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琴拉戏


京王殿玉先生(1899年—1964年)是雷琴拉戏的创始人,山东郓城人。20岁时,雷琴技艺已在家乡相当有名,走出山东后,接触到更多的剧(曲)种,他兼收并蓄 ,创建了雷琴曲种 。他的名字及他创造的“雷琴”分别被收入“名人辞典”和“音乐辞典”。1951年定居天津,并参加天津曲艺团工作,是中国音协会员。近百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雷琴拉戏(1958年在津正式定名)曲种一直活跃在津门的曲艺舞台上,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雷琴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民族拉弦乐器,音量大、音色明亮,其筒为铜质、杆子为红木(或硬木)、用蟒皮蒙筒。“雷琴拉戏”是一种很独特的器乐演奏形式,从大量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京剧的萌芽开始 ,几乎所有的京剧名家精英都曾鱼贯津门献出他们最拿手的,或新它以模拟名家唱段为演出主要内容 ,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的文艺形式。雷琴拉戏自然逼真地把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通过艺术加工,呈现给观众。雷琴曲目非常丰富,戏曲唱段,中外名曲以及自然界各种音响 、鸡鸣犬吠、人言鸟语、笙、管、唢呐、锣、鼓 、号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雷琴传授,主要是口传心授,在演奏技巧上有一定的难度和神秘感。

王殿玉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足迹遍及京、津、沪 、汉,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所到之处好评如潮,被誉为“丝弦圣手”、“丝弦大王”,赞其“一支丝弦奏出万物之声,维妙维肖,五只手指谱成无穷绝调载歌载舞。

1953年他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 ,他的雷琴拉戏被评为优秀节目。王殿玉一生所演出过的曲目,以京剧选段居多,其他还有河北梆子、评剧、豫剧、滩簧、京韵大鼓、河南坠子、山东大鼓 、民间小调、电影插曲以及笙管合奏 、鸡鸣犬吠等。第二 、三代雷琴演员除了继承王先生的一些传统曲目以外 ,在各自的演出实践中,紧跟时代编创了一批新的曲目。

在天津地区“雷琴拉戏”是很有影响的一种曲艺形式,在北京、广州、银川、福州、武汉、西安、长沙 、重庆,以及辽宁的沈阳、阜新等城市均有演出活动。它在中华众多曲种中,占有一席之地 ,不仅受到国内观众的欢迎,在国外演出时,也同样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