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物馆考古专家李科友带着记者走进江西境内多处鲜为人知的名人墓葬,探寻江西这片文化沃土上厚重的历史遗迹———
上饶辛弃疾墓
辛弃疾墓位于上饶市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虽然经历800年的风雨沧桑,辛弃疾墓放眼望去已是斑驳陆离、字迹模糊,但是“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千古名句,掩盖不了墓主的耿耿风骨。
据记载:“辛弃疾墓立于绍定年间(1228—1233),其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李老告诉记者,辛弃疾墓原来是用麻石砌成,后毁于清朝雍正年间,墓的基石板也全部被破坏,仅仅存留了土坟包。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辛弃疾的后裔在辛弃疾墓前又重新立了一块新碑,碑文上行书写“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间为“显故考率公稼轩府君之墓”,下行是“廿五代玄玄孙□□霞溪□□□凌湖□东山辜染安北□立”。
1959年,辛弃疾墓被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并于1971年和1981年经过两次修整。修复后的辛弃疾墓四周都砌麻石,分四层,顶端堆着黄土,两连围以坟柜。整个墓高为2.5米,直径2.5米,占51.5平方米,自墓前到山下共有石阶19级。
在辛弃疾墓前,有郭沫若题写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但终究因遭到佞奸的排斥而辞官,居住在上饶带湖与铅山瓢泉。身为爱国将领的辛弃疾才华横溢,填有词600余首,成为我国古时一代词作家。
吉安文天祥墓
文天祥墓位于吉安市吉安县鹜湖大坑虎形山。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年出生在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他心忧天下,把自己的一生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以浩然正气谱写了一曲震撼天地的正气之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篇,激荡着一代代炎黄子孙的胸怀。
文天祥是宝祐四年(1256)的第一名进士,授宁海军节度判官、迁知瑞州(今高安),赣州。根据史料:“德元年元兵南下,文天祥奉命组织义军抵抗,入卫临安(今杭州),次年知临安旋升右丞相兼枢密使。”当元军兵达临安城下的时候,文天祥代表南宋政权出使元营,不幸被拘捕。逃脱后,文天祥继续组织抗元,祥兴元年(1278)再次被俘。至元十九年(1283),文天祥从容就义。
文天祥墓在他的家乡富田鹜湖。文天祥1283年北京就义后,于次年安葬在山环水绕的虎形山间。据李老介绍,文天祥墓坐北朝南,封土高为2.6米,直径5米,墓门高2.1米,宽3.4米,墓前有祭祀台,两侧有石级小路。文天祥墓前约10米处有一块平地,置放着文天祥的简介石碑,另外还有石俑石马。墓园前是五门六柱的牌坊,其中神道长47米,表示文天祥47岁就义。沿阶而上,只见墓顶“为国捐躯”四个字熠熠生辉,墓门是对联“天赋忠烈千秋志,祥赐英名万古存”,只14个字,精辟地概括了文天祥的民族精神。
九江李烈钧墓
距九江市武宁县革命烈士纪念塔西北80米处,有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长方形墓葬,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高大的青石墓碑醒目地竖刻着魏体丹字:“李烈钧将军华世琦女士之墓”。
李烈钧(1882—1946),字协和,武宁县罗溪坪源村人。李老介绍,李烈钧早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1907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护法、北伐等一系列革命活动,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作出过贡献。抗日胜利后不久,李烈钧病故于重庆,终年64岁。李烈钧的灵柩在运回武宁后,初葬于箬溪镇“读书台”,1962年因修建柘林水库迁葬于武宁县城近郊飞凤山。1975年,李烈钧夫人华世琦病故上海,两人于1980年11月迁墓合葬于武宁县烈士陵园左侧半山腰。
李烈钧墓墓向朝西,墓为长9米、宽7米的水泥平台,前部有高近1米、形同凹状的六柱围栏,墓室后部两旁各有台阶六级以供行人上下。李烈钧墓墓室呈长方形,为钢筋水泥结构,上部出檐平顶,顶下四柱之间除前部镶水泥挡板、板中嵌制墓碑外,其余三方均围有镂花半身栏杆。四围底部被砌成两层台,墓亭高27米、长3米,庄严大方。
共青城胡耀邦墓
胡耀邦陵墓坐落在距离九江共青城4公里的富华山上。曾任**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生前两次到德安县共青垦殖场视察,墓地选择在富华山,于1990年12月6日安葬。
李老介绍,胡耀邦墓地风光极佳,北望九仙岭,东瞰鄱阳湖,西南为棉粮丰收果木繁茂的沃野。墓为坐西朝东向,墓碑在一座小土岗上,即富华山。墓碑用花岗岩刻成,碑形为一面旗:旗的左面有少先队队徽、共青团团徽、共产党党徽,寓意为胡耀邦生前任过少先队中央书记、共青团中央书记和共产党中央书记;旗的左边是胡耀邦头像。
九江岳母墓
岳飞母墓位于九江县城西南2.5公里沙河乡天坡村陈家垅,地处株岭东北端,三丘一回首,因形名曰:“卧虎舔尾”。
我国历史上三大贤母之一的岳母姚太夫人,为何葬在庐山西麓?《重修碑纪》中简述了由来:“岳母困居沦陷区日久,守绍兴三年(公元1132年)始由飞迁居江洲(今江西九江),随军奉养,后移鄂州(今湖北武昌),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春病逝。是年四月,岳飞扶柩顺长江而下,将其母安葬株岭。”据民间传说,岳母姚太夫人所以葬于庐山西麓,是“宋高宗赐葬于此”。
岳母墓面朝西北,长9.1米,宽3.2米,高1.7米,外壳为圆形拱顶,石灰石结构,墓碑中直刻“宋岳忠武王母姚太夫人之墓”,墓前有拜台和石祭器。据李老说,在岳母墓拜台的下面,原有岳母祠,内供岳母牌位,并有供桌及对联匾额,祠前有石人、石马和模拟秦桧夫妇跪姿石像,墓山上原有岳飞亲手所建的“叠翠亭”。这些大都毁于历代兵乱。
1998年,九江县人民政府为了发掘历史文化遗产,纪念这位千古母教典范,投资200多万元人民币在岳母墓地的原祠、亭遗址上,按照明清建筑风格全面修复了叠翠亭、享殿、岳母祠、仪门、石翁及通往岳母墓专用公路等设施,以供国内外游人参观游览。
高安谢灵运墓
谢灵运墓位于高安市区筠阳镇南1公里处。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大康),他出身于东普大族,是谢玄的孙子,因袭康乐公,被世人称为“谢康乐”。谢灵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据史料记载,刘宋代晋时,谢灵运被降公爵为侯。宋少帝时,出任永嘉太守,不久辞官,东归会稽。南朝文帝时,谢灵运为临川内史,但因朝政被权臣把持,谢灵运不断受到排挤贬谪,最后于元嘉十年(433年)十月在广州被处死,时年49岁。谢灵运死后,他的次子扶柩回到永嘉(今浙江),建墓于温州城里。关于谢灵运墓,民间流传有多个版本。根据上面的史料,谢灵运墓应该在浙江温州。那为什么高安也有谢灵运墓呢?当地文物资料显示:“南北朝(宋)山水诗画的开创者谢灵运曾受贬于建成县(今高安)为官,一生以创作山水诗画著称于世,后积劳成疾逝于建成县,葬于城南门”。李老说,谢灵运墓墓葬地面墓堆的遗物早已被废,不过地下墓葬保存完好。
吉水杨万里墓
杨万里墓位于吉安吉水县黄桥乡。被称为“诗坛霸主”的杨万里,古居早就没有了,据说是“文革”时期被毁掉的。记者眼前的杨万里墓,只见荒山野岭的杂草丛中有一块约2米高的石碑,左右各立一个1米多高的翁仲,举目四望,让人备感神伤。
李老介绍,杨万里(1127—1206)是吉水县黄桥镇塘村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同为“江西诗派”的第三代代表人物,人称“南宋四家”,并自成“诚斋体”。杨万里“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等清新活跃的诗歌,传诵千古。
杨万里墓墓体是坐北朝南的,高2.13米,宽5.9米,长7米,四周垣高0.65米。据了解,墓前原有的石马、石俑大都被毁了,现在仅存一对不完整的石俑。杨万里墓于1984年由吉水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1987年重新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奉新宋应星墓
距离宜春奉新县城东15公里的宋埠镇新库前村500米处的戴家园山,坐落着明末大科学家宋应星的墓葬。宋应星(1587-?),字长庚,江西奉新宋埠牌楼村人。据记载,1587年,宋应星生于一个“三代尚书”门第的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明思宗崇祯七年(1635)任江西分宜教谕,后历任福建汀州推官、安徽亳州知州等。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宋应星最著名的是著有《天工开物》(1637年发表)一书,使他成为饮誉中外的科学家。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该书从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出发,总结了工农业生产方面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名著,在世界科技史上也是一部珍贵的书籍。
因宋应星卒年不详,所以他的墓葬仅仅在《宋氏家谱》中有记载。李老告诉记者,1982年文物普查时,宋应星墓已夷为平地。后经过多次发掘,虽未发现宋应星墓志铭,但从出土的宋应星祖父宋承庆及其重孙宋一宽2盒墓志铭来看,并结合《宋氏家谱》中的记载分析,宋应星墓应当在奉新县。
奉新张勋墓
张勋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以导演1917年为期12天的“清帝复辟”而扬名天下。张勋墓位于宜春奉新县城东南5公里的陶仙山西坡。
“辫帅”张勋字绍轩,江西奉新人,北洋军阀。根据记载,张勋清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辛亥以后曾任江苏督军,长江巡阅使。1917年发动政变,企图恢复帝制,被段祺瑞所击败,逃入荷兰使馆。张勋病死后,灵柩由其家属运回奉新老家安葬。
李老透露,张勋墓存有石龟跌负神道碑3座,由青石制成,2座并列于墓前,分别距中轴线南北各8米。左侧碑上楷书阴刻“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内阁议政大臣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奉新张忠武公神道碑”;右侧碑上楷书阴刻“湘乡陈毅撰文阴魂书丹”及铭文;碑额雕花莽图案,刻“御赐”2字,下为楷书体碑文。张勋墓还有石翁仲2尊,也是用青石制作的,并列于神道碑前4米,分别距中轴线南北各10米,身着铠甲,右手持锏于腹前。另外,张勋墓有石香炉1只,青石制作,位于中轴线上,神道碑前3米;石马2只,青石制作,位于石马前5米,分别距中轴线南北各10米;石狮2只,青石制作有石座,位于石羊前8米,距中轴线南北各10米。
抚州汤显祖墓
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的墓,位于抚州市西湖一侧,是江西十大名人墓之一。
据记载,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又名海若、清远道人,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汤显祖年轻时以博学饮誉海内,34岁(1583年)时考中进士,次年任南京太常寺博士。40岁时他给皇帝写了一封信,指名道姓地指斥内阁大臣任人唯私,作风专横,被贬到广东省徐闻县,四年后调任浙江遂昌县县令。五年后,即近50岁时,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临川。此后的17年里,汤显祖一直呆在临川专心从事写作,著有《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世称“临川四梦”),以及《玉茗堂文集》等。
汤显祖逝世后葬于抚州文昌里汤家山(现抚州市桥东灵芝园)。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临川县代知县江如堂重修汤显祖墓并题联曰:“文章超海内,品节冠临川”。后来因为年久失修,墓地渐渐成了荒地。十年动乱中,汤显祖墓被毁。
李老介绍,1982年10月,汤显祖墓由抚州市人民政府重修。修缮后的汤显祖墓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内有牡丹亭、墓、门楼、碑刻、“四梦”墙等,园内湖光水色,绿树成阴,风景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