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殡葬风俗


湘乡是湖南省湘潭地区的一个县级市,东邻湘潭、韶山,北接宁乡,西有双峰娄底,南靠衡山衡阳。湘乡是个奇怪的地方,最奇怪的莫过于它独特的方言。外地人说,湖南的方言很土;湖南人说,湘乡话、双峰话、涟源话、新化话才叫真正的土。这湘中四县,似乎基于同一个方言语系,却又各成一家,究竟怎么回事,本人暂无考证。湖南的电视台经常有主持人在综艺节目上学说湘乡话,比如大兵,汪涵,可惜只能说那么两句,且无人一说得正宗。真正的湘乡话,湘潭人是听不懂的,更何况其他县市。要知道,湘乡话排“四土”之首,绝非偶然。

然而,湘乡人在这块乐土上一代代生息繁衍,不但湘乡话代代相传,一些风俗习惯也在秉承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话数(套路)。殡葬便是其中之一。

湘乡是个农业县,90%的人口务农,基本上每个村子都由几个生产队组成,同一个队的人是熟得不能再熟了,谁家有个啥事,不要多久大家都知道了。所以,谁家要是有丧事,队里的人是肯定要来帮忙的。

将逝者刚一落气,地仙就来了。地仙是活动在农村(甚至城市)的“半仙”,农村人以“入土为安”为传统,传说中地仙是能与土地公、土地婆通话的“仙”。地仙来了后,根据逝者断气时辰和亲人的生辰八字算定化陇、封定、出殡等的日子和时辰(这些时辰不能和生人的时辰冲突,否则很不吉利),并且还要到埋葬的地方,仔细观看坟墓的朝向、风水等。地仙走后,孝子便要到邻居或亲朋家里通告家中有人去世的噩耗。这里有一个礼数,即孝子进到一户人家时,必须右腿半跪,身子下蹲,这样人家就明白了,就会回一个礼,也是同样的姿势。

然后要去“买水”了,这“水”也叫净水,其实就是井水,农村人大多都有自家掘的井。再请村里德高望重之老者给逝者抹尸、换上寿衣寿鞋等。抹尸要遵循“七上八下”的规矩,就是拿三尺新白布蘸用纸钱买来的井水为逝者沐浴,上身七下,下身八下,不能多抹也不能少抹。另外寿衣件数必须成单,如果衣穿五件,裤则三条,若衣穿九件,裤则七条。但衣不能穿七件,可能与“撞七”有关。逝者入棺后,亲人要将逝者睡床上的稻草、穿用过的一套服装拿到屋前路上烧掉。据说是逝者在人间有了罪孽,必须点火烧掉,才能去阴间享福。

接下来便是请“道场师傅”来做法事。道场这一行也有高手菜鸟之分,人们习惯于去请水平较高名气较大的师傅,当然收费也相对较高。道场师傅一般五人为一个组合,两个吹唢呐,两个敲鼓敲锣,一个作法事。师傅们在厅屋(农村人大都盖有两层楼房,在一楼会有一间较大的房间作厅屋)里摆好桌子,布好灵堂。一般来说,逝者棺木放在进门的右手边,中间摆放两张八仙桌,上面再叠放一张八仙桌。摆好祭祀用的物品,师傅们便开始做法事。

做法事之前,大法师要根据一个日子来决定法事的繁简程度,这个日子便是“撞七”,是指从逝者去世的这天开始往后推(阴历),以七天为一轮,看能不能撞到一个月之中的初七、十七、二十七。如果能撞到,法事便是最普通的;“男怕撞头七,女怕撞七七”,如果男撞“头七”,女撞“七七”,那么逝者死后将受到很多磨难,就必须多做几项法事来超度;如果在七个“七”以内一个“七”也没有撞到,那么逝者的儿子便要去“讨百家米”,就是拿缸子去一百户人家讨米。

法事的复杂程度根据上面的撞七来定。但必须要做的一项是念经,用经文来超度亡魂。法事的头一天要“拜塔”,第二天傍晚要化陇(烧钱纸、纸扎的屋等阴间要用到的财宝)、晚上要“拜桥”(“拜桥”之后的习俗略有不同,东郊一带在拜桥后的第一天必须出殡,城北、育段等地可在第二天出殡)。若撞上了“头七”或“七七”,拜桥除了“桥”(竹排或木排搭成),还要有“黄河大堤”(用地膜和竹杆围成的通道)。拜桥开始时,敲锣的师傅最前,大法师其后,然后是孝子、孝媳、孝孙、孝女、孝女婿、外孙、亲朋好友等。一般要完成“一百零八拜”和“二十四孝”,大法师下跪,后面的人就要跟着跪,往往前面的跪第二下、第三下了,后面的还没有轮到。拜的人越多越热闹,围观的村民们就认为逝者有福气,儿女有孝心。“一百零八拜”后的“二十四孝”是两拜连在一起,拜二十四次,这样一共要拜一百五十六次。孝子孝媳是必须光着脚来拜的,所以如果是炎夏或寒冬就必须要有充沛的体力和强硬的毅力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很多人拜完之后都累趴下了。

前面提到的“封定”是指把逝者棺木密封。之前逝者入棺后只是把棺木盖子盖上,并没有封死。如果是在夏天,则必须用冷冻机保持棺木内的低温。待封定的时辰到了,逝者的家属可以去看逝者最后一眼,然后就由专门的师傅摆好尸体,填满被子(通常需要五六床被子),放好物品(比如白米),然后密封,等待第二天出殡。

在封定之前,要“祭文”,即家属跪在灵前,由祭文师傅给家属念逝者的生平事迹(视家属的不同身份而有不同的祭文,每念完一篇,当即烧掉)。祭文的顺序男女不同,因为中国的传统是“男亲叔大、娘亲舅大”。比如,如果逝者为女性,那么祭文的次序为:祭姑妈(逝者兄弟的儿子跪听祭文)、祭姨妈(逝者姐妹的儿子)、祭姻母(逝者亲家的儿子)、祭干妈(逝者的干儿子)、祭岳母(女儿、女婿和外孙)、祭伯母(逝者丈夫的兄弟的儿子)。在这期间,孝子孝媳孝孙是必须陪着跪在一旁的。听祭文的时候,必须跪成匍匐状,以示孝心。

道场师傅一般是白天做法事,晚上休息。晚上有专门唱夜歌的人,为逝者彻夜唱歌,唱的内容多为逝者生平。一般有两个人,一个唱,一个敲鼓,从夜里十二点唱到凌晨五点。在这期间家属必须有一人烧纸钱,当然,可以烧一会歇一会。很多人都说听不懂他们唱的是什么,但你若仔细听,便能听得明白,而且非常有趣,所以会经常有人特意跑来听夜歌者唱,甚至跟着一起唱。在封定那天晚上,要唱“二十四孝”和“起粮仓”,这时家属要来答谢夜歌者(五元或十元或随意)。

葬礼过程中中乐队和西乐队必不可少。现在两者的市场行情在1500~2000元左右,视知名度而定。中乐队和西乐队一般在出殡前两天来,吹拉弹唱搞两天,送逝者上山(入土)后离开。要知道在农村里,娱乐活动是极其缺少的,难得有这么热闹的时候,村民们大都早早吃过饭(或者就在办丧事的人家里吃酒席)来看热闹。要是不请中西乐队来制造些声音,村民要骂这家人的儿子不孝的。当然,现在的中西乐队远没有以前那么卖力,甚至搞出些“哭灵”“吊孝”这样的节目,要主人家打赏,好抓收入。

丧事有一系列的流程,每个步骤都有根有据,年纪稍大一些的能懂一些规矩,而年轻人则觉得好玩。整个过程中,最累的当然是逝者的儿子,要不农村里怎么流传着“养儿防老”这句话呢,要不农村人不顾计划生育,一定要生个儿子呢。做儿子的不但要跪、要东奔西跑,还得花钱。一场丧事办下来,三万块钱最起码,听说城东有个有钱人给他老爹办丧事花了四十万。

总算熬到出殡的日子了。这天早上必定有一个正餐,湘乡人叫做“蛋糕席”。在整个湖南只有湘乡人会做“蛋糕席”。正餐过后就等待出殡的时辰,这个时辰可误不得,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得刚好在这个时间点上出殡。棺木由大轿架起,抬大轿的均为身强力壮的男性村民,一般需要16~20名。在大轿每边都有四五个中老年妇女举白色的长帐幔。

走在送葬队伍最前面的是炮手,然后是撕纸钱的、抬大遗像的、西乐队、抬祭绸的(亲朋送来的毛毯或丝绒被)、抬花圈的、中乐队、捧小遗像的、孝子队伍、举帐幔的,最后才是抬大轿的。送葬队伍所经过的沿路人家都会放一挂鞭炮以示哀悼,这时孝子便要前去跪下回礼。抬大轿的如果高喊一声:“孝子答辑”,表示他们要休息一下,这时孝子队伍就要转身向着棺木跪着(孝子队伍必须走在帐幔范围内),直到听到喊:“高升啊~”才能起身继续往前走。就这样一路走着跪着,一直到坟墓边上。把棺木抬下坟坑后,地仙就要来做最后的工作:把棺木的朝向微调,然后用罗盘看是否平稳,然后再走一个流程(和作法事一样,有各自的流程),便下令灌混凝土,把坟坑填满。这个流程中地仙常要用到三个“三样”:纸钱、香火、蜡烛;酒、茶、净水;肉、鱼、鸡。其中必须带两只活的公鸡,一只用在“三样”,另一只割喉取血滴于棺木上。

虽然现在国家提倡火葬,不过在中国大部分农村里,人们的观念还是以“入土为安”为主。姑且不去论土葬的是非,至少这传统几千年来一直刻印在中国农民的心里,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更改得了的。但一场丧事办下来花个几万,甚至上十万,则是“劳民伤财”了,不可取。应当提倡“从简”,尽到对逝者的孝心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