿、油煎饼、烂草帽、破布油饼、千层饼);加入韭菜烙成的韭饼等。还有特制方法烙成的锅盔、石子馍等(略,参看《特产》编)。

以莜麦面为主的食物:

有两种甚具地方风格,一是熟面,通称炒面。将莜麦、青稞等杂粮先炒熟,然后磨成粉,条件好的加入少量炒熟的麻子、核桃仁、杏仁、黄豆、胡麻、干甜菜根等同时磨成粉,味道更佳,为佐茶的上乘。其特点是能较久存放,食用方便,易于携带,过去经常外出者皆以熟面为干粮。二是囷(用铲在锅中操作的一种方式)馍馍,又称囷疙瘩,于适量的沸水锅内,加入适量的莜麦面搅和囷熟,加油、葱、苦豆粉拌成细碎块状,再囷片刻熟后食用。也有先在锅内放入切成小块的洋芋或新鲜苜蓿、槐花等菜蔬,在上覆以莜麦面或玉米面囷制而成。

以扁豆面为主的食物:有疙瘩子(即“雀儿舌头”)、懒疙瘩、馓饭、搅团、拌汤,凉粉等。

以糜谷面为主的食物:

有米饭(即小米粥)、黄米干饭、米汤。

馍类:

(1)玉面虎,也称倒罐罐。以糜面或谷面适量加水搅入酵母,适温发酵,待有香甜味时,于锅中心内放上灰陶“馍馍罐儿”,倒面团于罐周围,在罐内加适量水,置草圈圈于锅与锅盖之结合部,再用“捂锅头”捂严,不让漏气,熳火烧烙至熟。

(2)碗托子,糜面或谷面和成糊状发酵后,盛于碗盘等容器中,入笼蒸熟即成。

(3)糜谷面干炕儿,以糜谷面不发酵,面拌好直接入锅抿成直径15厘米左右圆饼烙制而成。

以甜、苦荞面为主的食物:

(1)甜荞面疙瘩,以甜荞面或加入少许白面,拌擀后切成15厘米左右的长条,煮熟加浆水或肉臊子均可食用,旧时有“小白面”之佳称。

(2)苦荞面疙瘩,以苦荞面为主,适量和以扁豆面或其他面,拌擀后切成长条,入开水中煮熟调入浆水食用。

(3)摊饼,也叫摊馍馍,以甜荞面加少量的白面入水搅成稀糊状,徐徐沿锅浇入锅内,以勺背轻抹,使薄厚均匀,空处觅合,烙制成的薄饼。

(4)饸烙面,有专门制具饸烙床,床底有小孔,将甜荞面揉制成团,置床中,挤压成条入锅煮熟,调入佐料即食。

(5)荞面馍馍,以甜、苦荞面(有的加入少量扁豆面)搅成糊状,放置馍馍罐儿,倒入锅内捂严,不漏气烙成。

(6)锅拓,甜、苦荞面中加以适量莜麦面拌成面团,做成厚园饼(厚2厘米左右),烙制而成。(7)血面,有的地方在新鲜猪血中,加甜荞面拌成血面,揉搓成颗粒状粉沫,晒干储存。食用时,泡软调稀,摊煎成熟饼,切成小条,加油及调味品煎炒,再调入蒜泥食之。也可和以白面拌擀后,切成长面条,煮熟调以肉臊子汤,方可食之,俗名“血长面”。

饮食的制作离不开食用油,几乎每餐都有。食用油有植物油和动物油两类,植物油有胡麻油、菜籽油、黄芥油等;动物油中以猪油为正品。

以植物油为主的油炸食物,有油饼、油条、油馓、油馃儿、油花子、荞圈圈等。

油饼:将起好的面揪成剂子,擀成直径15厘米的圆面片,在中间戳一个直径1厘米的孔。在炸锅内加入油脂,烧至八成热时逐个放入生坯,炸至色泽金黄,翻面炸熟即可捞出。

定西饮食习俗——副食

副食:主要包括肉类、蛋类、蔬菜、饮料等。

肉食:昔日很长时间农村养猪者仅富裕之家,猪肉比较缺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基本户户养猪,年初买一头猪仔,喂养到腊月宰杀,留一部分春节期间食用外,其余全腌晒成腊肉,供一年中诸节日及平时食用。城镇汉民以猪、鸡、鱼肉为主,牛、羊肉辅之。羊肉每年农历七、八月至腊月间食用较普遍,有“手抓羊肉”、“羊肉泡漠”等传统吃法。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新鲜肉食品随时随地可以买到,大肉、羊肉、鸡肉、牛肉、还有狗肉,驴肉、兔肉和鱼、鳖、虾、蟹、蛇肉等各种海鲜,各取所需,要有尽有。农村每户养数头猪,随时宰杀情况较为普遍。鸡蛋已成为城乡人们的主要营养品。

蔬菜:昔日农村蔬菜主要是自种自吃,以马铃薯(洋芋)及制作酸菜为主,其次是白菜、萝卜、韭菜、莲花菜、芹菜、大蒜、大葱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的活跃,食用蔬菜和种类越来越多,在饮食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除原有蔬菜外,还有西红柿、黄瓜、豇豆、香菜、莴笋、豆角、蒜苗、蒜苔、茄子、辣椒、芫荽、豆芽、茄莲、菜瓜、南瓜、冬瓜、洋葱、蘑菇、豆腐、粉条等,要有尽有。吃法上有生调、腌制、爆炒等。生调菜:用盐、醋、调和为佐料,或拌以熟油,即可食用。蔬菜中的鲜青、红辣子、大蒜、萝卜、韭菜、黄瓜、芹菜、香菜、茄莲、白菜芯、包芯菜(甘蓝)、青葱、西红柿等均可生调食用。其中以油泼干辣子最多。

腌菜:品种繁多,可分咸、酸两类,是越冬的主要菜食,有韭菜、芹菜、白菜、莲花菜、茄子、辣椒、萝卜等;还有制作的豆酱、豆腐等。

熟菜:以猪、牛、羊、鸡肉为主料,辅以各种蔬菜,有蒸、煮、炸、炒等制作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烹调技术普及城乡,菜肴品味不断提高,名家名菜随处可见,大为丰富。鱿鱼、海参也已出现在城镇宴席上。

定西人历来有食用时令野菜的习惯,如香椿,乌龙头、蕨菜、苦苣菜、苜蓿菜等。传统食用的本地瓜果主要是梨、杏、桃、苹果、甜瓜、西瓜等。20世纪80年代之后,苹果成为瓜果之首,樱桃、草莓等也已成为重要时令水果。

饮料:昔日农村人多以采摘地椒子(一种野生草)或花红果树叶,经蒸煮以后晒干储存,人需要时开水泡饮鲜渴,有的地方俗名叫“滚水”。可以泡饮的还有焦麦粒、大香、小苗香杆、烧大枣、樱桃、楸子等,各地采用有所差异。现在已被茶叶代替。家境较宽裕者饮茶。定西特别盛行喝“罐罐茶”,已成为当地独具地方特色的习俗(略参见《特产》编)。开水,俗名“干水”,分热饮、冷饮两种,20世纪60年代始,暖水瓶普及城乡,家家喝热开水。

定西历来就有饮酒习俗,城乡较为普遍。祭祀、婚丧嫁娶、宴客必须要有酒。酒类品种繁多,白酒昔日主要来自外地,地方自制多为甜菜酒和黄酒,现在地方名酒系列甚多(参见《特产》编)。过去饮酒时一般要温热喝,佐以菜肴。20世纪70年代以来,饮酒之风颇盛,皆为冷饮,除白酒外,还有果酒、啤酒、各种饮料等,菜肴、酒具亦甚讲究。定西现在所饮酒类基本与全国同步。

民间酒席:定西酒席主要为婚丧嫁娶、重大节日、逢年过节、可庆之日庆贺及待客之用,历来既丰盛又讲究。无论城乡居民,届时必置办宴席待客,宴席规模视主人经济状况而定。酒席种类名目各县基本上大同小异,通常有碗儿饭、膘碗子、粉汤、两道饭、四盘子、四碗一锅子、五花饭、五碗四盘子(或四碗五盘)、六君子、八大碗(或水八碗)、八碗四盘子、八碗八盘子、八碗一锅子、九魁、十全(或全十道)、十二体、十三花、十八罗汉(或十八盘)等,(略,参见《特产》编)。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多开酒家,设宴酬宾,菜肴丰富,名目繁多,已非昔日可比。无论用何等规格的菜肴招待客人,席间都少不了以酒助兴,主人要敬酒、轮番劝酒,以表敬意。酒过三巡,客人可以自由猜拳尽兴畅饮。拳的种类名称、动作方式很多,传统上分为“大拳”,如“五魁首”、“六连高升”之类,还有“螃蟹拳”、“尕老汉”等;小拳有“大压小”、“老虎扛子”等。而今名目更多,花样更繁。

风俗小吃:

定西传统风味小吃名目繁多,主要有:腊羊肉、腊肉火腿、腌驴肉、口条肉、钱儿肉、烧鸡粉、荞粉、酿皮子、凉粉、甜醅、醪糟、粉汤、水八碗、野鸡瓜子,把把肉等。还有卤鸡、卤蛋、卤猪肉、粉鱼儿、糖油糕、糖酥饼、水晶包子、油条、豆腐脑、凉拌乌龙头、火锅、羊肉泡漠、手抓羊肉、中秋月饼、点心等(略,参见《特产》编)。

定西粉汤

每遇婚丧大事,过去的定西人,家家普遍以粉汤为待客的膳食,粉汤不知从何时起,成了备受定西人青睐的饭菜,还有待于考证。

单就粉汤的做工和特色来说,实属别具一格的佳肴。标准的粉汤,是由鸡汤烩制的豆粉粉片垫底,上面摆放着杂烩、丸子、鸡肉块、红烧肉等,汤中漂浮着几片木耳、数段金针和红绿相映的辣椒丝葱丝,香飘四溢。待客时,掌盘人一端上桌面,顿会使人食欲大作。

粉汤作为定西人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吃食,具有“名”、“优”、“特”三大特点。名者,享用的人数居多。1949年前,不管贫富人家,一般皆以此食待客。不象定西的大菜“鸡肘席”,虽属定西传统的大菜,只有少数殷实人家,在有重大的喜庆活动时,才备此席待客(当今的人不同了)。当然享用的人多了,就出名了;优者,指制做精细,味道鲜美,集汤、菜于一体。做菜的料以猪肉和鸡肉为主。制做杂烩、丸子的肉,必须精选猪腿瘦肉和少许肥肉,炖汤需母鸡,食肉要公鸡。

烩制出来时,杂烩片儿上黄白两色的蛋冻亮丽如玉,炖的酥烂的红烧肉块光泽夺目,瘦肉和肉皮灿艳似红霞,肥肉晶莹若玛瑙,酥嫩的鸡肉散发着扑鼻的香味。一碗粉汤,中国菜的“色”、“香”、“味”样样俱全,何况又是分餐而食,非常符合卫生要求,岂能说不优;特者,在定西的周边各县,有着跟粉汤相似的饭菜,但做法和用料都不同,所以叫法也不同。会宁、陇西叫做“烩菜”,兰州人叫做“大菜”,通渭人叫“五花菜”,惟独定西人叫“粉汤”。因为它拥有周边各县饮食中所缺乏的独特主角——“杂烩”,显示了它独具的特色。

粉汤,将凉粉切成方形薄片,加杂烩、丸子、鸡肉、酥肉、肉片等,为定西民间婚丧常见待客食品。

粉汤的全称是“杂烩粉汤”或“鸡肉粉汤”。这个名称,寓意深刻,而且这道菜的取名还有一段传说。据说,南宋年间,宋高宗伙同秦桧等奸佞杀害了抗金主将、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后,岳飞的两名厨师感到腐朽的朝廷如此迫害忠良,将会祸延己身,经两人商量后,决定逃离军营,隐姓埋名,以逃避杀身之祸。这样,两人分头逃跑。南逃者,逃至一地后,继续做起了厨师营生,在江南水乡,众人以米为主食,面食甚少。于是他做起了炸油条的营生,专做早点,生意火红。这位厨师为他的面食命名为炸油条,别具寓意。他认为秦桧这个坏蛋,属于庙堂之上把持朝政的伶牙俐齿的老油条,放到油锅里去炸,方可解他心头之恨。北逃的厨师,来到定西后,以厨师为业,依据定西本地所具有的食品原材料,创出了一道雅俗共赏,贫富人家皆为喜欢享用的饭食——“杂烩粉汤”。“杂烩”的谐音为“砟桧”,其寓意对秦桧这个坏蛋要“砟”。定西方言中“砟”是剁的意思,所以定西人习惯将菜刀称为“砟刀”。这位厨师之意就是将秦桧剁为碎块,再用沸水煮汤,使其灵魂永住阿鼻地狱,永远不得超生人世。

定西粉汤,没有“杂烩”,就失去了该饭菜的精髓,失去了特色,就不是正宗的定西粉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