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天妃故里和妈祖的“父母之邦”,不能不触及一个影响广泛、古今传承的妈祖习俗——“妈祖走娘家”。
千百年来,广大妈祖信众都把到天妃故里贤良港“娘家”上香朝拜,作为一项重要的妈祖信俗活动,代代传承。正如莆田妈祖研究先行者、地方文史专家肖一平先生1987年8月出版的《海神天后东渡台湾》一书所言:“妈祖的远祖,九牧六房林蕴宗祠在莆田城内,亦陪祀妈祖。妈祖生父母祠在莆田忠门乡港里村,祠内陪祀妈祖及其兄姐神位。每遇妈祖节日,妈祖祖庙的出巡妈祖必到以上各祠谒祖,即所谓妈祖‘走娘家’,当地林姓宗亲例必举行大规模的迎驾活动。”试问,倘若贤良港不是天妃故里、“父母之邦”,哪能获得如此荣光?倘若不是严格依此礼仪程序办事,那么长幼尊卑之先后次序不是完全“乱了套”吗?
具体而言,妈祖“走娘家”习俗是:每年正月到三月,各地妈祖宫庙护送妈祖神像到湄洲岛祖庙进香,都要遵俗先到贤良港祖祠朝觐其父母和列祖列宗,住上一晚(限于接待条件,一般是分散食宿于村民家里),第二天再往湄洲祖庙进香;完成“请火”仪式后,又回港里巡游、驻跸。贤良港的宗亲们则准备好“五味”、“十盘全”等宴桌接驾,喜迎妈祖“回家”,并备好“妈祖家宴”,热情款待护送妈祖“回娘家”的信众。那些日子,整个贤良港热闹非凡,胜过春节。祖祠内更是一派喜庆气氛,不仅张灯结彩,设驻驾宴,而且还要严格按照道坛科仪,举办隆重肃穆的祭拜典礼。三月廿三这天“走娘家”活动达到高潮,除了举行盛大的祭典活动,众多妈祖神像一同供奉在“神台”接受信众祭拜,还要演戏、举办各种文艺活动。临别之际,贤良港的乡亲们会赠送花生、稻谷、红枣等礼品给各分灵宫庙,蕴含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
这一习俗,在康熙五十九年地方官奉旨春秋谕祭后,风气更盛。正是这种代代相传、心心相印的信俗活动,促进了各个妈祖宫庙、广大信众之间的密切联系,使之彼此更加活络和谐,成为联谊的神圣纽带与沟通桥梁。1987年农历十一月,贤良港祖祠整修开光庆典,湄洲岛祖庙董事会首任董事长林聪治(阿八)亲自送贺匾、花篮、红烛、红包、鞭炮等贺礼,到祖祠相贺。
应当指出,“妈祖走娘家”习俗并非有的“专家”、“学者”所说的是近年新闻炒作作秀的产物,而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且举两个最著名的明清“走娘家”事例,以证明“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莆田荔城区新度镇锦墩妈祖宫,每逢闰年都要举行“妈祖探母”活动。每次均组团数百人,在古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都是步行往返。其起因是:宋元时代,该村有位陈姓信婆得知贤良港有个少女姓林名默,因救父寻兄而得孝深受感动。信婆为了取孝回乡授教后人,便只身步行数十里来到贤良港祖祠,在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那天请了一尊妈祖神像回本村奉祀。临行前,信婆举香三炷许诺:“逢闰年这天都要送妈祖回故里探亲。”此后,每逢闰年妈祖诞生日,便成为该地信众举行“妈祖探母”的活动日,一直延续至今。新度村毗邻著名的阔口白湖庙,村东还有创建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3)的葆真宫,供奉妈祖。
在贤良港祖祠内的大门顶,悬挂一块题有“灵通龙井”四个大字的古匾额。此匾是古代仙游度尾潭边龙井宫赠送的。潭边为九溪汇流之地。龙井宫建于清初,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妈祖大殿两旁板楹对联“神灵同仰女中圣,利济不遗天下人”,是清朝御史江春霖所书。宫内奉祀的妈祖被民间尊称为“玉姑”,且流传着“玉姑探亲”的神奇故事。即该宫大门前西侧有个“龙井”,井中有十二尾神鲤,平时沉在水中很少出头露面,但每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生日来临前夕,这十二尾神鲤同时浮出水面,头朝向贤良港方向,以示妈祖要回娘家探亲。当信众护驾妈祖神像往贤良港行走时,这十二尾神鲤便又同时沉下水中,不见踪影。
传云是“贤良港祖姑神灵在龙井的现圣”,故有“灵通龙井”之典故。后来,所在民众把这“灵通龙井”四字,制成匾额悬挂在妈祖故乡贤良港祖祠大门顶,作为该村世代信众每年护驾祖姑前往贤良港娘家“探亲”的历史物证。
由于仙游度尾潭边龙井宫距贤良港较远,且古代交通不便,每年举行妈祖回贤良港娘家“省亲”活动的信众,须步行三天三夜方能到达。一路上,“玉姑”所经过的乡村,信众们纷纷举香迎送,非常热闹。
当代,这一古老的妈祖信俗活动有所发展,其名称也由莆田方言直译的“走娘家”,改为更加通俗易懂的“回娘家”。其“娘家”的概念外延也从原先专指贤良港天后祖祠,扩大为包括湄洲岛在内的莆田地域。对于五湖四海的妈祖宫庙、广大信众而言,莆田就是妈祖的大故乡、大娘家啊!2008年,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组织27个国家和地区的妈祖宫庙回莆田谒祖进香,规模壮大,人数众多,开创了妈祖“回娘家”活动的新纪元。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年参与“回娘家”信俗仪轨的,都有一两百家宫庙、不下十万信众。近二十年来,贤良港天后祖祠先后接待过台、港、澳和美、日、韩及东南亚百万人次的“走娘家”信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