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民俗风情大全


阳朔山清水秀,洞奇石美;阳朔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阳朔以汉族人口居多,同时居住有壮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民俗民风也是多种多样,极有特色。由于灵山秀水的哺育,自古以来,阳朔民风淳朴,礼仪周全;阳朔人诚实善良,性情温和,待人友好。本地各种民俗民风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阳朔人平和而重情意、悠闲而重风俗的天性。您到了阳朔,如果有时间,又有了解本地民俗民风的兴趣,您不妨亲自体验一下,以助游兴。

白沙六月二十三会期

白沙农历六月二十三会期,是白沙圩居民捐款自发举行的地方会日,始于民国三年(1914年)。会期一般前后十天左右,高潮是二十三日,故称六月二十三会期。会期的发起者是“万利行”老板刘全甫,商号老板鄢海清,地方绅士黎积卿、熊茂兰等。当初他们选择六月二十三日是有来由的。一是早稻开始收割,新谷上市,村民正好走出青黄不接的困境。二是二十三日是关公的诞辰,人们敬重关老爷忠义双全。三是福利选了“五月八”,白沙不好再在五月举行。发起者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村民聚会白沙圩,好做更多的生意,吸引更多的人参赌。开始只是给各家各户送花灯、请戏班子唱戏、扎纸麒麟、锣鼓亭、舞龙、舞狮、跑排灯、踩高脚排、装扮刘备、孔明、张飞、赵云骑马游行等,不太热闹。发起者就搞打“太平醮”,把会期拖长。

后来又增加“抢炮”,散发“武圣官、丁财贵”等活动,会期才逐步热闹起来,不仅白沙的村民聚会白沙圩,连附近乡镇的村民乃至外县的村民也纷纷聚会白沙看热闹。解放前除非遇战事会期不举行,正常年景会期每年都举行。解放后,会期不象解放前那么频繁,但活动内容却比解放前丰富得多。如今,六月二十三已经变成了“试新节”,每三年举行一次,活动内容不仅有民间文艺、体育比赛等活动,还加入了科技现场服务、白沙土特产品广告牌游街等活动,会期越来越热闹了。

福利五月八会期

每年农历五月初八日,是福利街很早以前就形成的会期。俗称“仔头节”。民国以前福利的“仔头节”很隆重,很热闹。“仔头节”,是指祝贺当年生了仔的人。每逢“仔头节”仔头的任务很重,负责捐款,请戏班子,设道场,抬菩萨等一切事务。相传很早以前福利圩建有三座大庙,天后宫、水源宫和行宫。宫里分别供奉着大小菩萨一、二百尊,其中有两尊大菩萨,人称公公婆婆。公公是春秋战国时劝郑庄公黄泉见母的颖考叔,婆婆是福建省莆田的林氏女。传说林氏女卒后,屡于海上显灵,元朝皇帝封她为天妃,清康熙加封为天后。

旧时通海之地多立天妃庙和天后宫,福利的天后宫因此而立。农历五月初五日是公公的诞辰,五月初八日是婆婆的诞辰,而以初八为纪念日,旧时实际节日从初四便开始了,直到十五才结束,但以初八为高潮,最热闹。旧时节日期间,除了抬菩萨游街、请戏班子唱戏、打醮念经外,还要舞龙舞狮、跑排灯、踩高脚排、扎故事亭、放花炮、放烟花等,同时宫门上贴对联,上联是“婆婆一片婆心,保佑人人生仔”,下联是“公公十分公道,教育个个孝亲”。

建国后,福利五月八会期的节日时间缩短了,抬菩萨、打醮念经等活动没有了,但增加了打篮球、拔河、下棋等活动。20世纪80年代开始,会期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孝”、“义”美德教育、展示当地特色产品、促进旅游发展,会期一般为5-10天,除了游行之外,还有民间文艺表演、体育竞赛活动和各种商贸活动。近年来,会期又被当地政府改为福利镇五月八文化旅游节,三年一次大型的、一年一次小型的,活动时间为一个月,牌灯队、群狮队、双龙队、倪家傩舞、龙尾瑶族冲鼓舞、唢呐队、腰鼓队等在节日期间内都各显身手,吸引着大批的国内外游客。

留公十月香

每年农历十月初十日普益乡留公村就会举行两天两夜的民俗庆祝活动,俗称十月香。其起源于明朝万厉年间,迄今约600年的历史。通过追溯和纪念“双岐宫”(留公村的一座古庙)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来庆祝丰收、歌颂平安,因为农历十月是稻谷成熟、瓜果飘香的季节,所以村民把节日叫做“十月香”。旧时“十月香”期间,有武道师戴着面具表演各种技艺,有舞龙舞狮、唱戏等活动。如今这些活动逐渐被一些文体活动所替代.每逢节日这天,村民们买酒买肉杀鸡宰鸭欢欢喜喜,比过其他传统节日还高兴。

阳朔社日

阳朔的社日分春社和秋社(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第五个戊日为秋社),一般在农历二、八月间。阳朔农村普遍流行有“做官三年不如耍社一天”之说法。因为在每个村子里,不分贫富贵贱,少则十户,多则二、三十户,为了互相办理丧事,在社日中都要聚会“吃社”(每户1名男子),并就一年中办理丧事立约,规定当年丧事每户对丧主助钱、粮数额,负责抬棺送葬则是义不容辞的。农村俗称“十友社”。凡不参加“吃社”的,则被开除“十友社”,社友不再负责料理他家的丧事。

阳朔牛王节

农历四月初八日,传说是牛的生日。阳朔乡下农民在这一天,家家吃黑糯米饭,并用它喂牛,为耕牛消灾解难,同时感谢耕牛对人的辛勤劳动。

阳朔尝新节

农历六月初六日,农家都备酒礼到田头地角供奉,用钱纸扎谷桶盛满新谷插在田基上,以示稻谷满仓,或是“抬菩萨”游行祈祝五谷丰登。

阳朔中元节

又名鬼节,俗称七月半。壮族在农历七月初七到十四过节,其它民族农历七月初八至十五日过节。节日里,家家户户早晚供奉祖先神牌位,到送祖之日(十四或十五),用封包(即纸袋装着钱纸、金银纸锭冥强之物,写上祖先的名讳到野外焚烧,是夜,野外烛光片片,其间人影晃动,俗称“送鬼”。

阳朔冬至节

农历十一月“冬至”这天,农村有“冬至大过年”之说,家家户户早吃汤圆,晚吃油豆腐肉圆及鸡、鸭、鱼、肉、大肆庆贺。

阳朔的小年

又称送灶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晚上,传说灶王爷要上天了,农村便以糖果、豆腐在灶头供奉,“送灶君上天”。供奉毕,则家人大宴,称过小年。

瑶家还歌堂愿

还歌堂愿的习俗至今仍然在阳朔县龙尾瑶一些村子里流行。据说,在一千多年前,瑶族有一个妇女特别会唱歌,还在各瑶寨还带了很多徒弟。瑶族人都敬称她为歌娘。后来,歌娘老了,但临死前总不断气。在床边守候送终的众徒弟中,有人猜到了歌娘的心事:怕死后没有人和她唱歌。于是众徒弟对着歌娘许下诺言,每隔五年一定要接她回瑶寨与众徒弟唱歌一次。听了徒弟的话,歌娘笑了笑,然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从此后,每隔五年,各村寨瑶胞就要还歌堂愿一次。每次还愿的时候,各家各户预先作好准备,并广告天下,同时邀请各自的亲朋好友届时参加瑶家歌堂愿。到了还歌堂愿的这天,村中人就推选一户人家做东道主,使用其堂屋来做歌堂,并迎纳四方朋友。每次还歌堂愿的活动时间都要持续三天三夜,以此纪念瑶族祖先歌娘。在纪念歌娘的三天三夜里,歌声不断,传遍四方。

壮族会山歌

阳朔全县壮族人口约有四万人,主要聚居在高田镇和普益乡。阳朔的壮族人家,每年都有一个传统习俗--男女会山歌。会山歌一般在每年的中秋节,正所谓"年年中秋是歌节,木叶歌声满山间。木叶吹得山水笑,歌声唱得月更圆。"。每年中秋节的晚上,明月当空,一片银辉,在所有的壮族村寨,到处都能听到笛声悠扬、山歌如潮。会山歌多数是以村以寨为单位,青年男女三五成群,扎成一堆,首先是用木叶吹奏,投石探路,按壮族山歌的调律,一曲又一曲地不断演奏,目的是寻找合适的对歌者,并达成彼此间的默契。找到对手后,即刻以歌代言,传情表意。许多的壮族男女青年都是通过会歌的形式,培养感情,成为恋人和夫妻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每年中秋节之夜,高田镇、普益乡的壮族青年把会山歌的地点转移到著名风景点月亮山下,吸引了全县以及邻县到那里会山歌。每年的参加者都都达到一二万人,成为有名的民间山歌会场。

盘王节

龙尾瑶村的瑶民,有兴过盘王节的习惯。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十日,龙尾瑶村都举行盛大的盘王节活动。盘王节这天,瑶民们穿戴起本民族的服饰,高高兴兴地到盘古庙朝拜盘王,并摆上供品烧香朝拜。旧时盘古庙设道场,请道师佬念经,道师佬一边手摇铜铃,一边嘴念经,他的助手则吹笛子和牛角,擅长跳舞的瑶民则跳起腰鼓舞,古庙周围响起悦耳的铃声、笛声、牛角声和瑶民的鼓声舞声及欢笑声,汇聚在一起非常热闹。

晚上瑶民们杀鸡斩鸭举行丰盛的晚宴,喝起自酿的杂粮酒,唱起瑶民喜爱的山歌,亦非常快乐。瑶民们举行盛大的节日活动,据传说是为了“还盘王愿”。解放后,瑶民们也还兴过盘王节,但活动内容有所改变,设道场的事已经没有,增加了一些文体活动,节日的气氛仍很浓,瑶民们很快乐。

禁忌吃狗肉

瑶家自古以来禁忌吃狗肉。传说狗是瑶民的祖先。评王卷牒记载:盘瓠是评王的龙犬,评王意取高王的首级,盘瓠身游大海七天七夜到高王国,高王认为评王来投,说异物进朝而国兴,便引入内宫待之。时遇高王酒醉不省人事,盘瓠乘机将高王的首级咬下,复游大海回报评王。评王将宫女嫁给盘瓠为妻,宫女生六男六女,评王赐盘瓠的子女姓盘、沈、包、黄、李、邓、周、赵、郑、胡、雷、蒋。因此,瑶家不吃狗肉。这种反科学带有侮辱性的传说,显然是封建文人侮辱瑶民杜撰出来的,根本不足信。瑶家禁吃狗肉,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瑶民都住在山上,深山野兽多,经常出入伤人,瑶民为了防避野兽侵害,就养狗防身。

二是住在山上的瑶家都比较分散,旧时土匪多,经常打劫瑶家,养狗是为了防匪防盗。鉴于这两方面的原因,瑶民对狗比较有感情,几乎把狗视着家庭成员,所以禁忌吃狗肉。由于祖先禁吃狗肉,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就成了自然,所以现在的瑶民照样禁忌吃狗肉。

招上门女婿

招上门女婿,是瑶家的特别婚俗。汉民的婚俗一般是儿子不去做上门女婿,除非家里兄弟多,或父母无钱帮儿子讨老婆,没有办法才出去上门。瑶家则不同,不管父母有钱无钱,也不管有子无子,一般情况下儿子出去上门,女儿留在家招婿上门。这种婚俗旧时比较兴旺,如今虽不及过去但仍有不少家庭招上门女婿。上门女婿到女家头落户,女家父母视作自己的儿子,家族亦平等对待,从不岐视,所以这种婚俗直到现在仍存在。

阳朔是一个汉族,壮族,瑶族聚居的地方,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这里民风淳朴,人们崇尚节俭,待人热情诚恳.对外开放二十多年来,在各种文化和各种新观念猛烈冲击下,人们从生活到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淳朴善良的品格未改.

赏牌灯

赏牌灯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在阳朔县流传已有上千年历史,和龙灯、狮灯、故事台、八宝纸扎等多种民间文艺活动一样,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赏牌灯主要在元旦、元宵节等喜庆节日举行,由民间自发组织,单位和个人集资支持。牌灯由牌和杆组成,主要部位是一种扁长方形的纸糊灯笼,内部装有灯具,晚上光彩熠熠,外部则贴描图,花团锦簇,正面写上牌字,背面五彩纷缤。框内还暗装有八个或十个马须铃。

整队舞者共二十二人,其中一人敲着碗锣,用锣声和自己跑出的路线指挥队伍。阳朔各个乡镇普遍都有舞牌灯的习俗,其中白沙镇舞牌灯声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