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春节庙会


总有人说,现在过年远不如儿时有趣,人们慢慢长大,渐渐习惯了生活的平淡和索然,过年总少了些味道。

细细想来,令人怀念的无非是欢欣鼓舞的锣鼓声,喜庆喧天的鞭炮声,热闹的“走会”表演,脆甜的糖葫芦,还有大大的红包……过年记忆倒是大部分都和庙会有关。

在广东冬日温暖而慵懒的阳光照佛下,愿时光逆流的想法无比强烈。只幻想着老戏台上咿呀的戏文,融合了街上“卖糖葫芦”的吆喝声,远处是迎神祈福的鞭炮响,空气里又飘荡着麦芽糖的甜香……原来又是新年到,切勿辜负逛春节大庙会的好时光!

庙会在古时候又称“庙市”或“节场”,人们常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因而形成大规模的庙会,又发展成一种传统的节日风俗。现如今,这种古老的习俗渐渐消失,但珠三角地区还保持着盛大的庙会传统。

尤其是春节期间,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举办的春节大庙会,是珠三角地区春节期间最热闹的新年盛事,与传统的南海神庙“波罗诞”齐名,每年都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参与。

新年祈福求好运

每年春节大庙会期间,前来锦绣中华民俗村祈福的游客络绎不绝。究其原因,不仅仅是为赶庙会图个好兆头,更是因为这里不仅有世界上最大的双面青铜千手千眼观音显圣像,还坐落着藏族的喇嘛庙和傣庙,让信仰不同的游客可以汇聚到一起,却又互不干扰向自己的神明祈福。

在民俗村里,还口口相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千手千眼观音手握一千个祝福,凡与家人一起来参拜的游客许愿,所求必能被观音菩萨接纳,赐予TA全家幸福安康。其寓意美满令人神往,因而常有虔诚的宗教信徒自带香火,祭拜神灵。

民间绝活看花眼

庙会发展到明朝时,已经颇为兴盛,并成为拥有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的“行会”,常常可以看到热闹的民间绝活和绝技表演。但时过境迁,民间技艺鲜有流传至今,当真应了“绝”活、“绝”技的说法。为此,锦绣中华民俗村广纳民间艺人,复兴这些古老的习俗和民间技艺,成绩斐然。

如今在每年的春节大庙会上,游客能观赏到很多的民间绝活和非遗绝技表演,最富盛名的要数天桥绝技“耍中幡”,最夺人眼球的则是四川铜梁“火龙钢花”,此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绝活,如壮族的“上刀山”等。

“幡”本是佛教法器,为佛门八宝之一,“耍中幡”最早也是一种宗教祭祀仪式,慢慢转变成庙会“走会”的表演活动之一。“耍中幡”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名称,还有由几个动作组成一个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完整套路,如“霸王举鼎”“苏秦背剑”“太公钓鱼”“张飞骗马”等。这些动作或惊险紧张,或轻松幽默,刚柔兼备,往往使观众目瞪口呆,又能令游客捧腹大笑,最是考校眼力和体力。

重庆铜梁的“火龙钢花”则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表演过程中,温度高达1500 ℃的铁水掺杂着特制的干花被拍打至高空,“铁水流星”漫天飘舞,形成绚丽的焰火钢花,赤膊的铜梁汉子手舞一条条喷火巨龙,在“铁水流星”中翻转腾挪、奔跑腾跃,场面壮观足以撼人心魄!

南北美食年味足

到了清朝,庙会又被细分为迎神赛会和内涵型庙会,前者没有集市只为迎神,后者则集宗教、商贸、游艺于一体,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多是看热闹、观光。又因“民以食为天”,人流涌动的庙会自然而然成为各色小吃汇集的场所。

锦绣中华民俗村春节大庙会隶属内涵型庙会,是春节期间深圳最富盛名的特色小吃“集散地”。

每每大庙会期间,民俗村就会开辟美食一条街,煎、炒、烹、炸、蒸、煮、焖、烤,各种烹饪方法制作的百种冷、热、生、熟食品,色、香、味俱全,食肆之问各种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加上翻炒声叮当作响,幌匾装饰和工具食器各异,除了传统的京味小吃之外,还有源自新疆的烤羊肉串、云南的过桥米线和四川酸辣粉、西双版纳竹筒饭,乃至朝鲜烧烤、印度甩饼等,样样有“味”,游客在遍尝美食的同时,还大饱了耳福和眼福。

逛春节大庙会,却没有尝过庙会上的小吃,实在是不能算真的逛过!

别样年俗乐翻天

到了今天,庙会已经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锦绣中华民俗村春节大庙会也必不可少地带上了浓郁的民俗特色。

所谓“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同样是过年,不同民族的习俗却又大不同,游客可以在春节大庙会上看到各少数民族截然不同甚至是稀奇古怪的年俗。不看不知道,真的很奇妙!

话说明朝嘉靖年间,鄂西土司奉调沿海抗倭,在年底的一次战斗中,为防敌人乘过年偷袭,土家勇士们便提前一天过年,这一习俗沿袭至今,便是土家族“赶年”的由来,所以土家族过年要比汉族提前一天。

无独有偶,中国有独特年俗的少数民族还有很多,像藏族除夕“跳神会”,侗族过“重年”等,都非常有民族特色,平日里难得一起见到,但春节大庙会上却都有展示。游客到春节大庙会上转一圈,就能从南到北的年俗体验一个遍,过一个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