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梨树县有位农民去县城领地照。他每天吃完早饭后就到县衙门(梨树县公署)地政科等候领取地照,但是天天也听不到喊自己的名字。一连去了半个月,总是没有消息。最后,就剩下他一个人了,还是没有音信。实在没有办法,他只好硬着头皮、壮着胆子去问地政科管事的了:“请问先生,我来领地照已经等十多天了。天天来,天天也没听见喊我的姓名,莫非是我的地照有什么差错吗? ”地政科长假装奇怪地反问:“你姓啥? ”这位农民说:“我姓衣补加个羔字的禚(音左)。”“是有你这份地照,你领回去吧。”地政科长一面答应一面把地照递给了他。
事情是这样:地政科科长发放地照时,他根本不认识这个“禚”字,几次发到这张地照的时候都想要念“糕”,但还怕念错了丢丑,就只好偷偷地把这张地照放到了一边,等这个人找到头上来时再发,顺便再问问这个奇怪的姓到底念啥。这位农民领了地照走后,发地照人虽然知道了那个禚字念“左”,但不知它的来历,所以他抱着疑惑不解的心里去请教县里中学一位教历史的老师。
那位老师给他讲了禚姓的来历:春秋末年,齐僖公有个名叫“诸儿 ”的儿子和一个名叫“文姜”的女儿。他们兄妹俩本是同父异母。诸儿长得漂亮,文姜漂亮又有才,兄妹之间格外亲近,时间一长,两人就偷偷地同了居,像夫妻一样,难舍难分。后来,文姜怀了孕,诸儿和文姜都怕声张出去不好看,兄妹两个商量着逃到了国境边界的“禚地”去了。文姜生了一个男孩子,两个人为了孩子的姓氏又犯了难,经过一番商量干脆就姓禚地的“禚”吧。这个禚姓从此就开始传下来了。但是,以后有些姓禚的人知道这个姓的来历时,觉得自己的祖先很不体面,姓这个姓也感到羞耻,所以姓“禚”的人逐渐都改为这个“左”了。
那位地政科长听了这个故事,可得了“大学问”,于是逢人就讲这个“禚”姓来历。后来本县的老百姓取笑他,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禚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