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揭阳霖磐镇西龙村有两座坐东向西,并紧相依偎的古建筑——“将军第”和“林氏家庙”,占地总面积为9350平方米,分别建于清朝同治六年(1867)和清光绪七年(1881),其外观恢宏奇伟,古风肃然,内饰精美,素朴大气,置身其中自然会感受到深厚的人文气息,更多的是领略到“将军第”和“林氏家庙”之主人林本将军当年的风采与丰功伟绩。
“将军第”是同治六年天子钦赐筑建,正官式府第格局,即五间过三进厅六天井。府第南北两侧分别有2 排巷厝,厝后南畔是书斋,北畔为库房。正门为凹斗式门楼,门首横额匾“将军第”三字是同治皇帝所赐,大门两侧墙壁是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灰塑人物浮雕和嵌瓷花鸟。府第外门联“漳潮资保障,江浙柄戎机”。内门联“将戎兵以卫国,军闽粤而保民”。
承托府第屋内结构的梁柱、驼墩和瓜柱多有花鸟、人物等雕刻与彩绘,技艺精巧,古朴典雅。前厅上方悬挂“德若二天”匾。这是当年邻乡港尾沟村百姓多人无辜遭难入狱,为伸张正义,为民解厄,林本将军奋力营救,使村民获得平安。为感谢林本将军恩德,该村村民奉赠此匾。中厅上方悬挂“椿萱荣茂”匾,落款为“清闽浙总督恪靖侯左宗棠赐赠”,因为当年“将军第”落成之时,适逢林本将军高堂诗存公70大寿,且将军之双亲皆健在,故时任闽浙总督恪靖侯的左宗棠书赠。后厅神龛前悬挂堂匾“敦仁堂”,意在敦厚仁义。
坐落在“将军第”北侧并与其紧挨的“林氏家庙”是在将军第落成14年后筑造。林氏家庙大门由石材嵌拼,其造型在潮汕俗称“三山门”,大门额匾“林氏家庙”四字为石雕浮字。门两旁侧墙为石材浮雕松鹤花鸟图,6扇木门分别是唐太宗时6位忠臣人物彩绘画。即正门为秦琼、尉迟恭,北侧附门为徐茂公、魏征,南侧附门为程咬金、史大奈。林氏家庙门内联:建节镇闽中职膺上将,威名扬粤左权统三军。外门联:建功江浙,威镇粤闽。
“林氏家庙”内梁架结构系清代潮汕传统之“三载五木瓜”形式,梁柱、驼墩和瓜柱顶托层层叠承,疏密有致,气势富丽,梁木斗拱均有木雕装饰,其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工艺精致。家庙正座两侧各有一排3间交角巷厝,正座后面为2层灰木结构的“清华楼”,“清华楼”走廊设置了木制护栏,路面过道是用时年福建制造的“红方砖”铺设,家庙前右侧还有一间专供将军坐骑歇息的马房。
“将军第”和“林氏家庙”宽阔的面埕筑砌着3米多高的围墙,并分南、中、北门,两主座前两侧的石狮威武灵动,石鼓和旗杆夹斗座,还有寓意吉祥的灰底嵌瓷坐姿麒麟和灰塑松鹤梅鹿彩绘的明堂照壁,构成了风格独特的古建筑群。在门前还有一条由南流向北的溪河,据说当年建设“将军第”和“林氏家庙”所用的木料均从这条溪河浮运。
“将军第”和“林氏家庙”的主人林本,字务堂(1839~1887)。 清咸丰六年(1856)林本弃农投军于潮州镇寿山,后赴赣闽一带作战。同治三年(1864)又奉命征战江苏、浙江一带,因其武功高强,作战骁勇,屡建战功,受闽浙总督恪靖侯左宗棠赏识,晋任为邵武府参将,并镇守浙江和福建。同治八年(1869)林本被朝帝圣封为建威将军、福建海坛总兵。光绪六年(1880)又被慈禧太后命为署理闽粤重镇南粤总兵。据记载林本将军从军30余年,先后3次奉召进京面帝,作为当时一个武将还是极为少见。
光绪十二年(1887)末,年方48岁的林本将军因连续作战,积劳成疾,医治无效病故,当朝以最隆重仪式护送灵柩回乡,赐葬于揭西县坪上镇石峻坑村边山上。
林本将军为官期间勤于海防建设、抗侵御侮、戍边捍疆,出生入死,威名远播。而家乡人民对他也是赞不绝口,因为林本将军生长于贫困农家,深知民间疾苦,他常用自己的俸禄救助贫困人家、弃婴和孤儿,出钱号召家乡群众合力筑堤防洪,还在府第创设私孰,为附近学子提供入读机会,时至今日仍有人称道。
“将军第”和“林氏家庙”的建造,除了显示林本将军当年威赫地位,更是彰显林本将军励志报国、无私奉献、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怀。岁月如流,历史变迁。历经百年风雨的建筑群,虽然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风化和损坏,但改变不了林本将军历代的后裔为追慕先贤,扬颂美德,奋发图强的积极态度。2011年7月“将军第”被评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