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妆饰十分注意。
古代中国理发的工具包括梳篦(bì)。梳篦两者的区别,主要在齿部,一般来说,梳齿粗而稀,篦齿细而密。因而在使用上有具体分工:梳理头发用梳;清除发垢用篦。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当时,虽不完全是为了装饰(有的和宗教、葬俗有关),但却是后世插梳习俗的滥觞。
本世纪七十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陆续清理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墓中出土梳子数件,其中有石梳及玉梳两种:石梳呈白色,钺形,有梳齿二十个,上端钻一圆孔,通高9.4厘米,齿端宽7.9厘米;玉梳为长方形,呈灰白色,上有绿色斑痕,有梳齿十一个,通高10.2厘米,宽6.5厘米。这些梳子的出土位置,全部在人骨头部,有的还紧贴着头顶。甘肃永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也有同类物品出土,反映了当时的风尚。
春秋战国时期的插梳实例,在新疆鄯善苏巴什以及四川昭化宝轮院等地的墓葬中还能看到,但不普遍。秦汉时期的妇女,似无插梳之习,仅管这个时期的出土梳篦很多,制作也较精致,但大多发现在妆奁(lián,女子梳妆用的镜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之中。直至魏晋以后,插梳之风才流行起来,到了唐代,更盛极一时。
从文献记载来看,唐代妇女不仅喜欢插梳,同时还喜欢插篦。梳篦的制作十分讲究,材料也异常丰富,常见的有金制,有银制,有玉制,有犀角制,有白角制。梳篦的插戴方法,在唐人画像中也有反映。如敦煌莫高窟107窟壁画,画中的妇人头梳高髻,髻前横插一把梳篦,梳篦的背梁露出发外。张萱《捣练图》中的妇女,头上同时插几把小梳篦。中唐以后,插梳的方法更为奇特,从唐周昉《挥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196窟供养人壁画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妇女,大多喜欢插两把大梳,梳齿上下相对,已接近宋代“冠梳”的样式。
宋代的妇女崇尚插梳,不下于唐代,而且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在图像资料中看到,如江西景德镇市郊宋墓出土的女瓷俑,梳同心髻,髻上扎一条宽阔的发带,带下即横插一把大梳。京师妇女也不例外。据记载,北宋时期的京都妇女,以漆纱及金银珠翠制成发冠,冠上缀数把白角大梳,号称“冠梳”。冠梳的尺寸很大,长宽皆逾尺,以致影响乘轿和走路。
元朝以后,插梳之习渐趋式微,到明清时,差不多已被遗忘。
梳篦从出现至今,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梳篦的形制有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也显示出各时期风尚习俗的转变。
从大量资料来看,发篦的产生比梳子为晚。现存最早的发篦实物,是山西长治分水岭出土的竹篦。墓主为女性,入葬于春秋晚期。而梳子的出现,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个时代的梳子,形制还十分简单,一般多用兽骨为之,在兽骨的一端,锉上几个尖角便算是梳齿。在梳子尚未发明以前,人们梳理头发,主要靠手指,也许受手指的启发,所以最初梳子的样式,多作五齿。
1959年,山东宁阳大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两柄梳子,均以象牙制成。一件已残,一件完整。完整者高16.7厘米,下端开十六个细密的梳齿。梳把较高,顶端刻四个豁口,与豁口相间的是三个圆孔;梳把的中央还饰有对穿条纹组成的图案,是“8”字形。这是四千五百多年前的遗物,从这件实物上可看出,当时梳子的形制,已基本完备。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梳子的材料以骨、玉及象牙为主;顶端则饰以鸳鸯、鹦鹉及兽面等形状。在青铜器盛行的殷商时代,也有铜制的发梳,山西石楼义蝶出土的一件实物,可视为铜梳的代表:整件梳子高11厘米,分齿十三根,梳把较高,上饰云雷圆纹。在梳把顶郡的两端伸出一段,制成两肩,也是这个时期梳篦造型的一大特点。估计这种梳昆专用于插发,顶部制有双肩,便于拔取。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在这个时期出土的妆奁之中,常见有马蹄形的盒子,就是专门盛放这种梳篦的。这个梳篦的把手,一般较厚,而梳齿部分则较薄,至齿端处削尖。在梳把的两面,有时还绘有精致的纹样,常见的有人物、凤鸟及野兽,也有作几何纹。令人惊奇的是有一种木篦,在宽度不到10厘米的木片上,均匀地分出一百多根梳齿,每根梳齿皆薄如纸片,在顶部接近梳把的部分,又恰好齐整划一,其工艺之精湛,可以想见。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如用以梳发的,大多用牛角、象牙或玉制成,造型也比较简单,很少有纹饰。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的实物可资佐证。至于插发用的梳篦就比较讲究,装饰也比较复杂。通常以金银片为之,也有用铜片制成,上饰精细的纹样。湖南长沙南门纸圆冲唐墓出土的铜梳,就属于这种类型。由于铜片较薄,出土时已成残件,但仍可看清它的基本形制,甚至连梳把上的图案,都清晰可辨。与此类似的梳子,还见于江苏扬州唐墓的实物。该梳以金片制成,梳把中央透雕双凤,周围还饰有数层花边。
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如福州北郊宋墓出土的角梳,通体无纹饰,长14.5厘米,高仅7.5厘米,与汉唐时期的梳篦样式成鲜明的对比。用于插发的梳子亦如此,如江西彭泽宋墓出土的一件银梳,长11厘米,呈半圆状,梳背上镂刻有双狮戏球及缠枝花纹,在梳齿的上端,还凿有“江州打作”及“周小四记”的字样,当是作坊及工匠的铭记。宋以前,发篦的齿与梳齿一样,仅得一排。宋以后,出现了两排齿的篦,中间则以横梁贯之。
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尽管明代曾流行过一种较扁的梳子,但很快文被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