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节的面塑与面人


农历七月十五,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称为“鬼节”。相传这一天,地狱之门大开,所有的鬼魂都可以到世上来走走,享受人间血食。民间则普遍进行祭祖的活动。

相传,七月十五祭祖,本意 “……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种祈望丰收的愿望。

每个民俗节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义。七月十五家家做面塑,上坟祭祖,馈赠亲友,是山西民情风俗的一大特点。

从传统风俗讲,七月十五称为“鬼节”,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弟子目连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后灵魂堕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火,其苦难忍,目连求于佛,佛祖告他于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置五味百果,靠众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说又与我国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说相融合,深深地影响到民众生活,于是形成了七月十五蒸做面塑贡祭祖上坟的风俗。

在晋西北一带,则有七月十五捏面人,送面人的习俗。

以原平为例,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前几天,家庭主妇们就开始张罗着捏面人了。特别是那些家有小孩的人家,或者是小孩的姥姥家、奶奶家,更是要预先蒸好面人,送给外甥、孙儿女。

七月十五的面塑样式繁多,有牛、羊、猪、兔、猫、鸡、鸭、娃娃和花卉、瓜果。常见的面人形状有:睡娃娃、爬娃娃、罗汉娃娃,大兔子,大鲤鱼等,一般是男孩送罗汉娃娃,女孩送面鱼、面兔,取“欢鱼吉兔”的寓意。

据说,晋北一带,则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家给外甥蒸面羊,并由舅舅送给外甥的习俗。

相传这一习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时,与其舅舅二郎神不共戴天。之后,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再后来就演变成了送男孩羊,因为羊为祥瑞之阳物;送女孩鱼,因为鱼属阴的作法。

在黄河流域一带,人们还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刚过门的媳妇、儿孙、女婿、外孙)给每人捏一个面人(或各种动物),这些面人大都五彩缤纷、栩栩如生、每件都可以看作是一件绝好的手工艺品,然后烘干当做礼品走亲串友,相互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