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白喜事酒俗


旧时,在盘锦,不论是乡村还是城里,出殡时间都是早晨日出前,在上午十点钟前,基本就已安葬完毕了,所以都回到丧家吃饭。这种宴席叫“答谢宴”,也称丧宴、白宴、回灵饭、辞灵饭,没有婚礼酒宴程序那样繁琐。普通人家准备的大多很简单,以吃饱为度。主要有丸子、粉条汤、豆腐等。其中丸子表示丧事在亲友、邻里的帮助下办得圆圆满满;粉条表示如泪如涕,暗寓对逝者的追念之情;而大豆腐则是必上的菜,也是压桌菜,因为它是白色的,含祭奠的意思。如有鸡蛋类的菜,则要最后上,原因有“滚蛋”的谐音,有逐客之嫌。生活殷实的人家才会上鸡、猪肉炖粉等菜。但菜肴数应是奇数,即“上单不上双”。

一般人家每桌上7和9道菜,有钱的人家上11、13甚至15道菜。无酒不成席。选用的酒水主要是地产的“永顺泉烧酒”,它年代远(这酒坊始建于清1681年)、名声旺(连北镇、台安、锦县、海城、营口等地的商贩和办事情的人家都慕名来买这酒),且口感正、不上头、不刺嗓,价格也不贵,因此上得了台面,颇受欢迎。

在开宴前,参加葬礼的人,特别是曾为逝者换寿衣、报丧、挂幔守灵、随起举哀、埋土葬棺的人、都要洗洗手,用酒漱漱口,再含上一块糖,大意是去去阴气。开宴时,逝者的亲属由长者或“大落忙”(即司仪)领着,举起一杯酒,向各位来参加吊唁和敬礼的亲友,致答谢辞,后再磕头。这种“头”属于孝头,是“答谢礼”之一,一般由逝者的子女和孙辈一起磕,也有选出一个代表磕的,有磕一个的,也有磕三个的。

答谢礼过后,大家开始吃饭。这时,“大落忙”的会根据丧家意愿,在逝者的儿孙中,选出较有出息的二三个代表,挨桌向客人敬酒,以表谢意。答谢宴上忌讳也颇多,如对酒席的好坏,客人们都不予以评论;不能喝得太多,吃得太多,否则好像你不悲伤似的;不能划拳、敲桌打碗、放声大笑……反之,如在这种场合互相劝酒,甚至喝得烂醉、没完没了地侃大山,日后则会成为亲友中的笑谈,因为这是对丧家的大不敬。

在新时代,盘锦城乡居民生活条件都在日益提高。白喜事的答谢宴,都是在酒店、宾馆提前预定的。即使在农村,不少丧家也在路边的饭店办。在台面上,别说粉条汤、丸子、大豆腐了,就连过去人们想都不敢想的“鸡鸭鱼肉”都成了中低档菜。而对虾、河蟹、海蟹、虾蛄(虾爬子)等水鲜则开始占据了餐桌,成为新的当家菜。酒水也从散装的小烧,变成了精装的地产白酒,当然也有地产啤酒。

但随着移风易俗,大操大办的答谢宴并不多了。主要和人们敬业心加强、生活节奏加快有关,因为在逝者火化和安葬结束后,一般还不到上午十点。所以除丧家的亲友外,一般的同学、同事、邻里、朋友、战友寒喧几句,都要赶回去工作了。即使留下来吃饭,也很少有人大吃大喝,原因是这种宴席一般很短,多在一个小时左右便草草收场。答谢宴的开席时间也不固定,主要是丧事完毕回来就吃。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盘锦,像过去在答谢宴上“磕孝头”的现象已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家属列队。然后主持人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之后由家属代表讲话,大致内容也是感谢,如“略备薄酒,请大家享用”云云。之后派代表(主要是晚辈血亲)给客人敬酒,但只斟一次。忌讳也越来越少,如用餐时,也可以小声说笑,只要掌握一下分寸就行了。席间不熟悉的还可以彼此交换一下名片,互相介绍一下自己及单位的一些情况,这也成了社会交际的一种机会。

现在,白喜事宴席上那澄澈、醇厚的清酒,还有那轻声慢动的杯子,不但记载了盘锦300年酒文化的演变过程,而且成为了新时代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